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可以與該叢書的其他部分共同使用,以提供整體性的質性研究方法介紹;也可以獨立閱讀,作為進行民族誌和觀察研究法的入門書。本書內容涵蓋作者精心挑選的個案、觀察、訪談以及錄音資料,並考量到倫理議題,透過民族誌的田野工作與觀察研究法,引介讀者進入取得研究資料的實務世界。
作者簡介
Michael Angrosino
一九七二年取得北卡羅來納州大學人類學博士(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一九九九年取得聖瑪莉森林學院(Saint Mary-of-the-Woods College)牧會學(Pastoral theology)碩士。一九八二年迄今於南佛羅裏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人類學係擔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身心障礙、公共政策、世俗社會中有組織的宗教、多元社會中之種族認同、符號互動論、心理人類學、民族誌、口述曆史、生命史等。
譯者簡介
張可婷
英國城市大學資訊科學博士班,譯有:《焦點團體研究法》、《質性研究的設計》、《教您寫齣一本優質論文》、《做齣有效的研究論文與計劃》、《一步步教您做文獻迴顧》、《社科研究方法完全手冊》、《性與舉止》、《非正式化》、《社會學的基石》(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係列叢書緒言
關於本書
第一章 緒論:民族誌與參與觀察研究法
第二章 何種主題可以為民族誌研究方法有效且有效率地加以研究?
第三章 挑選田野點
第四章 田野中的資料蒐集
第五章 專論觀察法
第六章 分析民族誌資料
第七章 再現民族誌資料的策略
第八章 倫理上的考量
第九章 二十一世紀的民族誌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民族誌研究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認知方式。《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讓我看到瞭研究者如何放下預設的成見,以一種謙卑而好奇的心態去理解他者。書中關於“文化相對主義”的闡釋,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固有的觀念,學會瞭從不同的文化視角去解讀現象。作者在描述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流時,運用瞭大量的生動案例,讓我仿佛親曆瞭那些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最終達成理解的過程。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意義的追尋”這一章節,它揭示瞭民族誌研究的核心在於探究人們行為背後的深層意義和價值觀。這種對人文精神的強調,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學讀物,讓我對人類的多元性和豐富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我必須說,《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這本書在解讀研究倫理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沒有迴避在田野調查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道德睏境,而是詳細探討瞭如何尊重被研究者的權利,如何保護他們的隱私,以及如何在研究過程中保持真誠和負責任的態度。書中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瞭研究者在知情同意、保密原則、避免傷害等方麵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些內容讓我深刻認識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不僅僅體現在方法上,更體現在對人的尊重和關懷上。此外,作者還強調瞭研究者自我反思的重要性,鼓勵研究者時刻審視自己的立場和偏見,確保研究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這種對研究者內在品質的關注,使得這本書具有瞭超越方法論的深刻意義,讓我對其産生瞭由衷的敬意。
评分作為一名初學者,我在閱讀《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時,最大的收獲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和全麵的研究框架。從研究問題的提齣,到研究設計的選擇,再到數據收集的技巧,以及最終的成果展示,本書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受益於書中關於“抽樣方法”的討論,作者詳細解釋瞭不同抽樣策略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研究目的選擇最閤適的抽樣方式。此外,在數據分析的部分,書中也介紹瞭幾種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如內容分析、主題分析等,並提供瞭相應的操作步驟和案例示範,這對於我這樣剛剛接觸研究法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指導。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民族誌和觀察研究法的核心要義,為我未來的學術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评分這本《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就像一本打開的寶藏,讓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好奇心的探索之旅。首先,我被作者對民族誌的深刻理解所摺服。他不僅僅是在羅列方法,而是帶領讀者走進那些被研究的社群,感受那些鮮活的生活片段。書中有大量生動的案例,讓我看到瞭研究者如何在當地社區建立信任,如何捕捉那些不易察覺的文化細節。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參與式觀察”的部分,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從一個“局外人”逐漸融入,並在此過程中保持學術的客觀性。這種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讓我不僅學到瞭方法,更體會到瞭研究的溫度。書中對田野調查的準備工作也做瞭詳盡的描述,從選題的意義到倫理考量,再到如何設計訪談提綱,都顯得那麼細緻入微,仿佛作者親身經曆瞭一次又一次的田野調查,並將所有的經驗都傾囊相授。讀完這段,我感覺自己已經具備瞭初步的田野調查意識,躍躍欲試想要踏上自己的探索之路。
评分我一直對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方法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夠深入人心、觸及文化肌理的技巧。《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渴望。這本書在講解觀察研究法時,並非枯燥地列舉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研究實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非參與式觀察”的討論,作者詳細分析瞭在何種情境下,保持一定距離的觀察反而能獲得更客觀的視角,以及如何利用非語言綫索來理解個體的行為模式。書中對研究者在觀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霍桑效應”的剋服,也提供瞭不少實用的建議。此外,作者還探討瞭如何進行有效的數據記錄和整理,包括筆記的撰寫技巧、錄音錄像的應用以及後續的編碼和分析過程,這些都為我理解整個研究流程提供瞭清晰的脈絡。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也十分平實易懂,沒有過多晦澀的專業術語,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並從中獲得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