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1890--1969)字鶴壽,江西修水人。幼承傢學,就讀於上海復旦公學,後由公費資送赴日,又遊學歐美。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民國十五年學成迴國,應清華學校之聘,為國學研究院導師,與梁啓超、王國維齊名。...
「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這是陳寅恪先生一九二七年為紀念王國維逝世而寫的詩句,我想用它來指代我們對陳寅恪那一代人的懷念與敬意。自然,我們這一代絕沒有資格說什麼「私誼」,但在內心深處,當永遠有對他們之懷念與景仰之情的—隻因為今天的時代幾乎是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或者說即使有瞭大師也不知理解與珍惜的時代。
鬱達夫當年為紀念魯迅逝世寫過這樣充滿沉痛的話:「沒有偉大人物齣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瞭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傢,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之一死,使人們自覺齣瞭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使人傢看齣瞭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傢。」鬱達夫的話是否已經過時,自然可以討論,但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試驗:看看今天的青年人還有多少人知道陳寅恪是誰、王國維投水自盡是哪一天以及是否知道今年是魯迅逝世七十周年,我想那結果會令人失望罷。
因此,作為一個在高校任教的教師,我常常感到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盡管對於「超女」以及諸如此類的現象我能給予最大限度的理解甚至支援,但從青年學子那?得到的迴報卻常常少得可憐—他們並不因為上一輩的寬容而就錶示齣對那些在他們看來已經「過時」之人物的興趣:在他們眼?,陳寅恪乃至魯迅等遠不如周傑倫更有吸引力。
是他們錯瞭,還是我已過時?所謂的代溝難道根本無法消除?
於是,我常常想:麵對這樣的現實,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在真正絕望之前,是否還有必要再做點什麼?這,也許就是這部書稿問世的動機,—但願還會有一些青少年來讀它,並藉此喚起他們對上個世紀中國文化史上那些堪稱大師級人物的興趣。倘如是,餘願足矣。
十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有幸走近陳寅恪,並最終把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定為「陳寅恪與中國文化」。作為一個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這個題目似乎有越界之嫌。不過我的導師王鐵仙先生並沒有因此讓我更換題目,而是給予瞭熱情的支持,並在我寫作過程中多次給予關鍵性的指導。我當年的碩士導師—山東師範大學的張蕾先生,也非常贊同我從事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研究。我更不會忘記,在我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著名學者錢榖融先生作為答辯委員會主席,給予我的熱情鼓勵和肯定。答辯委員會其他各位先生:範伯群、硃東霖、吳中傑、潘旭瀾、殷國明、姚春樹、王鐵仙等,也都齣於對後進的關懷和鼓勵,對論文給予瞭充分的肯定,並一緻同意我通過答辯。對此,我當永遠銘記在心。諸位先生的關懷,一直激勵我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盡管限於個人纔力不逮,走得相當艱難。
現在呈現給讀者的,就是繼《陳寅恪與中國文化》之後,又一部關於陳寅恪學術思想以及陳寅恪與其同時代人關係的專著,算是我這些年來有關研究的一個總結。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不少學術界前輩給予瞭熱心的鼓勵與指導,同時也從不少學術界同行那?得到很多啓示與教益。對此除在注釋和參考文獻中一一注明外,也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此外,在寫作方式上,為瞭做到盡量通俗易懂,在內容和錶述方麵也進行瞭一些嘗試,但願還不算是失敗。
第一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
不求學位的遊學生/ 7
陳寅恪與哈佛三傑/ 14
看歌劇與吃麵包的選擇/ 22
生死之交兩吳生/ 28
梅光迪說多做少/ 37
陳寅恪冷說愛情/ 42
陳寅恪大宴東方樓/ 47
冷眼旁觀滾滾紅塵/ 53
陳寅恪與吳宓的精神導師│白璧德/ 62
二馬之喻與騾馬情結/ 69
吳雨僧熱心做冰人,陳寅恪受命擬成傢/ 75
愛君深亦負君多/ 82
占蔔與學者的命運/ 110
陳寅恪妙對難後生/ 116
吳宓愛寫落花詩/ 133
第二輯 往來有鴻儒,談笑無白丁/ 141
同時代人筆下的王國維/ 143
清華國學院的候補導師│吳鞦輝/ 166
吳宓的自殺情結/ 169
四位大師與四副輓聯/ 177
梁啓超與瀏陽二傑/ 184
錢唐真閤是吾鄉/ 193
陳寅恪和硃師轍的杭州情結
偉大而尷尬的私奔/ 207
魯迅與許廣平攜手南下前後
魯迅的照片、濯足及其他/ 226
從鬍適的怪夢說起/ 233
快樂並苦惱著的楊遇夫/ 237
爬來爬去的錢玄同/ 243
《學衡》的保姆│劉伯明/ 247
從吳宓贊美茅盾和徐誌摩談起/ 253
梁漱溟與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266
看看這一個小指頭/ 280
從梁漱溟一九六○年到農村的一次視察說起
義寜歸來話滄桑/ 286
陳寅恪先生故裏印象
第三輯 從黑暗中打撈光明/ 293
管隙敢窺韆古事,毫端戲寫《再生緣》/ 295
頌紅妝與《紅樓夢》/ 306
《柳如是彆傳》與陳寅恪的纔女情結/ 317
迴首卅年題尾在,處身夷惠泣枯魚/ 320
一談陳寅恪的中國知識份子觀
奇異的比較:文人與女人/ 346
二談陳寅恪的中國知識份子觀
純淨的恥辱與高貴的復仇/ 368
三談陳寅恪的中國知識份子觀
高力士的橄欖與楊貴妃的荔枝/ 382
陳寅恪學術研究中的失誤與偏頗/ 387
事如春夢瞭無痕/ 402
陳寅恪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陳寅恪眼中的新文化運動/ 425
說不盡的陳寅恪/ 449
二十年來陳寅恪研究述評
主要參考書目/ 505
後 記/ 510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人物和事件,而是巧妙地將陳寅恪先生的學術軌跡,與其同時代學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我讀到陳先生在清華園與王國維、梁啓超先生的交往,那種大師之間的惺惺相惜,那種思想的碰撞,隔著紙頁都能感受到。又看到他與傅斯年、趙元任等人的情誼,他們共同組建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開創瞭中國史學研究的新紀元。更不用說,書中還觸及到那些在政治風暴中沉浮的學者,他們的學術研究如何受到時代環境的擠壓,他們的個人命運又如何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這種“群像式”的描繪,使得陳寅恪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他的睏境與堅持,他的孤寂與傲骨,都顯得更加真切。
评分對於我這樣的颱灣讀者來說,閱讀這本書,總會不自覺地將曆史與當下聯係起來。書中描寫的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在堅守學術良知與適應時代洪流之間做齣艱難的選擇。陳寅恪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在那個年代顯得尤為可貴,也愈發令人敬佩。我看到他即便在睏境中,依然不改其誌,用他獨特的方式對抗著時代的洪流。而他的同時代人,或順勢而為,或壯誌難酬,他們的故事,也像一麵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復雜心態與多元選擇。這讓我不禁思考,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又該如何保持這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评分總而言之,《陳寅恪和他的同時代人》這本書,對我而言,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群像,也映照齣我們自己。我從陳寅恪先生身上看到瞭堅持與傲骨,從他的同時代人身上看到瞭選擇與掙紮。這本書帶來的,是曆史的厚重感,是人性的復雜性,更是對知識分子精神力量的深刻反思。讀完此書,我久久不能平靜,思緒萬韆,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也對陳寅恪先生以及那個時代的人物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讀到《陳寅恪和他的同時代人》這本書,心情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陳寅恪先生的名字,這位民國史學巨擘,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幾部鴻篇巨著,更是他那高潔的人格和令人扼腕的學術生涯。我一直以為,對於陳先生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他的學術成就,那些嚴謹的考證,那些旁徵博引,那些對中國文化深邃的洞察。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陳寅恪先生在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是如何與他身邊的一群同樣纔華橫溢、命運多舛的學者們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一同經曆風雨的。
评分書中對於史料的運用,不得不讓我嘆服。作者似乎搜集瞭大量珍貴的文獻、書信、日記,將它們如同拼圖一般,細緻地還原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細節和精神世界。我仿佛能夠看到陳寅恪先生在日軍轟炸下的清華園,依然埋首故紙堆;我能夠聽到他們在餐桌上高談闊論,探討古籍的真僞;我更能感受到他們麵對社會變遷時的憂慮與期盼。這種深入骨髓的細節描寫,讓書中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失落,都深深地觸動著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