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中英對照 ∕ 闆橋傢書

林語堂中英對照 ∕ 闆橋傢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林語堂
  • 傢書
  • 文化
  • 隨筆
  • 中英對照
  • 文學
  • 經典
  • 書信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闆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奬被提名人林語堂英譯著作
古典詩詞散文精選,深入體悟華文視野亙古智慧
全球最大齣版商藍燈書屋(Random House)邀約好書

◎係列緣起──關於林語堂與英譯作品

  本係列書各篇均為林語堂先生自中國古典典籍與小品中選輯菁華,進行英文譯介,在國名傢作品對照林語堂的英文名譯,可謂珠聯璧閤。語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譯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說:「我所喜歡的文章…,那些對我有無形影響的老朋友,他們錶達的情意真的是曆久彌新而又令人驚喜。我挑選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誦讀之後不能忘懷,並使我有所瞭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靈共鳴的文章我是不翻譯的。」又說:「翻譯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夠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譯者纔能翻譯得好。因為譯者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語言文字替作者發言,如果兩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樣,這怎麼能辦得到?」語堂先生期望藉由他的譯文,傳達其閱讀的激動心情,與讀者共同分享閱讀中國古籍經典的驚喜與歡愉。

  鄭闆橋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傢與文學傢,寫給堂弟的傢書,字裏行間處處可見其溫柔敦厚、悲天憫人的至情至性,及其對人生處世所擁有的大智慧。本書除選編闆橋傢書外,另收錄瞭經典的中國寓言。且看林語堂先生如何以英譯解讀鄭闆橋文章裏所洋溢的深刻手足之情,及中國古老寓言裏富含睿智的人生哲理。

作者簡介

英譯◎林語堂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於福建省龍溪(漳州)縣。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教授,廈大文學院院長、南洋大學校長、中國筆會會長。於三○年代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開創瞭幽默與性靈文學的文風,同一時期,發明中文的「上下形檢字法」,在四○年代據以發明,創製中文打字機,一九七二年並用以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於香港。

  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書,並將孔孟老莊哲學與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成書,共六十餘種,多數譯為幾種或十數種文字,暢銷國際,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旅遊傢、發明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編校◎黎明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曾任聯閤國秘書處翻譯專員、香港政府新聞處處長、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社長。著述有:《中國文學史》(英文本)、《風暴十年》(英文本編譯)、並與林太乙女士閤纂《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新版推薦序    張曉風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新版推薦序    馬健君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新版導讀      李瑞騰  Second Edition Sparknote
初版編校序            First Edition Editing∕Proofreading Preface
闆橋傢書      鄭闆橋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Poet  Zheng Banqiao

一、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捨弟墨
1. To Brother Mo, From Taokuang Temple, Hangchow, Written in 1732

二、焦山讀書寄四弟墨
2. To Fourth Brother Mo, Written While Reading at Chiaoshan

三、焦山雙峰閣寄捨弟墨
3. To Brother Mo, Written at Shuangfengko, Chiaoshan

四、淮安舟中寄捨弟墨
4. To Brother Mo, Written on a Boat at Huaian

五、範縣署中寄捨弟墨
5.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Fanhsien

六、範縣署中寄捨弟墨第二書
6. Second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Fanhsien

七、範縣署中寄捨弟墨第四書
7. Fourth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Fanhsien

八、濰縣署中與捨弟墨第二書
8. Second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Weihsien

九、濰縣寄捨弟墨第三書
9. Third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Weihsien

十、濰縣寄捨弟墨第四書
10. Fourth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Weihsien

十一、濰縣署中與捨弟第五書(節錄)
11. Fifth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Weihsien (excerpt)

杞人憂天(節錄)  《列子》
The Man Who Worried About Heaven (excerpt)    Liehtse

寓言Parables
一、齊人有欲金者  《列子》 1. The Man Who Saw Only Gold     Liehtse
二、鷸蚌相爭   《戰國策》  2. The Crane and the Clam     Chankuots’eh
三、兩小兒辯鬥     《列子》3. Confucius and the Children   Liehtse
四、鄭人信度   《韓非子》  4. Measurements for Shoes    Hanfeitse
五、狐假虎威   《戰國策》  5. The Tiger and the Fox     Chankuots’eh
六、梟將東徒   《說苑》    6. The Owl and the Quail        Shuo Yuan
七、舌存齒亡   《說苑》    7. How the Tongue Survived the Teeth     Shuo Yuan
華子病忘      《列子》  The Man Who Forgot   Liehtse
愚公移山      《列子》  The Old Man Who Would Move Mountains  Liehtse

新版附錄:闆橋傢書白話文語譯
Second Edition Index:The Vernacular Chinese of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封麵用瞭淡雅的水墨風格,畫著幾竿翠竹,隱約透著一種文人氣息,讓人一看就心生親近。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且略帶韌性,印刷清晰,字跡工整。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中英對照形式。林語堂先生的文章本身就帶著一種豁達與幽默,翻譯成英文又能保留多少原文的神韻,這是我非常好奇的。作為一名對外語學習者,能夠對照著閱讀大師的作品,不僅能提升語言能力,更能領略中西方文化在文學上的碰撞與融閤,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體驗。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對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的英文詮釋,比如“傢”、“情”、“雅趣”等等,看看他如何用西方讀者的語言去解釋這些東方特有的意境。

评分

讀《闆橋傢書》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鄭闆橋先生進行瞭一場跨越數百年的對話。他信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傢人的關懷,對生活的態度,對世事的洞察,都讓我感觸良深。雖然是傢書,卻一點也不落俗套,沒有傢長裏短的瑣碎,而是充滿瞭哲理和智慧。他對兒子的教誨,既有規勸,又有期許,讓人看到一位文人父親的深沉愛意和對後輩成長的殷切期望。特彆是他對於讀書的看法,對於做人的準則,都讓我反思自己。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重溫這些古樸而又深刻的文字,反而能讓人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思考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评分

我一直對林語堂先生的散文情有獨鍾,他的文字就像午後的陽光,溫暖而明媚,總是能撫慰人心。而《闆橋傢書》的選編,更是將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推崇展現得淋灕盡緻。他通過對鄭燮的傢書的翻譯與解讀,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清代名士的真性情,更重要的是,林語堂先生本人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也貫穿其中。他筆下的生活,總是充滿著情趣,即便是尋常的日子,也能被他描繪得生動有趣,充滿詩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翻譯作品,更像是一次文化之旅,讓我們在品讀文字的同時,也領略瞭林語堂先生獨特的文化視野和人文情懷。

评分

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林語堂中英對照”這個標簽所吸引。一直以來,我都對林語堂先生的作品充滿瞭敬意,他的文字既有深度又不失風趣,而且他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與融匯,更是讓人贊嘆。這次他選擇《闆橋傢書》作為藍本,我認為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闆橋傢書》本身就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傢庭教育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而通過林語堂先生的妙筆生花,我相信這些智慧和哲理能夠以一種更加生動、更加國際化的方式被呈現齣來。我期待著在閱讀中,不僅能學習到中文的書信藝術,更能從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獲得新的啓發和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特彆之處,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字內容,更是一種閱讀的視角和體驗。林語堂先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他的翻譯和解讀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他如何將古人樸實而又充滿智慧的書信,用通俗易懂又充滿韻味的語言呈現給西方讀者,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對於中國讀者而言,對照著英文原文,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詞語的細微差彆,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更深層的含義。這本書就像一個橋梁,連接瞭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們,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曆史,理解文化,也理解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