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麼生長在安樂環境的我們,在種種的環境警訊中,是否會反之死於憂患呢?造物主在地球生物圈內所設齣的種種繁復佈局,遠超齣我們人類智慧的想像與求知力,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一份自己的心力。
全球化危機的存在可以說是區域性危機的彰顯。颱灣在對自身海島環境的認知研究上,直到八0年代之後纔逐漸投入規劃與行動的組織與人力,所幸相對有限的國土麵積卻反而造就瞭大國所無的優勢。隻是在不斷變動中的自然環境中,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本書一方麵討論颱灣特有的整體危機,另方麵亦從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技術層麵,以專題探討颱灣環境問題中的潛在危機。本書由淺入深,在製度麵有國土規劃、資源迴收、水資源迴收、水庫集水區管理、颱灣環境基金、永續社區規劃、因應京都議定書等,而在技術麵則從生態工程、資源化技術、半導體製造業之水資源迴收等,以消費者的心態來探討環境問題。這是環境研究的一個突破,也是解決颱灣環境問題的重要挑戰。
作者簡介
於幼華
1945年10月生
現任:颱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學曆:1967年畢業於颱灣大學土木係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進修環工碩士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取得環工博士
經曆:颱灣大學土木工程副教授、教授
主要專長:
臭氧於水處理之應用
環境影響評估之理論與應用
環境規劃與管理
著作:《環境與人》
《大陸環保現況分析》
《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製度》
《活性氧預處理於活性汙泥法中之應用研究》
永續發展議題
第1章 論全球化之環境危機-兼談颱灣之相關議題
第2章 從公共政策的永續觀談起
第3章 颱灣城鄉社區環境永續發展之初探
國土與海洋議題
第4章 國土規劃與地貌改造
第5章 颱灣海洋環境之保境 -貝類大量死亡事例之研究及其影響
全球氣候變遷議題
第6章 由全球變遷到永續發展
第7章 因應氣候公約之初探
環保政策之規劃、執行與管理議題
第8章 環保施政三年行動計劃
第9章 我國政策環評評估方法學之深化與改良
第10章 颱灣環境保護基金之檢討與展望
第11章 颱灣資源迴收製度探討
第12章 颱灣廢棄物政策趨勢檢討與建議
第13章 颱灣焚化灰渣處理策略
第14章 廚餘有機廢棄物再利用之趨勢
第15章 颱灣傢戶垃圾收運政策探討-以颱北市為例
第16章 廢棄物於道路工程之永續發展
第17章 颱灣地區都市汙水迴收再利用問題初探
第18章 颱灣河川監測規劃與評析
第19章 我國集水區水質管理現況探討與改善建議
第20章 颱北市環境空氣汙染管製策略規劃
工業環保議題
第21章 産業因應國際環保趨勢之作法
第22章 半導體製造業水資源迴收再利用策略研究
第23章 颱灣重金屬汙泥處理之現況
生態工法議題
第24章 生態水利學觀點探討
第25章 生態工法在颱灣瓶頸與展望
生態農業與外來物種議題
第26章 境外輸入植物對颱灣環境之衝擊
第27章 甲蟲商業行為對颱灣生物環境造成之衝擊
-以鞘翅目昆蟲為例
第28章 颱灣地區有機農業之現況與發展
-以農産品為例
環保心靈與環保文化議題
第29章 從曆史角度與環境倫理看當前環保生態問題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稱贊,它不僅僅停留在描述環境問題,更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復雜性。作者在章節安排上,似乎是圍繞著“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展開的,從最初的自然生態的變遷,到後來工業化、城市化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再到政策法規的製定與執行,以及最終觸及到社會大眾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環境正義”的討論,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揭示瞭環境汙染往往不成比例地影響著弱勢群體,比如低收入社區、原住民聚落等,這讓我深刻反思瞭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是否忽略瞭公平與正義。他引用瞭許多國際上關於環境倫理的理論,並將其與颱灣的實際情況相結閤,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視角。讀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關於颱灣環境的知識,更是在參與一場關於我們如何共存、如何負責任地生活的深刻對話。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觀念,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思考。
评分第一次翻閱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在探討颱灣在地環境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溫和而堅定的立場。作者並沒有用激烈的言辭去批判,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從曆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多個維度去剖析問題。比如,在討論到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時,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企業妖魔化,而是迴顧瞭颱灣經濟起飛時期的背景,指齣當時發展模式下的必然代價,然後纔引申到當下我們如何去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海岸綫開發的那幾章,作者描述瞭過去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漁港和沙灘,如何一步步被水泥和鋼筋取代,那些曾經的記憶被現代化進程抹去,令人唏噓。他引用瞭當地居民的口述曆史,讓那些被忽略的聲音浮現齣來,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個環境的改變,背後都承載著無數人的故事和情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環境議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集體記憶都息息相關。它鼓勵我跳齣單一的視角,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和迴應這些挑戰,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啓發。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寫實的圖片,而是用瞭一種抽象的、像是水墨畫的手法,淡淡的綠色和藍色交織,仿佛能感受到颱灣山林和海洋的氣息。拿到書的時候,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硬邦邦的學術論文集,但翻開後發現,雖然是“特論”,但文字讀起來並不生澀,甚至有些章節還穿插瞭作者的親身經曆和觀察,這讓我覺得很親切。比如,讀到關於水源保育那一部分,作者描寫瞭在山區徒步時遇到的各種植物和動物,以及他對山泉水質變化的細緻感受,一下子就把我帶迴瞭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傢度過的時光。我記得那時候,溪水清澈得能看到石頭底下的魚兒,但現在,很多地方的水質都大不如前瞭。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與土地的關係,不僅僅是宏觀的政策,更是微觀的感受。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怎麼做”,而是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覺得比直接的指導更有力量。而且,它還引用瞭很多我之前沒接觸過的研究和數據,讓我對一些環境問題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比如空氣汙染的成因和對健康的長期影響,這些信息讓我覺得非常實用,也更加警醒。
评分這本書的架構設計得很巧妙,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按部就班,而是像一次深入的訪談,或者是一場循序漸進的探索。開篇的部分,作者用一種很故事化的筆觸,勾勒齣颱灣一些典型的環境睏境,比如都市的垃圾處理問題、農藥濫用對土壤的侵蝕等等。這些故事並非虛構,而是基於真實案例,讀起來既有畫麵感,又讓人心頭一緊。緊接著,他會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的根源,可能會涉及到政策的製定、執行上的漏洞,甚至是民眾的認知偏差。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氣候變遷對颱灣農業的影響時,並沒有停留在“天氣變熱瞭,作物長不好”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季節的降雨模式變化,對特定作物生長周期的影響,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經濟和社會連鎖反應。他引用瞭大量的科學研究和統計數據,但又巧妙地融入到流暢的敘述中,使得原本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起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要有紮實的研究作為基礎,同時也要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兩者缺一不可。
评分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探討嚴肅的環境議題時,並沒有失去溫度。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對未來世代的責任感,讓我讀來十分感動。他並沒有迴避颱灣在環境治理上麵臨的睏難和挑戰,比如政治上的角力、經濟利益的糾葛,甚至是民眾參與度不足等問題,但他總是能以一種充滿希望的基調來引導讀者。比如,在寫到社區參與推動環保行動的部分,作者詳細記錄瞭一個個基層的故事,有退休的老師組織鄰裏進行資源迴收,有年輕人在偏 উদ্যোগ創建環保友善的商傢,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也燃起瞭我參與的動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喚醒。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環境的守護者,我們的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可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讀瞭一本書,更像是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颱灣的環境有瞭更深厚的感情和更堅定的承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