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七世紀開始,颱灣是個海盜齣沒、橫行的島嶼;約百年之後,成為大清帝國所管轄的一個府,數以萬計的漢人自唐山移民到此。是什麼因素造成瞭這樣的變化?颱灣島,如何成為漢人生養孳息之地?本書追索颱灣曆史上的關鍵時代,即西班牙、荷蘭人治理時期自1623年起到1662年止的史事,探討中荷混閤殖民地──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的係統。此一殖民係統既奠基於荷蘭人與漢人移民在經濟與一般行政事務上的閤作,亦有賴於荷蘭武力的強製力之保證。我們會獲知漢人海盜如何對荷蘭殖民體係見縫插針,來鬍攪蠻纏的故事;日本武士又如何帶領原住民赴日,企圖說服幕府將軍發兵攻擊荷蘭人;那些殺退漢人獵戶的原住民事蹟;那些哭嚎著「殺!殺!殺!殺死紅毛狗」的草地農民,還有,關於那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海商鄭成功,揮軍掃除荷蘭人,建立漢人王國的故事。
【颱灣史與海洋史】係列叢書緣起∕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書寫深具生命力的颱灣曆史——推薦序∕陳國棟.
飛躍邁進的颱灣早期曆史研究——中文版序∕歐陽泰
交織著過去與當下的全球化曆史——譯者序∕鄭維中
導論
第一章 殖民時期開始前的一刻
第二章 輾轉卡位
第三章 荷蘭治世
第四章 艾爾摩沙:北颱灣西班牙殖民地的躍升
第五章 北颱灣西班牙殖民地的傾覆
第六章 共構殖民地的誕生
第七章 漢人越境者的挑戰
第八章 福爾摩沙島上唯一釀蜜的蜂種
第九章 領主與封臣:公司對原住民的統治
第十章 結局的開始
第十一章 荷蘭治下颱灣的淪陷
結語
緻謝
附錄一 荷蘭商館颱灣收支錶
附錄二 荷蘭颱灣商館曆年淨利總額圖、曆年歲入總額圖、曆年總額圖
附錄三 度量衡與貨幣兌換率
附錄四 長官、總督與傳教人員名錄
附錄五 參考書目
鳴謝∕地圖、照片齣處
十七世紀伊始,颱灣是個海盜齣沒,獵首者橫行的島嶼。約百年之後,此地成為大清帝國所管轄的一個府,數以萬計的漢人移民以此為傢。是什麼因素造成瞭這樣的變化?颱灣島,如何成為漢人生養孳息之地?
漢人移民潮於一六三○年代時突然興起,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於颱灣建立商業港不久後,荷蘭人發覺颱灣的沃土適閤生産稻米與甘蔗以供外銷,但本地原住民除生産自己與傢人日用所需外,根本對耕種商業作物沒有興趣,而試圖輸入荷籍農民也同樣行不通。替代方案是鼓勵漢人由中國移民到此。公司鎮服瞭原住民,保護移民開墾者;公司取締槍械,禁止賭博(官員們認為賭博會導緻海盜橫行);管製飲酒;逮捕走私者、海盜、僞幣犯;規定公共度量衡、匯率;強製執行契約、裁決爭端;建築醫院、教堂、孤兒院,並維持公共安全、提供公共設施。打造一個無論對一貧如洗農民或腰纏萬貫頭傢都能安心移居、置産的,一種穩定「可計算」的社會經濟環境。公司並且以免稅等措施來誘引漢人移民。原籍福建省的人們,橫渡海峽,紛紛加入此一殖民屯墾區。這個荷蘭殖民地在本質上,實是在荷蘭政府統治之下的漢人屯墾區域,其收入幾全來自於漢人移民所繳付的稅款、關稅與執照費。正如同一位荷蘭官員直言不諱的說:「漢人是這福爾摩沙島上能釀蜜的唯一蜂群。」
本書主旨在追跡颱灣曆史上的關鍵時代,即一六二三年起到一六六二年止,西班牙、荷蘭人治理時期的史事。雖然也關照到西班牙人於北颱灣稍縱即逝的短暫殖民活動,但主要聚焦於荷蘭殖民地(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二年)的事件,去追索中荷混閤殖民地的誕生發展,或對筆者稱為「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的係統加以研究。此一殖民係統既奠基於荷蘭人與漢人移民在經濟與一般行政事務上的閤作,亦有賴荷蘭武力的強製力之保證。就此而言,本書並非主要闡述其協調閤作方麵。我們自本書獲知的是漢人海盜如何對荷蘭殖民體係見縫插針、鬍攪蠻纏的故事;日本武士又如何帶領原住民赴日,企圖說服幕府將軍發兵攻擊荷蘭人;殺退漢人獵戶的原住民事蹟;哭嚎著「殺!殺!殺!殺死紅毛狗」的草地農民;還有,關於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即海商鄭成功揮軍掃除荷蘭人,建立漢人王國的故事。
這些競爭與閤作的事蹟,指嚮世界曆史上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如何去理解塑造瞭現代世界這一波大規模的殖民現象?在嘗試迴答此一問題時,過去的曆史學者主要針對歐洲殖民主義來做齣探討。然而,顯然也必須去理解非歐洲世界的殖民、擴張現象。少數先驅學者們已嘗試投入此一新興領域。颱灣島,正是一個歐洲與非歐洲的殖民擴張現象交會處,兩種迥異文明的人群一同在此遭遇瞭所謂「沒有曆史的人們(people without history)」。這因此可說是一個觀念上的縮影,藉此能探索殖民主義概念的各個嚮度。西班牙人與荷蘭人,在人口超越一億五韆萬的大國(足足比當時的荷蘭共和國大一百倍)沿岸外一百哩處的海島,設置瞭殖民地。颱灣島距日本僅兩週航程,而日本這另一個大國,在歐洲人來航前,亦早有人民流寓此島。西、荷人是如何在這個涉入亞洲兩大強國商人利益的島嶼上,建立起據點的呢? 荷蘭東印度公司又怎麼會在經營颱灣殖民地獲利蒸蒸日上時,於一六六二年被逐齣此地呢?
讓我們先看看中國、日本以及西歐,在當時擴張或殖民的傾嚮,經由此一比較,有助於理解殖民活動本身,也有助獲知在現實層麵上此一時期颱灣史的背景。
中國與海洋
筆者的一個中國師長,老是嘮叨說:「中國沒有殖民主義。如果有的話,南洋大部分地區早就是中國的瞭!」雖然從中國曆史的長河中,我可以挑齣無數的例子來說明中國人嚮外擴張的活動。但若隻觀察中國是否有海外殖民地的話,則可說中國很少策動類似殖民主義的活動,這位老師的看法確實有其道理。但中國沒有海外殖民地的事實,不能說是因為缺乏實力造成的。一四○五到一四三三年間,明帝國的太監鄭和曾經率領艦隊,七次巡弋亞洲大陸沿海各大港口,其艦隊搭載兩萬名人員,巡迴他們所知世界的彼端:橫越印度洋直抵波斯灣、紅海、東非海岸,甚至還有人認為鄭和曾經到過美洲(顯然他的證據不夠充分。)鄭和的艦隊證明中國曾經具備將軍力透過海洋調度到遠地去的能力,而學者們老早就對中國於一四三三年後,為何嘎然中止此一活動,感到嘖嘖稱奇。與其問中國為何停止齣海,倒不如問為何他們一開始會有此行動。因為,就一個想盡辦法採行海禁措施的朝代來說,齣海巡弋的舉動,纔是一種奇觀。
明太祖曾指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閤。」結果,見之於明帝國則是嚴格的海禁,規定瞭所有中國與外國商人間的接觸必須要經過前來進貢外交使節的活動。除此之外,其他非官方的交流一概不許。派齣貢使的外國君主需接受自己相對於中國皇帝較低下的地位,並且由貢使在皇帝麵前拜倒,行使叩頭大禮,來象徵這種想像的秩序。其儀式錶達瞭儒傢式的理念:皇帝是傢長,太子則儼然是嫡長子,外國諸王則是幼小的兄弟。
鄭和齣海的活動並非在太祖執政時,而是在他之後第二位繼任的皇帝:成祖永樂皇帝(一四○三至一四二四年)在位時發生的。永樂帝是明帝國的第二奠基者,他汲汲營營要穩固明帝國與周邊國傢的局勢,並宣揚壯盛的國威。鄭和的航海活動正是根據此兩項目標而策劃的。他首度齣航是為瞭招諭外國諸王,以其規模宏大的艦隊與巨大的船隻,使海外諸國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並緻贈禮物,邀請各番國入貢,艦隊隨行人員,甚至鄭和自己,都對貿易活動興緻勃勃,而皇帝本身,對於能取得遠地的珍寶則相當欣悅(這也是其船艦稱為「寶船」的原因之一)。但鄭和的航海,並非要為私營的貿易者開路。他下西洋的活動,與其他明帝國政策一樣,都是政治目標優先於經濟目標。當永樂皇帝駕崩之後,此類齣海活動也隨之終止。明帝國對海外冒險,又迴歸到敵視的姿態。
在鄭和大規模航海活動結束後,明帝國所允許入貢的國傢減少為十五個左右,全都是位於東亞與東南亞的國傢。每個國傢按照各自特殊的年限週期(如一年一貢到十年一貢不等)入貢。當所謂的貢使抵達中國後,他們嚮中國官員展示他們的「勘閤」,亦即在上次入貢時,從中國官員所發放取自證明書的半張紙片。上次的貢使要妥善保存之,另一半紙片則交由地方行省官員保存。若此次貢使的紙片與上次流存的半張確實符閤,中國官員便承認其身分而安排後續作業:開始檢查、分類貢船上的貨物。貨物被歸入兩類,一者為貢品,即當成齣使任務一部分需緻贈皇帝的物品;其他貨物則是交易品。前者將被押運到京城,後者則先送交到中國官員處,由他們先行擇取(當然也償付相當的貨款),待其心滿意足後,纔運交到中國商人處。貢使隻能將之齣售給一些特彆指定的商人,而所有的交易收支則由官方指定的中間人承辦。交易的時間地點也被嚴格的限製。與中國關係最密切者,如越南與琉球,其入貢的頻率最高,貢使團也最大,若當成外商來看,獲利也是最多的。事實上,微小的琉球王國正因為利用其在朝貢貿易中的地位,轉運東南亞貨物如:薰香木、鬍椒、丁香、獸皮骨角之類,纔大為緻富。
明帝國官方確實容忍邊疆和沿海地區的人民作些國際交易,但就這一方麵來說,其貿易政策仍然少有研究。顯然明廷曾嚴格限製船隻規模與交易品的項目,舉例來說,鐵器、銅幣、與絲綢,都是不許齣口的。觸犯禁令的貿易商將比在國內行商者犯法招緻更為嚴苛的懲罰。十五世紀晚期與十六世紀早期,官員對於限製國際貿易活動的態度轉趨強硬,而使得這種有限的私人交換活動麵臨越來越嚴苛條款的壓製。一五二四年刑部開始對與外國私商有密切聯係者開刀。翌年,下令扣押並拆毀雙桅大船,到瞭一五五一年,甚至連漁船也不免於焚燬的命運。因此,民間私營貿易的空間,於十六世紀中期完全被剝奪。與此同時,朝貢貿易的係統正在逐漸沒落當中,中國沿海的治安也在惡化。
按照明太祖的規劃,朝廷會負擔外國貢使來航的費用,故皇帝迴贈禮物的價值必須遠高於收受的貢品,要以此方式來錶明中國身處天朝上國地位的權勢與慷慨大度。結果,朝貢國一次又一次派齣比之前規模更為盛大的貢使團,終緻使明廷的國庫倍感壓力。十五世紀晚期,明廷已要求各國縮減貢使團的規模並減少入貢次數,明廷同時企望能縮減沿海衛所必需的開支。他們撤除位於沿海島嶼的汛地而退守到海岸地帶,到瞭一五○○年,已使水師和汛兵人員的數量減少瞭約百分之二十,結果造成走私活動逐漸盛行,特彆是在濱海的福建省(正好在颱灣對岸)。當地許多本應推行海禁的地方官員,要不是齣身於從事走私的傢族,就是與走私商人本身有關;其他官員則被威脅利誘而半推半就與之閤作。身在北京的官員則對在福建海岸萌生的走私活動,不以為然。
一五四○年代起,明廷再度嘗試要厲行海禁。官員提升水師軍力,重建沿海與諸島水寨,嚮走私商齣擊。效應卻是走私者隻得結成更為大股的勢力並以武裝來自我保護。走私商們重新武裝後逐漸轉成海盜,甚至拔取官方水寨、城鎮與城池。他們在本地人和地方官之間,都能找到許多支持者。
到瞭一五五○年代,明廷再度檢討海禁政策的得失。雖然保守派官員主張隻有完全厲行海禁,消滅國際貿易,纔能杜絕海盜;但多數採取開放的立場的官員指齣海禁政策本身就是惡劣局勢的病根。一五六七年,新登基的皇帝採取瞭開放的立場而製訂瞭「開禁」的政策,允許中國海商閤法的到若乾外國港口貿易,但不是完全沒有限製。首先,中日貿易仍然沒有開放,因為日本國與海盜活動牽連甚深。其次,除非擔任貢使,外商仍然不許踏上中國土地。第三,私人海上貿易隻能透過福建的一處港口來進行,即漳州月港(後來也稱為海澄)。第四,任何企圖齣海貿易者,需申請船引(許可),繳付引稅與關稅。
新的「開禁」政策達到成效:海盜與走私活動減少。同時,中國(大明)人的海外貿易活動暴增,特彆是在福建省。想知道福建海商的貿易網,可以看看發放給福建商人的船引情況,每張船引都能使其領有者獲得到某一固定海外地區的權利。這些目的地大緻可分為兩區:西洋地區,亦即包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以及爪哇;東洋地區,包括菲律賓群島、勃泥與摩鹿加群島。最為熱門的海港則是呂宋(馬尼拉),每年發齣十六張船引,其他熱門地點包括瞭萬丹、巴琳龐、暹國、東京、柬埔寨、巽他、麻六甲與會安,但其他東南亞地點也有不錯的紀錄。每年也會發放十張船引到颱灣,雖然有點令人驚訝的是,完全針對颱灣北部的港灣(五張基隆、五張淡水),要取得到颱灣船引的引稅數額較低,錶示到此貿易的利潤也較少。但閤法的貿易不過是冰山的一角。若按照西班牙人的記載,可知抵達馬尼拉貿易的中國船隻,至少就是前述發放到馬尼拉船引數量的兩倍。同樣,盡管事實上官方根本不允許船隻到日本貿易,日本的記載還是指齣瞭中國船抵達日本的情況。
由於走私盛行,要衡量福建海外貿易的規模也略為睏難,然而每年進口總額應在兩百萬兩左右。貿易活動改變瞭福建省的經濟情況。進口貨物的價格轉趨低廉。例如,鬍椒的價格於一五七二年與一五八九年間降瞭五成。而另一種東南亞舶來品:蘇木,價格則於此期間跌價瞭七成五。海洋貿易給福建省帶來如此豐厚的利潤,使得俗語流傳說「榖生於地、金生於海」。甚至,月港的稅收上繳給國庫的數額龐大,故有「天子南庫」之稱。
明帝國的開禁政策是對現狀不情願的加以承認,而不是要復興幾百年前宋人所達到的海外貿易成就。從事海外貿易的人士仍被視為可疑,也得不到颱麵的地位或支持。一六○三年,當西班牙人屠殺定居馬尼拉的兩萬名華人時,西班牙官員顧慮中國將會報復,但明廷卻毫無所動。
質言之,明廷包容人民從事海外貿易,但是不願齣力促進之。對外國土地有企圖心的華人來說,隻能靠自己的力量。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他們可說是「沒有帝國後盾的商人。」這種不情願去協助海外冒險的態度,並非一種反帝國主義的立場所緻,因為明帝國原本即採取過積極帝國主義行動。而是因為,雖然中國本可以經略海洋來壓製歐洲人的企圖,但明帝國的統治者一般來說卻不認為經略海洋會帶來什麼好處,特彆是支持私人海外貿易的話。清廷要到十七世紀末期,纔接納開放齣海的政策,不再堅持海禁。那麼,既然我們將殖民主義的定義,限製在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活動上,筆者的老師就是對的:「中國沒有殖民主義」。而對其他亞洲強權來說也是如此嗎?日本是否也是一樣的情況呢?
【推薦序】書寫深具生命力的颱灣曆史∕◎陳國棟
鄭維中先生希望我為本書寫序,有兩個理由:其一是我是他名義上的老師;其二是我是作者歐陽泰(Tonio Adam Andrade)的學長。理由如此堂皇,我亦樂於為之。
維中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對荷據時期的颱灣社會感興趣;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幫忙,學會瞭荷蘭文。其後考上颱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並且一度前往荷蘭萊登大學加入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所支持的「邁嚮閤作時代的新紀元」(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TANAP)博士生培育計畫。我承曹永和院士推介,擔任該計畫之「亞洲指導」(Asian Supervisor),所以說是他「名義上的老師」。因為兵役問題,維中在三年前迴國,最近即將重返荷蘭繼續學業。從獲得政治大學碩士以來,五、六年間,維中先是翻譯瞭他的好友韓傢寶(Pol Heyns)的碩士論文,又齣版自己的碩士論文、並與韓傢寶閤譯瞭《荷蘭時代颱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服役期間編譯的《製作福爾摩沙》一書也剛在十月初齣版發行。現在由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資助,又將齣版他「製作」的第五本書《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可以說是一位手勤腳快的作傢。事實上,維中沉靜寡言,好學深思,不論著作或譯述都十分用心。他已經是荷據時期颱灣史研究的後起之秀。相信他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一定會在學術界綻發異彩。
歐陽泰於西元二韆年畢業於我的母校耶魯大學,足足晚瞭我十年,因此素未謀麵。他的博士論文題目叫作“Commerce, Culture, and Conflict : Taiwan under European Rule, 1 24-1 2”(歐洲人治下颱灣的商業、文化與衝突,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二),即為本書的前身。該論文於二○○二年獲頒美國曆史學會古騰堡論文奬,隨即以綫上書形式齣版,紙本亦將於近日問世,由哥倫比亞大學齣版。事實上,早從上個世紀末起,歐陽泰就已經在Itinerario 等重要期刊發錶論文,中譯稿也分彆刊登在《颱灣文獻》等國內知名的刊物。維中與他熟識,並且認為他這本書有相當高的價值,值得推薦給國人,因此費心翻譯,以饗讀者。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一書帶入亞洲的視角,講述整個荷據時期颱灣的史事。作為一位西方人士,在西方學術傳統下得到完整的教育,歐陽泰對十六、七世紀以降,所謂「歐洲擴張」(European Expansion)的曆史有足夠的瞭解;他經常往來颱灣,曾在颱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學習中文,對颱灣也有相當的認知;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歐洲殖民者退齣亞洲,隨之而來亞洲人建立在地觀點、建立「自主性曆史」的主張也廣泛受到重視。本書除瞭在結構與內容上經過妥善的處理外,最重要的是提齣瞭「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係統」的概念。熟悉此一領域的學者對此說法當已不陌生,因為韓傢寶的《荷蘭時代颱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一書已經加以援引利用。(維中當時將“co-colonialism”一字譯作「共同殖民主義」。)詳細的討論當然要請讀者細讀本書或參考韓傢寶的意見。此處我僅就相關的史實,贅言一、二。
歐洲人來到東亞,雖然是為瞭通商貿易,但為遂行這個終極目標,促始他們需要建築工人、需要翻譯仲介、需要生活物資的供應需要種種在地的亞洲人的協助。漢人工作勤奮、願意學習、適應力強、逐利心重,最符閤他們的期待。因此,無論是在澳門、馬尼拉還是爪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的歐洲殖民者都充分利用漢人為他們工作,颱灣亦非例外。相形之下,當地的土著都退居幕後,成為被動的事件參與者。不過,若因為漢人基於自己的利益考量而提供歐洲殖民者協助,就說因此而建立的殖民製度是一種平等的夥伴關係,那就麯解瞭曆史的真相。在歐洲人的殖民地當中,乃至於沒有建立殖民地隻建立貿易據點、成立商館(factory)的地方,支配者仍然是歐洲人,漢人隻是在圖利自身的情況下接受歐洲人的製度、聽從其安排而已。譯成「共同」偏嚮平等地分享,譯成「共構」比較具有層次,可以隱含著歐洲人主導、漢人配閤的意味,比較貼切,也比較容許有想像的空間。從用字的選擇,也看得齣維中的進步與用心。
颱灣史成為嚴肅的研究,並且大規模鋪天蓋地地展開,在颱灣與大陸都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而基於不完全相同的原因,在歐、美學術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雖然耶魯大學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就已經在大學部開設有颱灣史的課程,但到産生歐陽泰這樣優秀的專著,也已經曆經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話說迴來,歐陽泰作品的齣現正代錶著外國學者對颱灣的興趣已經超脫主要以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社會科學或人類學為研究對象的格局,深入到曆史與文化的領域。這樣的進展頗令人欣喜。
荷蘭萊登大學因為有曹永和先生的高足包樂史(Leonard Blusse)的關係,颱灣史研究,特彆是荷據時期颱灣史的研究也早早開始,江樹生、翁佳音、林偉盛.等本地學者皆曾前往就學。一九九八年起,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展開的「邁嚮閤作時代的新紀元」計畫,颱灣也先後有四位年輕學生參與。不過,萊登並沒有發展成為一個颱灣史或颱灣研究中心,而荷蘭的研究者參與颱灣史研究的人數也極有限。至於其他歐洲國傢,如德國、比利時等,雖然也不乏有人從事颱灣相關的研究,但一直到最近以前規模並不大。
不過,就整個歐洲而言,近來的發展很叫人振奮。這是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資助下,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為據點而成立的「歐洲人颱灣研究會」已經在二○○三年成立,並且從二○○四年起分彆在英國倫敦、德國波鴻與法國巴黎舉行年度研討會,下一屆年會也已安排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舉行。年會的參與者多數來自歐洲各國,每迴發錶的論文多達數十篇,堪稱是具有高能見度的學術組織,對發展颱灣研究很有幫助。
順便一提的是從二○○○ 年起,由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教授發起,在施芳瓏博士的協助下,開辦瞭一個「倫敦颱灣學術講座」(London Taiwan Seminar),六年來舉辦過七十多場演講、三十幾場研討會。其間,從二○○三年十一月起,改名為「颱灣文化研究計畫」,並且被認可為倫敦大學政經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的一項專題計畫。計畫成員與同好的研究成果,已集結為《再寫文化:颱灣觀點》(Re-writ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via Taiwan)一書,在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稍後也將由遠流齣版公司齣版。
在颱灣研究與颱灣曆史文化的研究逐步受到國際矚目的同時,讀者可能也已注意到荷據時期及西班牙佔據時期的颱灣曆史研究、文獻翻譯及展覽展示在過去幾年間也在本地如火如荼地展開。維中所譯的《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適時地提供我們檢視颱灣曆史的不同角度。讀者必然會從批閱此書中獲得強烈的刺激。進一步,我們更希望能參照中外研究者的成果,書寫齣越來越有見地、越具生命力的颱灣曆史。
二○○六年十月二十二日
【中文版序】飛躍邁進的颱灣早期曆史研究∕◎歐陽泰(Tonio Andrade)
十年前,我開始著手準備寫作此書之時,早期颱灣史尚且是個相當冷僻的領域。當時循著曹永和與中村孝誌先生所開拓的有力研究成果,已經有幾位後繼者如包樂史(Leonard Blusse)、江樹生與翁佳音先生往此道邁進,一般來說當然是踽踽獨行,較為孤單。然而這十年來,此一領域卻有瞭爆炸性的發展。正是在包樂史與曹永和先生以無比毅力推動下《熱蘭遮城日誌》的齣版,引燃瞭此一火苗。藉此,能夠從紙上展現荷蘭殖民地每日活動,並倚賴其註釋一窺究竟,《熱蘭遮城日誌》開放瞭前無古人的視野。隨之,其他的史料文獻也如同雪片般陸續齣版,喚起瞭新一代的學者如康培德、韓傢寶(Pol Heyns)與鄭維中等人,一同推動早期颱灣史研究的革命性進展。
本書是建立在前述學者的研究成果之上,並涵納許多人的見解而寫成的。本書的目的不僅隻是要給早期颱灣史提供一個全麵性的觀點,更要指齣這段曆史本身,從最初的發端,就是一段全球化、跨文化的曆史。十七世紀時在颱灣生活的原住民們,其訪客來自世界各個角落。既有福建的漁民,不畏風浪年年隆鼕跨海來颱撈捕烏魚,後來又在疫病與暴力威脅下勉力到原住民村中行商。也有葡萄牙商人水手,叫齣瞭福爾摩沙,也就是美麗島這個名號,卻意外的於颱灣沿海變幻莫測的沙汕上遭難。還有荷蘭人,因為被明軍從本來比較喜歡的落腳處驅趕,不情願的在南颱灣發展瞭殖民活動。而西班牙人,在北颱灣建立殖民據點來抗阻荷蘭人的入侵。日本的冒險傢、商人,因為對歐洲人自鳴正義感到惱火,嚮幕府將軍請願,要把颱灣收入「保護」之下(但此議被駁迴——若未駁迴真不知道曆史會怎樣繼續下去),數萬漢人先民離鄉背井來到這紅毛番治理之地,或從商、或投入農園、或打獵、或燒磚、或為人裁縫、修補鐵器,等等不一而足,他們的勞動與投資,是驅使颱灣殖民地經濟發展背後的發動機。最後,鄭成功使颱灣首度納入中國人的統治之下。我透過仔細檢視上述各方行動者的往來互動,在本書當中,把颱灣當成是一個已經曆經全球化洗禮的縮影來呈現。
十七世紀颱灣立於全球化十字路口的地位,給我們上瞭全球曆史寶貴的一課。譬如,為什麼當時是歐洲而不是中國,在世界各處佔據瞭殖民地?(中國在十五世紀時,還比較可能會這麼發展。)颱灣的曆史,對於迴答這個問題,在概念上具備有一定的優點,因為此地正是東西兩種文明與「沒有曆史的人們」交會的場所。荷蘭與西班牙人如何各自在這個已經勾起東亞兩大強國商人興趣的島嶼建立殖民據點?一六六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又是怎麼被從當時幾乎是他們手中最繁榮的殖民地中被驅走的呢?觸及颱灣的全球化現象既久遠又不可抹滅,我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夠藉此獲得比颱灣本身更寬廣的曆史知識。
而我也希望本書不止用以傳授知識,也能刺激讀者的思考。有許多課題,尚須留待未來研究:例如荷蘭人的傳教活動,目前所知仍然有限;而那些荷漢商人與原住民間的日常交往、各種正式、非正式的組織、以及結婚、宴飲、收集垃圾、嚼檳榔等等一切,都有待探討。留存在海牙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未刊檔案當中,對諸如此類的主題可提供各種素材,而且在雅加達、中國大陸、日本、還有颱灣本身,也都可能還有其他史料齣土。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做的也僅止於描繪個大概,我希望在讀者之中,會有更多人寫齣種種研究來豐富此一領域甚至取代這整本書!
——於喬治亞州,第開特市(Decatur),二○○六年十月十七日
我手上的這本書,《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極大的驚喜。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段曆史的求知欲,並且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並沒有將焦點僅僅放在地名的變化上,而是通過對“福爾摩沙”到“颱灣府”這一轉變過程的深入解讀,為我展現瞭颱灣早期曆史的宏大畫捲。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時期的經濟活動、與原住民的貿易往來,以及他們在島嶼上留下的痕跡,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隨後,鄭氏王朝的興起,以及他們與清朝政府之間的權力鬥爭,也為讀者呈現瞭一段扣人心弦的曆史。而當清朝最終將颱灣納入版圖,並設立“颱灣府”時,作者則詳細闡述瞭這一決定背後的戰略考量和政治意義。書中對於清朝在颱灣的行政管理、土地開發、以及移民政策的描述,讓我對颱灣社會結構的形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被書中那些關於基層官員的運作、以及普通民眾在時代變遷中的生活片段所打動。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以一種平實而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又能體會到人性的溫暖與復雜。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會學研究,它讓我對“颱灣”這個名字所承載的曆史文化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讀完《福爾摩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我至今仍然沉浸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洪流中。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抽絲剝繭地揭示瞭“福爾摩沙”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是如何逐漸被“颱灣府”這個更具行政層級和統治意味的稱謂所取代的。這本書並非簡單的名詞更替的記述,它深入探討瞭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島嶼的地理麵貌、原住民的社會結構、漢人移民的遷徙路綫,還是荷蘭、西班牙、鄭氏王朝、清朝等不同政權在此留下的痕跡,都發生瞭怎樣深刻的演變。我尤其被作者在描寫早期歐洲人對這片土地的初次探索時所使用的生動語言所吸引,那些關於豐富物産、淳樸民風的記述,仿佛將我帶迴瞭數百年前,親眼目睹瞭那些漂洋過海的探險傢們眼中“美麗之島”的最初模樣。然而,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更重要的是剖析瞭政治力量如何一步步重塑地名,以及地名變更背後所承載的權力轉移和文化融閤的復雜性。當“福爾摩沙”逐漸淡齣人們的日常稱謂,取而代之的是“颱灣府”時,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落幕,也預示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啓。清朝政府的統治,帶來瞭更係統化的行政管理,也帶來瞭更深刻的社會變遷。書中對於當時移民政策、土地開發、以及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關係的描寫,都讓我對颱灣早期社會的發展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殖民、治理、以及身份認同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中交織、碰撞、最終形成如今我們所熟知的“颱灣”。作者對於史料的精準運用,對於曆史細節的細緻描繪,都使得這本書在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上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讓我受益匪淺,也引發瞭我對曆史命名和地緣政治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评分《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讓我對“名字”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我以前可能沒有意識到,一個地方的名字,可以如此深刻地承載和反映曆史的變遷、權力的更迭,以及文化的演變。作者從“福爾摩沙”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切入,娓娓道來,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書中關於早期歐洲探險傢對這片島嶼的描述,那些關於物産的豐饒、原住民的風貌,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然而,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更重要的是揭示瞭,當一個地方被納入更強大的政治體係時,名字的改變就成為一種必然。作者詳細論述瞭,在荷蘭、西班牙、鄭氏以及清朝統治的不同時期,“福爾摩沙”的稱謂是如何逐漸被本土化、行政化的“颱灣”所取代,並最終形成瞭“颱灣府”這一明確的地理和行政單位。我被書中對於清朝建立颱灣府的決策過程以及其深遠影響的分析所深深吸引。作者不僅僅關注瞭政治和軍事層麵的變化,還深入探討瞭文化和經濟層麵的影響。例如,清朝統治下,漢人移民的大規模湧入,如何改變瞭島嶼的原有生態和文化景觀,以及“颱灣府”的設立,如何促進瞭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與大陸的聯係。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平實而有力量,作者用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語言,將復雜深奧的曆史事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關於颱灣曆史的知識,更學到瞭如何從一個名字的變遷中,洞察一個時代的發展脈絡。
评分我最近讀完的《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著實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我過去對颱灣的曆史瞭解,更多的是一些零散的信息,而這本書則為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連貫的敘事。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地名變化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曆史動因和政治邏輯。我被書中對“福爾摩沙”這個名字的起源和演變的細緻考證所吸引。從歐洲探險傢對這片土地的初次命名,到荷蘭人在此建立的貿易據點,再到鄭氏王朝短暫的輝煌,每一個階段的變遷,都為“颱灣府”的最終形成奠定瞭基礎。而當清朝政府正式將颱灣納入其版圖,並設立“颱灣府”時,作者則詳細分析瞭這一決策的戰略意義和對島嶼未來發展的影響。書中關於清朝如何派遣官員、推行律法、以及管理地方事務的描述,讓我對早期颱灣社會的運作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文化和政治力量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相互作用、相互融閤的描寫。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史學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讀完這本書,我對“颱灣”這個名字的理解,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識,而是蘊含著一段復雜而豐富的曆史記憶。
评分《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颱灣曆史的一扇新大門。我一直對“福爾摩沙”這個名字背後所蘊含的東方神秘感和西方殖民色彩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更深層次的探索。作者並非簡單地描述地名的更替,而是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統治者的政治意圖、經濟需求,以及文化觀念,來解釋“福爾摩沙”如何一步步演變成“颱灣府”。我被書中對早期歐洲人來到颱灣時,對島嶼的初步印象和命名過程的生動描述所吸引。當鄭氏王朝崛起,試圖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時,島嶼的地位和稱謂也隨之發生變化。而最終,清朝政府的統一,標誌著“颱灣府”的正式確立,這其中蘊含的權力轉移和行政整閤的復雜性,也被作者深刻地揭示齣來。書中對於清朝在颱灣設立府縣、加強管轄、以及推廣漢族文化的措施,都進行瞭詳實的論述。這不僅僅是行政上的改變,更是一種文化和政治上的同化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島嶼上發生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融閤的描寫。這些細節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颱灣府”的形成,以及它在颱灣曆史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讓我對颱灣曆史的理解,從碎片化的認知,走嚮瞭係統化和深刻化。
评分《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簡直是一場關於名字與權力的精彩博弈。我原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曆史學術著作,但實際上,它以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敘事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時代。作者從“福爾摩沙”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名稱入手,巧妙地將我引嚮瞭颱灣島嶼幾個世紀以來復雜而動蕩的曆史進程。書中對早期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歐洲航海傢對這片土地的初次探索和命名,描寫得如同一幅幅生動的油畫。而當鄭氏王朝崛起,試圖在中國大陸之外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時,島嶼的命運再次發生轉摺。最令我著迷的是,作者如何細緻地展現瞭清朝政府如何一步步將“福爾摩沙”納入其統治範圍,並最終將其正式命名為“颱灣府”。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書中關於清朝如何派遣軍隊、設置官僚體係、以及推行一係列政策來鞏固統治的描寫,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政治角逐的激烈。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颱灣府”這一名稱所蘊含的意義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標識,更象徵著中國大陸王朝對這一戰略要地的有效控製和管轄。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當時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以及文化習俗的細節,這些都為理解“颱灣府”的形成提供瞭豐富的背景。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地名的變遷,往往是曆史發展的重要標誌,它反映瞭權力中心的轉移,以及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讓我對颱灣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名字”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讓我對“名字”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一直以為地名隻是一個簡單的稱謂,但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一個地名的變遷,如何能夠摺射齣一個地區曆史的滄桑巨變。作者以“福爾摩沙”為起點,細緻地梳理瞭颱灣島嶼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從一個被歐洲人命名為“美麗之島”的地方,逐漸演變成一個被中國王朝納入統治的“颱灣府”。書中對荷蘭人早期殖民活動、鄭氏王朝的崛起與衰落,以及清朝最終控製颱灣的過程,都進行瞭詳實的描寫。我尤其被作者在分析清朝設立“颱灣府”的決策過程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見所摺服。這不僅僅是行政區劃的改變,更是中國大陸王朝對這一戰略要地的政治意誌的體現。書中對清朝在颱灣推行的各項政策,如移民管理、土地開墾、以及與原住民的關係處理,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些細節讓我對早期颱灣社會的形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非常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社會生活相結閤,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也能體會到人性的復雜。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颱灣”這個名字所承載的曆史文化意義。
评分《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場關於名字背後曆史的震撼洗禮。我一直以為地名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福爾摩沙”這個充滿詩意與異域風情的名字,如何隨著曆史的巨輪緩緩滾動,最終被“颱灣府”這一更具東方色彩和行政管轄意味的稱謂所取代。我驚嘆於作者對於早期航海傢筆下“福爾摩沙”的詳細考證,那些關於香料、黃金、以及未知島嶼的浪漫想象,在書中被一一還原。但這本書的精髓,絕不僅僅停留在名字的更換上。作者深入探討瞭不同時期統治者為瞭鞏固權力、劃分疆域、以及實現統治目標,是如何有意或無意地改變一個地方的稱謂。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島嶼的早期開發,到鄭氏王朝短暫的輝煌,再到清朝政府正式將此地納入版圖,每一個階段的權力更迭,都伴隨著地名的演變。尤其是在描寫清朝建立“颱灣府”這一過程時,作者展現瞭當時朝廷的戰略考量,以及對這一戰略要地的重視程度。這本書讓我看到,地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識,它更是曆史、政治、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的載體。當我們稱呼一個地方時,我們也在無意識地激活其背後所蘊含的曆史記憶和權力結構。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狀況的描述,比如早期漢人移民的生活艱辛、與原住民的互動模式、以及官府的管理方式,都為理解“颱灣府”的形成提供瞭豐富的背景。這本書的邏輯清晰,敘事流暢,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身感受著曆史的脈搏。
评分我剛讀完《福爾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講述地名演變史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描繪颱灣早期曆史變遷的史詩。作者從“福爾摩沙”這個浪漫而又充滿殖民色彩的名字開始,逐步揭示瞭島嶼如何從一個被歐洲人發現的“美麗之島”,演變成一個被中國王朝納入版圖的“颱灣府”。我尤其對書中對於不同政權時期,島嶼上發生的各種事件的細緻描寫所摺服。例如,書中對荷蘭人經營殖民地期間,與原住民的互動,以及商業活動進行的描述,都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而鄭氏王朝時期,雖然短暫,但其在颱灣建立的海上王國,以及與清朝的抗衡,也被作者描繪得驚心動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清朝建立“颱灣府”這一過程的深入剖析。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行政區劃的改變,它代錶著中國王朝對這一區域主權的正式確立,以及對島嶼資源的有效整閤。書中對於當時清朝統治者在颱灣的政策,如開墾土地、設置官府、以及處理與原住民關係的具體措施,都進行瞭詳實的描述。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瞭一個島嶼如何在不同文明、不同政治力量的交織影響下,逐步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相結閤,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也能體會到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 nuanced。
评分我必須說,《福爾摩摩沙如何變成颱灣府》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曆史的書。我過去對颱灣的曆史瞭解,更多的是一些零碎的片段,而這本書則為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完整的曆史脈絡。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並沒有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每一個地名的變遷,都融入到生動的人物故事和宏大的曆史事件之中。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福爾摩沙”這個名字的解讀,它不僅僅是西方人對這片土地的殖民想象,更是早期海洋貿易時代,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縮影。當我讀到書中描寫鄭氏王朝時期,如何試圖在這個島嶼上建立自己的統治,以及他們與不同勢力的周鏇時,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獨特的政治格局。而當清朝政府最終接管颱灣,並設立“颱灣府”時,我看到瞭中國大陸王朝對這一區域的統治野心和實際控製力的強化。這本書不僅探討瞭政治層麵的改變,也關注瞭社會層麵的影響。作者詳細描寫瞭清朝移民政策如何改變瞭島嶼的人口結構,以及新的行政區劃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關於土地丈量、賦稅徵收、以及司法管轄權的描述,都讓我對早期颱灣社會的運作有瞭更深入的瞭解。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將“颱灣”看作一個地理名詞,而是將其視為一段漫長而復雜的曆史的沉澱,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作者的深厚功底和獨特的視角,使得這本書在眾多曆史著作中脫穎而齣,成為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