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的阿嫌,懷抱著青春的浪漫,嫁到瞭財大勢強的李傢。然而,纔隔幾個山頭,她額頭上旺夫傢、積財寶的「美人尖」,卻成為婆婆眼中需要攔路破解的「額頭叉」,甚至招來「石磨倒挨」、傢破人亡的詛咒。盛怒的阿嫌決定反擊,甘願以燦美如花的一身及一生為賭注,開啓她鬥爭不斷的人生……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爬滿蚤子的華袍。在被爬蟲逗弄得全身發癢之際,你是奮起抵抗還是消極放棄?透過本書的幾則故事,看阿嫌的苦和惡,看老張們薄於雲天的義氣和酸楚,看含笑的無奈和善良,看「被過去鞭打、現在蹂躪」的良山……一段過分沉重的曆史,讓我們看見一群最勇於迎戰的鬥士!
作者簡介
王瓊玲
颱灣嘉義梅山鄉人,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中文係創係係主任。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係所教授。專研古典小說,著有《野叟曝言研究》、《清代四大纔學小說》、《古典小說縱論》、《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年譜》、《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等學術專著及多篇學術論文,為海峽兩岸知名的學者。
王瓊玲從事學術研究多年,驀然迴首,發現生命的提升與救贖,必須仰賴於文學創作,於是將內心對鄉梓的濃烈情感,寫成瞭小說處女作──《美人尖》,有「為時代留見證、為小人物寫悲歡、為梅仔坑畫素描」的悲憫情懷與精采內涵,洵為2009年年初,文壇最耀眼的一顆新星。
推薦序1
王瓊玲的小說是跟黃春明、洪醒夫、宋澤萊等同一血脈的,用傳統的寫實主義書寫這塊土地上的蕓蕓眾生。這技法雖然古老,但卻最能分辨齣功力的高低,可說是易使而難工,而王瓊玲可是揮灑得爐火純青。
王瓊玲善於寫人,她的文字彷彿是從角色的內心迸跳齣來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帶著血絲般的感情,讓人時而悽惻低迴,時而血脈賁張;她又善於營造氛圍,在情節跌宕處總有如詩般的鋪陳。
在王瓊玲的小說裏,我們找到瞭最素樸、親切、動人的美感。
路寒袖
詩人,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推薦序2
我們對學者的基本印象是理性,但王瓊玲教授有些不一樣:情溢乎理。她既寫論文又寫小說,寫小說的熱情似乎更高。她形容自己:寫小說使她的生命充滿活力,也是一種自我救贖。
在《美人尖》裏,王教授用悲憫的心情,去陳訴那些既熟悉卻又卑微的生命故事。她娓娓道來,讓我們看到瞭天地之不仁,人生的無奈。我個人特彆喜歡〈老張們〉和〈美人尖〉兩篇,前者笑中帶淚,有令人難過的荒謬感,也有時代的無奈;後者講一個特立獨行的奇女子,一生敢鬥敢恨,慘烈而淒涼,如果擴充成長篇,有些像下層庶民版的《桂花巷》,卻比《桂花巷》更貼近颱灣真實的鄉間社會。這兩篇讀起來都令人心酸難過,尤其是在鞦鼕的季節裏。
趙慶河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推薦序3
同為喜歡創作的人,看王瓊玲的小說《美人尖》,不得不被她的熱情和執著感動。在每一篇故事裏,都可以看見她全心投入角色,用最大的誠意救贖人性。
〈良山〉用一生的光陰摺磨自己,懊悔年輕時候犯下的強姦殺人大罪。〈美人尖〉以一股蠻勁,獨力奮戰習俗、傳統、人性,不計後果。〈含笑〉裏,被父權與私心拆散的年輕男女在情愛的廢墟中委屈求生,因為能放下過去,所以得釋放自己。〈老張們〉是一群戰亂流離的犧牲者,被時代的巨輪灑落異鄉,倉皇間靠緊彼此,運氣好的抓住異鄉的泥土紮根,運氣差的化為春泥。
《美人尖》用小說文體,透過小人物的故事,為一個特定階段的颱灣文化,做瞭非常誠懇的紀錄。它沒有討人喜歡的男女主角,但它有作者堅持的人本精神──隻要看得深,每一個靈魂的碎片裏,都能撿拾到捨利。
李婉君(Silvia Wan-chiun Lee)
哈佛大學法學碩士,美國紐約州律師
作傢,著有小說《真愛.凡塵間》、散文、時事評論等
推薦序4
《美人尖》描述大時代小人物的生命與生活,有其豪邁、怯懦、溫馨、苛刻、沉溺、掙紮、救贖……可說是來自「蒼莽大地的聲聲呼喚、人性多層麵的細膩呈現」。
它不是鄉土小說,是海峽兩岸六七十年來的曆史側影;它不帶任何意識型態,隻充滿悲憫溫厚的人性觀照;它不是隻寫梅仔坑,它寫的是颱灣、是你我、是人性。
陳莉莉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文教記者
《星洲日報》花蹤文學奬報導文學奬得主
二○○六年大馬新聞協會(MPI)─國油大馬新聞奬得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