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偉大的哲學傢,本名王守仁(1472 ~ 1528),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陳獻章(1428 ~ 1500)齣生於廣東,後遷江門白沙村,因此又被稱為陳白沙,開創有明一代心學的先聲,也創立中國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具有創新的治學精神和愛國憂世的高尚情操,上承宋儒理學的影響,下開明儒心學的先河,在明代思想史上有承先啓後的作用,也催發瞭明末清初學術界的繁榮。
中國哲學史上,陳王之間之所以沒有關聯,是人為的假象。作者從整個時代背景,與王陽明一生學思曆程加以一一舉證,斷定陳白沙有兩個衣鉢傳人,一是湛甘泉,二是王陽明。王陽明聽湛甘泉講白沙學近三年,再加以發揚光大。本書以微觀的精確性與宏觀的靈活性為方法,在各篇章中列舉許多證據,說明陳白沙與王陽明之間是不可割裂的,為中國哲學史上的明代哲學研究,重新開啓新的一頁。
作者簡介
薑允明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學曆:
紐西蘭奧剋蘭(Auckland)大學哲學博士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學士
*經曆:
1966年應聘赴紐西蘭奧剋蘭(Auckland)大學任講師
颱灣大學、政治大學以及輔仁大學客座教授
1979年任澳洲雪梨市麥剋理(Macquarie)大學漢學係主任、代理院長
*著作:
《真理的根據》
《中國語言》
The Search for Mind, Chen Pai-sha, Philosopher-Poet
《心學的現代詮釋》
《當代心性之學麵麵觀》
《陳白沙其人其學》
《王陽明與陳白沙》
導 論
從王陽明獄中詩〈八詠〉的解讀論王陽明與陳白沙的承傳關
從陳白沙到王陽明
王陽明何以不提陳白沙──儒佛會通在明代心學史中的實例
從「陸王學派」一詞的商榷論儒佛會通
王陽明聖人形象的史實性考察
當代新儒傢論陳白沙
從王陽明在龍場「為石墎」談明儒的生死觀
現代化的傳統──以白沙與陽明為證例略談中國哲學的重整
明心見性與自得之學
初訂陳白沙與王陽明年錶──論江門學派的新定位
論良知的文化:孟子、王陽明與牟宗三
道德的危機──中西傳統宏觀比較
心的概念──中西哲學比較
參考書目
《王陽明與陳白沙》這本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特彆是心學發展的濃厚興趣。一直以來,王陽明“緻良知”的思想,對我而言,都是一種高山仰止的存在,深刻影響著我的認知。然而,對於同時代另一位重要的心學代錶人物陳白沙,我知之甚少。所以,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鋪陳王陽明的思想演進,從他的軍事纔能到他心學理論的形成,如何展現“知行閤一”的實踐意義,以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深刻體悟。我期待書中能夠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闡釋,而是能夠結閤史料,呈現一個有血有肉的王陽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詳細地介紹陳白沙,這位在男權社會中獨樹一幟的女性哲人,她的“靜”學思想是如何形成,又與王陽明的心學有何異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兩位思想巨匠思想的碰撞與對話,看到他們各自在心學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以及他們思想的傳承與超越。
评分剛拿到《王陽明與陳白沙》這本書,厚重的紙張和精美的封麵就給我一種質感十足的感覺,這讓我對內容充滿瞭信心。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作者如何處理王陽明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從平叛到講學,他的“事功”與“心學”的融閤,一直是我非常想深入瞭解的。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來闡釋“知行閤一”是如何在實踐中體現的?又如何從他的心學體係中,解讀齣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洞見?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看到王陽明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他的思想是如何隨著人生閱曆而不斷深化和發展的。同時,我對陳白沙的瞭解也僅限於一些零散的記載,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位女性哲學傢的獨特魅力。她的“靜”學,如何在當時的環境下孕育而生,又如何在她的學說中占據核心地位?書中是否會通過分析她的著作和門人弟子的記載,來展現她思想的精髓?我期待作者能夠在這兩位大傢之間建立起一座思想的橋梁,讓我們看到他們思想的交融與碰撞,以及各自獨立的光輝。
评分對於《王陽明與陳白沙》這本書,我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因為在我淺薄的認知裏,王陽明的大名如雷貫耳,他的“知行閤一”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很多人的人生信條。但陳白沙,這位與王陽明同時代的哲人,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卻模糊許多。所以,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夠係統地認識這位被譽為“一代宗師”的女哲學傢。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花費相當的篇幅,詳細介紹陳白沙的生平,以及她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發展起來的,特彆是她“靜”的哲學,如何與王陽明的“緻良知”在根本上有所聯係,又有哪些微妙的區彆。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史料和考證,來為我們呈現一個立體的陳白沙,而非僅僅是一個曆史名詞。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巧妙地將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傢置於同一曆史語境下進行比較,從他們的異同中,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哲學內涵,以及他們對後世産生的不同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未知與已知的橋梁。
评分這部書名《王陽明與陳白沙》實在太吸引人瞭!我一直對明代心學的兩位巨匠頗感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毫不猶豫地就下單瞭。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僅憑書名,我就已經能想象到作者將如何巧妙地將這兩位思想大傢的生平、學說以及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與區彆娓娓道來。王陽明,“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思想的提齣者,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激勵著無數人。而陳白沙,雖然相對而言知名度稍遜一籌,但其“靜而動,動而靜”的哲學思考,同樣具有獨到的價值。這兩位雖然時代相近,但學思路徑卻有所不同,書中又將如何展現他們各自的獨特魅力,又如何在對比中凸顯他們的共通之處?光是想象這些,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兩位哲人思想的梳理,更可能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讀者在閱讀中,也能感受到古聖先賢的精神傳承,並從中汲取智慧,照亮當下的生活。迫不及待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思想史。
评分翻開《王陽明與陳白沙》這本書,首先撲麵而來的便是它那沉甸甸的厚重感,字裏行間透著一股濃濃的學術氣息,但又不至於枯燥乏味。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梳理王陽明“事功”與“心學”並行的復雜思想體係時,如何將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學概念,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解釋清楚,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有所領悟。王陽明的人生經曆跌宕起伏,從少年意氣風發到晚年功成名就,再到心學思想的成熟,這一過程中的心路曆程,想必是本書的精彩看點之一。而陳白沙,這位以“孤寒”自稱的女性哲人,她的“靜”與“謹”在當時那個男權至上的時代,無疑是一種獨特的風景。書中又會如何展現她如何在寂靜中體悟大道,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她的哲學?我設想,作者或許會通過對當時社會背景、文化思潮的細緻描摹,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兩位思想傢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們思想的時代意義。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先賢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中國傳統智慧的再探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