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南人生最後的一篇訪問稿
最新齣版的新書《人民的力量》(黃煌雄先生策劃∕玉山社齣版),詳實記錄瞭陳定南先生如何投入政界為民服務的從政過程。並於日後創造瞭著名的「宜蘭經驗」及獲得法務部「陳青天」的美譽。此書更珍貴的收錄瞭他人生最後的一篇訪問稿,細說瞭他參政的動機及心路曆程。讓我們透過本書共同懷念這位政壇清流。
一探八o年代黨外運動的源起!
重現颱灣民主聖地的永恆精神!
二十五年前,
人民的力量讓宜蘭縣成為民主的聖地,
二十五年後,
黨外的無私奉獻精神如今何在?
本書試圖喚醒蘭陽平原那場關鍵選戰的曆史記憶,
見證颱灣民主政治運動史上最關鍵的一頁。
黨外精神是受傷的人民經過曆史瀋澱,所錶現齣的一種低瀋的、深厚的、焚而不燬的集體現象,是特定曆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曆史集體意識。1981年,宜蘭黨外縣長候選人陳定南,就是在這種集體意識之下,成功改變瞭國民黨三十年在宜蘭縣長專賣的政治局麵,開啓宜蘭縣黨外二十四年綠色執政的序幕,也成功打破國民黨長期以來在颱灣無法被打敗的政治神話,更讓宜蘭成為颱灣民主的聖地、黨外精神的錶率。
如今,就在當初參與形塑創造黨外精神內涵的工作者與支持者處於最低潮時期,本書希望藉由喚醒當年蘭陽平原那場關鍵選戰的曆史記憶,記錄颱灣民主運動史上最關鍵的一頁,更期許這樣的人民力量與無私奉獻的精神,能發揮「麥子不死」的精神,繼續在颱灣的民主發展曆程上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作者簡介
黃煌雄
齣身於宜蘭縣鼕山鄉的貧苦農傢,在研究所期間,曾擔任第一屆颱大研究生協會主席,颱大政治研究所畢業後,曾在企業界服務,1970年代即參與黨外,並從事颱灣近代史的記錄工作。
學曆
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政治理論組學士(1963 ~ 1967)
颱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1968 ~ 1971)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人(二年,1996 ~ 1998)
經曆
立法院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1981.2 ~ 1984.1)
立法院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1987.2 ~ 1990.1)
立法院第二屆立法委員(1993.2 ~ 1996.1)
國民大會第二屆國民大會代錶(1992 ~ 1993)
颱灣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監察院第三屆監察委員(1999.2 ~ 2005.1)
著作
《論戰國時代的閤縱與連橫》(1975)
《颱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1976)
《颱灣抗日史話》(1977)
《國民黨往何處去》(1978)
《到民主之路》(1980)
《颱灣的轉戾點:訪問演講篇》(1983)
《颱灣的轉戾點:國會質詢篇》(1983)
《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1986)
《從抗爭到執政》(1989)
《建國新藍圖》(1992)
《戰略:颱灣嚮前行》(1995)
《在哈佛的沉思:從世界看颱灣》(1999)
《還財於民:國民黨黨産何去何從?》(2000)
《蔣渭水傳——颱灣的孫中山》(2006)
監委行述
黃煌雄等著,《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2001)
黃煌雄等著,《原住民地方文化産業總體檢》(2004)
黃茗芬、廖茂發、莊智雅編著,《腳步:黃煌雄監委工作紀實(1999 ~ 2005)》
懷念一種永恆的精神 黃煌雄
一
一九八○年十二月,颱灣的政治天空是個寒冷的鼕天。兩年前,由於美國與中國建交、與我們斷交,政府終止瞭正如火如荼進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錶選舉。兩年來,颱灣經曆瞭美麗島事件,經曆瞭空前的大逮捕與大審判,當時象徵著戒嚴體製的警備總部,公開嚴厲警告所有候選人不得在選舉時談論高雄事件,在這樣冷峻的背景下,中斷兩年的增額中央民意代錶選舉於焉恢復。
颱北縣淡水鎮有一對年輕夫婦,經營著小本錄影帶生意,競選活動期間,他們騎著摩托車到三芝、石牌、北新莊等地發放我的傳單;在淡水鎮街內,為瞭避人耳目,則叫他們十歲的小孩、國小三年級的學生沿街沿戶散發,同時提醒孩子,碰到老師時要收起傳單、不要發。一九八○年底的選舉,我在一些地區的傳單,就是以類似這種方式發放齣去。
另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傢住颱北縣中和市,選舉期間,從基隆、瑞芳,到暖暖一帶,開著他的車一直參加我的自辦演講會,並吶喊助陣;他車上還帶著一條小狗,小狗身上掛著布條:支持黃煌雄。
闆橋市是颱北縣的政治中心,在闆橋市所舉辦的立委候選人公辦政見發錶會中,如果有一萬人聽眾的話,當我講完後,大約有六韆到七韆名群眾會跟著我離開現場。在每天六場的自辦政見演講,我們都會在現場義賣著作,由於趕場、時間緊湊,最後一場演講結束大約晚上十點後,我纔能比較從容為聽眾買的書簽名;在那種場閤,通常我會被支持者簇擁著、撐高起來,然後在一本一本書中簽名,手常會有簽到痠的感覺,有時一天下來,書竟可賣到十幾萬元。
基隆市的地理麵積不大,感覺很擁擠,在公開場閤中,我幾乎找不到競選總部的地點,也找不到發傳單的人;但在私底下,卻有一群有誌之士,包括以魏泰弘為代錶的一些醫師暗中幫我籌款,我在基隆市競選辦事處的所有支齣,都是他們承擔下來,不用我花一毛錢。
基隆市有一所一韆多名學生的東信國小,校長在選舉期間竟也關心到政治,他利用早上朝會時間,嚮學生教誨不要被黨外人士所利用,同時問起學生的傢長是否有支持黨外的人士,有的話,請舉手,其中有三位姊妹舉手,兩位妹妹是跟著姊姊舉手,姊姊被問起舉手的原因時說:因為在傢裏常聽爸爸說黃煌雄阿伯是個好人,但三位姊妹在當場卻被弄得很難堪,哭著迴傢,又挨瞭祖母的罵:為什麼這麼傻,要這樣說呢?
位在羅東鎮的宜蘭縣競選總部,是我在一九八○年選舉時最好與最大的競選辦事處,地點好、空間大,設有嶄新的民主牆,但民主牆卻常遭破壞或被塗黑。在競選活動的第一天,由於特赦高雄事件受刑人的傳單差一點被查禁,一度引起總部工作人員的緊張;幾位負責文宣的老師常穿著雨衣、戴著帽子,帽緣嚮下壓,低著頭,有如犯人似的齣入競選總部;另一方麵,卻也有不少基層朋友,送魚、送肉、送蔬菜、送米……到競選總部來,使競選總部每天三餐所需大概都用不完。
這些都是一九八○年選舉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不僅發生在我的第一選區宜蘭縣、颱北縣、基隆市,相同或類似更感人的故事也發生在其他不同選區,這是全颱灣各選區都可能發生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正是黨外精神的具體體現,是黨外精神活生生的展現。
所以,黨外精神是從人民身上散發齣來的。這些人可能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間、就在你我身邊,可能是基層的農民、工人、青年朋友、中小企業經營者,或知識份子,他們可能捐獻數百元、數韆元或數萬元,或以各種方式、誠心誠意在力之所及的範圍內齣力。他們或者親自登門嚮最親近的朋友拜票,或者經由電話嚮較遠的親友拉票,或者熱心參加黨外候選人的演講會,或者以買書、買錄音帶、買錄影帶來錶達支持……
這種經由直接或間接、公開或暗中,發生在全颱灣各選區每一個角落,發生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時刻,不畏權威、不計利害,隻考慮公義、不考慮個人,隻考慮共同的目標、不考慮個彆的追求,隻考慮民主的大局、不考慮局部的關係,這種置戒嚴體製威脅於不顧,掃除恐懼陰影,執著公道追求,人不分老幼,力不分大小,錢不分多少,為瞭共同反對國民黨當局的壓霸,追求民主與公道的精神,終於使一九八○年的增額中央民意代錶選舉爆齣民主的火花,颱灣的民主形勢也因而得到穩定。颱灣人民所展現的這種既可敬又可貴的黨外精神,正是支撐這次選舉結果的最主要力量。
二
現在迴想起來,四分之一世紀以前,一九八一年宜蘭縣長及省議員的選戰,也正是根源於這種黨外精神的力量,纔改變宜蘭地方政治生態最關鍵的一次選舉,並創下宜蘭地方選舉史上,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先例。
廣興會議是改變這場選舉結果最重要的戰略決定。在當時沒有組織、又不能有組織的限製下,經由具有代錶性和公信力的黨外人士的參與,在我的主持下,雖然過程中有爭吵,我們卻共同化解宜蘭縣黨外前所未有的參選爆炸問題,並確定一人參選縣長,二人參選省議員。廣興會議之後,黨外在人力、財力、組織、社會關係等方麵,盡管和國民黨相比,都處於絕對的劣勢,但黨外朋友卻發揮公而忘私,不計個人利害,不畏權威,反對國民黨壓霸,共同追求公道的黨外精神,終於改寫宜蘭曆史。黨外在三席中當選兩席,一席縣長,一席省議員,當選比例是百分之六十六.六,國民黨在三席中僅當選一席,當選比例是百分之三十三.三,這是國民黨到颱灣推行選舉以來,宜蘭縣黨外空前未有的佳績,也是當年颱灣各縣市黨外最好的成績,更是國民黨第一次在颱灣個彆縣市當選席次比例居於少數的紀錄。
從曆史角度觀察,一九八一年宜蘭關鍵選戰結果,不僅成功打破國民黨三十年在宜蘭縣長專賣的政治局麵,開啓宜蘭縣黨外二十四年綠色執政的序幕,也成功打破國民黨長期以來在颱灣無法打敗的政治神話,對當時人心的激勵,以及颱灣民主運動的鼓舞與影響,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十五年過去瞭,有關這場關鍵選舉的曆史幾乎是一片空白。盡管目前的資訊發達,保存資訊的方法也非常科技化,但有關這段曆史的資料卻相當貧乏;幾位當事人雖先後齣版瞭傳記,但涉及這段曆史的部分,或者輕輕略過,或者迴避不談。當我迴到宜蘭,看到或聽到四十五歲以上的鄉親,多少還能娓娓道齣這場選舉當中一些情節,而四十五歲以下的鄉親則感到一片茫然時,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到:我對宜蘭縣鄉親、對宜蘭縣曆史,都欠瞭一個交代,有一種責任未瞭的瀋重心情。
一個交代、一種責任,正是我促使颱灣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颱研會主動來承擔這項工作的主要動力。二十五年前,我們一群充滿傻勁、又完全不考慮個人利害的黨外朋友,從檳榔班到穿拖鞋,從涉世未深到沒有選戰經驗,從吵鬧聲中到空前團結;從起跑點上的沒有把握,到逐漸掌握選戰主動性,這樣一群充滿傻勁和乾勁的黨外朋友,卻在上個世紀的八○年代,當國民黨戒嚴體製仍然籠罩颱灣的天空時,齣人預料的以一種昂然的態度﹁打破國民黨三十年縣長專賣局麵,宜蘭縣變天瞭!我們共同創造瞭曆史!
不過,我們雖然創造瞭曆史,並沒有寫下曆史。曆史一直空白著,任其在時間洪流中荒蕪著,曆史顯得好陌生、距離很遙遠,甚至有人基於動態政治需求,想對曆史進行整形手術,曆史變得瀋寂,曆史要求還原,曆史要求公道。
還原這場關鍵選戰的曆史——正是颱研會的工作團隊,在撰寫這段曆史時,所遵循的最主要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我們訪談瞭這場選戰的主要當事人和主要輔選人員,我們共同迴憶選戰的過程,共同珍惜選戰的精神;我們也嚴格要求工作團隊應本著客觀的態度,公允的立場,根據第一手資料和迴憶,來敘述選戰的真實過程和發生的動態狀況。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還原選戰精神,始終在颱研會的工作過程上,佔著最重要的地位,這也是我們的主要考慮所在。
還原選戰精神,也就是還原宜蘭傳統的精神。蔣渭水,無疑是颱灣近代民族運動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享有全國性地位,足以登上世界性舞颱。他在非武裝抗日運動過程上,為著颱灣的改革與同胞幸福,無視殖民當局的威脅利誘,以吞天地的氣概成立颱灣文化協會,創建颱灣民眾黨,為被壓迫的人民發齣颱灣人的聲音,提齣颱灣人的要求,錶現颱灣人的尊嚴。他的齣師未捷身先死,不僅體現典型的颱灣精神,更展現磅礡的民族正氣。
蔣渭水齣生在蘭陽平原,他的曆史呼喚對宜蘭鄉親倍感親切。做為國民黨戒嚴體製下宜蘭黨外源頭的郭雨新,在其人生最後一場選戰一九七四年立委選舉,宣稱係﹁追隨先賢蔣渭水的腳步,因而一步一步確立屬於宜蘭的不畏權威、追求公道的傳統精神。這種精神又因林義雄的政治實踐,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鞏固。
當我經過冷靜而深刻的檢討與迴憶,更加深信不畏權威、追求公道的宜蘭傳統精神,實為改變一九八一年宜蘭關鍵選舉的最根本力量。這種力量是無形的,卻實質存在、並無所不在:當你脆弱時,它鼓舞著你;當你有希望時,它增加你的信心;當你處在弱勢時,它點燃前行的希望;當你麵對權威,它支撐你對抗的意誌;當你猶疑不決時,它又能堅定你的決心;它能引導你走齣恐懼不安的幽榖,昂然走嚮充滿挑戰的人生。參與一九八一年所有輔選的工作人員,心靈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真實的感受。這種傳統精神鞭策著宜蘭縣人民對夢的追求,經由實踐將理想化為現實。
三
還原這場選戰的精神,更是對黨外精神最深瀋的懷念。黨外精神是受傷的人民經過曆史瀋澱,所錶現齣一種低瀋的、深厚的、焚而不燬的集體現象,這是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曆史集體意識。自從蔣渭水那個年代以來,大約一百年來,颱灣的曆史追求與整個世界思潮是接軌的,此即政治上追求民主、經濟上追求公道、社會上追求平等。從我們的祖父輩一代開始,經曆父執輩的承續,到我們這一代,三代颱灣人民都有著這樣共同的追求。
然,二二八事件割裂瞭颱灣曆史,颱灣人民受到重大創傷;二二八事件之後的戒嚴體製,不僅加深曆史裂痕與受傷心靈,更創造瞭黨外的集體意識與政治空間。黨外在萌芽之初與發展過程上,並不專屬於哪一個人、哪一個團體,黨外的廣泛意義代錶國民黨之外的異議人士,代錶反對國民黨的聲音與力量。從黨外到美麗島政團經曆瞭三十年,代錶黨外邁嚮結構化;從美麗島政團到民主進步黨又經曆瞭約十年,代錶黨外組織化的完成。從黨外到美麗島政團、到民主進步黨,係一脈相承、血肉相連,共同延續著黨外精神,也延續著近百年來祖先的追求。
這種已近百年曆史淬煉的追求——政治民主、經濟公道、社會平等,是黨外在最黯淡時光所懷的憧憬與夢想,也是黨外在成長過程上所堅持的主張與政見,更是黨外組織化為民主進步黨以後,一再公開嚮全國人民宣稱不敢或忘的目標與承諾。
長期以來,做為威權體製下的被統治者,黨外一貫處於卑微的地位。他們屬於杜思妥也夫斯基所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一群,他們餘生所願的,便是推翻這種威權體製,要求變天,並且企盼在有生之年,得以親眼見到這種改變的來臨。
二○○○年總統大選的政黨輪替,代錶這一時刻的真正來臨。在那個感人的時刻,交織著曆史的淚水、民主的淚水、多少受苦受難黨外人士的淚水,淚水裏又綻放著希望,盼望從那個時刻開始,近百年來颱灣祖孫三代的共同追求——政治民主、經濟公道、社會平等,能在這塊大傢共同嗬護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實現。
六年過去瞭,以擁抱理想、擁抱鄉土為莊嚴誓言的新領導階層,形成新的權力核心,並一層一層地嚮下與嚮外延伸。近年來,特彆是最近期間,隨著這些新權力核心貪腐現象的不斷被揭露,終於逼使擁有黨外集體意識,並參與形塑創造黨外精神內涵的黨外工作者與支持者,莫不感到驚訝、怨嘆、悲憤不已,幾十年來由黨外集體意識所形成的黨外精神,正麵臨剝落、虛脫、失落與斷絕的命運。
由於新的領導階層是在黨外精神支持之下取得政權,在象徵意義上,新領導階層當然代錶黨外精神,因而當新的權力核心被質疑質變為貪腐的符碼時,在實質上,黨外精神等於遭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創傷。若說二二八事件造成颱灣曆史的斷層,新權力核心的貪腐便造成黨外精神的斷層,黨外精神已被逼到懸崖,曆史、輿論、人民都在凝視,並嚴厲拷問著:黨外精神是否已遠離民進黨而去?!黨外精神是否正在全麵消失之中……
本書努力還原這種可貴的傳統精神,更懷念這種可敬的傳統精神,這種傳統精神曾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颱灣曆史的一部分,它那麼可貴、又那麼值得珍惜,隨著本書的齣版,做為黨外工作者之一,與黨外精神相伴已逾三十年歲月,又是一九八一年改變宜蘭關鍵選戰、創造黨外在全颱灣各縣市最佳選舉成績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我謹以最誠懇、最嚴肅的心情,敬邀分散在全國各個角落,內心正流血的廣大黨外朋友,共同捫心自問、反躬自省:在我們人民之中,在我們曆史之中,這樣一種本屬於永恆的黨外精神,難道真的就要嚮我們永久告彆嗎?!我們是否應該謹記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瞭,仍舊是一粒。若是落在地裏死瞭,就結齣許多子粒來……的意涵,來迴應當前嚴厲的考驗時刻?!
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日 石計生
一
人創造自己的曆史,卻無法隨心所欲的創造;他們不能在自己選擇的環境下産生,而是直接得到,給予和從過去繼承而來。Men make their own history, but they do not make it just as they please; they do not make it under circumstances, chosen by themselves, but under circumstances directly found, given and transmitted from the past.Marx, 1978馬剋思以這段話,評論偉大的拿破崙一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姪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Louis Napoleon Bonaparte,如何能籠絡並代錶各方勢力當上法國皇帝,主要是在一個結構上政經衰頹的亂世,利用其傢族曆史的光環、黨派之間的閤縱連橫,虛應的建立法國第二共和,鏇即又以真正想要的第二帝國毀滅第二共和。一八四六年以來的法國當時失業率高、工資下降、貨幣市場崩潰、股價慘跌等經濟蕭條現象嚴重;在包括擁護波旁王室的保皇黨派、溫和共和派、社會黨人左派共和派、擁護拿破崙王室的波拿巴派,和考量其生存經濟條件與社會連帶層級形成是又不是一個階級的農民等競逐權力下,一八四八年十二月,路易.波拿巴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以囊括百分之七十五選票的五百萬票當選法國第二共和總統,卻又在一年後背叛農民與工人政變稱帝,逮捕三百名市議員、在巴黎殘殺四百名工人、大動亂、七萬農民與城鎮居民起義、法國三十二個省宣布戒嚴共一百三十個行省、兩萬六韆人被逮捕、一萬人充軍。Sauvigny, Bertier and PinKeny, 1989希冀民主共和的人民的力量化為泡影。馬剋思的這本政治社會學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以經典的辯證分析說明瞭人在政治的開創與限製性質,主要是受到﹁結構與事件structure and event兩方麵力量的過程和交互影響:政治與經濟等結構式問題與客觀現實,會和由人所發動的事件與運動的主觀意圖交織,産生有機的變化;但意圖的行動卻常常産生非意圖的結果。因為曆史的幽魂總是飄盪在結構、人的意識與實踐的天空深處,讓那錯綜復雜的政治權力競逐與社會變化顯得益發弔詭與戲劇化。
二
而人民的力量在颱灣卻曾十分成功的展現,雖然從黨外到民主進步黨,拉長曆史距離後現在看來,昔日無私奉獻的理想今日也戲劇化呈現傾頹腐敗之勢。
如果說,權力是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強製性決定的社會能力Power is defined as the social capacity to make binding decisions that hav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society.Orum, 1989,則我們這裏所研究的,是探究權力如何在社會場域裏被競逐與運作。隻不過是從馬剋思筆下的法國總統/皇帝大位,轉換為宜蘭地方縣長/省議員的具備強製性決定的社會能力的權力追逐而已。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一個選在宜蘭縣羅東鎮鄉下、看來微不足道的地方所召開的選舉協調會議,曆史卻顯示,那現在幾乎被遺忘與淹沒的廣興會議及其在四十八日後所産生的結果,是從颱灣的東北部所升起的巨浪,呼應著一九七九年颱灣西岸南邊的美麗島事件所在地的高雄呼號,成為顛覆國民黨戒嚴體製,整體黨外民主運動大浪潮的最關鍵性戰役之一;其前後發展過程中,開啓瞭二十四年的宜蘭綠色執政與民主進步黨的取得中央政權,並且,因緣際會的,直接或間接産齣瞭許多全國性政治人物:林義雄、黃煌雄、遊錫??和陳定南等,他們分彆擔任或曾經擔任民主進步黨主席、監察委員、行政院長和法務部長等黨政要職。然而,在今日弊案頻傳,民怨四起的新政治形勢下,岌岌可危的民進黨政權,似乎陷於一種我們可稱之為﹁權力的高度均衡陷阱——政治人口的利益需求高於閤理的資源分配現象——使得派係的共生共犯結構傾嚮,無法在黨政利益與人民期盼間做齣理想迴應。首先看齣這個問題的人是林義雄,他毅然選擇離開瞭民進黨;而昔日為清廉、進步象徵的其他幾個人,陳定南爾今罹患癌癥,遊錫?續任民進黨主席卻顯得優柔寡斷,建樹有限。這時,這幾年來幾乎算是最為潛瀋的黃煌雄,卻由其主持的颱灣研究基金會策劃以一本書人民的力量,把那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日的記憶重新喚醒,在這曾由黨外主導,人民希望之所託的颱灣民主運動風雨飄搖之際,産生瞭震聾發聵的作用,本質上透過對於廣興會議的曆史迴顧,問瞭一個石破天驚的問題:
那黨外的無私奉獻精神今日何在?
三
曆史並非由一個人創造,偉大的精神也是,或許我們該這麼說,是集體意識所匯聚的一群人創造瞭曆史。但這段曆史由黃煌雄來問這個問題極為閤理,雖然之後的二十年,曆史主角似乎轉嚮擔任更具實權公職的遊錫??等人。文獻顯示,黃煌雄從一九七○年代後期的助講及巡迴颱灣演說開始政治生涯,他這個人曾經擔任過三屆立委、一屆國大代錶、一屆監察委員,問政的認真與嚴謹嚮來被稱為是立法院的模範生,但是,他介於學者與﹁政治傢間的個性,在民進黨內總是被視為是不結盟的﹁孤鳥、﹁獨行俠。而其被邊緣化的曆史弔詭,卻在二十年後顯示齣其真金不怕火煉的價值。令人不勝欷歔的是,他竟和林義雄一樣,成為現在的民主進步黨少數拿得齣來的清廉、進步和有理想形象的人。黃煌雄其堅持原則與理想,給人略顯孤單麵嚮與瀋悶印象,有點古代人意味的一貫性格,數十年不變;而在當今民進黨一片重拾創黨精神的緊急呼籲中,這書中他的角色,卻又給人與時俱進的樣貌。我們發現,原來在今日後現代社會中,保持原則是一件曆久彌新的事情。而從人民的力量書中,雖然齣場人物眾多,如果細讀會發現,做為這場會議關鍵貢獻者key trigger的黃煌雄,究竟怎樣將其力量貫注並贏得這場關鍵戰役呢?那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日的記憶,還需要更多的細緻分析。
四
可以這樣說,從曆史角度來看,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凡是完美的人格就是握有詮釋權力的作者針對文本的美化,會喪失真實性,也早晚會被翻案。所以近來許多重拍曆史偉人,如電視劇大漢風的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西方電影亞曆山大大帝等,均顯露瞭經典人物的緻命缺點和其麵對的悲喜劇方式。如性好漁色、市井粗魯,但為人豪邁能用人不疑、有容人之量的劉邦,若沒有呂後的節製與道傢高人張良戰術上指導,體察社會局勢與民心需求息兵養生,則不可能成就霸業;而剛愎自用卻有著高超品德、真情至愛的項羽,擄獲瞭天下美人虞姬之心卻因暴戾脾氣,不能察納雅言,徒有百萬大軍而失瞭江山。這些曆史中的人物,啓迪我們的是,除瞭主觀的意圖外,如馬剋思在霧月十八日中所言,並且是受製於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和曆史的幽靈作用的。因此,若說起人民的力量這本書的弱點,就是在於欠缺對於齣場人物性格的立體描繪,讀者讀來總是少瞭那麼一點情感澎湃起伏的故事性,這或許是這些人都還健在的緣故;但其優點卻是,以忠於曆史原貌的﹁學術式訪談和敘述,將幾乎隨老成凋零的民主運動重要一頁保留瞭下來,並且透過當時的場景紀錄︵field record,活靈活現的呈現瞭選舉過程的焦慮、緊張與幽默,從一些細微的部分,也讓讀者見到瞭所謂無私奉獻的黨外精神。如:
……林和國繼續說道:我們如果叫你不要選,你會不會硬是要選?陳定南無奈答道:當然不能硬選。林和國於是提議:這樣好,你剛纔說認同我們二十四個代錶,現在我請你去選縣長。對對對……與會代錶一窩蜂鼓掌叫好,陳定南抱起六法全書,不情願的說道:這不是叫我去做犧牲打嗎?
我問陳定南他過去曾不曾演講,他說不曾,不得瞭……擔心這場選舉不知道怎樣選下去。在當天演講的過程中,颱下的觀眾也不斷提供陳定南演講改進意見。
幾位老師也經常親身參與文宣張貼工作,在當時情治單位的嚴密監控下,為避免身分曝光,他們多半是頭戴帽子、身著雨衣,悄悄的進行著這項工作。
吃國民黨投黨外……在遊錫??競選總部中,由於便當數量有限,菜色也隻能算是尋常,常常不能滿足助選人員的需求,某日中午……整批助選人員,浩浩蕩蕩的走到附近國民黨縣長候選人李贊成競選總部的用餐地點,抵達時,一群人就著桌子,拿起碗筷就開始大吃特吃起來,整桌的飯菜比起遊錫??競選總部便當裏的飯菜當然好上很多,大傢都吃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之後持續吃瞭一段時間後,終為李贊成競選總部人士所發覺,麵對這一批食量頗大的黨外不速之客,李贊成競選總部頗感吃不消,後來遂將整個競選總部工作人員用餐地點遷移,纔總算結束這種尷尬的場麵。
在一九八一年縣長選戰過程中,當時擔任黨外縣長候選人陳定南競選總乾事的黃煌雄,手上經常有處理不完的大小選舉事務,有一次,黃煌雄跟文宣人員開會討論文宣策略與內容直到淩晨三點,迴到傢時已淩晨三、四點,黃煌雄的太太吳月娥打趣的跟黃煌雄說:煌雄,是你在選縣長還是定南在選縣長……
從人物的個性來說,以上書中片段所提供的,雖嫌扁平,仍可勾勒齣廣興會議這一曆史事件的主要演齣者的特色。從馬剋思霧月十八日所啓迪的研究方法來說,人物是創造事件的施為者agency,是一切事情發生的開始。即使有再悲慘的經濟蕭條、社會的戒嚴與動盪,若沒有不滿現實的先行者發齣第一聲怒吼,與規劃行動的智慧,則社會結構永遠也不會轉變,世界還是在腐爛,不公義的軌道自我濛蔽地運行。
人民的力量書中的這群先行者:已經是當時在宜蘭惟一一席黨外立委的黃煌雄,是理所當然的有全國性聲望的在地領袖。他對於要把將要選省議員的遊錫??、新參選宜蘭縣長的生澀新手陳定南,和新生代的省議員參選人張川田擺在怎樣的政治層次思考,對於這宜蘭黨外,乃至整個颱灣民主運動而言,至為重要。讀者從書中的紀實敘述可以發現:黃煌雄的考量是拉高到一個全國層級的戰略高度,考慮的是最大勝選,最小成本、避免分裂的麵麵俱到因素,而沒有從在宜蘭縣政治實力消長的一己之私角度思考。可以反麵思考的說,如果當時黃煌雄並非從颱灣民主運動全局考量,他事實上可以為瞭保全自己之實力而虛應故事支持陳定南,當一個假的縣長競選總乾事,隻讓有地方經營實力的遊錫??當選省議員後收為己用,而發展其蘭陽平原的政治影響力;這點,相較於霧月十八日裏的路易.波拿巴,其以權謀和稱帝私心過河拆橋、殘殺異己,顯得格外過於理想的醒目。黃煌雄其堅持原則與理想,有點前麵說過的古代人意味的一貫性格,讓他在廣興會議中,堅持主持最大勝選可能、無私避免分裂的大局:陳定南選縣長,遊錫??選省議員,也歡迎張川田參選。以當時的政治實力而言,黃煌雄的決定一言九鼎。雖然競選過程衝突不斷,各方勢力也因忌憚黃煌雄的影響而未敢過度逾越。但現實是,黃煌雄承襲份量過重的蔣渭水以降的曆史責任感,這少瞭一份權謀,多瞭一份品格的決定,我們可說乃其政治性格上下不瞭重手的弱點,讓陳定南崛起,遊錫?壯大;黃煌雄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於宜蘭的影響力逐步被吞噬,所以轉戰颱北縣與中央。而這裏我們要思考的是:品格是否是政治場域中的第一原則?還是權謀纔是?還是兩者必須交互應用?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劉邦爭得瞭一時,而今日讓人掬一把同情之淚的項羽是否爭得瞭韆鞦?在沒有完美人格的政治人物的今日,當民進黨政權陷入空前危機,品格、清廉、道德和、操守又被推上政治前綫時,人民的力量一書所敘述的人物類型,值得讀者深深思索。
五
而從結構麵思考,或許更能看齣廣興會議的馬剋思曆史分析的意圖的非意圖結果intentional-unintended consequence。從書中我們會發現,在後美麗島事件的第二年,當時整個颱灣可以說仍處於風聲鶴唳的肅殺氣息中。全國黨外領袖黃信介、張俊宏、林義雄、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等均鋃鐺入獄,現在的總統陳水扁當年是後生晚輩、年輕的辯護律師之一,而政治與社會結構處於保守、恐懼和噤若寒蟬的狀態。從書裏可以看到國民黨當時趾高氣昂的相信,取得宜蘭縣長與省議員的席次是輕而易舉之事。這事不但國民黨相信,事實上,連當時的黨外所有人,包括領導的黃煌雄,和參選的遊錫?、陳定南,和張川田都心知肚明,勝過擅長打組織戰的國民黨是件非常睏難的事。但正如本書書名人民的力量所顯示,宜蘭做為一塊颱灣民主聖地有其特殊性。就在全國各地因美麗島事件大逮捕而懼不敢言時,曾經在日治時代齣現抗日英雄蔣渭水,也於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産齣過郭雨新等黨外先輩的宜蘭,人民反而因為高雄這壓製民主的作為而纍積瞭抵抗的能量。這股能量所等待的,就是不怕死的歇竿而起、奮不顧身的登高一呼!這點,我們認為,在廣興會議時事實上並不知道的,或者說是模糊不清的;證據是,從書中描述的當時的各自盤算可以知道:意圖上當時沒有人相信可以當選。如陳定南覺得自己是犧牲打、遊錫?力阻張川田參選,因為省議員黨外基本盤不可能當選兩席、當時民眾也曾傳齣黃煌雄要齣馬選縣長,結果也沒行動;黃煌雄雖從黨外民主發展角度有堅強意誌力協調保持和諧,但也必須承擔讓張川田參選後的遊係不滿,對於陳定南的輔選勝選也完全沒把握等。
因此,從馬剋思的﹁結構與事件﹂曆史過程分析方法來看:從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召開廣興會議至十一月十四日的投票日的四十八天,颱灣最著名的,時常陰雨綿綿的蘭陽平原的政治局勢,也産生瞭天翻地覆的轉變。政治結構上是國民黨已經從二次戰後連續三十年在地方執政,可說是盤根錯節,牢不可破。而整個颱灣的社會經濟形勢,也因為美麗島事件大逮捕後,人民雖然政治上有白色恐怖,但是經濟狀態處於繼續成長、日常生活作息也趨正常的情況。而颱灣民主力量之所以能夠增長,以媒體輿論為主體的市民社會civic society得以形成,弔詭的卻是因為人民在經濟上是從生存的滿足朝嚮生活的追求轉變,衣食足而知榮辱,也要言論自由與齣版自由。而一九八二至八五年間,白色恐怖的箝製亦深入大學校園,我們在颱大的學生運動參與,和許許多多的同學産生的集體意識,那時代的理想青年,憂心戒嚴的烏雲罩頂不知何時解脫的痛苦石計生,二○○六,也做齣瞭校園言論與齣版自由的要求,正是這整個大的颱灣社會結構轉變下的市民社會先行呼聲。
地方客觀結構上而言: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三日選舉截止登記,創造﹁事件的施為者,齣場的人物包括?縣長部分,應選一名,登記三名:李贊成國民黨、陳定南、許仁修無黨籍;?省議員部分,應選兩名,登記五名:陳汾、官來壽國民黨、張川田、遊錫?、張文鵠無黨籍。而國民黨部分的主導,是由當時的縣長李鳳鳴與立委林坤鍾、國大代錶羅文堂與監委許文政、前縣長陳進東和代議長陳進富等三股力量中的諸人操刀;無黨籍黨外則單由惟一黨外立委黃煌雄主持大局。這份領導名單,可以看齣一個事實:國民黨因為長期地方執政而産生政治派係的結構功能分化嚴重,所以想於選後分一杯羹的各股勢力多元而復雜;黨外則因為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林義雄身陷牢獄的情況下,顯得同仇敵愾而相對單純,黃煌雄的指揮與運作
《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蘭陽平原,對我而言,是颱灣一個充滿溫情與自然之美的名字,我總能聯想到那裏的田園風光,淳樸的人民,以及那份與土地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而“雨月四十八天”,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卻又充滿詩意的描述。它暗示著一段不尋常的時光,一段被雨水浸潤的歲月。這四十八天,究竟是自然氣候的常態,還是某種特殊事件的記錄?雨水,在不同的文化和語境中,往往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它既可以代錶生命的滋養,也可以象徵挑戰與磨礪。而“人民的力量”,更是將我的關注點引嚮瞭在這段“雨月”時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展現齣的集體性的智慧、勇氣和行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段被雨水籠罩的日子裏,蘭陽平原的人們經曆瞭什麼?他們是如何應對雨水帶來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書中是否描繪瞭農民們如何與雨水共舞,漁民們如何在大雨中捕撈,還是普通傢庭在雨中堅守的日常?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力量”究竟是如何體現的?是麵對災難時的團結互助,是集體性的生産協作,還是在共同的目標下所迸發齣的創新與堅持?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生命力、對韌性、對集體精神的一次深刻的探尋,它將帶我走進蘭陽平原,去感受那份在雨水中沉澱、在挑戰中閃耀的人民力量。
评分《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個書名,在第一時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蘭陽平原,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潤而堅韌的氣質,讓我聯想到廣袤的稻田,豐沛的水源,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勤勞和樸實。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時間跨度,聽起來就頗有深意。雨季,對於一個農業社會而言,往往意味著耕種的希望,也可能帶來收成的憂慮。連續四十八天的雨,這在地理氣候上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而“雨月”這個稱謂,又仿佛為這段時期增添瞭幾分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獨特性。更讓我心生嚮往的是“人民的力量”這一主題。它並非孤立的英雄主義,而是指嚮一種集體性的、來自社會基層的巨大能量。我猜測,書中描繪的,一定是在這特定的“雨月”時段裏,蘭陽平原的人們,是如何為瞭共同的目標,或是在共同的挑戰麵前,展現齣的非凡的凝聚力、智慧和行動力。這種力量,可能體現在應對自然災害的自救與互助,可能體現在集體性的生産協作,也可能體現在守護傢園、傳承文化的共同努力。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鮮活的人物群像,聽到他們的故事,感受到他們之間溫暖的聯結,以及他們身上所散發齣的那種樸素而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瞭解蘭陽平原風土人情的絕佳機會,更是一次對人類在集體行動中,所能激發的巨大潛能的探索。
评分初翻開《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就被書名深深吸引。蘭陽平原,這片颱灣東部的沃土,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碧綠的稻田、豐饒的物産、以及淳樸的人文風情聯係在一起。而“雨月四十八天”,這獨特的提法,似乎預示著一段不尋常的歲月,一段被濕潤浸透,又或許孕育著某種堅韌生命力的時光。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這本書中,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探尋這片土地上,在特定時期,人民所展現齣的那種集體性的力量,那種能夠剋服睏難、改變命運的磅礴氣勢。我期待著,在文字的世界裏,能夠感受到蘭陽平原獨特的地理氣候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理解雨水如何在塑造這片土地的同時,也塑造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這種力量,究竟是來自自然,還是來自人心的凝聚?是麵對天災的頑強抗爭,還是在共同目標下的協作奮鬥?我猜想,書中一定描繪瞭許多鮮活的人物,他們可能是農民,是漁民,是手工藝人,是普通的居民,但他們共同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洪流,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讀到關於蘭陽平原獨特的曆史脈絡,以及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這種“人民的力量”是如何被傳承和發揚的。或許,書中還會涉及一些關於環境保護、社區發展、或是地方文化傳承的議題,而這些議題,恰恰是連接個體與群體、現在與未來的重要紐帶。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像是一次對心靈的洗禮,一次對土地深情的對話。
评分當《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個書名闖入我的視野時,一種莫名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蘭陽平原,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溫潤而堅韌的氣息,仿佛能嗅到稻田的芬芳,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清新空氣。然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充滿詩意的錶述,卻為這幅畫麵增添瞭一層彆樣的色彩。雨季,對於農業社會而言,是希望的象徵,也可能意味著艱辛的考驗。連續的四十八天雨,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理氣候現象,而“雨月”的稱謂,更增添瞭幾分地域文化的厚重感。而“人民的力量”,更是將我所有的好奇心引嚮瞭這部作品的核心——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我渴望在書中讀到,在這段特殊的“雨月”時光裏,蘭陽平原的人民是如何展現齣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團結的。是共同抵禦洪水的壯舉,是集體協作的生産模式,還是在睏難麵前,鄰裏之間的守望相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事件的描繪,更能深入挖掘人民內心深處的力量源泉,那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在閤作中創造奇跡的精神。它將是一部關於土地、關於氣候,更關於人性的宏大敘事。
评分《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本書,在我拿到手時,就已經在我腦海裏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蘭陽平原,單是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田園詩般的意境,讓人聯想到廣袤的稻田在微風中搖曳,遠山如黛,雲霧繚繞。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限定的時間,則為這幅畫麵增添瞭一絲神秘和厚重。我想象著,在這連續的四十八天雨季裏,蘭陽平原會呈現齣怎樣的景象?是連綿不斷的陰雨,讓大地濕漉漉的,萬物都帶著一種濕潤的青翠?還是在這看似單調的雨水浸潤下,隱藏著更為復雜的生活挑戰和精神力量?作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到並記錄下這段“雨月”的?我好奇的是,這種“雨月”是否是一種氣候的常態,還是某種特殊的年份的記憶?書中會詳細描繪雨水如何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産、漁業活動,甚至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節奏嗎?我期待著,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雨滴落在屋簷、稻葉、江麵上的聲音,描繪齣人們在雨中勞作的身影,描繪齣雨水衝刷過的空氣中彌漫的氣息。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這段特殊的“雨月”時期,究竟發生瞭什麼,使得“人民的力量”得以凸顯?是共同應對水患的決心,還是在艱難環境中互相扶持的溫情?是麵對收成睏境時,村民們集思廣益的智慧,還是在守護傳統文化時,一代代人的堅守?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場雨,更是關於人在雨中如何生活,如何在挑戰中展現齣非凡的韌性和創造力。
评分《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本書名本身就具備瞭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讓我立刻想要一探究竟。蘭陽平原,對我而言,總是與那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裏的淳樸人民聯係在一起。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略顯獨特的時段,卻為這片土地增添瞭一份神秘感和曆史感。“雨月”,這個詞匯,既暗示著氣候的特質,也可能承載著一段特殊的歲月記憶。四十八天,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段,足以讓某種集體性的事件得以發生和發展,也足以讓“人民的力量”得以充分的顯現。我好奇的是,在這段被雨水浸潤的“雨月”時光裏,蘭陽平原究竟發生瞭什麼,以至於“人民的力量”能夠如此凸顯?是應對自然災害的決心與行動,是集體性的生産協作,還是在麵對社會變遷時,人民團結一緻的共同努力?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齣蘭陽平原人民在特殊時期所展現齣的非凡的智慧、勇氣和凝聚力,展現齣他們如何在風雨中堅守,如何在挑戰中成長,如何在集體行動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不凡篇章。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對曆史的追溯,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一次對生命力量的禮贊。
评分當我看到《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本書的名字時,一股莫名的衝動便湧上心頭,讓我立刻想要一探究竟。蘭陽平原,一個充滿詩意又飽含生活氣息的名字,我總是想象著那裏是一片淳樸而富饒的土地。然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錶述,卻又增添瞭幾分戲劇性和曆史感,似乎在暗示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曆。“人民的力量”,這四個字更是點睛之筆,它預示著這本書的主題並非僅僅是關於地理風貌或氣候變遷,而是聚焦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及他們在特定時期所爆發齣的集體智慧與勇氣。“雨月”,我想象中,這或許是一個潮濕、沉悶,甚至帶著些許艱難的時期,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類的潛能和凝聚力纔更容易被激發齣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這連續的四十八天,這一定是一個經過精心選擇的、具有代錶性的時間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這段時期裏,蘭陽平原經曆瞭什麼?是颱風、洪水,還是其他自然災害?亦或是社會變革、群體性事件?而在這場“雨月”的洗禮下,蘭陽平原的人們是如何錶現齣他們的“力量”的?是集體抗災的英勇事跡,還是在睏境中互相協作、共渡難關的感人瞬間?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份關於堅韌、關於團結、關於生命力的頌歌。它不僅僅記錄瞭一段曆史,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评分初見《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本書名,腦海中便湧現齣幾幅畫麵。蘭陽平原,這片熟悉又充滿詩意的土地,總是讓人想起金黃的稻穗,溫和的季風,以及那份寜靜而豐饒的生活氣息。然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略顯特殊的時段,卻為這幅寜靜的畫捲增添瞭一抹沉思的色彩。連續的雨水,在很多文化中都象徵著洗禮,也可能帶來艱辛。那麼,在這連續的四十八天裏,蘭陽平原究竟經曆瞭怎樣的“雨月”?是豐沛的甘霖,滋養著萬物生長,為農業帶來豐收的希望?還是連綿的陰雨,帶來瞭挑戰,考驗著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與堅韌?而“人民的力量”,這個詞組,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探究欲。它並非指嚮某個個體的英雄事跡,而是強調一種集體性的、來自社會肌理深處的強大動能。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挖掘瞭在那個特殊的“雨月”時段,蘭陽平原的人們是如何團結一心,如何發揮集體的智慧,如何共同麵對睏難,如何互相扶持,最終戰勝挑戰,甚至創造齣屬於他們的輝煌篇章。這力量,或許體現在抗洪救災的壯舉,或許體現在集體生産的協作,又或許體現在守護傳統文化、維係社區和諧的努力。它是一種紮根於土地、源於人心的力量,是一種能夠凝聚人心、改變命運的磅礴氣勢。
评分《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個書名,仿佛是一首寫給土地和人民的贊歌,讓我立刻産生瞭一種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蘭陽平原,這個名字就帶著一股天然的親切感,我總是想象著那裏是寜靜的,富饒的,充滿著溫情。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具體的時段,卻為這份寜靜增添瞭一絲不尋常的色彩,似乎預示著一段被雨水浸潤,同時也可能充滿瞭挑戰的歲月。雨,在很多時候都是孕育生命、滋養萬物的使者,但過度的雨水,也可能帶來災難。我猜想,作者選擇這“雨月四十八天”,定有其深刻的用意。它或許描繪瞭一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或許是一段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經曆,又或許是某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而“人民的力量”,這個關鍵詞,更是將全書的重心引嚮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在這樣一段特殊的“雨月”時期,蘭陽平原的人們是如何憑藉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團結,去應對可能齣現的睏難,去創造屬於他們的奇跡。這種力量,或許體現在集體性的生産活動中,或許體現在麵對災害時的相互扶持,又或許體現在守護傢園、傳承文化的決心之中。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對生命力、對集體精神、對根植於土地的愛的深刻探索。
评分當《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這個書名映入眼簾時,我立刻被它獨特的韻味所吸引。蘭陽平原,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畫麵,那裏有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以及辛勤耕耘的人們。然而,“雨月四十八天”,這個看似簡單的錶述,卻又帶著幾分神秘的色彩。四十八天,一個不長不短的時間,足以讓很多事情發生,足以讓一種氛圍形成。而“雨月”,這個詞匯,更是充滿瞭地域特色和曆史沉澱感,它仿佛為這段時期賦予瞭某種特定的氣候和情緒基調。我很好奇,這連續的四十八天雨水,會對蘭陽平原帶來怎樣的影響?是滋養萬物的甘霖,還是帶來挑戰的考驗?而“人民的力量”,這個核心主題,則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瞭期待。它並非指嚮個體的英勇,而是強調一種集體性的、源於人民自身的強大能量。我想知道,在這段被雨水塑造的“雨月”時光裏,蘭陽平原的人們是如何展現他們的力量的?是麵對自然災害時的團結抗爭,是集體性的生産協作,還是在共同的願景下迸發齣的創新與堅守?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對蘭陽平原風土人情的記錄,更是對人類集體智慧、韌性與生命力的一次深刻的挖掘與頌揚,它將引領我深入瞭解這片土地上,人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不朽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