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觀察力敏銳嗎?
觀察力敏銳,人生是豐富彩色的;觀察力不敏銳,人生是單調黑白的。
很多人以為觀察隻要用眼睛看就好瞭,事實上光用眼睛往往隻能看到錶麵,想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必須從他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中尋找綫索,並從中拼湊齣他真正的個性、想法、喜好,以及價值觀。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齣發,加上有趣的實證故事,以及簡單的心理測驗,教你如何從小細節觀察人心、從日常生活觀察人性、從異常行為觀察心理疾病,讓你重新認識自己,也輕鬆瞭解彆人的心!
本書特色
注意!你喝的咖啡、聽的音樂、養的寵物、做的運動、自拍、逛街的態度、在KTV點歌、在PUB喝酒的樣子,已經悄悄的洩露瞭你的祕密……
作者簡介
林萃芬
自我成長的過程,就像在打開心靈的窗子。
每當心裏覺得鬱悶難安,就想推開窗子,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
每當生活齣現瓶頸,就想推開窗子,看看外在的景物。
每當人際産生摩擦,就想推開窗子,問問彆人:「自己到底哪裏不對勁?」
進入心理諮商的領域後,常有人好奇的問我:「心理諮商師都在做些什麼?」認真思考後,我覺得最重要的不外乎「觀察」與「覺察」,我們不僅「觀察彆人」,同時也「覺察自己」的行為,特彆是長期纍積的習慣,更會透露我們的個性、想法和需求,所以《小心!慣性洩露個性》這本書,希望可以對想瞭解彆人者有幫助,更能夠讓想探索自己者有收獲。
★學曆: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在職專班研究所、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
★證照:
諮商心理師證書
★專長:
人際溝通、感情諮商、企業及生涯諮商、身心減壓、自我探索、夢工作、注意力不足兒童輔導、金錢教育訓練課程、諮商學派:完形治療、TA人際溝通分析學派、焦點解決心理諮商
★現任:
颱北張老師中心特約講師與諮商心理師、鬆德診所諮商心理師、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兼任講師、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
★著作:
《從情人言行洞知他的心》《從外在行為洞察人心》《從說話模式洞悉人心》 《快樂健康是一種生活風格》
※想知道萃芬的最新消息,請上網:www.fannyeq.com
林萃芬相關作品
◆想瞭解更多愛情心理學?就請看看《從情人言行洞知他的心》:
不管你現在幾歲、談過幾場戀愛、有沒有結婚,如果期望感情幸福順利,就要懂點心理學,纔能和情人建立長久良好的關係。本書從實用的角度切入,希望能夠讓大傢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自己與情人的感情狀態,讓你不必小心翼翼,也能痛痛快快的談場戀愛!
◆想瞭解更多人際關係行為學?就請看看《從外在行為洞察人心》:
行為學比麵相更準確,環境心理學比風水更實用!瞭解小動作背後隱藏的大含義,人際關係就能更加圓融順利。一本讓你瞬間洞悉大眾心理的趣味實用書,能幫助你在短時間內掌握對方的真實心態,也讓你對自己錶現於外的動作舉止有所警覺與修正,營造利人利己的優質生活觀。
◆想瞭解更多社交說話心理學?就請看看《從說話模式洞悉人心》:
這本創造美好社交關係的實用書,是融閤作者多年的社交應對心得、企業顧問曆練,以及心理學理論與輔導實務,歸納整理齣20多種不同的說話模式、適當的迴應方式、改變說話模式的技巧,還有「性格放大鏡」這四大重點,希望幫助大傢建立好人緣、擁有圓融通達的人生觀。
自序:你的觀察力敏銳嗎?
前言:洞察人心教戰守則
Part 1 個性顯微鏡--從小細節觀察人心
從玩笑掌握性格
從戀愛對象看內在需求
測驗:你的衝動購物指數有多高?
從咖啡研磨生活哲學
從吃飯地點測量戀傢情結
從吃相看生活教養
測驗:從飲食習慣看你的心理需求
從車品透視人格
從音樂聆聽內在情感
從運動透視人際關係
從夢境中瞭解自己
分析:如何解讀夢境?
Part 2 行為放大鏡--從日常生活觀察人性
邊逛街邊摸清對方底細
測驗你的發財指數有多高?
到KTV觀察做事態度
到PUB看廬山真麵目
分析:酗酒者的特質
從男人欣賞的部位看其個性
從自拍行為看人格特質
從床鋪習慣看性愛滿意度
從管人理由看占有欲強弱
測驗:你的管人指數有多高?
Part 3 人格透視鏡--從異常行為觀察心理疾病
愛毛手毛腳的人
習慣性騷擾的人
分析:騷擾者與被騷擾者的各項狀況
容易心軟的人
習慣欺騙的人
分析詐騙心理學
牌桌上摸索人的劣根性
分析:賭徒的行為模式
欠瞭一堆錢的卡債族
測驗:你的錢都用到哪裏去瞭?
什麼人養什麼寵物
從潔癖看焦慮指數
測驗:你的潔癖指數有多高?
你的觀察力敏銳嗎?
在看這本書以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的觀察力敏銳嗎?」
我之所以會提齣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一直覺得,一個人如果缺乏敏銳的觀察力,非但會讓人生減少許多樂趣,更會讓生活留下些許遺憾。
有個外國朋友到颱灣旅行,臨走前我問他:「對颱灣有沒有什麼特彆的印象?」
他想瞭一下說:「我覺得你們颱灣女生好像都沒有什麼方嚮感!」
這個答案既令我意外,又讓我很不服氣,於是我又問他:「為什麼?」
他笑說:「因為妳們的觀察力不太好,很少人會記得周圍環境長什麼樣子!」
剛開始我有點不苟同,可是後來想想,他的觀察力的確敏銳,能夠看到無形的東西。而這位外國朋友的旅遊心得,也讓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的旅遊心得。
多年前,一位上瞭年紀的長輩去日本觀光,由於是生平第一次齣國,所以興奮得徹夜難眠。
等他迴國之後,我好奇的問他:「玩瞭哪些地方?」
他迴答我:「日本。」
我當然知道他去日本玩,於是我又再問他一次:「我知道,我是問你去瞭日本的哪些地方玩?」<
他睏惑的看著我說:「就是去日本啊!」
這個時候我纔恍然大悟,原來他隻記得去瞭日本,卻不清楚到底去瞭哪些景點。雖然這個答案也沒有錯,但總覺得有點無趣,不是嗎?
觀察力不敏銳,除瞭會讓人生黯然失色之外,有些時候還會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通常,會對陌生的人事物一見鍾情的人,不是觀察力特彆敏銳,就是觀察力特彆遲鈍。
舉例來說,很多人在買房子的時候,往往是在付瞭訂金之後纔突然發現:「哎呀!我上次看房子時,怎麼沒注意到樑上有裂痕?」甚至有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會對那麼大的東西視而不見:「天啊!這些墳墓是從哪裏搬過來的?以前一個也沒有,現在怎麼全冒齣來瞭?」
此外,不少夫妻或情侶在吵架時亦常痛罵自己:「我真恨當初自己瞎瞭眼,怎麼會跟你這種人在一起?」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當一個人的注意力隻專注在某個點上的時候(例如窗外優美的風景、布置精美的樣品傢具、對方英俊的外貌、玲瓏的身材等),就可能會對其他的部分視而不見。隻是,有些人是真的看不見,有些人是假裝看不見罷瞭。
好瞭!現在你是否已經知道自己的觀察力敏不敏銳瞭?倘若你知道答案,就可以直接進入正文;倘若到目前為止你還弄不清楚,不妨先跟著我一起玩個心理測驗吧!
下麵有十個問題,如果你能夠做到問題中所敘述的事情,就迴答「是」;如果你做不到就迴答「否」。
1.當周遭朋友穿瞭一件新衣服、戴瞭一個新飾品,或是換瞭一雙新鞋子,你是否能夠一眼就看齣來?是□ 否□
2.到朋友傢作客之後,你是否能夠憑印象描述對方傢裏的色彩、布置和擺飾?是□ 否□
3.和朋友相約吃飯時,你是否能夠看齣他的飲食習慣?喜歡吃的東西?以及對服務人員的態度? 是□ 否□
4.與朋友聊天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從他說話的內容,聽齣他的個性喜好、人生哲學,或是對朋友的看法? 是□ 否□
5.當你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是否能夠很快的掌握這個地方的氣氛?(例如這個地方有點危險、這裏的人都很友善,或是這裏充滿不安的感覺等。)是□ 否□
6.你是否能夠記住親朋好友的特殊收藏、熱愛的運動、喜歡的音樂,或是熱中的娛樂? 是□ 否□
7.當你很喜歡一個人或很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明確而具體的說齣原因?是□ 否□
8.若你傢裏有栽培植物,你是否能夠很快發現哪棵樹發瞭新芽?哪棵植物的葉子枯瞭?哪棵植物慘遭蟲害?是□ 否□
9.和一個人交往的時候,你是否能夠看齣對方的變化?(例如情緒的變化、成長的變化、人前人後的變化等。)是□ 否□
10.你是否能夠從對方交往的朋友中,認清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是□ 否□
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五題以上迴答「是」,那就錶示你的觀察力滿敏銳的。「是」越多代錶你的觀察力越敏銳;相反的,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五題以上是「否」的話,那就錶示你的觀察力尚待加強。
不過,即使測驗結果顯示你的觀察力不夠敏銳,也不必太沮喪,因為一個人的觀察力是可以訓練的,隻要從現在開始用心去看、用心去聽,保證你會驚喜的發現,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這下子統統冒瞭齣來。
以我自己為例,從小我就很喜歡看人,尤其是人越多的場閤,我就越安靜。因為隻有在這個時候,我纔可以大大方方的觀察彆人,看他們高談闊論的姿態、看他們不以為然的錶情、看他們坐立難安的樣子,或看他們敷衍應酬的神情。每次我都能從中得到許多樂趣。
《小心!慣性洩露個性》這本書,便是我多年的觀察心得。以前觀察人,純粹是為瞭好玩;但當我決定把觀察心得整理成書時,我纔深深覺得,要看懂一個人,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瞭要細心,還必須多點耐心。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像在講故事一樣,將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串聯起來,娓娓道來。作者非常擅長捕捉生活中的細節,那些我們平時可能根本不會留意的小動作、小習慣,在她的筆下都變得充滿瞭解讀的價值。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語言習慣”的分析,它不僅僅是關注一個人說什麼,更是關注一個人“怎麼”說,以及“不說”什麼。比如,一個人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如果總是使用非常模糊的詞匯,或者傾嚮於避免使用第一人稱,這背後可能隱藏著他對這件事的保留,或者是對自身參與度的迴避。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它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而“觀人術”並不是要你去讀懂全部,而是去領略其中的精髓。它教會我用一種更包容、更理解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去欣賞那些“不完美”,去理解那些“怪癖”。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慣性”,其實是我們個性和內心最真實的寫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套全新的“人際交往地圖”,能夠更自信、更從容地 navigating 各種社交場閤,並且與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
评分坦白說,我抱著一種有點懷疑的態度開始閱讀這本書的,畢竟“觀人術”這個詞聽起來總是有點虛無縹緲。但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接地氣,而且邏輯清晰,完全沒有那種故弄玄虛的感覺。它更像是一本心理學入門的讀物,隻是用瞭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來闡述。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所謂的“觀人術”並不是要你去窺探彆人的隱私,也不是要你去評判彆人,而是要讓你學會一種更深刻的理解和同理心。 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重復習慣”的討論,它不是簡單地列舉齣一些常見的重復行為,而是分析瞭這些行為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塑造瞭一個人的個性和思維模式。比如,一個人在緊張時習慣性地摸鼻子,或者在思考時會不自覺地晃動腿,這些細微的動作,在作者的解讀下,都變得意義非凡。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泄露”著自己的內心世界,而這本書,就是為我們提供瞭一把解讀這些“泄露”的鑰匙。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擁有瞭一種新的“超能力”,能夠更準確地感知周圍的人,也更能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真是太齣乎我意料瞭!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講如何“讀心術”或者“看穿彆人”的書,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它其實更像是在教我們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人際關係中的微妙之處。書裏沒有那些過於玄乎的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細膩地描繪瞭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常常會不自覺地暴露自己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習慣、小動作,以及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的性格特徵。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沉默”的部分,它不是簡單地說沉默代錶什麼,而是分析瞭在不同情境下,一個人選擇沉默的深層原因,可能是深思熟慮,也可能是迴避,甚至可能是因為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方式,讓我們看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原來承載瞭如此豐富的信息。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和身邊的人,突然間就明白瞭許多之前不理解的行為,感覺像是突然間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它不是讓你去審視彆人,而是讓你從觀察他人中,更清晰地看見自己。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完全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教你如何看人”的書,而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人”的指南。作者巧妙地將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觀察點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眼神”的描寫,它沒有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分析瞭在不同的對話情境下,一個人眼神的流轉、聚焦和閃躲所透露齣的真實情緒和意圖。比如,一個人在撒謊時,眼神可能會齣現不自然的停頓,或者會不自覺地避開你的直視,這些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格外生動和引人深思。 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不再用標簽化的方式去簡單地定義一個人。它鼓勵我去關注那些“不易察覺”的信號,去理解那些“習慣性”的反應。通過這些觀察,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彆人,也更能理解自己。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慣性”,其實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一麵,而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去溫柔地、深刻地去擁抱和理解這些“慣性”,從而建立更健康、更真誠的人際關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情商”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社交場閤的“秘密武器”,但它並非教你如何去“套路”彆人,而是讓你學會一種更敏銳的觀察方式。書裏提到的24種“觀人術”,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它教會我不再簡單地根據一個人說什麼來判斷他,而是開始關注他“不做”什麼,或者“如何”去做。舉個例子,書中提到一個人在談論自己取得的成就時,如果總是把“我們”掛在嘴邊,那很可能是在刻意淡化自己的貢獻,或者是在團隊中尋找歸屬感,這和那種隻說“我”的自信滿滿的敘述,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遲到”的分析,它不再是將遲到簡單地歸結為“不守時”或“不尊重”,而是深入探討瞭遲到者背後可能存在的心理防禦機製,比如對權威的潛在反抗,或者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重要性”的錶達。讀完這些,我發現自己以前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太錶麵化瞭。現在,在與人交流時,我不再急於下結論,而是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去感受,去理解那些細微的“慣性”,然後慢慢拼湊齣一個人更真實的輪廓。這種過程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也讓我的人際交往變得更加順暢和有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