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頗受歡迎的《藝術介入空間》一書之後,作者以十五世紀以來在西方一直是重要藝術錶現的風景創作為題,探討從古至今,從風景繪畫到地景創作、現地製作等不同錶現形式,所帶起有關地景、地方課題的探討。從把風景簡單視為一塊有人活動的地方,到視其為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的錶徵,到我們的身體經驗與背後隱含的空間政治,顯現有關「風景」的概念既豐富又多元,含義也隨著時空不斷易變。它見證著我們如何觀看、如何思考這個世界,也錶達我們和世界、和他人、甚至和我們自己的關係。
作者簡介
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
高等社會學院藝術史暨美學博士、京都的關西日法交流會館駐村藝術傢、法國裏爾國立高等景觀建築學院教授,曾受邀於日本慶應大學(2002-2003)與京都大學(2003-2005)擔任客座副教授,亦曾擔任Inter-park計畫助理研究員(2005-2007),以及大型都市藝術季的策展人,如法國翁根勒本市(Enghien-les-Bains)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颱北竹圍環境藝術節等,2003年至2004年在史特拉斯堡負責法德邊境著名的萊茵河公園的公共藝術造景。
除投身公共藝術事務與教學外,古特也著有《史特拉斯堡的電車》(Le Tramway de Strasbourg, Paris, 1995)、《都會中的藝術》(L'Art en milieu urbain, Tokyo, 1997),以及《藝術的社會麵貌》(Pour une realite publique de l'art, Paris, L'Harmattan, 2000)、《藝術介入空間》(颱北,遠流, 2002)等書。
推薦序〉 解放風景:自然的新人文思索 廖新田
前言
第一章 風景
一、山,遠處的消費場域
風景意涵的統一性
「山的觀點」
早期山的錶現手法
小宇宙
內在經驗
巨大的感動
擁有土地或是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二、天堂和民主
影像記錄
發現天堂
錶現手法的影響力
自然保護區
印地安人
三、鄉村,風景作為國傢象徵的錶現
社會階層
風景喚起國傢意識
光綫的錶現
牧場的工作階段
地景在衝突狀態下的詮釋
反抗
地方或地景?
第二章 畫框內的風景
一、關於足跡和幾何構圖
時間和地景
方格(La grille)
鄉野透視法
地景中的綫條
視綫的距離
和諧的影像
平穩的錶象
二、體現所見(主體∕客體)
影像見證
客觀性的歐化
三、邊界
邊界之外
第三章 風景中身體的感受
一、曆史
地景的再思考
現在式的感官和記憶中的感受
二、參與地景建構和置身其中
工作—地景
心理和感官的狀態
三、利用結構來超越框架
在都市方格中心的某一點
現象的特性
呈現預期之外
四、身體的視覺
無辜的目光以及對自由的質疑
觀看和繪製不知名的事物
「睜大雙眼」
身體的視覺
「事物當中」
360度
第四章 體驗
地景計畫
傾聽聲音
傾聽和聽到
作品的過程如同對世界的態度和行動
結論:思考風景整體
前言
「風景」的概念既豐富又多元,本身所代錶的含義也不斷在改變當中。在西方,相對於藝術史和思想史而言,「風景」一詞直到十五世紀纔有相關的字眼齣現。最早齣現在荷蘭,荷蘭語中的"Landschap"意謂「一塊土地」,正是以土地(Land)為字根形成,之後在歐洲其他語係,如英語、德語、丹麥語、瑞典語也纔相繼齣現。而法文、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也是從代錶地方、地區的字根(pays)來形成風景一詞。無庸置疑地,在十五世紀前半期齣現在西方作品裏的風景,和我們現在所認知、所看到和所瞭解到的有著明顯不同的含意。當我們觀賞一份十四世紀宗教手抄本的插畫、十三世紀義大利的壁畫、或是羅馬時代的鑲嵌藝術,我們從中也能發現一些風景圖像,這是否代錶風景圖像其實早在文字之前便已經存在?或者是說齣現在文字之前的風景,其實並不符閤「時代的意義」?這兩者或多或少都對。然而十五世紀以後歐洲對風景的發現卻也見證瞭東、西兩方的不同,因為中國早從漢代(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開始就存在瞭對風景感受的敏銳度,而歐洲在「風景」一詞産生之前,作品所描繪的地區充其量隻是代錶著有活動産生的地方。這些活動無論是真實或是想像的,常是齣自於宗教故事、神話或是民間傳說。藝術傢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呈現他們所看到的(一方麵是他們周遭的世界,一方麵是沿襲一些已經存在的錶現手法),這常常是透過閱讀之後,文字所帶給他們的想像世界,而這或多或少都帶有固定的錶現體係。這些風景畫作對於一個地方或一個故事影像呈現的關注更甚於對自然的描繪。
我們將可看到,風景的錶現手法和如何看、如何思考這個世界(而不單單隻有自然)的方式有關。在二元化的思考模式下,城市和鄉村的區彆是對立又彼此混淆的。現今建構大部分法國人思想的--自然∕文化二元說,甚至可以導緻一部分的人指齣「風景非關都市 」的說法。然而風景是和土地甚至整個地球緊密結閤,土地是人類和所有文化最原始的元素,我們生活在其上,也是我們得以存活的重要條件。
因此,透過每個風景概念的瞭解方法,可以得知其中的文化屬性,特彆是作者的感官狀態,他的智識,他的欲望,他的恐懼。風景也錶達瞭我們和世界、和他人、甚至是和我們自己的關係。此外就現今的現象而言,風景見證瞭危險、混亂,甚於和諧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在這裏,我們要從實際事件齣發,透過整體的詢問來進行探討。對當代作品經驗的探討,是本書的脈絡和主題。在錯綜復雜的錶現和轉型方式中,曆史的迴顧可以再確認現今的問題,也使得古今作品相連。這相連的方法,與其說是一種曆史的延續性,更有利於對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作品,彼此經驗的交流和迴應。
本書的結構以四個章節構成。第一章是從風景的錶現手法、風景的創造,以及當代藝術傢本身備受爭議的立場來著手進行主題式分析。三大主題分彆是山、天堂和鄉村。這個主題式的探索方法,同時夾雜著曆史和社會學的分析,目的是為瞭呈現與作品有關的背景,以及某些風景圖像最原始的含義。例如對土地的徵服、佔領的欲望、帝國主義等等的圖像。而風景等同於國傢的概念,將牽涉到觀光、消費等社會問題,從這裏又將涉及從地方(有時也處於戰爭中)到風景其含義的不定和搖擺。在第二章中,我們討論風景的取景、裝框、限製和結構。風景中道路或綫條的規劃,往往提供瞭導引的作用,因為從這些綫條可以著手瞭解其與透視法的關連。許多的概念,例如垂直正交的方格、身體在行動中的經驗,以及帶有距離的客觀目光也將在進入第三章之前觸及。以便第三章可直接透過主題、感受和與世界的各項關連來進行探討,從中介入個人曆史、集體曆史和悲劇曆史,以及它們對風景的影響。第四章的重點則以風景的呈現和身體傾聽經驗為主。總之,風景的錶現從理解開始,理解風景的存在模式及它的景觀規劃方法同樣重要。因為風景作品不單單僅是一個作品的呈現,也是具體規劃整理下的結果(無論是在鄉村或者城市),更是我們情感的依存所在。
推薦序
解放風景:自然的新人文思索
廖新田
風景是什麼?最簡單直接的意思是怡人的景緻。但是,風景不僅僅是風景,其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所隱含的意義。下麵一些例子則可以讓我們對風景有多一些不同的想法:電影《金剛》中的巨大黑猩猩喜歡欣賞夕陽餘暉是溫柔性格的寫照(許多電影都因特殊的景緻而加分,如《臥虎藏龍》、《魔戒》等),一張照片中一群國傢領導人的會議室牆上掛的巨幅風景油畫象徵瞭錦綉河山 ,仟元新颱幣上的玉山可以代錶文化認同,人們假日踏青顯示現代都會與休閑的型態……。由此可見,風景是人與自然、人之間、人與自我的一個關係語詞,其中的核心是「人」。風景不僅是一堆美麗的景緻,風景在文化的脈絡中有另一番意味;沒有意味,風景不再是風景,隻是一堆亂石與雜草。簡單的說,隻有人跡走過之處(實質與意識上),風景纔成為風景。復雜地看,風景的概念與錶達蘊藏著文化的意涵。譬如,當我們說「風景如畫」(為什麼不是「畫如風景」?),事實上更顯示文化與自然的辯證關係。文化以自然為師最終並取代自然,因此,兩者的變遷關係是「文化化」(culturalization)在先,「自然化」(naturalization)在後。第一自然(如果有的話)在這裏被供奉起來,第二自然成為人(造)的自然,也就是文化,據此來看待、處理先前的第一自然。風景可以說非常典型地反映瞭這層人與其所處的環境的深刻人文關係,其中價值、意義也由之而生。
一般提到風景便想到風景畫(所謂「風景如畫」),腦子裏最可能浮現齣一幕幕美麗的風景圖像。因為太習以為常,我們以為熟悉它,一些誤解因而産生,以下是比較嚴重的:
.風景就是風景畫。
.風景畫是對自然的描寫,它的對象是自然。
.風景畫是客觀的。
.風景畫是美麗的、浪漫的。
.風景是「畫」齣來的。
事實上,以上的命題比較閤理的敘述可能是剛好相反。一個簡單的觀念可以破解:「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宋代程顥〈鞦日偶成〉)。不會有「景物依舊在」而「人事已全非」的情況,「境」總是隨「心」而生的,因此,前麵「景物依舊在」的感懷還是心境上的反映,絕不是原封不動(更何況景物無時不刻被時空與人為所鑿刻)。若無「中得心源」,雖「外師造化」亦屬枉然。就此,上述的命題可以反轉為:
.風景不同於風景畫,風景畫隻是風景(做為一種概念)的再現(representation)手法之一。從符號學的觀點而言,風景再現是符號的運用,風景是一套再現係統。
.風景畫不隻是對自然的描寫,更多的是描寫者(做為一個創作者)自身對風景的「看法」。必須要提醒的是,描寫者深受時代社會的浸染,所以作者的「看法」有代錶性,是集體的錶徵。
.因此,風景畫不會是全然客觀的,它的主觀成分甚至高於前者。
.風景畫不隻是一幅悅目的圖畫,它的「錶情」可以很多變。
.「風景元素」可以很多樣,作為一種錶達,風景不一定非得「畫」齣來的。進一步來說,關於風景的諸種藝術錶現與思維,是現代社會與文化發展的産物。著名的英國的藝術史學傢剋拉剋(Kenneth Clark, 1903-1983)於1949年寫的《風景入藝》錶明:風景畫是十九世紀的主要産物,瞭解當代繪畫不能缺少對十九世紀的研究。 換言之,他的意思是:風景畫是西方當代藝術的入口!這是進入西方藝術的重要路徑,值得讀者們注意。
對風景概念的澄清,非獨筆者一人。米契爾(W. J. T. Mitchell)在《風景與權力》 中提齣九個論點更為深刻而有趣,相當值得參考:
1. 風景不是風格而是媒介。
2. 風景是人類與自然,自我與他者的交換媒介,如同金錢是價值的錶現。
3. 風景是社會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隱藏瞭它實際的價值基礎,其手法是「自然化傳統」(naturalizing its conventions)與「傳統化自然」(conventionalizing its nature)。
4. 風景是文化中介下的自然景觀,它同時是被代錶與代錶的空間、能指與所指、框架與架構內的內容、真正的地方與擬境、包裝與商品。
5. 在所有的文化中都發現風景是媒介。
6. 風景是和歐洲帝國主義有關的特殊曆史形構。
7. 論點第5和6並不衝突。
8. 風景是一種被耗盡的媒介(an exhausted medium),不再能成為藝術的錶現。但不可因此說風景如生活般的無聊。
9. 論點8所說的風景,也和論點6相同。
以上的討論,主要在傳達:反轉風景的刻闆印象是「解放風景∕畫」的可行策略之一,讓人類與自然重新進行協商與談判;藉著藝術來省思這層「風景再現」的關係,此時,錶達方式可以包含平麵的風景畫、立體的地景藝術、行動的裝置藝術等等,在分析的取徑上都可以從觀念切入,而不隻是進行形式分析的解讀。「再現的風景」錶達人與自然的當代美學、文化、社會的詮釋與體驗。執是之故,風景的再現論述是比較觀點與跨學域的,同時是傳統與現代的。筆者強調,風景或地景 的藝術呈現與詮釋是與時俱進的。隻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空間(space)與地方(place)加以容納、生産與再生産意義,不論現實或虛擬、鄉村或城市。
以上這些介紹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讀者們在進行本書的閱讀時做基本理念的導引。「哲學般的耐心」是閱讀此書的必備態度。卡特林.古特(Catherine Grout)敏銳的觀察與體驗、細膩的思辯與文筆,讀來幽微、深刻而動容,雖然閱讀中有些許的艱澀,但迴味是無窮的。透過卡特林.古特的詮釋,觀看與思考周遭的眼界會因此而不同。可以說她宣稱瞭當代「重返風景」(如同「圖像轉嚮」、「後現代轉嚮」)的時代來臨。當今盛行的公共藝術是前哨站,而環境保護、全球氣候變遷、能源的運用等將是人類重新省思和自然簽定新「藝術契約」的開端,這也牽涉身體、文化、美學、社會、曆史的意義的改寫。在各色前衛藝術題材前呼後擁之際,我認為風∕地景的再現藝術及其詮釋是不會退潮流的,例如後現代主義的「遊牧」(nomad)、「界域」(boundary)、「奇觀」(spectacle)、「定位」(mapping)等概念都是廣義的風景∕地景的思考。
閱讀此書的另一個提醒是請讀者重新觀看與再次思考當前颱灣藝術批評與詮釋的情況。颱灣美術的殖民現代化過程中,風景畫是主要的創作類彆,戰後亦不乏風景畫的教學(戶外寫生)。很遺憾地,長期以來製式的美術教育讓風景畫(以及其他的視覺藝術作品)停留於形式分析與資料堆疊,膚淺而僵化,筆者也是身受其害者。我無法形容過去在英國留學讀到巴瑞爾(John Barrell)《風景的黑暗麵——英國繪畫中的鄉村窮人》的震撼。原來風景畫的閱讀也可以這麼犀利獨到,觸及人文底蘊。 在如此普通的花草樹木的描寫作品中透徹藝術真諦,著實是一項挑戰。這促使我的博士研究進行風景畫主題的探討。藉由這一段過程的曆練後,筆者曾經以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1928)為例,指齣這種缺乏文化連係因而乏善可陳的狀況。九○年之後視覺文化研究與後殖民主義觀點的引進,讓風景圖像的文化意義尋找到新的齣口,同時也醞釀齣新的美感經驗。相繼地,筆者運用這些觀點詮釋殖民時期颱灣風景畫的興起,也獲得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解讀成果。因此,我能切身的印證,一種切入風景創作的方法與理論是創新詮釋風景創作的先決條件。九○年代後的當代颱灣藝術,由於主體意識的興起,運用颱灣古今地圖、地理環境作為創作題材的優秀作品比比皆是,更需要新的關於颱灣風/地景的藝評架構詮釋。我曾期盼在颱灣有一本解讀風景與地景的藝術中文論著(即使是譯著),能深入淺齣地探討當代觀點,為當代的颱灣風∕地景觀提供一些不同而深刻的看法加以參照,開擴一般對風景藝術狹隘的看法與糾正現存普遍流行的現實與形式的分析手法。這個渴望在閱讀卡特林.古特的《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風景再現》後頗有舒解與迴應之感。我相信這本書中的論點將開啓關心颱灣當代藝術發展的讀者們一個觀察與解讀當代風景∕地景的理論基礎。
本文作者為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颱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颱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單看這書名,就已經讓我在腦海中構築瞭無數的畫麵。風景,對我這樣一個在颱灣成長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從傢附近的公園,到假日齣遊的郊山,再到工作地點窗外不斷變化的城市景觀,風景無處不在,也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然而,「當代藝術」和「地景再說」這幾個詞,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猜想,這本書並不是在教我們如何畫畫,而是要探討藝術傢們如何從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中,發掘齣更深層的意義,並用當代藝術的方式來「重述」它們。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將颱灣在地「地景」進行再詮釋的藝術作品。例如,藝術傢是否會以颱灣豐富的海岸線為題材,創作一係列探討海洋生態和環境保護的裝置藝術?又或者,藝術傢會不會運用科技,將颱灣的山脈地形,透過數據化和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齣另一種全新的「地景」體驗?我個人對那些能夠引發反思和對話的作品特別感興趣。像是,藝術傢如何透過攝影,揭示城市快速發展背後,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衝擊;或者,藝術傢如何利用錄像,記錄下鄉村地區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的風景,從而引導我們思考現代化對傳統地景的影響。這本書的「再說」,彷彿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以藝術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土地。
评分《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這個標題,讓我對「風景」這個詞有瞭全新的想像。在颱灣,風景早已不隻是單純的自然美景,它承載瞭太多歷史、文化、甚至是社會變遷的痕跡。從荷蘭時期的熱蘭遮城遺址,到日治時期的糖業鐵道,再到當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每一個「地景」都訴說著一段故事。而「當代藝術」的介入,就像是為這些故事注入瞭新的生命力,透過「再說」的方式,呈現齣意想不到的觀看角度。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些颱灣具有代錶性的「地景」,例如,藝術傢如何透過攝影,去捕捉東北角海岸線那充滿戲劇性的地貌;或者,藝術傢如何以錄像裝置,記錄下高山部落的祭儀活動,並將其與自然環境連結。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詮釋「地景再說」的。是透過對傳統風景畫的解構和重組?還是運用創新的媒材,像是虛擬實境,來創造一個互動式的地景體驗?我個人期待看到一些能夠挑戰我對「真實」風景認知的作品,例如,藝術傢如何將都市裡的人造景觀,與記憶中的自然風景融為一體,引發對現實與想像的辯證。又或者,藝術傢如何利用科技,將抽象的環境數據,例如氣候變遷的影響,轉化為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地景藝術,引導我們反思人類與地球的關係。
评分《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這本書的標題,一開始就勾起瞭我的興趣,尤其是「地景再說」這個詞。在颱灣,我們對「風景」的感受,其實非常多元且複雜。從北投的硫磺煙霧,到颱東的稻浪翻滾,再到離島的湛藍海岸,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地景」故事。但我想,這本書探討的「再說」,應該不隻是單純的記錄,而是藝術傢們如何用當代的語彙,重新詮釋這些我們可能已經司空見慣的景觀。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颱灣在地藝術傢,他們是如何處理「地方感」的問題。例如,某位藝術傢可能以颱南的巷弄為靈感,創作齣一係列充滿時間沉澱感的水墨畫;或者,另一位藝術傢可能利用颱灣西海岸的風力發電廠,結閤科技藝術,探討工業發展與自然景觀的拉扯。這本書的「再說」二字,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它暗示著一種反思,一種對既有觀念的挑戰。我好奇的是,當代藝術傢是如何「再說」?是透過寫實的描繪,還是抽象的轉化?是聚焦在自然的宏偉,還是細膩的人文關懷?我個人比較期待看到一些能夠引發我思考的作品,例如,藝術傢如何透過裝置藝術,將城市中的水泥叢林與記憶中的田園風光連結起來,或者如何用影像藝術,揭示土地開發背後所付齣的環境代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藝術是如何成為一種認識和理解我們所處土地的獨特管道。
评分「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這幾個字簡直像一道密碼,在我腦海裡激盪齣無數的想像。風景,對於颱灣人來說,是充滿情感的符號。小時候的童謠,歌詞裡唱的都是山川草木;成長的記憶,也離不開老傢門前的稻田,或是上學路上那條蜿蜒的小徑。但「當代藝術」和「地景再說」這幾個詞組閤在一起,卻讓我覺得,這本書要談的,絕對不是那些溫馨懷舊的風景畫。我很好奇,藝術傢們會用什麼樣的「當代」視角,去「再說」我們熟悉的土地?是會像攝影師一樣,捕捉現代都市景觀中,那些被遺忘的自然痕跡?還是會像行為藝術傢一樣,將自己的身體與土地互動,來訴說關於環境的議題?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颱灣特有的地景,例如,那些充滿工業發展痕跡的海岸線,或是被開發壓力所侵蝕的山林,藝術傢們是如何透過作品,去發齣不一樣的聲音。我個人對那些能夠引發反思的創作特別感興趣,像是,藝術傢如何將被汙染的河流,轉化為一件充滿象徵意義的藝術品,或是如何利用科技,將虛擬的風景與真實的地景融閤,創造齣新的觀看體驗。這本書的「重返」和「再說」,都暗示著一種對過去的連結,以及一種創新的詮釋,這讓我充滿瞭期待。
评分「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這書名聽起來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風景,對我而言,是颱灣土地最溫柔的註腳。從北海岸的奇岩怪石,到南颱灣的湛藍大海,再到中央山脈的巍峨壯麗,每一處風景都承載著我成長的記憶和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然而,「當代藝術」和「地景再說」的組閤,卻讓我感到這本書的探索將會更加深入和多元。我猜測,書中不僅僅是在呈現美麗的風景,更是在探討藝術傢如何透過作品,去「解讀」和「詮釋」這些地景背後的故事。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颱灣在地藝術傢,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的個人情感和社會觀察,融入到地景創作中?例如,某位藝術傢可能以颱灣的濕地生態為靈感,創作一係列探討環境保育的裝置藝術;又或者,另一位藝術傢可能透過攝影,記錄下都市發展中,那些被遺忘的自然角落,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我特別期待看到一些能夠引發我深思的內容,例如,藝術傢如何用抽象的畫作,來錶達對颱灣山林的敬畏,或是如何用錄像藝術,捕捉颱風過後,土地重生的力量。這本書的「重返」二字,或許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土地的根源,而「再說」二字,則是在邀請我們用當代藝術的視角,重新認識和理解這片我們所居住的土地。
评分「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這書名一齣,立刻就勾起瞭我對颱灣土地的諸多聯想。風景,對我而言,從兒時記憶裡的田埂小路、到學生時代騎著單車穿越的山林,再到現在工作忙碌之餘,偶爾停下腳步欣賞的城市綠洲,風景無處不在,也深刻地影響著我的情感。然而,「當代藝術」的加入,卻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角肯定不一般。它大概不是在描繪山水畫般的靜謐,而是要探討藝術傢們如何以現代的眼光,去「再說」我們熟悉的土地。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颱灣具體的「地景」案例?像是,藝術傢如何運用影像裝置,捕捉颱灣西部海岸線隨著時間變遷的地貌?或是,如何透過攝影,記錄下高山部落與現代文明碰撞下的特殊景觀?「再說」這個詞,讓我感覺到一種顛覆和再創造。藝術傢們是想強調風景的某種特質,還是想揭示被忽略的麵嚮?我個人特別期待看到一些能夠引發我思考的作品,例如,藝術傢如何將颱灣豐富的地質資源,例如泥火山或溫泉,轉化為具有實驗性的藝術裝置,從而引導觀眾思考土地的演變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又或者,藝術傢如何利用數據藝術,將無形的環境數據,例如空氣汙染指數或水質變化,視覺化為一種新的「地景」呈現,讓我們用全新的方式去感受我們的環境。
评分《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這本書的書名,巧妙地將我們熟悉的「風景」概念,與「當代藝術」和「地景再說」這樣的當代視角結閤,讓人立刻產生好奇。對於我們颱灣人來說,風景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景觀,更是承載著歷史、文化、甚至個人記憶的載體。從北部的盆地地形,到南部的熱帶風光,再到東部的壯麗山脈,每一塊土地都有它獨特的「地景」故事。而「當代藝術」的介入,則讓我覺得,這本書將會以一種全新的、非傳統的方式來解讀這些風景。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探討藝術傢們如何運用各種媒材,像是攝影、錄像、裝置藝術,甚至是數位技術,來重新詮釋颱灣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例如,藝術傢是否會從空中拍攝,捕捉被現代化建築分割的土地?或者,是否會深入到鄉村社區,記錄下傳統地景逐漸消失的過程?「地景再說」這個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它不僅僅是重複,更是一種重塑與轉化。我期待看到一些能夠挑戰我對「風景」既有認知的作品,例如,藝術傢如何將工業化的景觀,例如港口或發電廠,轉化為一種具有批判性或美學價值的地景藝術;又或者,如何透過藝術,將那些被大眾所忽略的邊緣地帶,例如廢棄的工業區,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對「傢鄉」這片土地,有更深刻、更豐富的理解。
评分這本《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光是書名就讓我在書架前駐足瞭好久。颱灣的山林、海濱、田野,甚至是都市裡那些被綠意點綴的角落,對我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的風景。但「地景再說」這個概念,卻讓我感到一種新鮮的衝擊。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是在教你如何畫一幅漂亮的風景畫,而是探討藝術傢們如何從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中,挖掘齣新的意義,並透過當代的藝術語彙來錶達。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有對颱灣一些標誌性地景的再詮釋?例如,藝術傢如何看待玉山的壯麗,或是日月潭的寧靜?他們是會放大這些景觀的視覺張力,還是會從更細微的角度,去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我個人特別期待看到一些能夠挑戰我對「風景」既有觀念的作品。例如,藝術傢如何將工廠、高架橋這些看似與自然格格不入的元素,融入到他的地景創作中,進而引發我們對發展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思考。又或者,如何透過裝置藝術,將流動的河流、變換的雲朵,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麵前,讓我們重新感受自然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再說」二字,彷彿在邀請我們一同進入一個由藝術傢重新建構的風景世界,一個充滿驚喜和啟發的探索之旅。
评分老早就聽說瞭這本《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說》,一直都很好奇。畢竟「風景」這兩個字,在我們颱灣人的記憶裡,總是承載瞭太多情感。從小到大,從課本上的颱灣地貌,到假日和傢人齣遊時,望著窗外不斷變換的山巒、海岸,甚至是都市叢林裡,那一片片刻意留白的綠意,風景無處不在,也塑造瞭我們對「傢」的想像。但是,當「當代藝術」遇上「地景再說」,這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瞭。我一直以為藝術就是畫廊裡那些看起來很難懂的東西,風景就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山川河海,但這本書似乎想打破這個二元對立。我猜想,它應該會探討藝術傢是如何透過不同的媒介和視角,重新詮釋我們熟悉的風景。是用水墨畫齣九份的山城,還是用錄像裝置記錄下蘇花公路的斷崖峭壁?又或者是用裝置藝術,在城市角落植入一抹自然的氣息?這本書的標題就已經充滿瞭哲學意味,讓我忍不住想去探究,當代藝術傢的「再說」,究竟是保有風景的原本樣貌,還是賦予它全新的生命,甚至挑戰我們對「風景」的既定認知。我個人很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例如某位藝術傢如何從童年記憶中的鄉間小路,發展齣一個充滿情感的作品,或是如何透過紀錄片,揭示大眾可能忽略的環境議題。這種將藝術與生活、歷史、甚至社會議題結閤的呈現方式,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引起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風景」有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單純的景觀,而是充滿故事、情感、甚至批判性的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