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窗,瞧一瞧「30年後的世界」
想像一下2038年的世界……
30年,不長不短的時間,卻足以改變整體環境的外貌。
再過30年會變成怎樣的光景?藉著想像力積極地前瞻未來,構思一張30年後的藍圖吧,就讓我們一起預先來到2038年吧……
「30年後的世界」一書為九歌齣版社為2008年即將到來的成立30週年所企畫的係列活動之一,特邀請30位名傢學者來書寫30年後的報紙、齣版、戲劇、音樂、電影、電視、大學、書店、圖書館、兩性關係、廣告、環境、科技、城鄉、傢庭等30種世界的各種麵嚮。
本書特點
★九歌齣版社30週年慶祝係列作品之一
★30位趨勢研究專傢,聯手構築30年後世界的藍圖!
編者簡介
封德屏
淡江文理學院中文係畢業,南華管理學院齣版學碩士,現為淡江大學中文係博士候選人。曾任《女性世界》雜誌、《愛書人》雜誌編輯、齣版傢文化公司主編、淡江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曾獲中興文藝奬、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奬。
著有散文集《美麗的負荷》。1984年開始,除長期主編《文訊》月刊,並企畫主持全國性的文學會議及活動,並多次主持《颱灣文學年鑑》、《中華民國作傢作品目錄》等工具書及企畫「颱灣現當代作傢評論資料目錄」等編纂計畫,對颱灣文學齣版與史料的研究與保存,用力頗深。
對人類及大地的虔誠期待◆封德屏 007
輯一 民生篇
30年後的飲食◆謝忠道 012
30年後的時尚◆辜振豐 018
30年後的旅行:e的旅途異想◆鍾文音 023
30年後的大學◆龔鵬程 031
30年後的消費◆柯裕棻 038
30年後的愛情◆劉黎兒 045
30年後的兩性關係◆廖輝英 052
30年後的宗教與精神生活◆林芳玫 060
30年以後的生與死◆黃崑巖 067
輯二 文化篇
30年後的電影◆藍祖蔚 076
30年後的音樂◆焦元溥 084
30年後的戲劇◆汪其楣 092
30年後的次文化振興運動◆Jo-Jo 100
30年後的小說◆楊 照 108
30年後的文學◆嚮 陽 114
報紙不死 但會衰頹◆楊仁烽 121
30年後的齣版◆陳穎青 134
30年後的圖書館◆曾淑賢 140
在電紙文學年代依然樂讀◆須文蔚 150
30年後廣告依舊為人所需◆賴東明 156
博物館事業的突圍◆黃光男 164
30年後,還有文化創意産業嗎?◆於國華 173
輯三 環境篇
30年後的金門◆李炷烽 182
30年後的颱灣傢庭◆伊慶春 186
30年後的建築◆漢寶德 194
30年後的移動與交通◆楊子葆 200
30年後的颱灣城鄉◆曾旭正 208
颱灣二○三八◆鄭運鴻 217
30年後的環境生態◆吳東傑 224
30年後,地球浩劫!◆南方朔 232
序
對人類及大地的虔誠期待 封德屏
一年多前,蔡文甫先生打電話和我商量,為瞭九歌30週年慶,想以〈30年後的世界〉為題,邀請各界菁英執筆為文,先在《文訊》上逐期刊登,屆時再輯結成書。剛開始我有些猶豫。主要是因為,盡管《文訊》早些年就已企畫文學與其他藝術領域,相互激盪下産生的關係及影響的專文,在文學會議上,也很早開始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針對文學與社會的各種關係展開研討。但如果純粹探討文學以外的社會現象,好像還沒有過。況且要持續每期兩篇的約稿速度,纔能趕上九歌30年慶的齣書時效。
但這些猶豫的小浪花,立即被緊跟而來思考浪潮淹沒瞭。
首先,當我想到從二十五歲發錶第一篇文章開始,經曆近一甲子的創作、編輯與齣版歲月,現在已擁有自己齣版王國、年逾八十的蔡先生,除瞭對工作永不熄止的堅持外,對未來、對生命仍充滿永不停歇的熱切期待,使我們這些心境有些蒼老、對未來有些灰心(誰還管30年後的事啊?)的「後生晚輩」,不免心生慚愧,並打從心底佩服。意念一轉,也覺得這是個充滿挑戰、充滿趣味的選題。
由於時間緊迫,如何和「九歌」閤作的方式,都得在瞬間拍闆定案。這個編輯企畫在蔡先生心中應該早已醞釀,再加上他劍及履及的作風,因此很快地和蔡先生及陳素芳總編輯商議後,討論齣希望的主題和人選,由《文訊》編輯部同仁負責執行。剛開始幾篇約稿頗為順利,但接著也齣現修正主題、更換尋找撰寫人選的局麵。有些是相關議題的轉變,有些是約稿時和作者討論迸齣的火花。這些適時的改變,據我觀察,並沒有影響預計中的品質,甚至可以說相當程度豐富瞭原先的計畫。當然,《文訊》同仁在這個跨領域的編輯計畫中,結識瞭許多不同領域的菁英,對需要不斷創意和提升思維的編輯工作來說,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二○○七年五月開始,《文訊》持續以一年半時間(二○○八年七月.二七三期,因文訊二十五年專號停刊一次),每期以兩篇的進度(其中四期隻登一篇),完成這個編輯計畫。從30年後的文學、閱讀環境、兩性關係、時尚、建築、音樂、廣告、旅行、傢庭、文學、圖書館、城鄉、媒體、電影、宇宙、地球、生死、戲劇、齣版、金門、愛情、文化創意、飲食、環境、小說、宗教、次文化、博物館、交通、消費,計三十個主題,用三十篇專文來完成它,撰稿者皆是這些領域、學門的首選。以連載的時間密度及文字長度來說,就主題的豐富性及作者的多樣性來論,都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收在本書的文章,也因作者遍布不同的領域及行業,呈現多元絢爛的豐富層次。雖題為〈30年後的世界〉,是目前無法檢驗的狀況,從事文學創作的作者,多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把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期待及希望,以詼諧或略帶嘲諷的文字編織為文;而大部分的學者專傢,卻不改其探問研究的嚴謹態度,拿齣專業治學的推理及判斷,除對現狀批判,並對未來發齣警語,甚至提齣可供依循及解決的方式。如果以作者的年齡來觀察,十年一個世代,這本書的作者,從七十有餘到三十齣頭,串連瞭五個世代不同的發聲,具體呈現瞭「多元交響,眾聲喧嘩」的真實境界。
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教導我們,人類的文明是不斷往前進的,我們應該一直在朝好的方嚮邁進。但問題是,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文明?生活更舒適,物質更豐富,科技更無所不能?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付齣瞭什麼樣的代價?我們的世界更好瞭嗎?許多人憧憬美麗新世界,是的,地球不停轉動,世界永遠呈現不同麵貌,但,新則新矣,美在哪裏?
最近讀30年代作傢季羨林的《憶往述懷》,其中〈我們麵對的現實〉一文中提到:這一場人類災難,就是西方「徵服自然」的「科學」造成的。他認為「西方科學優秀之處,必須繼承;但是必須從根本上,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以東方『民胞物與』的『天人閤一』思想濟西方科學之窮。人類前途,庶幾有望。」
人類的災難包括生態的破壞,動植物的滅絕,新疾病的産生,自然資源的枯竭等,是誰應該挺身而齣?政府官員、專傢學者、宗教團體,或知識分子、一般平民百姓?我想以上皆是,而且必須各司其職。專傢學者以專業、專精的學養,對未來世界提齣建議及警訊;政府官員必須有所措施及改進,而且視野要高,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知識分子善盡建言之責,一般百姓則遵守地球公民之責,每個人管理好自身,做個愛護環境、珍惜資源,並充實生命價值,提高生存意義的好國民。
樂觀與悲觀都是前進的動力。看遠看好,所以胸懷大誌,腳邁大步;戒慎恐懼,因而臨淵履薄,穩健周全。這樣說起來,本書三十篇不同主題、看似各說各話,甚至有些「癡人說夢」的文章,不論嚴肅論述或輕鬆詼諧,短短三韆字,不啻是作者將其智慧結晶,化做雄圖偉構或諄諄告誡,以及對人類世代及宇宙大地的虔誠期待。
相信不同身分、不同背景的讀者,不管樂觀或悲觀,在翻頁、掩捲之時,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及省思。
我最近追完瞭一本叫《30年後的世界》的書,怎麼說呢,這本書的腦洞真的開得有點大,但我喜歡!書裡描繪的未來景象,不是那種科幻片裡常見的飛天遁地的超能力,而是更貼近生活,卻又處處充滿驚喜的改變。像是交通方式,不再是單純的電動車或高鐵,而是結閤瞭個人化、高度智慧化的載具,可以依照你的心情、目的地,甚至身體狀況,自動規劃齣最舒適、最快速的路線。想像一下,你每天早上不必再為塞車而煩惱,而是可以一邊悠閒地喝著咖啡,一邊透過全息投影和朋友線上閒聊,車子就已經平穩地載著你抵達辦公室。這種個人化到極緻的交通體驗,讓我覺得未來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充滿人情味的夥伴。
评分書裡關於「藝術與文化」的發展,也讓我耳目一新。書中描述,未來的藝術傢們可以利用AI工具,創作齣以前難以想像的藝術形式。像是透過生成式AI,可以創造齣獨一無二的音樂、畫作,甚至虛擬的沉浸式藝術體驗。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一位藝術傢,他利用腦波感應技術,將自己的情緒轉化為色彩和光影,創作齣讓觀者產生共鳴的動態藝術作品。這種藝術形式,不再是單嚮的觀賞,而是與觀者產生互動,甚至共同創作。這種人與科技融閤的藝術,讓我覺得未來充滿瞭無限的想像空間。
评分總而言之,《30年後的世界》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描繪瞭一個充滿希望和科技的未來,更引導我深入思考,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學習的熱情,如何擁抱改變,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堅守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未來的可能,也激勵我更加珍惜當下,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评分我對書中關於「人際互動」的描寫也覺得非常有趣。雖然科技越來越發達,虛擬社交越來越普遍,但書中卻強調,真實的人際連結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未來社會,人們會利用更先進的感官共享技術,即使身處異地,也能感受到彼此真實的存在和情感。像是透過觸覺迴饋裝置,你可以感受到朋友溫暖的擁抱;透過嗅覺模擬技術,你可以聞到愛人身上的香氣。這些技術的運用,讓遠距離的愛和友情,變得更加真實和深刻。而且,書中也提到,人們會更注重「質」而非「量」的社交,花更多時間與真正重要的人交流,建立更深厚的情感連結。
评分書中探討的「倫理與道德」議題,也讓我思考良多。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一些新的倫理睏境也隨之而來。像是AI的自主性,基因編輯的界限,虛擬世界的身份認同等等。書中並沒有給齣絕對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堅守人性的原則,如何平衡科技的便利與對個體的尊重。這讓我覺得,未來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思想和價值觀上的。
评分書中對「環保」議題的探討,也讓我深感共鳴。過去我們常談論環保,但往往是口號多於實際。但在《30年後的世界》裡,書中的未來社會,已經將永續發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像是建築材料,不再是造成環境負擔的傳統建材,而是使用可迴收、可再生的新型材料,甚至可以透過3D列印技術,快速建造齣節能環保的房屋。能源方麵,則是完全依賴綠色能源,像是太陽能、風能,並結閤先進的儲能技術,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甚至連我們的飲食,也朝嚮更環保的方嚮發展,像是透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大幅減少瞭對傳統畜牧業的依賴。這種將環保視為生活方式的態度,真的讓我看到瞭希望。
评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對於「城市規劃」的創新。不再是過去那種鋼筋水泥的叢林,而是將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城市之中。像是垂直農場遍布在建築物之間,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的蔬果;生態廊道串聯起城市的綠地,讓野生動物也能在城市中穿梭。而且,城市的管理也變得更加智慧化,透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精準調控交通流量,優化能源使用,甚至預測和防災。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讓我覺得未來的生活,不僅便捷,更充滿瞭生機和活力。
评分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對「教育」的革新描述。不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以學生的興趣和天賦為核心,透過AI輔助的個人化學習係統,提供量身訂做的學習內容和進度。孩子們可以透過沉浸式的VR體驗,親身探索歷史事件,或是進行模擬實驗,學習過程變得像玩遊戲一樣有趣。而且,書中提到,未來的學校更像是一個「學習社群」,學生們不僅能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更能透過同儕之間的互動,學習閤作、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打破傳統教室框架,讓學習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教育模式,真的讓我覺得,如果我的孩子生活在這個時代,他們一定能更快樂、更自由地成長。
评分而且,書裡對於「工作」的定義也徹底顛覆瞭我的想像。不再是朝九晚五的固定模式,而是強調個人價值與熱情的發揮。書中提到,很多人會選擇「斜槓」人生,身兼數職,但這並非為瞭生活所迫,而是因為他們能將興趣與專業結閤,透過虛擬實境或先進的遠端協作平颱,跨越地理限製,和世界各地的人一起閤作,創造齣無限可能。我尤其對其中一個例子印象深刻,是一位退休的老爺爺,他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傢裡種植齣瞭比一般人更健康、更美味的蔬果,並透過區塊鏈技術,將這些高品質的農產品賣給全球各地的消費者,這不僅讓他找到瞭新的生活目標,也為社會貢獻瞭他的知識與經驗。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的精神,真的讓人熱血沸騰!
评分關於「醫療」的部分,書中描繪的畫麵更是讓我感到安心。過去我們總擔心生病,但書裡提到,透過基因檢測和預防醫學的發展,許多疾病在萌芽階段就被發現並有效控製。例如,透過奈米機器人,可以深入人體內部,精準修復受損的細胞,甚至清除癌細胞。而且,精神健康也被擺在瞭前所未有的高度,AI心理治療師可以提供全天候的陪伴和支持,幫助人們處理情緒睏擾。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提到,未來醫療將更加注重「預防勝於治療」,透過智慧穿戴裝置,時刻監測我們的身體狀況,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建議,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