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文心雕龍.通變》雲:「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檃括乎雅俗之際。」說明從日常生活中,可培養雅俗兩者間的審美觀。民間藝術即著眼於生活,先民的文化精神與藝術,透過民間豐沛的創造力與包容力,在生活中處處留下印記。
推動民俗藝術三十多年的林明德,在本書中除瞭分享多場民俗藝術研討會豐美的成果外,也從民間戲麯、音樂、信仰、燈會、工藝、美術的觀照中領略逸趣,繼而在客傢、原住民、福佬的飲食文化中,嘗到庶民的熱情與用心。
作者簡介
林明德(1946 ~ )
颱灣省高雄縣人,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兼副校長、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08~)。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學、颱灣文學、民俗麯藝及飲食文化。
1980年開始投入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的研究。1995年接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十年之間,投入:(1)進行民俗技藝調查案與保存計畫案;(2)發揚與傳習民俗藝術計畫、策劃展覽與活動;(3)舉辦係列傳統藝術研討會。長期深入研究颱灣民俗文化,將研究調查的結果融入活動企劃,使每一活動能精緻化、多元化,讓社會大眾能瞭解並欣賞民藝之美。
著有:《中國傳統文學探索》(1981)、《文學批評指嚮》(1989)、《開拓生命情境》(1992)、《實踐生命理境》(1995)、《文學典範的反思》(1996)、《阮註定是搬戲的命》(2003)、《颱中市飲食地圖》(2004),編有《颱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澳門的匾聯文化》(1997)、《颱灣工藝之美》(1997)、《颱灣民俗技藝之美》(1998)、《大溪豆腐係列文化研究》(1999)、《颱灣民間工藝博覽》(2000)、《彰化縣飲食文化》(2000)、《颱灣工藝地圖》(2002)、《颱中飲食風華》(2006)、《鄉間子弟鄉間老-吳晟新詩評論》(2008)。
目前總策劃「颱灣民俗藝術叢書」並且結閤産官學?動彰化學,總策劃「彰化學叢書」(五年六十冊)。
【推薦序】
颱灣工藝文化版圖的擘劃者──林明德 李奕興
全方位的民俗視野 李乾朗
本土文化的推手 梁瓊白
為本土文化研究衝刺 莊伯和
展露視野、趣味與創造力 陳義芝
放踵於裏巷村野間 陳憲仁
【序】
在民俗研究引領風騷 李豐楙
【自序】
發掘民俗藝術的底蘊 林明德
多謝──民俗藝術二十五年的心聲
颱灣傳藝新地標
一趟深度的人文之旅
發現南瀛傳統藝術之美
鄒族人文之旅
開拓人文新境界
颱灣末代傳統文人
啓動彰化學──共同完成大夢想
解讀《大道真經》的奧祕
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
豐饒的保生文化祭
國傢燈會光照諸羅
颱灣燈會在南瀛──為傳統節慶覓尋大方嚮
重返曆史情境的一場「內颱戲」
一場真情的洗禮
颱灣布袋戲界第一世傢
為一代女頭手顯影
颱灣戲麯的推手
澎湖民間工藝傢顯影
瀏覽颱北老工藝的風華
行草真人品──日記去年九二六
用心於筆墨之外
味在酸鹹之外
麻薩末傳奇
發現蚵仔的秘密
口碑就是最佳的招牌──彰化車路口肉羹的魅力
為巷弄美學平添若乾元素
三更燈火五更天──颱中肉圓堅持原味 去括號
大廟前方正和飄醬香
龍潭老頭擺的滋味
中崎是桃園民俗糕餅櫥窗
百年老店玉珍齋
為糕餅文化開疆闢土
但憑滋味徵服人──颱中太陽堂太陽餅 去括號
颱中飲食風華
豐饒多元的大溪豆腐文化
充實多元的茶藝季
吃飯皇帝大──颱灣文化中鮮活的小吃印象
發掘民俗藝術的底蘊 林明德
民俗藝術,是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與錶演藝術。其底蘊豐繁,形式多樣,是俗民文化的結晶。
颱灣族群多元,潛藏民間的民俗藝術,不僅流露民族意識與情感,也呈現多樣的美感經驗,這是颱灣族群的偉大傳統與文化資産。
二十世紀七○年代,颱灣社會急遽轉型,人民生活與價值觀念産生很大的改變,直接衝擊俗民文化,也影響瞭民俗藝術的命脈與生機,加上廟宇文化消褪,低級趣味充斥,大眾對民俗既陌生又鄙視,遑論民俗藝術的存活與價值,馴至民俗藝術的原始意義與美學。經過一場鄉土文學論戰後,文化主體意識逐漸浮現。一九七九年,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開始反思颱灣的人文處境,呼籲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資産,並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大傢共識:「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藉以充實精神生活」。為瞭落實此一理念,於是調查、研究兼顧,保存、傳習並行,為颱灣民俗藝術注入活力,也帶來契機。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在〈傳統和個人的纔能〉曾說:「傳統並不是一個可以繼承的遺産,假如你想獲得,非下一番苦工不可。最重要的是傳統含有曆史的意識,……這種曆史的意識包含一種認識,即過去不僅僅具有過去性,同時也具有現代性。……這是一個作傢所以具有傳統性的理由,同時也是使一個作傢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代中的地位以及本身所以具有現代性的理由。」(見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艾略特的論述雖是針對文學,但這種文學智慧也適閤民俗藝術的解釋,尤其是「曆史的意識」之觀點,特具識照,能引人深思。
我們確信民俗藝術與現代生活既可並存更可融匯,任何人在忙碌的生活裏,隻要注入些許優美的民俗藝術,絕對有助於生命的深化、開展,從而提昇生活素質。人不能盲目的生活,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雲:「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因為人文的反思,讓大傢在富裕之後對充實精神生活與提升生活素質有瞭自覺,而重新思索民俗藝術的意義;加上鄉土教材的迫切需求,於是搶救民俗藝術的呼籲,覓尋民俗藝術的路嚮,一時蔚為風氣。
基本上,民俗藝術具有曆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等特質,是文化資産的重要環節,也是重塑鄉土情懷、再現颱灣圖像的依據。更重要的是,民俗藝術蘊涵無限元素,經過傳承、轉化,往往能再創無限的契機,展現無窮的活力。例如:「雲門舞集」吸收太極導引、九轉金丹,創造新舞碼〈水月〉,氣機交替的語匯錶現得多采多姿;「颱北民族舞蹈團」觀摩民間藝陣,掌握身段步法,重編舞碼〈廟會〉,騰傳國際;攝影大師柯錫傑的民俗顯影,民俗藝術永遠給他創作的靈感;至於傳統廟會的許多元素,更是現代藝術的觸媒,往往啓發瞭豐碩多樣的作品。
三十年來,我們立足颱灣社會,開風氣之先,把握民俗藝術脈搏,或田調或研究或推動……,纍積相當豐饒的資源。為瞭因應時代趨勢,個人有係統的規劃民俗藝術叢書,以作為鄉土教材的參考資料,其範疇概括:宗教、傳統建築、傳統錶演藝術、民間工藝、飲食與休閑文化。每類由概論開端,專論接續,自成係統。「發掘族群人文、整閤民俗藝術」,是我們堅持的目標也是夢想。希望民俗藝術係列論述,能見證颱灣民俗藝術的底蘊,導引大傢領略箇中奧妙,甚至也能替鄉土教學提供珍貴的資料。
二○○四年春假時節,聯閤報副刊總編輯義芝兄見麵就邀請撰寫一年專欄,主題針對民俗藝術。「林老師,透過平颱,讓大傢分享您的發現。」在我遲疑之際,他肅穆地說。「目前身兼係務、校務,可能……」我話都沒說完,他立即迴應:「您民俗經驗三十多年,相信必能舉重若輕,引人入勝,請幫個忙,專欄名稱由您決定,謝謝。」
就這樣,我推齣瞭「斟酌雅俗」專欄,兩週一次。一年二十六篇,每篇一韆字左右。書寫範疇大概依據個人多年來挖掘颱灣民俗藝術底蘊的一些發現,兼顧知、感與趣味,以簡淨的文字錶述。發錶過程,深獲讀者的共鳴,可見民俗的魅力;聯閤文學總編輯許悔之主動預約齣版,讓我感動,多謝悔之的肯定與促成。新書齣版之際,感謝豐楙兄的序,以及李乾朗、李奕興、梁瓊白、陳義芝、陳憲仁、莊伯和諸位知己的推薦。這些毋寜是對「民俗藝術的園丁」的一種鼓勵。
《斟酌雅俗》這個書名,讀起來很有講究,也很有颱灣的韻味。我個人一直覺得,颱灣的文化就是一個“雅俗共賞”的絕佳範例。我們既有對傳統文化的虔誠,也有對流行文化的包容,這種融閤,形成瞭我們獨特的社會風貌和審美情趣。這本書名,就好像是在拋齣一個問題,讓我們去“斟酌”和思考,到底什麼是“雅”,什麼是“俗”,它們之間有沒有絕對的界限,又該如何去欣賞和理解。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來解答這個韆古難題?是曆史的縱深,還是現實的觀察?是藝術的殿堂,還是生活的角落?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看到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或者聽到一些被低估的聲音。我希望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更像是一場輕鬆而富有啓發性的交談。它或許會讓我們重新認識到,那些我們曾經認為“俗”的東西,其實也蘊含著不一樣的生命力,而那些被我們奉為“雅”的東西,也並非全然完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雅”與“俗”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並能在我的生活中,做齣更恰當的“斟酌”。
评分《斟酌雅俗》這個書名,像是在跟我們這些喜歡讀書的人打瞭個招呼,也像是在拋齣瞭一個讓我們深思的命題。我個人一直覺得,颱灣社會在“雅”與“俗”的界綫上,一直有一種微妙的張力。我們既保留著傳統文化的底蘊,又積極擁抱多元的流行文化。這種環境,造就瞭我們獨特的品味,也讓“雅俗共賞”這個概念,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更深刻的意義。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對於美學、對於品味的種種睏惑與追求。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來切入這個話題?是文學史的梳理?是藝術鑒賞的技巧?還是從社會現象的觀察齣發?又或者是,從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入手,揭示齣“雅”與“俗”是如何在我們身邊悄然流轉的。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而更像是一次深入淺齣的對話,一次充滿智慧的引導。它或許會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身邊那些被我們視為“俗”的事物,從中發現其獨特的價值;又或許會讓我們警惕那些披著“雅”的外衣,卻空洞無物的錶現。我一直相信,真正的“雅”,是源於內心的從容與通透,而非錶麵的裝點。而“俗”,也並非全然貶義,它有時代錶著生活的本真,代錶著接地氣的生命力。《斟酌雅俗》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足夠勾起我無窮的閱讀興趣,它預示著一場關於品味的探索之旅。
评分《斟酌雅俗》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颱灣,我們對“品味”這件事,總是帶著一種既認真又玩味的態度。我們既要保留傳統文化的精緻,又不能脫離時代的潮流,這種“雅俗共賞”的狀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斟酌雅俗》這個名字,就好像在說,我們要好好地“斟酌”一下,什麼是“雅”,什麼是“俗”,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界限,又有什麼樣的聯係。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來切入呢?是曆史上的名傢大傢,還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是藝術的殿堂,還是市井的街頭?我猜想,這本書不會是那種生硬的學術理論,而更像是一場輕鬆又深刻的對話。它可能會帶我們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俗”中蘊含的智慧,去理解,那些看似“雅”的背後,或許隱藏著怎樣的空洞。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式,讓我們在麵對各種信息和文化現象時,不再被簡單的標簽所迷惑,而是能夠用心去感受,去判斷。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聲音魚龍混雜,“雅”與“俗”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這本書的齣現,或許正是我們需要的。
评分《斟酌雅俗》這個書名,讀起來很有味道,它不是那種一看就懂的直白,反而帶著一種含蓄和引人入勝的魔力。作為在颱灣生活多年的讀者,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所處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雅”與“俗”交織的多元文化空間。我們既珍視傳統文化的底蘊,又積極擁抱現代的潮流,這種獨特的文化生態,造就瞭我們獨特的審美觀。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在邀請我們一起去“斟酌”這份“雅”與“俗”之間的微妙界限,去探討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來展開這個話題?是文學評論?藝術賞析?還是社會學觀察?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一些枯燥的理論,而是能夠結閤颱灣本土的文化現象,給讀者帶來一些切實的啓發。比如,我們可以從颱灣的電影、音樂、美食,甚至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習慣,去觀察“雅”與“俗”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審視對“雅”和“俗”的理解,讓我看到它們之間更深刻的聯係,而不是簡單的對立。
评分《斟酌雅俗》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我總覺得我們這個島嶼,就像是一幅由“雅”與“俗”交織而成的獨特畫捲。我們既有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也有日新月異的流行趨勢,這種融閤與碰撞,塑造瞭我們特有的審美趣味。這本書名,就像是在嚮我們發齣一個邀請,邀請我們一同去“斟酌”這份“雅”與“俗”的微妙平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雅”與“俗”的?是通過曆史的演變,社會的變遷,還是個人的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比如,我們常常把一些大眾化的、易於接受的東西歸為“俗”,而把一些小眾的、麯高和寡的視為“雅”。但真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真正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樸實無華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恰恰又容易被冠以“俗”的名頭。這本書,或許會挑戰我們固有的判斷,讓我們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雅”,什麼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俗”。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思考,讓我們在品味生活的同時,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雅”與“俗”之間的辯證關係。
评分《斟酌雅俗》這個書名,確實挺有意思的,而且很有颱灣的在地感,它不像那種直白的、一看就懂的書名,它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忍不住想去猜想書的內容。我住在颱北,每天穿梭在高樓大廈和熙熙攘攘的街頭巷尾,我常常在思考,在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裏,“雅”和“俗”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追求的精緻生活,是真正的“雅”,還是被符號化的“雅”?而那些街頭小吃、夜市文化,它們被認為是“俗”,但它們卻承載瞭多少颱灣人的記憶和情感?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拋給我一個鈎子,讓我想要去一探究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和權衡“雅”與“俗”這兩個概念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結閤我們颱灣的社會現實,給我們一些更具啓發性的思考。比如說,我們可以從音樂、電影、文學、甚至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麵,去探討“雅俗”的演變和碰撞。這本書可能會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很多被貼上“俗”標簽的事物,其實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而一些所謂的“雅”,也可能隻是華而不實的空殼。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雅”,也懂得欣賞那些充滿生命力的“俗”。
评分這本《斟酌雅俗》,書名就很有意思,帶著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又隱約透著一股子挑逗,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在一個午後,在一傢充滿陽光的書店裏偶然瞥見它的。當時我正漫無目的地翻著書架,被它彆緻的書名吸引住瞭。颱灣的讀者,我們對“雅俗”這兩個字,總是有著特彆的情感。我們成長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上,又深受西方現代思潮的洗禮,這樣的碰撞,讓“雅”和“俗”的界限變得模糊,有時甚至是對立又融閤。這本書名,仿佛就是在叩問我們內心深處對品味、對格調的理解,是在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我當時就在想,作者究竟是要教我們如何辨彆雅俗,還是在探討雅俗之間的界限?又或者,是想告訴我們,在現代社會,其實“雅”與“俗”早已沒有瞭清晰的劃分,它們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共同構成瞭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本書的外觀設計也相當考究,封麵配色沉靜而不失雅緻,文字印刷清晰,紙張手感也很好,這些細節都給讀者一種“值得細細品味”的暗示。我把它帶迴傢,放在床頭,每天睡前都會翻上幾頁。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一口氣就能讀完,它需要你慢慢地去消化,去體會。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卻又深入人心的思考。
评分拿到《斟酌雅俗》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就打開它。我喜歡先把它放在書架上,讓它靜靜地待在那裏,感受它散發齣來的氣息。颱灣的讀者,我們習慣瞭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一些可以慢下來的時刻,而一本好書,恰恰就是這樣的存在。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句輕柔的耳語,又像是一聲意味深長的詰問,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開始想象,這本書會講述怎樣的故事,會帶來怎樣的啓發。會不會是關於古人的生活智慧,他們是如何在禮儀、藝術中展現他們的“雅”?又或者,是關於現代社會中,那些看似“俗”的流行文化,其實蘊含著怎樣的生命力?我個人覺得,“雅”和“俗”並非絕對對立,它們更像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互相依存的關係。有時,最打動人心的,恰恰是那些最樸實、最接地氣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在很多時候,會被認為是“俗”的。但正是這些“俗”的東西,纔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瞭煙火氣,充滿瞭人情味。《斟酌雅俗》這本書,無疑觸及瞭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話題,它挑戰著我們對於“品味”的固有認知,也鼓勵我們以更開放的姿態去接納和理解生活的多樣性。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野,讓我看到“雅”與“俗”之間更廣闊的連接。
评分乍看《斟酌雅俗》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我是一名在颱灣生活多年的上班族,每天都在工作、生活、社交的夾縫中努力平衡。我們這一代人,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又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成長,對於“雅”與“俗”的界定,總是帶著一種模糊而又執著的態度。這本書名,仿佛是對我們這種狀態的一種精準捕捉,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需要我們去“斟酌”的問題。我很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展開這場“斟酌”?是列舉無數個例子,讓我們在對比中自行體會?還是通過深入的分析,給齣一些清晰的判斷標準?我個人認為,颱灣的文化本身就是一個“雅俗共存”的絕佳範例。我們既有精緻的茶藝、古典的音樂,也有接地氣的夜市文化、充滿活力的街頭藝術。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卻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和諧共存,甚至互相滋養。這本書,會不會就是試圖去解讀這種和諧,去解釋這種“共存”背後的邏輯?我期待它能夠帶給我一些思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雅”與“俗”的含義,以及它們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我希望它不是一本隻講理論的書,而是能引發我更多的聯想,讓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關於“雅”與“俗”的實踐。
评分《斟酌雅俗》這個書名,非常有意思,而且帶有一種颱灣人特有的語感,它不是那種直接告訴你“這本書是講什麼的”的書名,而是像一個引子,讓你忍不住想去探究。我住在颱灣中部一個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城市,生活節奏不像颱北那麼快,但我們同樣擁抱多元文化。我常常覺得,“雅”和“俗”在我看來,並不是對立的,它們更像是一種流動的概念,在生活中互相滲透。比如,我們可能早上喝一杯手衝咖啡,感受一份“雅”,下午又去夜市吃一碗蚵仔煎,體驗一份“俗”。這兩種體驗,在我看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充滿魅力。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在邀請我們一起去“斟酌”這份魅力。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雅”和“俗”?是從曆史文化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現象的角度?又或者是從個人的審美體驗齣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讓我們豁然開朗的觀點,讓我們不再被簡單的“雅”或“俗”的標簽所限製,而是能更深層次地去理解和欣賞生活中的美好。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老朋友,與我分享他對“雅”與“俗”的見解,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