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5-01-10
本書從科學與技術之定義講起,分別介紹兩者之不同與相互之影響,然後介紹兩者對經濟、環境、教育、文化之影響。本書內容主要探討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及社會(Society)三者的相互關係,對「科學、技術」與「科技」不同之處,以及科學引導技術,或是技術引導科學,或是科學、技術自形發展,皆有詳細說明與分析,讓讀者明瞭科學、技術與科技之間的差異。內容中對西方、中國的科學思想源起與技術發展,甚至科學、技術對台灣的經濟、教育、文化、政策影響,在書中各單元中皆有詳細的探討與說明;同時,並以中外各種發明及事件,分析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聯性,讓讀者能對「科學、技術與社會」此一學科有粗淺的認識及入門。
本書特色
1 . 本書依一學期16週教學編寫,每章獨立。
2 . 本書由淺入深,從定義延伸到歷史、發展、未來。
3 . 本書分中西發展討論。
4 . 本書校正許多坊間傳聞之錯誤。
5 . 本書特別討論科學、技術對文化之影響。
第一章 前言
1.1 何謂「科學」
1.2 何謂「技術」
1.3 「科技」的混淆
1.4 其他的誤解
1.5 科學對人類的影響
1.6 技術對人類的影響
1.7 科學、技術與社會
第二章 科學與技術
2.1 「科學」的定義
2.1.1 科學的特質
2.1.2 「唯科學」與「泛科學」
2.1.3 科學的侷限
2.1.4 科學侷限論
2.2 「技術」的定義
2.2.1 應用科學
2.2.2 技學
2.2.3 技術之類別
第三章 科學與技術面面觀
3.1 程序
3.1.1 科學研究的程序
3.1.2 技術發展的程序
3.1.2 技術發展的程序
3.2 原動力
3.2.1 科學的原動力
3.2.2 技術的原動力
3.3 發展
3.3.1 科學的發展
3.3.2 技術的發展
3.4 特性
3.4.1 現代科學之特性
3.4.2 現代技術之特性
3.5 災害
3.5.1 科學之災害
3.5.2 技術之災害
第四章 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
4.1 科學研究
4.1.1 觀察
4.1.2 實驗
4.1.2.1 實驗方法的特點
4.1.2.2 實驗的誤解
4.1.3 推理
4.1.3.1 比較分類法
4.1.3.2 分析綜合法
4.1.3.3 歸納演繹法
4.1.4 數學方法
4.1.4.1 數學方法的特點
4.1.4.2 數學方法的作用
4.1.4.3 數學模型的性質
4.1.4.4 正確認識電腦模擬
4.2 技術發展
4.2.1 設計
4.2.1.1 設計的分類
4.2.1.2 我國的情形
第五章 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
5.1 古代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
5.2 中世紀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
5.2.1 科學影響技術
5.2.2 技術影響科學
5.3 工業革命與科學的關係
5.3.1 技術的實用與考量
5.4 近代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
5.5 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
5.5.1 自行發展
5.5.2 科學引導技術
5.5.3 技術引導科學
5.6 三大學派
5.6.1 科學至上論
5.6.2 技術至上論
5.6.3 哲學至上論
5.7 結論
第六章 西方的科學思想
6.1 前言
6.2 古代西方之科學發展
6.3 古希臘時代之科學發展
6.3.1 亞里士多德
6.3.2 古希臘的科學觀
6.3.3 古羅馬時代
6.4 中世紀之科學發展
6.4.1 文藝復興時代
6.4.1.1 伽利略
6.4.1.2 培根
6.4.1.3 笛卡爾
6.4.1.4 中世紀的科學思想
6.4.1.5 牛頓
6.5 近代科學思想
6.5.1 達爾文
6.5.2 從「科學」到「科學主義」
第七章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
7.1 前言
7.2 中國古人的思想
7.2.1 商代與西周的思想
7.2.2 春秋時代的思想
7.2.3 春秋時代的倫理
7.3 易、五行與陰陽
7.3.1 孔子的思想
7.3.2 易
7.3.3 五行與陰陽
7.3.4 東漢以後的陰陽五行
7.3.5 宋代的陰陽五行
7.4 中國古代科學不彰之原因
7.4.1 中國的大一統
7.4.2 儒家思想
7.4.3 墨子
7.5 結論
第八章 中國古代技術
8.1 指南針
8.1.1 磁石
8.1.2 司南
8.1.3 指南魚和指南龜
8.1.4 指南針和羅盤
8.1.5 指南車
8.2 火藥
8.2.1 火藥的起源:煉丹術
8.2.2 火藥的發展
8.2.3 火器
8.2.4 火藥的西傳
8.3 造紙
8.4 印刷
8.4.1 雕版印刷
8.4.2 活版印刷
8.4.2.1 泥活字版
8.4.2.2 木活字版
8.4.2.3 金屬活字版
8.4.2.4 清代活版印刷
8.4.2.5 平版印刷
8.5 算術
8.6 醫學
8.7 《天工開物》
8.8 結論
第九章 西方技術通論
9.1 技術成長與產值
9.2 技術與環境
9.3 技術的走向
9.3.1 Learning by Using
9.4 技術的擴散
9.5 技術之相互影響
9.6 對技術的期待
9.7 21世紀的技術
第十章 科學、技術與經濟
10.1 知識經濟
10.1.1 知識經濟之特質
10.1.2 科學、技術與經濟的模式
10.2 工業革命的後果
10.2.1 英國工業革命
10.2.2 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0.2.3 歐洲工業革命
10.2.4 工業革命的經濟理論
10.3 政府與經濟
10.3.1 經濟之「主義」
10.3.2 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
10.4 政府與技術
10.4.1 政府應否介入技術發展
10.4.2 技術政策之模式
10.4.3 技術發展之階段
10.4.4 技術發展之機構
10.4.5 技術發展之政策
第十一章 臺灣技術與經濟的發展
11.1 經濟政策
11.1.1 進程
11.1.2 工業產品
11.1.3 政策演變
11.1.4 政策檢討
11.2 未來展望
11.2.1 臺灣的「製造技術」
11.2.2 兩岸經貿
11.2.3 知識經濟
11.2.4 臺灣發展知識經濟之展望
11.3 結論
第十二章 科學、技術與環境
12.1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12.2 自然環境的平衡與破壞
12.2.1自然環境的破壞
12.2.2 自然環境的平衡
12.3 永續發展
12.3.1「永續發展」的沿革
12.3.2 何謂「永續發展」
12.3.3 ISO 14000
12.4 深層生態學
科學、技術與社會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科學、技術與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