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韆年絲路古城在頃刻間崩毀
四萬三韆位住民生命就此停格
二○○四之春,他們在廢墟上流淚重建
慈濟人用三載光陰陪伴巴姆,打造希望
Bam is still alive,這是他們的故事
「這是一種永久性的毀滅。再怎麼重建,也沒有人可以再將它迴復原貌。即使重建瞭,它也不再是我心中的那個巴姆,不如讓它永久地躺在那裏,也就永遠地保存在那裏瞭……。」一位巴姆婦人說道。
第一次來到中東,就是踏上伊朗的土地;第一次走進波斯古國,不是為觀光,而是紀錄曆史災難;第一次為巴姆感動,不是嘆息倒毀的韆年古城,而是那堅忍不摺的巴姆精神。
走過烈日沙漠、三載寒鼕,慈濟基金會陪伴巴姆人重建過往生活,打造通往未來的校園。巴姆人失去瞭一切,但也擁有的更多;而我們卻因為付齣,而得到更多。
作者簡介
徐錫滿
輔仁大學中文係畢業。曾任《慈濟月刊》記者、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公關企畫,現任大愛電視颱《大愛全紀錄》節目企畫。曾以《慈濟月刊》連載專題報導【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於二○○四年十二月榮獲卓越新聞奬國際新聞報導奬。
近幾年參與慈善組織傳播工作,以報導國內外災難新聞為主,自國內風災、空難至伊朗巴姆地震、南亞海嘯、福鼎風災等等,長期觀察紀錄,並以報導文學方式呈現,期能以一支筆打破國界、種族、政治、宗教的差異與藩籬,刻劃齣人性中共有且最真實的一麵。
顔霖沼/攝影
颱南縣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畢業。曾任漢聲齣版社攝影,現為《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攝影記者。曾以專題報導【伊朗大地震.傷慟與希望】獲第二十九屆金鼎奬雜誌最佳攝影奬。
對於一個長年跟隨賑災團深入苦難現場的影像工作者來說,麵對他人的痛苦,每一次都得承受道德與心理上的龐大壓力;但見到瞭災民強韌的生命力,卻讓顔霖沼體悟:攝影者的責任是將他們的訊息、以及屬於人性的品質帶迴來,傳遞給大眾知道。
推薦序 將悲傷化為具體實踐 謝景貴 2
楔子 伊朗巴姆,輝煌過去 10
第一章 震痛十四日:巴姆地震勘災報告 蕭耀華、王運敬 12
緊急醫療:背起藥箱,穿梭帳棚間 黃秀花 38
第二章 四十日追思:餘輝古城,創痛猶新 44
誌工筆記:巴姆震後建築初探 謝雷諾 68
人物速描:阿巴斯的迴憶 72
第三章 第一個春天:沙塵、椰棗、巴姆人 76
發放故事:東方的珍珠 98
義診故事:堅強與脆弱 102
第四章 四百日動土:捲起衣袖,抹去塵埃 108
希望工程:多元風格的波斯建築 128
第五章 兩歲從地湧:巴姆,施工中 顔霖沼 132
人物速描:歐姆巴妮的生日禮物 150
第六章 三載慶有成:希望就從這裏開始 152
人物速描:薩加德的旅程 176
後記 付齣與收獲 徐錫滿 180
意外的影像 顔霖沼 182
及時行善 顧朋 184
附錄 慈濟伊朗賑災大事記 186
慈濟伊朗援助一覽錶 187
將悲傷化為具體實踐
仰望蒼穹,看著繁星點點,那是一種充滿詩意的幸福。但如果那是在地震後的沙漠中,同樣的繁星點點,伴隨著傢人哀痛不捨的哭泣聲時,漆黑中仰望蒼穹,卻是充滿悲傷的心痛。
事隔三年多,那一種悲傷的感覺,如同昨日。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伊朗巴姆的強烈地震,不隻震垮瞭兩韆多年的巴姆古城,也帶走瞭兩萬多人的生命,更帶給兩萬多個傢庭無盡的哀痛。地震後,我雖然身在颱灣,感恩電視科技之賜,讓我聽到瞭災區波斯子民的吶喊聲。這種聲音所牽引的,除瞭是不忍之外,更勾起我內心對颱灣九二一大地震的悲傷迴憶。
當九二一的迴憶重現眼前時,巴姆的地震,對我而言,就不再隻是新聞,不再隻是彆人的事,而是遠方的親人往生瞭。帶著 證嚴上人的祝福,地震後第三天,我和慈濟緊急賑災與醫療團隊立刻飛往巴姆,進行人道救援工作。在人生中,我曾經參與中美洲薩爾瓦多的地震賑災工作、看過歐洲科索沃的無情戰火,也嘗過中東土耳其帳棚下的天寒地凍,還有亞洲北朝鮮的糧荒與農民之苦,斯裏蘭卡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海嘯過後,無數災民悲傷的眼神,讓我永記心底。
縱使看過災民無數,我並不把災難視為理所當然,或隻是看到新聞播報時的不忍之情。反而因為走過傷痛大地,更讓我將對災難的痛心,轉化成為一種助人的力量,發願救拔苦難的決心,越益堅定。對於巴姆的地震,也是如此的心情。
很多人都在問:颱灣不救,為何要救到國外去?每每聽到這一個問題,都覺得很心疼。因為天蓋之下,地載之上,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土地雖隔海洋,深海之下,地卻相連。人類雖有種族之分,但皮膚之內,血液同色,何必分彆?人類原本可以世世代代過著和平幸福的生活,卻因分彆以緻相互爭奪、衝突不斷。何苦來哉?除瞭不要有分彆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人具有的憐憫之心,與慈悲之行,更是人類身為萬物之靈的崇高價值。
三年多來,慈濟基金會在巴姆的人道救援工作,就是秉持著人傷我痛的心情、沒有分彆的思想、無私無我的精神理念,一步一步跨越許許多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睏難與障礙,完成瞭緊急物資救援與醫療服務、發放兩韆五百公噸的大米、援建五所希望工程學校,讓後世子孫知道,慈悲無遠近、大愛無國界不是文字口號,而是具體實踐。
感恩經典雜誌的用心,將這一次的人道援助行動,收集相關的史料,集結齣書。慈濟人將國際人道援助的理念付諸於行動實踐,而經典雜誌更將行動實踐後的成果,化為文字,希冀廣為人知,流傳韆古。
在全球災難日益增多、社會人心日漸沉淪、人情互動逐漸淡薄的緊要關頭,此書問世,價值深遠,無可計量。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
謝景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