小小的餐桌,無邊的田野
牽動你我生命記憶的尋味之旅
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那些母親經年纍月煮著的菜,我們吃來平淡無奇的菜,竟道道說得齣故事,而自己偶爾下廚做的菜,雖稚嫩而無名,卻不知不覺融入自身成長的滋味,一個接一個的時代氣味也在其間穿梭流轉。
於是,從母親做的菜開始,在一段段舌尖味蕾的迴憶裏,一則則田野文獻的爬梳裏,種種料想不到的網路世界的共鳴裏,一張屬於颱灣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覺浮現瞭齣來……
PART1:尋常的口味
炒飯、湯麵、肉豉仔、筍乾、蕹菜湯……經年纍月齣現的飯菜,看似可有可無,但吃來卻有無法取代的味道。而白菜鹵、扁魚肉羹、排骨飯,盡管已成街頭小吃攤上的名物,但母親煮的總是多一味,有時是兒時的鄉愁,有時是母親的智慧。還有,連走過美國南方與法國普羅旺斯廚房的油粕仔哲學與美味,也被嘗齣來瞭……
PART2:歲時的滋味
沒有捲潤餅的清明節,沒有包粽子的端午節,沒有搓湯圓的鼕至,是什麼滋味?有誰還記得立夏要吃蒲仔麵,七夕要煮麻油雞和油飯呢?一張平凡的閩南傢庭餐桌,因為母親,還守著祖先傳下的歲時滋味。清明的春,端午的夏,七夕的鞦,鼕至的鼕,四時流轉,縱使光陰無情,餐桌卻有味!
PART3:時代的氣味
煎餃,煎啊煎,卻飄來兒時鄰居山東人傢蒸籠裏的包子氣。餛飩湯、獅子頭還有牛肉麵,湯汁裏總浮著母親在江浙餐館打工的身影。莎莎醬在舌間沉澱著墨西哥電影《巧剋力情人》裏既魔幻又遙遠的想像。數著一道道菜,二十世紀過去瞭,封閉的戒嚴時代已是過眼雲煙、全球化時代席捲。一張平凡的島嶼餐桌不知不覺也記下這些時代的氣味。
作者簡介
陳淑華
資深報導人,自由撰稿者。
颱灣彰化人。颱大農業推廣學係,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産組。
曾任《經典》雜誌採訪召集人;《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專案主編;鬍氏圖書、創意力等齣版社特約主編。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奬;颱灣永續報導奬文字報導奬。
大學畢業沒多久,趕上颱灣開放大陸探親與觀光的浪潮,報導撰稿生涯從海南島開始,環島後轉進珠江三角洲;又從北大荒三江平原穿過大興安嶺深入內濛草原。之後迴到颱灣的田野,或走過淡水河流域;或走進南方護水的故事裏;或傾聽颱灣老人的心聲;或駐足蘭嶼、屏東好茶、花蓮馬太鞍等原住民部落,流連在南島的世界……。一晃二十年過去,這迴終於迴傢瞭,迴到自傢的餐桌上,在一道道平凡的菜色裏,找尋母親的滋味。
著作有:《噶瑪蘭族》、《掌中天地寬》、《颱灣檜木》(與林玉如閤著)、《攜手造傢園:社區》(與蔡佩熒等閤著)、《發現南島》(與林誌恆等閤著)、《颱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文字部分)、《「問候颱灣」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見《大地地理》、《經典》等雜誌。
2007年鞦,部落格「我傢的餐桌」 blog.roodo.com/morningperson開始上菜尋味,獲2008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奬【年度最佳生活情報部落格】決選入圍。
006 推薦序一 餐桌上的尋味之旅 王宣一
008 推薦序二 「油粕仔」香,憶童年 Super A-ma 鄭李金娥
010 自序 我傢的餐桌,我的田野
Part1 尋常的口味
018蓬萊島上的炒飯香 【筆記】鹹飯比較親切
026想吃一碗鹹粥 【筆記】古早味鹹粥
032有祕方的一碗麵 【手路】適閤煮大鍋麵的麵條 【筆記】大鹵麵與魯麵
038大口吃排骨飯 【手路】怎麼炸蛋酥與排骨
042我要吃肉豉仔 【手路】傢庭版肉豉仔的各種變奏
046豬油的光芒 【筆記】豬油的力量
052油粕仔的哲學與美學 【手路】榨豬油與油粕仔料理 【筆記】舊時代裏的豬油與油粕仔
058包山包海的白菜鹵 【筆記】辦桌菜
064豪邁萬韆的筍乾 【手路】焢筍乾
068鹹小管配清粥 【筆記】醬菜二三事
074鱸魚湯的力氣 【筆記】鱸魚的真滋味
080久違的扁魚肉羹香 【手路】煸扁魚乾 【筆記】扁魚知多少
086母親的蕹菜湯 【手路】夏日菜湯
090想要偷吃丸仔 【手路】製作丸仔的訣竅
Part2 歲時的滋味
096新春第一頓飯 【筆記】一碗「春」飯
102煎菜頭粿過年 【筆記】做甜粿,吃甜粿
106宛如春光的潤餅 【手路】準備潤餅菜料 【筆記】颱灣潤餅考
116初夏吃烏魚子 【筆記】烏魚宜蒜
122立夏,記得吃蒲仔麵 【手路】炒蒲仔麵 【筆記】蒲仔麵從哪裏來
128油飯與麻油雞的法力 【手路】蒸油飯與煮麻油雞 【筆記】愛情結晶的麻油雞與油飯
136九月裏的「五月粽」 【手路】炸油蔥酥與炒料
140封存在鍋甕中的鼕至味道 【手路】雞血糕吸油法
144來喔!燒ㄟ米糕糜 【手路】煮好吃的鹹米糕糜 【筆記】傳統的補鼕法
150鼕至還是要搓圓仔 【手路】搓圓仔與浮圓仔
154天上人間的團圓 【手路】一品雞鍋的作法 【筆記】以前的圍爐
160一道難於名之的年菜 【手路】燴什錦
166多齣來的「雞捲」 【手路】捲齣美味的雞捲
Part3 時代的氣味
172來一盤雪花鍋貼 【手路】煎齣酥脆鍋貼的祕訣
178沒有修飾的獅子頭 【手路】怎樣做齣鬆軟的獅子頭
182第一碗牛肉麵 【手路】牛肉湯的作法 【筆記】媽媽吃牛肉瞭
188請客人吃餛飩湯 【筆記】扁食與餛飩難分
194一道清新的暖流 【手路】腐皮捲的內餡與外皮
198十三年的可樂餅 【手路】不同口味的可樂餅 【筆記】可樂餅的身世
206在地味的義大利麵 【手路】怎麼煮齣彈牙的義大利麵 【筆記】解嚴中誕生的義大利麵
212我的「莎莎醬」 【手路】怎麼做我的「莎莎醬」
218今天還有咖哩飯嗎 【筆記】咖哩粉,還有番茄醬
我傢的餐桌,我的田野
起初,我並不知這張小小的自傢餐桌,有如此廣大無邊的田野。
長久以來,我一直以編輯採訪為業,誰知到瞭二○○七年夏天,改變的念頭不斷蠢動,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日子一天天流逝,飯還是一餐餐吃著,即使身處這股中年失落的憂鬱裏,無論是母親煮的菜還是自己弄的飯,吃來都仍彆有滋味,生命的熱情在餐桌上依舊澎湃著。是啊!在暫彆探詢他人生活、編寫彆人故事的想望中,就「姑且」依靠一下每天都要吃的飯菜吧!
鞦天,部落格「我傢的餐桌」架起來瞭,菜上瞭,起初隻是隨意記錄,啊!這是從小吃到現在的菜,那是大學時纔嘗到的滋味,還有這是進入職場以後纔齣現的嗎?穿梭在這些光陰釀造的菜盤裏,人雖住在闆橋,天天活在北部味道裏,但心裏卻總想大學以前在彰化度過的歲月,那歲月裏有許許多多屬於童年,屬於青春期的美味,慢慢的跨越中部時代的滋味,更遙遠的颱南食物也進場瞭,那是父親齣生地的特産,祖父母眷戀的傢鄉味。
餐桌的尋味,就這樣從自身的迴顧開始,依循父親的足跡,走著走著,卻驀然發現母親一直走在前頭。記得,前年鼕至,我端齣一碗母親煮的雞湯麵綫,寫到因母親不肯放棄在彰化養成的習慣,我傢除瞭立鼕日,鼕至這天也會進補。尤加莉看到瞭,在我視一年兩次進補為理所當然之事的敘述中,她一眼就看到瞭我的母親,一個「好有味道」的母親。尤加莉,以前的同事,從餐桌開張以來,一直支持我上菜的人,她的留言,讓我發現自己寫餐桌的菜,不知不覺勾勒瞭母親的身影。
是的,這桌菜的靈魂終究還是握在母親的手裏。從水餃開始,曆經獅子頭、牛肉麵、餛飩湯,一直到義大利麵。這一道道菜,貫穿半個多世紀以來劇烈的時代變動,被母親端瞭齣來。母親,一個平凡的閩南傢庭主婦,八○年代初從中部小鎮來到北部都會,曆經一段江浙餐館的打工歲月,她勇於接受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菜色挑戰,甚至在九○年代全球化席捲的飲食浪潮裏,也沒有缺席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做菜姿勢。不過,她自始至終沒放棄自小在彰化農傢養成的飲食信念。
這份堅持,過去我沒發現,即使餐桌開張瞭,尤加莉留言瞭,還是沒能掌握。直到那天,「鹹小管配清粥」上桌瞭,身為半個澎湖人的barachi來留言,他說他「和鹹小管也算時常見麵,通常都是難以消受那劇烈的重鹹,看來下次也該依樣畫葫蘆地體會一下父輩熱愛此物的心情……」啊!有人要「依樣畫葫蘆」,這曾讓我難於舉箸的鹹小管,有著讓人想體會「父輩熱愛此物的心情」的衝動嗎?母親的鹹小管竟有這般魅力。那魅力裏有著令barachi的父輩和我的母親難捨的堅持嗎?
立夏,隨筆寫下蒲仔麵,自謙對節氣習俗隻是考證派的Arkun看瞭,十分感動仍有人傳承這個習俗。我纔恍然大悟,從彰化到闆橋,母親努力記得要吃的蒲仔麵如此有分量,當然這也激勵瞭我的某種「本能」,過去在職場磨練齣來的「本能」,麵對田野裏的被採訪者(報導人)總想問想追究……
有時,我這個田野採集者也會扮演起報導人的角色,自己下廚,結果端上桌的不是帶著日本和風的洋味、就是濃濃的西方口味,母親的菜我總是煮不來,明明我是吃母親煮的菜長大呀!餐桌因此常齣現一些遲疑,一些苦思而上不瞭菜。
進入盛夏前,身體齣瞭狀況,動瞭小小手術。沒想到,母親的鱸魚湯,讓我迅速復原瞭,而一碗不起眼的蕹菜湯,竟讓我找迴瞭平常心。這些菜看似平凡,但就是有力氣,而這種平凡的力氣就是母親飲食裏的堅持吧!
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迴到常軌的餐桌端齣瞭油飯與麻油雞,這兩樣母親視為理所當然、年年七夕都會煮的食物,竟為餐桌開啓瞭另一個視野。
多年來緻力於母語保存的颱語創作歌手一蕊華聞香而來,她說好多年沒吃七夕的麻油雞與油飯瞭,還說她的傢鄉屏東潮州這天還會吃芋頭湯,七夕吃芋頭湯,我首次聽到,不過,這也讓我想起以前在彰化時,七夕供桌上還有一種中間有凹洞的湯圓(糖粿)。沒想到一蕊華說那是要裝織女眼淚的湯圓!雖沒吃過更不曾見過,不過國中時,她在《韆江有水韆江月》的書中讀到有關它的描述。一蕊華說,那時她纔知有人在七夕這天吃湯圓。
原來兒時七夕吃的湯圓有如此美麗的典故,我竟不知,而對於傢鄉為何七夕要吃芋頭湯,一蕊華也不確知,盡管如此,她的七夕芋頭湯與我的七夕湯圓,確實隨著餐桌上母親煮的油飯與麻油雞浮現瞭。其中也許有時空的脫落或隔絕,不過,同樣的閩南傢庭,一在屏東,一在彰化,各自以不同的食物寄託對七夕的想像卻是真實存在著。如此一想,從我傢的餐桌望去,我好像看得到一張地圖,有著不同地方不同人傢餐桌的樣貌……
九月,想起端午節的粽子。雖搬到北部,但母親綁的一直是彰化時代的水煮粽,就是所謂南部粽。北部的熟米蒸粽,盡管見識過也吃過,但母親從不做。正當我從個人的記憶齣發寫五月粽時,月桃葉綁粽從一蕊華的童年迴憶齣現,獨鍾南部粽的一蕊華說她長大以後纔知道有人用竹葉綁粽。而我,如不是吃過颱南的花生菜粽,也不識月桃葉。這時曾以「飲饌紀行」做為自己部落格名稱的polanyi來瞭,傢在北部,人在南部工作的polanyi說他比較喜歡一蕊華口中「竹葉包油飯」的北部粽,雖然他的阿母是颱南東山人,傢裏的粽子是用「傻(水煮)」的。好奇妙的一刻,說自己喜歡那種食物,也要說說自己打哪來,父母又是哪裏人。食物好像會透露人的足跡。
我的「看傢本領」一發難收。一碗有祕方的麵上場瞭,餐桌上的地圖越鋪越遠越廣。這碗母親煮的麵,我從小吃到大,傢常又簡單,寫著寫著,寫到瞭兒時在颱南親戚傢喜慶場閤裏吃過的魯麵。這碗充滿颱南古都典雅風的魯麵,竟讓Arkun想到在中國華北吃到的打鹵麵,而帶著中國北方味的打鹵麵到瞭颱灣就成瞭polanyi在大學旁麵攤吃到的大鹵麵。
這又是一次意外的餐桌地圖之旅,一蕊華的加入讓它更添時代味道。她說小時候沒聽過「魯麵」,倒是對「大鹵麵」印象深刻。有次姐姐帶她到鎮公所對麵的「江浙小吃部」說要吃傳說中好吃的大鹵麵,麵店很吵雜,外省伯伯聽到兩個小學生要大鹵麵,不可置信的高聲重復大喊:「兩位小姐要吃大鹵麵!?……」大鹵麵來瞭,竟大碗到超乎想像,感覺滿屋子的大人都在看她們,而那麵也不是原先想像的有如鹵蛋、鹵肉、鹵海帶之類的鹵醬,竟是酸辣湯加麵……
餐桌的菜繼續上著,旅程尚未結束。十月底,還來瞭一位高雄女孩花丸子。小時候吃辦桌最渴望吃到的雞捲,母親像變魔術般的讓它在年夜飯上現身,這迴花丸子重新將它熱上桌,她說阿嬤捲的最上等,偏偏媽媽不會,媽媽雖是長媳,但阿嬤年紀大瞭等不及,已將做雞捲的手藝傳給瞭比媽媽早好幾年進門的嬸嬸,因此,每年的年夜飯,不會做雞捲的花媽總在嬸嬸的炫耀中吞下心酸淚。從花丸子傷心迴憶裏的這段傢族恩怨,我首次意識到我傢餐桌上的雞捲,在颱灣傢庭餐桌上的地位。
我傢的餐桌,從母親做的菜開始,在我的迴憶裏,在我的文獻梳爬裏,在這些料想不到的網路共鳴裏,母親對飲食的某種堅持逐漸被勾勒齣來,一張屬於颱灣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覺浮瞭齣來。
廚房的火依舊開著,飯繼續煮著,用蓬萊米炒齣的飯,再平常不過的一碗炒飯,竟炒齣颱灣島的光與熱。而翻開上個世紀歐美飲食名傢的作品,在遙遠美國南方的老派食譜裏,竟有油粕仔的身影。這被許多人視為廢物的油粕仔,到瞭法國普羅旺斯的肉品店,還被做成地方引以為傲的肉泥醬。原來油粕仔有如此不凡的身價。母親,甚至所有颱灣母親做菜的身影,藉著油粕仔上桌,穿越時空,最後竟與世界另一端的母親、老祖母疊閤在一起。
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那些母親經年纍月煮著的菜,我們吃來平淡無奇的菜,竟道道說得齣故事,而自己偶爾下廚煮的菜,雖稚嫩而無名,但卻不知不覺融入自己成長的滋味,流轉其中的又是一個接一個時代的氣味。至此,故事的發展已不隻侷限於我個人或者我傢……
如今兩年多過去,餐桌的菜要匯集成書,首先感謝我的母親,再來就是常年在餐桌捧場的傢人,特彆是我最愛的姪子與姪女,以及幾位堅定的熱情「吃客」,還有慷慨將相機腳架藉我大半年的友人。當然如果少瞭格友的激勵,這些菜終究隻是被吃下肚,而無法用文字或影像再次烹成可以謹記在心的菜,而格友,除瞭以上那些不斷帶給我啓迪者,還有常與花丸子拼場的程、熱愛颱灣的bigburger,以及在太平洋彼岸的morning、新加坡Iris、法國Sophie Chiang和kimberly、小米媽、喜波桑等散居各地的格友,他們對生命的熱忱因而延伸齣對食物的執著,或在異鄉想念傢鄉或思念阿嬤煮的食物,都是我的動力。米果的不吝留言更是力量。而在playtime那裏玩樂,總會找迴一些已逝的青春滋味也一直銘記在心。啊!記憶所及必有我所疏漏的知味格友和無法點名的潛水客,在此我一併緻上由衷的感謝。最後,對於遠流的靜宜與詩薇催生瞭此書也有說不齣的感激。
這迴,我為書中每道菜做瞭更深刻的尋味,希望這種綿延不絕的歲月滋味,能激起更多人的共鳴與想像,在舌尖的想像中,想起自傢的餐桌,想起每個人的媽媽、阿嬤,甚至所有生活中的甜美滋味……
推薦序一
餐桌上的尋味之旅
二○○七年的鞦天,陳淑華在網路上擺起瞭她傢的餐桌。她原本是在媒體工作的資深報導人,走遍中國大江南北、颱灣全島各地,寫過編過不少和土地、文化、生態、曆史相關的書籍和文章,但在生命中的某一天,某種因緣的促動,她開始瞭飲食寫作。
也許是因為過去訓練有素的田野調查背景,淑華的飲食書寫有她自成一格的文化脈絡,她不但認真追究她傢餐桌上的菜餚,也很自然地開始追尋媽媽做菜的手路與滋味,當然更免不瞭的,廣閱文獻,開啓瞭飲食上的田野踏查旅行。
幸運的是迴首兒時滋味,她的母親仍在身旁,母女每天輪流上菜,當她端齣一道菜來,母親也還能端上三道菜,好學愛做的陳媽媽,即使自己不吃牛肉,但仍會為孩子們燉煮一碗牛肉麵,而這份手藝終於最後被淑華接手,她實驗瞭不同版本的牛肉麵的作法,也變化瞭一些日式或西式料理,並且帶領著姪輩們一同動手,而她勇於嘗試製作新式料理的母親,更是從她那裏學到瞭義大利麵的麥香彈牙風格,做齣一盤一盤風味獨具的pasta,母女甚至一起參加義大利麵美食競賽,陳媽媽還得到瞭奬項呢。
雖然她的母親原本不過是一般的傢庭主婦,端齣的菜色大多是六○年代閩南傢庭餐桌上常見的傢常菜,蕹菜湯、菜頭粿、蒲仔麵、麻油雞、鹹小管、魯肉飯、炒豆芽,但是在八○年代之後,她傢裏的餐桌偶爾也齣現一些「淮陽名菜」,有時候端齣大盆子的獅子頭或小碟子的腐皮捲,過年時還有一品鍋。原來她的母親曾在颱北著名的江浙菜餐廳「秀蘭小吃」打過工,她的阿姨更是秀蘭開創時期的主廚。但不論做哪一種菜色,她的母親卻始終堅持遵循該有的步驟。
以往不起眼的古早味,在今天卻顯得異常珍貴。油粕仔(豬油渣)、扁魚肉羹、清明潤餅、尾牙的米糕糜,或是用水打齣來的手工獅子頭等等,甚至當淑華再度迴想或品嘗一些以往無法吸引她下箸的菜色,突然發現許許多多童年時未曾珍惜的平凡食材,有著不一樣的滋味。例如大年初一早上母親為他們準備的「春飯」,白米飯配上幾株長長帶紅根的菠菜、豆腐、荷蘭豆和幾粒花生米,味蕾在她成年之後重新在母親的餐桌上被啓動。她愈吃愈嚼愈有味道,逐漸體會齣蘊含在食物裏的意義與其中深層的好滋味。
這本《島嶼的餐桌》,記錄的不止是作者傢庭餐桌上的日常飲食,也敘說瞭颱灣六七○年代典型的傢庭餐桌上的故事,作者除附上簡單的食譜與製作的小撇步,還延伸齣一篇篇旁徵博引的飲食典故,讓讀者更清楚的明暸這些食材或佳餚的孕育環境與來曆。
我自己極嗜吃颱菜,在雜誌上推薦的美食餐廳小店一半以上都是颱菜餐廳或小攤,因此當我捧著這本書稿閱讀或到淑華「我傢的餐桌」部落格瀏覽時,常常讓我飢腸轆轆到極點,想立刻拋下書稿到廚房去復製陳媽媽的菜色,當然如果能有機會到她傢的餐桌上吃碗鹹粥更好,還有不能錯過筍乾、雞捲、白菜鹵……。若能撒點油粕仔一定更香!
王宣一(作傢,颱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天香樓餐飲顧問)
推薦序二
油粕仔香,憶童年
前陣子,北上和孫越先生共同參與一場中小學祖孫週的溫馨座談會,讓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欣慰同年輩的阿公、阿嬤為著這時代最需要的這塊幸福基地「傢庭」來重整,讓孩子們學習懂得心存感恩、知恩惜福,付諸具體行動、落實生活,達到三代同堂的和樂景象--這也是我十多年來一直在推廣的理念,真是不虛此行。返迴颱南之前,我以此份喜悅心情與好友夏瑞紅小姐分享,沒想到她與遠流的編輯黃靜宜、張詩薇提齣想請我為《島嶼的餐桌》這本書寫推薦序,麵對這突如其來的邀約,一時間不免感到有些壓力。
迴程在高鐵車廂內,翻閱著書稿,一頁一頁間,翻見瞭「油粕仔」這一品的齣現……噢!好香呀!一晃七十多年前的畫麵在眼前浮現,自個兒一笑置之……寫序沒問題,就來寫肉油粕仔吧!
七十年前我五、六歲時,阿嬤、阿母忙著準備常備菜,其中有這道「油粕仔」,當阿嬤、阿母把肉油放入鍋中的那一剎那,哥哥姐姐霸「站」在大竈邊,當時的我無奈的拿起一把竹椅子,蹬在他們身後,等著油粕仔浮上來,阿嬤一撈起浮上來的油粕仔,哥哥姐姐就不怕燙的一手抓,剩下的一條,就是唯一的一條油粕仔香又脆,讓我永生難忘,迴味著年幼的味蕾。十多年前,傢庭的課程圓滿修完,在結婚五十多年後開始有計畫的整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傢庭料理,整理料理的作法、時代背景,來和現代接軌的健康吃法。
在這十年間,看見瞭現代人的忙碌生活,外食者多,長久以來,不但在多油、重鹽的外食文化中失去瞭健康,也疏離瞭傢庭親密關係。二○○一年成立瞭「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透過颱菜精髓的推廣,傳承颱灣阿嬤的智慧、愛心、關懷、勤儉樸實的精神,創造美味可口的主流颱灣料理。這些颱灣料理蘊含颱灣母愛,其勤儉樸實之特色,成為颱灣文化的一部分。以這道充滿老祖先智慧的烹煮底材、配閤當令之蔬菜,宛如調色盤般應用無窮、輕鬆自在地讓餐桌增添多樣的佳餚,減輕煮食人的負擔,也可以隨時享受美妙的颱灣滋味。
就在不久前,我纔在一群外國學生麵前示範怎麼榨肉油,而榨完油的「油粕仔」搭配澎湖的小魚乾、七股的蒜頭酥,伴著翠綠的韭菜、鮮紅的烤番茄,隻要加點醬油調味、麻油提香,就變身成一道色香味俱全又營養均衡的「好菜」,一下子老外學生就一搶而光,我想要留一點當晚餐也沒有,就好像重現瞭七十年前的那一幕。
書中作者的母親,年歲與我相仿,一樣走過勤儉刻苦的年代,自然也深諳如何靈活運用手邊有限的食材,為傢人張羅齣一頓頓美味的飯菜。看完此書內容後,非常欣慰這代的年輕人,好像又走迴阿嬤時代的意味。「迴歸傢庭」響應三代同堂的氣勢已浮現,希望讀者細心的看這本書,細嘗每道菜的味道,也許你/妳也會想動筆寫寫阿嬤、阿母的故事呢!
Super A-ma 李金娥(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這本書《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對我這個從小在颱灣長大的人來說,就像是一張被精心繪製的味覺地圖,它帶我重拾瞭那些被時間悄悄掩埋的童年迴憶,也讓我發現瞭許多隱藏在熟悉麵孔背後的全新驚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某傢隱藏在山間、需要提前預定的古早味烘焙”的描述。它的口感和風味,不是現代糕點那種精緻卻略顯單調的甜膩,而是一種帶著天然發酵的香氣,樸實卻充滿層次的美味。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仿佛能感受到食材本身的溫度,感受到烘焙師的手溫,並將這一切都融入文字之中。我仿佛能透過字裏行間,看到那金黃色的外皮,聞到那股混閤著麵粉、酵母和淡淡糖香的誘人味道,想象著一口咬下去,那鬆軟中帶著韌性的口感,以及那種仿佛迴到瞭奶奶傢的溫暖感覺。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吃”這個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烘焙背後的“人”的故事。比如,這傢烘焙店的老闆,是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手藝人,一步步堅持下來,又是如何憑藉對品質的執著,贏得瞭食客的口碑。這些故事,讓這塊看似普通的烘焙,變得有瞭溫度、有瞭靈魂,成為瞭一個承載著匠人精神和生活熱愛的象徵。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到,颱灣的美食,遠不止於那些我們日常可見的招牌菜,更在於那些隱藏在市井巷陌、需要耐心去發現、去體會的,充滿人情味的獨特滋味。
评分《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本美食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颱灣土地與人情的故事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頗懂颱灣美食的人,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書中對“某個特定季節纔能吃到的創意小點”的描寫,讓我大開眼界。它們不是那種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的甜點,而是巧妙地結閤瞭當季的時令食材,用一種富有創意的方式呈現齣來,既保留瞭傳統風味,又增添瞭新的驚喜。作者的描述非常生動,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巧精緻的點心,聞到它們散發齣的淡淡的季節香氣,感受到一口咬下去時,那股清新的、充滿活力的滋味。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介紹這些小點時,並沒有迴避它們背後的“挑戰”。比如,為瞭找到最優質的時令食材,需要付齣多少努力;或者,為瞭創新齣新的口味,需要經過多少次的失敗嘗試。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食物背後,那些默默付齣的人們的智慧和汗水。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美食,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以及對創新精神的追求。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飲食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在平凡崗位上,用匠心製作美食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這是一本令人驚喜的《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對颱灣美食相當瞭解的人,但這本書還是給瞭我不少“衝擊”。它沒有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詳的夜市小吃,而是挖掘瞭一些更深層、更具地域特色的味道。比如說,書中對某個山區原住民部落的“野菜料理”的描述,我雖然在電視上或網絡上看到過一些介紹,但從未真正深入瞭解。作者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生動的筆觸,展現瞭原住民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將看似平凡的野菜,烹飪齣令人驚嘆的美味。那種樸實無華,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味道,讓我對“食物”的定義有瞭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書中還提到瞭某個特定節令纔會齣現的“傳統糕點”,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颱灣的美味,都與農曆節氣、與祭祀習俗緊密相連。這些食物,承載著先人的智慧,也維係著傢族的傳統。在現代社會,這些儀式感越來越淡薄,但這些美食卻像一個堅實的錨,將我們與過去連接起來。作者在書中,沒有用過於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真誠、質樸的語言,去描繪這些食物,去講述這些故事。這反而更打動我,讓我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這本書就像一位飽學多識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藏匿在食物深處的靈魂。
评分《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傢鄉的深度迴望。我一直自詡對颱灣的食物有所瞭解,但這本書卻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饕,悄悄地引領我走嚮那些我未曾留意過的角落。書中對“某個地方獨特烹調方式的燉肉”的描寫,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不是簡單的食材堆疊,而是通過精心的火候掌握和多種香料的搭配,將看似普通的食材,燉煮齣令人驚艷的醇厚滋味。作者的文字極富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那砂鍋在爐火上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聞到那濃鬱的肉香混閤著香料的氣息撲鼻而來,再想象那入口即化的口感,酥爛入味,迴味無窮。更讓我覺得珍貴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滿足於對菜肴本身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這道燉肉背後的“故事”。比如,這個烹調方式是如何從古老年代流傳下來,或者,這個菜肴在當地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承載著怎樣的情感和記憶。這些故事,讓這道燉肉不再隻是盤中的食物,而是變成瞭一個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一個承載著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載體。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原來,我們所追求的“滋味”,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靈深處的慰藉,是與土地、與人、與曆史的深刻連接。
评分這本《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彷彿是一張穿越時空的味覺地圖,帶我重溫瞭許多早已刻在記憶深處的滋味。翻開書頁,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小時候跟在奶奶身旁,看著她在竈颱前忙碌的畫麵。空氣中彌漫著柴火的煙氣和食材烹煮的香氣,那是純粹的、無添加的溫暖。書中提到的“古早味”不隻是簡單的調味料堆砌,而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土地的敬畏,一種對季節的尊重。比如書中描寫的某個小鎮上的鹵肉飯,光是文字就足以勾勒齣那油亮誘人的色澤,那入口即化的口感,還有那看似簡單卻層次豐富的香氣。我仿佛能聞到那股熟悉的味道,那是多少個夜晚撫慰我飢餓轆轆肚子的慰藉,是傢庭團聚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靈魂。不僅僅是味覺上的喚醒,這本書更讓我迴想起那些被現代生活漸漸稀釋的人情味。為瞭尋訪這些滋味,作者深入民間,與那些默默堅守傳統手藝的老師傅們對話。他們的臉上鎸刻著歲月的痕跡,眼中閃爍著對食物的熱愛和執著。他們不隻是烹飪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用一雙手,將祖輩的智慧和經驗,化為餐桌上的美味。讀到這些故事,我常常會感嘆,在這個追求效率和便利的時代,還有這樣一群人,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打磨一道菜,去保留一份味道,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吃的,更是關於“如何吃”,關於“為何吃”,關於“與誰一起吃”。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果腹,而是與曆史、與文化、與人産生深刻的連結。
评分這本《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對我而言,是一次充滿驚喜的味蕾復興之旅。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位資深的美食愛好者,對颱灣的大小巷弄都瞭如指掌,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更多不為人知的角落和不曾品嘗過的滋味。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某個山區原住民部落流傳下來的‘傳統香料燉煮料理’”的描述。它不是那種我們在餐廳裏吃到的標準化味道,而是用最原始的香料,最樸素的烹調方式,將食材的原味發揮到瞭極緻。作者的文字極富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用竹筒或陶罐烹煮的料理,聞到那股混閤著泥土、草本植物和肉類香氣的獨特氣息,想象著那入口時,帶著淡淡煙火氣的醇厚滋味,以及那種仿佛置身於山林之間的純粹感受。更讓我感到觸動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關注食物本身,而是深入挖掘瞭這道料理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比如,這些香料是如何被世代相傳,這些烹調方式又承載著怎樣的部落故事和生活智慧。這些故事,讓這道看似簡單的燉煮料理,變成瞭一個活生生的文化載體,一個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體會到,颱灣的美食,遠不止於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一種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它讓我對傢鄉的土地和人民,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濃厚的感情。
评分《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味蕾探險,讓我這一個在颱灣生活瞭多年的“老饕”,都重新燃起瞭對傢鄉食物的探索欲。我以為自己已經嘗遍瞭颱灣的大小館子,品盡瞭各地的特色小吃,但這本書卻像一位睿智的長者,悄悄地在我耳邊低語:“你還沒有真正瞭解這片土地的味道。” 書中對某個地方的“海鮮粥”的描寫,讓我驚艷。它不是那種普通意義上的粥,而是將新鮮捕撈的各式海鮮,與米粒在鍋中溫柔地纏綿,最後匯聚成一碗鮮甜濃鬱、海味十足的精華。作者筆下的海鮮,仿佛還帶著海風的鹹濕和陽光的溫度,那Q彈的蝦仁、肥美的蚵仔、細嫩的魚片,在口中爆發齣大海的饋贈。我至今還記得,多年前在某個海濱小鎮,第一次嘗到那種純粹的海鮮原味,那種震撼人心的鮮美,仿佛是大海在舌尖上跳舞。這本書讓我找迴瞭那種久違的驚喜和感動,原來,在熟悉的土地上,還有這麼多未曾被發掘的味覺寶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繪這些美食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故事。比如,某一道被遺忘的傳統點心,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傢族幾代人的心血,或者某個小漁村的生存智慧。這些故事,讓食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瞭溫度、有瞭靈魂,有瞭生命力。讀完之後,我迫不及待地在周末安排瞭一次短途旅行,目的地就是書中提到的那個小鎮,我一定要親口嘗嘗,那份被文字點燃的,最純粹的颱灣滋味。
评分這本《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簡直就是我近期生活中最大的驚喜!我一直是個對傢鄉味道情有獨鍾的人,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還是讓我眼前一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某傢老店的獨特麵綫”的描寫。它不是那種隨處可見的清湯掛麵,而是經過特彆的製作工藝,麵綫口感 Q 彈爽滑,湯頭濃鬱鮮美,配料也講究得令人稱道。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能通過文字,將那碗熱氣騰騰的麵綫直接端到我麵前,讓我忍不住吞瞭吞口水。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沒有隻停留在食物本身,而是深入到這傢老店背後的曆史和故事。比如,這傢店的老闆是如何從父輩手中接過手藝,又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保留這幾十年的味道。這些故事,讓這碗麵綫不再是單純的食物,而變成瞭一個承載著傢族記憶、承載著時代變遷的符號。讀到這些,我常常會迴想起自己傢鄉的那些老味道,那些已經漸漸消失的餐館,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美味。這本書,就像一個時光機,帶我迴到瞭那些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年代。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珍視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食物背後所承載的溫情和迴憶。讀完這本書,我真的非常想親自去拜訪那些地方,去品嘗那些被文字點亮的滋味,去感受那份屬於颱灣的獨特魅力。
评分《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這本書就像一個寶箱,裏麵裝滿瞭關於颱灣這片土地的獨特味道和動人故事。作為土生土長的颱灣人,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傢鄉的食物瞭如指掌,但這本書卻像一位博學的導遊,帶我深入探索瞭那些我從未涉足過的味覺領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某個漁村傳承瞭幾代的‘海鮮醃漬料理’”的描寫感到驚艷。它不是簡單的調味,而是利用瞭當地豐富的海産資源,結閤瞭古老的醃漬方法,將新鮮的海味,轉化為一種獨特而醇厚的風味。作者的描述非常生動,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色彩斑斕的醃漬物,聞到那股鹹鮮中帶著微微發酵的復雜香氣,想象著一口咬下去時,那Q彈的口感和層層遞進的鮮甜滋味。更讓我覺得意義非凡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這些傳統料理在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比如,如何在傳承古老技藝的同時,融入新的元素;或者,如何讓這些看似“老派”的食物,重新獲得年輕一代的喜愛。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這些傳統美食背後,所蘊含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滋味”,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對曆史的緻敬,對創新的鼓勵,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颱灣的飲食文化,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堅守和創新的人們,充滿瞭由衷的敬佩。
评分《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對我來說,是一本喚醒味蕾、也觸動靈魂的書。我之前對颱灣美食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吃遍夜市”的階段,對那些藏在巷弄深處、需要細細品味的“傢常菜”和“地方特色菜”瞭解甚少。這本書恰恰彌補瞭我的這一塊空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某地特色的風味醃漬物”的描寫印象深刻。它們不是簡單的調味,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保存方式,將四季的豐盛,用發酵、醃製的方式,封存於罐中,待日後慢慢品味。那酸、那甜、那鹹,交織在一起,經過時間的沉澱,發酵齣獨特的風味,光是讀文字,就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穿透力極強的香氣,以及入口時層次分明的口感。作者沒有僅僅滿足於介紹食物本身,而是花瞭很多篇幅去講述這些食物背後的“人”的故事。那些在自傢廚房裏,幾代人傳承下來的烹飪秘訣,那些為瞭保留一道傳統菜肴而付齣的辛勞和堅持,都讓我對這些平凡的食物,有瞭更深的敬意。我常常在想,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少有機會停下腳步,去思考食物從哪裏來,去體會製作食物的艱辛。這本書,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製作過程,去理解那些在食物中蘊含的情感。它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傳承、關於鄉愁的溫情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