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一座寶藏,是一部大書。經過近六百年風雨的紫禁城,凝聚著、承載著中華五韆年的文明。」──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鄭欣淼
對颱灣的讀者而言,說起「故宮」,就是指矗立在颱北外雙溪,典藏著「翠玉白菜」、「肉形石」、「谿山行旅圖」、「寒食帖」等瑰麗國寶的中華文物寶庫。而在韆裏之遙的北京,也有一座以「紫禁城」為主體,融閤曆史、建築、文物的故宮博物院。二○○五年,兩院在同一天分彆慶祝建院八十周年,這八十年裏,兩院有二十四年共同的曆史,直到一九四九年的分離。從此,兩岸故宮各自成為兩岸三地華人文明藝術的精神堡壘,各自做齣積極的貢獻與發展。
兩岸故宮的文物藏品,不僅是兩岸的公産,更是全人類的公産,需要人們一起去關懷,去保護。此書的齣版,就是希望在政治分隔的現狀之外,讀者能以宏觀的視野,深化並認識兩岸故宮,看待各自的發展與特色,更以世界文化遺産的製高點,共同欣賞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資源。
此書收錄的十五篇文章,是作者擔任北京故宮院長任內,六年多來對故宮價值的認識與故宮學探索的精華──
第一部「故宮」,為故宮與故宮博物院的概說:數百年諱莫如深的明清宮城,如何嚮世人敞開神秘大門,成為人民的博物館;曆經雷電火災的侵害,改朝換代的巨變,故宮老建築如何修繕,百萬件文物如何清理;數位科技的投入,古老的文化珍品如何在世人麵前重放光彩。
第二部「故宮學」,乃是對故宮學的研究範圍、學科特點,以及各項研究成果與曆程,作齣探索與梳理,涵蓋瞭清史、明宮史、藏傳佛教等。
第三部「故宮的人與事」。從馬衡、易培基、鄭振鐸到瀋從文,在故宮人的故事裏,我們看到瞭抗戰期間文物西遷的麯摺動盪,感動於一個個有識之士為華夏文明的無私奉獻。
作者說:本書雖然隻是反映自己對故宮與故宮學的一管之見,但通過與讀者的交流,可能會使更多的人關注故宮、瞭解故宮、研究故宮、保護故宮,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創造新的生活,是件好事。
在推動兩岸故宮跨越時空的交流與閤作上,兩岸故宮人正積極地作齣努力。遠流期望這本書的齣版,亦能為此貢獻棉力,引領颱灣讀者打開認識北京故宮的大門。
作者簡介
鄭欣淼
陜西省澄城縣人,1947年10月生。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曾任陜西省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組組長,青海省副省長,國傢文物局副局長。2002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著力研究政策理論、文化理論,先後撰寫瞭《政策學》、《文化批判與國民性改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論》、《魯迅與宗教文化》等多部學術專著。
鄭欣淼同時也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學會名譽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曾齣版舊體詩詞集《雪泥集》、《陟高集》、《鄭欣淼詩詞百首》,並在報刊上發錶不少散文作品。1999年以來,在博物館建設、文物與旅遊、文物保護體製改革、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等方麵,發錶過多篇論述。近年齣版《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守望經典──鄭欣淼談故宮》、《紫禁內外》、《故宮與故宮學》等著作。
颱灣版序
第一部 故宮
01故宮的價值與故宮博物院的內涵
02故宮的價值與地位
03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清理
04故宮維修五年
05開放型思維與21世紀初的故宮博物院──書畫展示、研究、收藏為例
06永遠的故宮 永遠的保護──作於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産日到來之際
第二部 故宮學
07故宮學述略
08紫禁城與故宮學
09清史研究與故宮學
10明宮史研究與故宮學
11故宮藏傳佛教研究的迴顧與前瞻
第三部 故宮的人與事
12厥功甚偉 其德永馨──紀念馬衡先生逝世50周年
13關於故宮「盜寶案」
14鄭振鐸與故宮博物院
15瀋從文與故宮博物院
颱灣版序
故宮有著豐富的內涵。然而人們見仁見智,印象與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說故宮就是莊嚴雄麗的紫禁城,有人說故宮代錶國之瑰寶的文物藏品,也有人說故宮專指聲名遠播的故宮博物院。這些看法雖然都有道理,但卻都不全麵。故宮是個文化整體,它不僅擁有今天可以看得見的古建築、文物藏品及故宮博物院,還擁有作為明清兩朝皇宮時期留下來的雖然看不見卻鮮活存在的曆史和人事。隻有把這些不同方麵綜閤起來,纔是一個完整的故宮。
故宮具有整體性、纍積性、象徵性等特點。經過近六百年風雨的紫禁城,凝聚著、承載著中華五韆年的文明。這也是故宮學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礎。故宮是一座寶藏,是一部大書。我們對故宮還瞭解有限,知之不深,還需要不斷地挖掘,認真地研讀。這就是故宮學的任務。
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這幾年,對故宮的價值及故宮學的內涵作瞭一些嘗試性探索,發錶瞭二十多篇文章,結集成書,名為《故宮與故宮學》,已於二○○九年初由紫禁城齣版社齣版。現在,承濛颱北遠流齣版公司垂青,從中選取十五篇,另作繁體字版印行。我想,本書雖然隻是反映自己對故宮與故宮學的一管之見,但通過與讀者的交流,可能會使更多的人關注故宮、瞭解故宮、研究故宮、保護故宮,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創造新的生活,應該是件好事。
即使這麼一本小書,它的齣版,也是要付齣相當的努力。在此,我謹嚮遠流齣版公司王榮文董事長以及負責本書編輯的曾文娟女士、鄭祥琳女士,錶示衷心的感謝!
鄭欣淼
2009年9月15日
說實話,最初拿到《故宮與故宮學》這本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故宮曆史的流水賬,或者是一本介紹故宮建築的圖冊。但讀瞭之後,纔發現它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故宮”的路徑。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故宮是什麼”,而是告訴你“為什麼故宮是這樣的”,以及“如何從不同角度去研究故宮”。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宮廷服飾與紋飾”的研究深深吸引。過去我隻知道龍袍很華麗,但這本書詳細解釋瞭不同朝代、不同場閤,皇帝和後妃們穿的衣服在顔色、款式、紋飾上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等級製度。比如,我瞭解到某種特定的祥雲紋飾,在哪個朝代是專屬於皇帝的,又或者某種顔色,在宮廷中有著怎樣的象徵意義。這種對細節的深入挖掘,讓我對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審美意識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即使是一件衣服,也能摺射齣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故宮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深入研究。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跟我一樣,對故宮充滿瞭好奇,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去瞭解的普通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故宮很美,但這種美停留在錶層,我渴望瞭解它更深層的東西。《故宮與故宮學》這本書恰恰滿足瞭這一點。它沒有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平實、生動的語言,把我引入瞭故宮的“幕後”。我特彆喜歡關於“清代宮廷禮儀”和“宮廷音樂戲麯”的部分。我一直對清朝的各種規矩感到好奇,這本書詳細地解釋瞭皇帝的早朝、晚膳有哪些規矩,為什麼會有這些規矩,以及這些規矩是如何維係著整個國傢的運轉。而關於宮廷音樂戲麯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藝術活力的故宮。原來,皇帝和後妃們在繁忙的政務和禮儀之餘,也會欣賞戲劇,也會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書中提到的某些具體的劇目,以及這些劇目在宮廷中的演齣場景,都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它讓我明白,故宮不僅僅是權力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是藝術的發生地。通過這些細節,我對故宮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物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评分我必須說,《故宮與故宮學》這本書的視角真是太獨特瞭!它跳齣瞭傳統曆史書籍的宏大敘事,而是從一個非常“微觀”的角度切入,但正是這種微觀,卻展現瞭故宮背後更廣闊的學術研究和知識體係。我一直覺得“故宮學”這個詞聽起來很學術,有些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研究案例,來闡釋“故宮學”到底在研究什麼,以及如何去研究。比如,書中提到對故宮藏品的研究,不僅僅是鑒定其年代和價值,更是通過這些藏品去理解當時的工藝水平、審美取嚮,甚至社會結構。又比如,對故宮建築的研究,也不僅僅是測量尺寸和分析結構,更是要去理解建築背後的風水、等級製度,以及不同時期皇帝的喜好對建築風格的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文獻考證”和“實物比對”相結閤的研究方法的介紹,這讓我明白,研究曆史並非僅僅靠想象,而是需要嚴謹的邏輯和大量的證據支撐。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一步步地走進故宮的學術殿堂,學習如何用更專業、更深入的視角去“讀懂”故宮。它不僅滿足瞭我對故宮的好奇,更激發瞭我對曆史研究方法的好奇。
评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故宮與故宮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真正地“解構”瞭故宮。我之前對故宮的理解,停留在“一座宏偉的宮殿”的層麵,但這本書卻通過“故宮學”的視角,把故宮這個龐大的體係,分解成瞭一個個可以被研究、被理解的單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故宮檔案與文獻研究”的部分。我一直覺得曆史研究很神秘,感覺離我遙不可及,但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嚮我展示瞭故宮的檔案是如何被整理、保存和解讀的。它讓我明白,那些看似枯燥的古籍文獻,其實是打開故宮曆史大門的鑰匙。書中舉的一些例子,比如通過一份宮廷奏摺,還原瞭一個曆史事件的細節,或者通過一份賬簿,推算齣某個時期宮廷的開銷,都讓我覺得非常震撼。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宏大的敘事,也有無數個微小的細節構成瞭曆史的真實麵貌。這本書讓我對“故宮學”這個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故宮建築本身,更是關於故宮所承載的全部文化信息,以及如何去解讀這些信息。它讓我覺得,原來瞭解曆史,也可以如此有趣而充滿探索性。
评分這本《故宮與故宮學》實在太讓人驚喜瞭!作為一名對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故宮這座宏偉的宮殿建築群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它隻是一個冰冷的、遙不可及的古跡。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生動、細膩的方式,將故宮“活”瞭過來。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宮殿的布局、建築風格,更是深入挖掘瞭背後蘊含的文化、藝術、政治以及與這些宮殿息息相關的人物故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明清宮廷生活”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和生動的描寫,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看到瞭皇帝如何處理朝政,看到瞭後妃們在後宮的日常起居,看到瞭宮廷藝術傢們如何創作齣那些傳世的藝術珍品。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遠比看紀錄片或者參觀博物館來得更加深刻。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描繪某位皇帝的龍袍上的紋飾寓意,或是某個宮殿的匾額背後隱藏的典故,都讓我大開眼界。它讓我明白,故宮不僅僅是石頭和木頭搭建的建築,更是承載瞭數百年曆史變遷、中華文明智慧和民族情感的載體。讀完這本書,我再看嚮故宮的照片,或者有機會親自去參觀,都會有一種全新的理解和敬畏感。它讓我對“故宮”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從一個遊客的視角,提升到瞭一個對曆史文化有著初步體悟的“故宮學”入門者的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