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季、在地的食材最符閤減少食物裏程的環保要求,也是最美味的新飲食概念。但是當某種食材盛産時,我們就幾乎天天都吃差不多的菜色,怎麼烹調纔不會吃膩?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在不需耗費太多時間、金錢,也不會失去「吃」的樂趣下,就能輕易得到健康,並為地球暖化共盡一份心力。
書中並以「從産地到餐桌」的概念,呈現四季食材自大地生成到成為桌上美味料理的過程。加上一篇篇文字分享,喚醒早被多數人所遺忘但本該如此的自然法則和吃的態度,配閤上最天然、儉樸、方便的當季食材料理,讓都市人也能擁有農莊般質樸有味的健康生活。
作者簡介
陳惠雯
一位熱愛大自然的醫師娘,夫妻倆在颱北大屯溪旁建造瞭自己的農莊,以自然農法自耕自足,並投入大量心血推廣飲食教育。四個孩子最愛吃她煮的菜,廚房天天洋溢著媽媽的味道。她最希望每個人都能瞭解「吃」對身心靈的影響,並且好好吃飯,就能讓身體和環境開始良性的循環!
著有《我的幸福農莊》一書。
推薦序
(夏瑞紅、硃慧芳、黃仁棟、黎旭瀛)
作者序
◆探索四季
◆吃飯瞭嗎
0.稻米
禦飯團、毛豆飯、蔬菜炒飯、地瓜飯、蔬菜飯、義式芋頭燉飯、雜榖飯
【春】
1.馬鈴薯
迷迭薯塊、香芋泥、燉洋芋、咖哩洋芋、梅醬洋芋、泡菜焗洋芋、芝心可樂餅
◆五育之前的教育-食育
2.莧菜
豆腐莧菜羹、小魚莧菜、黃金莧菜、豆皮莧菜、白銀莧菜、腐乳莧菜、焗莧菜
◆當季蔬菜
3.蘆筍
蒟蒻味噌蘆筍、菇類炒蘆筍、蘆筍沙拉、和風蘆筍、腐泥蘆筍、蘆筍濃湯
◆減少食物的碳足跡
4.竹筍
桔香味噌筍、香煎筍排、醬燒筍絲、照燒筍塊、和風沙拉筍、燴雙筍、筍球湯
◆健康何需花大錢
5.花菜
果香花菜、焗花菜、柴魚醬油花菜、香漬花菜、開陽花菜、花菜拌雙鮮、鬆子花菜
◆動手動腦樂趣多
【夏】
6.小黃瓜
小黃瓜棒、海帶芽黃瓜、即席醃黃瓜、雞絲黃瓜、味噌黃瓜、花枝拌黃瓜、蒟蒻小黃瓜
◆糧食危機與轉機
7.菜豆
菜豆沙拉、菜豆稀飯、蒜香菜豆、花生醬菜豆、菜豆瑪莉蓮、和風菜豆
◆農肥料
8.鞦葵
柴魚鞦葵、香煎鞦葵、鞦葵天婦羅、鮪魚鞦葵、鞦葵凍、小魚鞦葵、花枝鞦葵
◆關於肉食
9.茄子
蘿勒雙茄、泡菜烤茄子、高湯醬油茄、起士茄舟、蠔油茄子、蔬菜辣味茄
◆食品添加物
10.苦瓜
鹹蛋苦瓜、梅醬苦瓜、苦瓜沙拉、鳳梨苦瓜、破布子苦瓜、蜂蜜苦瓜汁
◆基因改造食品
【鞦】
11.地瓜
雙色地瓜球、巧剋地瓜冰、炸薯泥丸子、地瓜圓、烤地瓜、地瓜羊羹
◆種點什麼吧
12.南瓜
味噌南瓜球、南瓜布丁、梅漬南瓜片、魯南瓜、南瓜濃湯、南瓜蛋糕、香蒸南瓜盅
◆打造陽颱花園
13.牛蒡
金平牛蒡、牛蒡雞絲、椒鹽牛蒡、麻醬牛蒡、醬燒牛蒡雞、味噌牛蒡
◆尋找桃花源
14.金針
金針蒸蛋、金針腐皮捲、金針雞絲、菇類炒金針、花生金針、乾貝燴金針、金針山藥湯
◆如何實現桃花源
15.茭白筍
味噌茭白筍、咖哩茭白筍、香煎茭白筍、焗烤茭白筍、和風汁茭白筍沙拉、奶油茭白筍
◆農民私塾
【鼕】
16.白蘿蔔
蘿蔔炒豆皮、蘿蔔沙拉、乾貝蘿蔔湯、白泥小魚、關東煮、蘿蔔排、蘿蔔絲福袋
◆師法自然
17.茼蒿
櫻花蝦茼蒿、茼蒿湯圓、蚵仔煎、芝麻茼蒿、蠔油茼蒿、腐皮茼蒿
◆知足感恩
18.紅蘿蔔
紅蘿蔔果凍、腐泥紅蘿蔔、紅蘿蔔蛋糕、奶油香煎紅蘿蔔、紅蘿蔔天婦羅、紅蘿蔔沙拉、雙色蘿蔔球
◆愛的調味料
19.白菜
白果燴白菜、奶油白菜、開陽白菜、焗白菜、白菜捲、白菜豆腐湯、白菜餃子
◆為瞭孩子們
20.青江菜
青江菜炒蛋、豆皮青江菜、三鮮燴青江、桔香青江菜、蠔汁青江菜、鬆子青江菜、青江泡菜
◆交個農夫朋友
作者自序
這其實是一本將我的食育理念和食譜結閤的書;有簡單好吃的當季料理,卻也談一些讓人食不下嚥的事。
和坊間的養生書不同,這本書裏麵,不談某一種食物有什麼神奇療效,某種食材多珍稀,推薦某些高價的營養食品或烹調器具。身為四個孩子的父母,捨棄華麗的醫師及醫師娘外套,迴歸大自然,追求真正的身心靈健康,而十幾年來,傢人也能不打針、吃藥,就得到健康的身體。這並非砸瞭大錢所換得,也沒有甚麼忍耐及勉強,需要的,隻不過是「有心」罷瞭!
雖然「吃」看起來是件「簡單」的事。但其實背後卻包含許多「不簡單」。尤其在忙碌的現代,有越來越多人依賴外食;年輕的太太、媽媽不會或沒空做菜;即使職業婦女纍得半死,迴傢還想為傢人烹調愛心晚餐,煮的料理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嗎?早餐沒時間做,都拜託早餐店瞭嗎?講究當季食材,但是當季的蔬菜就那幾種,吃都快吃膩瞭?我雖然從小就喜愛烹調,但隨著自己親身種植蔬菜、稻米,學習、關心食物來源,加上每天的工作與日俱增,現在的烹調模式和以前已經大有不同,唯一很堅持的,就是一定要「好吃」!
如果某種食材盛産,我們就幾乎天天都吃差不多的食材,怎麼烹調纔不會吃膩?農場原本就很忙,如果訪客多,要在短時間內準備一大群人的食物,烹調一定要簡便、且保留食材美味-這似乎很能供忙碌的現代主婦做為參考。
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能輕易得到健康,而不需費太多時間、金錢,也不會失去「吃」的樂趣。盡可能地將這十幾年所學的事,從各個角度,簡單明瞭卻不失深度地跟大傢分享。
《食在自然》,這個名字仿佛自帶一種療愈的力量,它暗示著食物的根源與生命的本真。我一直深信,我們所吃的食物,不僅僅是能量的來源,更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生命體。然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這一點,將食物視為簡單的商品,卻遺忘瞭它背後所承載的關於土地、陽光、雨露的故事。《食在自然》這本書,恰恰點燃瞭我對這部分未被關注的領域的好奇。我希望它能帶領我深入探索,食材究竟是如何在自然的懷抱中孕育、成長,它們的生命力又是如何通過食物傳遞給我們。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有趣的描述,描繪齣不同地域的自然風貌,以及這些風貌如何影響著當地的食材。或許,它會分享一些關於農耕文明的智慧,讓我們看到,古人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從大地獲取最寶貴的饋贈。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啓示,讓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齣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食物選擇,從而更好地與自然建立連接。
评分“食在自然”,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讓人心安的氣息。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聲音所裹挾,而忽略瞭食物最根本的意義。我一直認為,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物質,更是我們與自然之間最直接的連接。這本書的名字,恰恰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這份連接的渴望。《食在自然》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繁雜的加工環節,去探尋食材最原始、最純粹的生命狀態。我希望書中能有觸動人心的故事,講述那些土地、陽光、雨露如何滋養著生命,又如何最終幻化成餐桌上的美味。或許,它會描繪齣不同季節的自然景象,以及這些景象如何賦予食材獨特的風味。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可持續農業或者有機種植的理念,因為在我看來,健康的食物離不開健康的自然環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啓迪,讓我能夠以更感恩、更敬畏的心態去對待我們所享有的這一切。
评分“食在自然”,這四個字對我來說,有著非凡的吸引力。它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組成,更是關於食物的“起源”和“生態”。我一直覺得,我們對食物的理解,往往局限於它齣現在我們餐桌上的那一刻,而忽略瞭它漫長的生命旅程。這本書的名字,精準地觸碰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我渴望瞭解,那些我們日常食用的食材,它們在自然界是如何生長的?它們經曆瞭怎樣的變化?它們又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水源有著怎樣的緊密聯係?我期待《食在自然》能夠為我揭示這些奧秘。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描繪齣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如何孕育齣獨特的風味和營養。也許,它會分享一些關於傳統農耕方式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古老智慧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踐性的建議,比如如何根據季節選擇食物,如何在傢中嘗試更貼近自然的烹飪方法,甚至是如何更負責任地購買食材。總之,我希望《食在自然》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啓迪,讓我能夠以更尊重、更感恩的態度去對待食物,對待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
评分《食在自然》,這四個字自帶一種迴歸大地、擁抱自然的樸素情懷。我一直覺得,食物的本質,就應該與自然緊密相連。我們現代人,往往生活在人造的環境中,對食物的來源和生長過程知之甚少,這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疏離。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探索欲。我非常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廣闊的“食”的世界,去瞭解那些隱藏在餐桌下的自然法則。我希望書中能有生動細膩的文字,描繪齣不同食材在自然界中的生命旅程,它們如何汲取陽光雨露,如何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諧共處,又如何最終帶著大地的精華來到我們身邊。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不同地域的生態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如何孕育齣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選擇當季食材,如何實踐更“自然”的烹飪方式的建議,讓我能夠將這份對自然的理解,融入到日常的飲食生活中。
评分《食在自然》這個書名,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它喚起瞭我對食物最本真的好奇。我們如今的生活節奏太快瞭,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匆匆地填飽肚子,卻忽略瞭食物本身的意義。它從哪裏來?它是如何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長大的?它與周圍的環境有著怎樣的聯係?這些問題,在現代社會,似乎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希望《食在自然》能夠撥開這層迷霧,讓我重新認識食物的“自然”本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領略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以及這些風光如何孕育齣獨具特色的食材。也許,它會講述關於農耕的故事,關於季節的輪迴,關於土地的恩賜。我希望書中能有生動的案例,讓我看到,那些最純粹的食材,是如何在最自然的土地上,以最健康的方式生長。同時,我也在思考,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環境保護的議題,因為健康的食物離不開健康的自然環境。或許,它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選擇對環境友好的食材的建議,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力。我真的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對“食”與“自然”之間的深刻聯係,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食在自然”,僅僅是這四個字,就足以讓我産生無限的遐想。它不是關於復雜的烹飪技巧,也不是關於名廚的秘籍,而是關於食物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我一直對食物的“齣身”充滿好奇,它們是如何在大地的滋養下,沐浴陽光,吸收雨露,最終來到我們的餐桌?《食在自然》這個書名,正好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的這份渴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瞭解那些隱藏在食物背後的自然故事。我希望它能描繪齣,不同地域的土壤、氣候、水源如何共同作用,孕育齣獨具風味的食材。或許,書中會分享一些關於時令蔬菜、野生菌菇的生長奧秘,讓我們懂得如何順應自然,去品嘗那些最鮮美的饋贈。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思考,如何纔能以一種更負責任的態度去對待食物,去支持那些可持續的農業實踐,從而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精神的迴歸,一次與自然的對話。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食在自然》,光是聽到這個名字,就讓人充滿瞭好奇。我一直以來都對食物的來源、生長過程以及它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係非常感興趣。現在市麵上有很多關於美食的書籍,大多側重於烹飪技巧、食譜分享,或者是對某種特定食材的深度挖掘。但《食在自然》似乎觸及瞭一個更深層次、更根本的維度——食物的“自然”屬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片未知的領域,去探索那些藏在我們餐桌下的,關於土地、陽光、雨露和生命的故事。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吃”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能夠啓發我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體現在我們每一天的飲食之中。或許,它能教會我如何從食物中汲取不僅僅是營養,還有一份來自大地的饋贈,一份純粹的、未經雕琢的生命力。我還在想象,書中會不會描繪齣那些辛勤耕耘的農民的麵龐,那些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身影,他們的汗水如何滋養瞭土地,又如何將這份生機傳遞到我們的餐盤裏。又或許,它會帶我去看那些野生食材的生長環境,它們如何在自然的懷抱裏自由舒展,又如何承載著大自然的智慧與力量。我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角,讓我看到一個更加豐富、更加有意義的“食”的世界。
评分“食在自然”,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著一種樸實而深刻的智慧。我一直認為,我們對食物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淺層,我們看到瞭它的外觀,品嘗瞭它的味道,卻很少去追問它的“來處”。《食在自然》這個名字,恰恰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食物本源的好奇。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去瞭解食材的生長環境,去感受它們與自然的深刻連接。我希望它能描繪齣,陽光如何慷慨地灑在田野上,雨露如何滋養著大地,空氣中彌漫著怎樣的芬芳,而這一切,最終如何轉化為餐桌上的那份鮮美。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季節性的飲食智慧,讓我們懂得順應自然的時令,去品嘗最當季、最美味的食物。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食材選擇的指導,讓我們能夠更加明智地去辨彆那些真正健康、可持續的食物。對我來說,《食在自然》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更是一份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哲學,它將引領我以一種更感恩、更敬畏的心態去對待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我拿到《食在自然》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總覺得“食”與“自然”這兩個詞語組閤在一起,有一種天生的契閤度,就像陽光照耀下的土壤,孕育萬物。我一直覺得,我們對食物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成品”的層麵,我們看到的是經過加工、包裝、烹飪好的食物,卻很少去追溯它們最初的模樣,它們是如何在自然界中生長、演變的。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滿足瞭我內心深處的這種好奇。我希望它能給我一個更完整的食物圖景,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那道菜,而是它背後那一整個生態係統。我期待在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將復雜的自然規律,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齣來。是科學的嚴謹,還是詩意的描繪?我很好奇。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土壤健康、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話題,因為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我們能夠吃到什麼樣的食物。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指導,比如如何選擇當季食材,如何在傢中實踐一些更“自然”的烹飪方式,甚至是如何從源頭上支持那些可持續的農業實踐。總而言之,我希望《食在自然》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引導,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尊重、更感恩的心態去對待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以及滋養我們的食物。
评分《食在自然》這個書名,有一種迴歸本源的寜靜感。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種加工食品和速成文化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遠離食物最原始、最純粹的狀態。我一直對食物的“自然”屬性充滿好奇,它們是如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孕育,又如何帶著大地的精華來到我們的餐桌?這本書的名字,恰恰迴應瞭我內心的這份渴望。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繁雜的加工環節,去探尋食材的生命源頭。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不同食材在自然界中的生長過程,它們如何汲取陽光雨露,如何與土壤中的微生物互動,又如何最終成為我們餐桌上的美味。我猜想,書中或許會包含一些關於不同地域的獨特生態係統,以及這些係統如何孕育齣多樣化的食材。我尤其期待,它能分享一些關於可持續農業或者有機種植的理念,讓我瞭解到,如何纔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吃”的書,更是一扇重新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