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所收入八篇論文,所探討的內容歸屬兩大範疇:一是戰後颱灣的土地改革,次為戰後的文化發展。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論》對於戰後颱灣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文獻作一個全麵的迴顧。
第二部分《戰後轉型》共四篇論文,主要是針對一九五○年代颱灣的土地改革而發,扣緊土地改革曆史的政治經濟學麵嚮。第五篇論文則是闡述楊懋春(1904-1988)先生對颱灣農村社會的觀點。
戰後颱灣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商社會的轉化,必然牽涉作為傳統文化根基的儒傢思想與曆史意識的變化,所以本書第三部分《未來展望》的三篇論文都與這兩個議題有關,論述颱灣文化變遷與廿一世紀海峽兩岸關係的展望。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兼任,2005)、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2005起)。現任颱大曆史係教授、颱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獲得學術榮譽包括美國王安漢學研究奬(1988)、傑齣人纔講座(1977-2002)、鬍適紀念講座(2005-2006)。
著有:《戰後颱灣的轉型及其展望》(2006)、《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2006)《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2004)、《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2004)、《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2002)、《大學通識教育探索:颱灣經驗與啓示》(2002)、Mencia Hermeneutics: 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1999)、《孟子》(1993)、《孟學思想史論》(捲一)(1991)、(捲二)(1997)等書。
◆引論
壹、戰後颱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
一、前言
二、社會變遷:都市文化、社會階層與婦女的新動嚮
三、文化變遷:價值取嚮與民間文化的轉變
四、思想變遷:中西思潮的激盪
五、結論
◆戰後轉型
貳、土地改革及其對颱灣農村與農民的衝擊
一、前言
二、戰後颱灣土地改革的背景
三、土地改革對颱灣農村與農民的衝激
四、結論
參、戰後初期土地改革前後自耕農及其所麵臨的問題
一、前言
二、土地改革後自耕農階層的形成
三、新興自耕農階層所麵臨的問題
四、政府保護自耕農的措施
五、結論
肆、戰後初期颱灣的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幾個問題:雷正琪函見解讀
一、前言
二、雷正琪函件的內容
三、日據時代曆史背景與颱糖公司土地的由來
四、國傢資本主義之下農民颱糖公司的緊張關係
五、光復初期土地改革與經濟政策的矛盾
六、農復會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的角色
七、結論
伍、戰後颱灣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種解釋:楊懋春的觀點及其侷限
一、前言
二、楊懋春分析農村社會文化的方法論傾嚮
三、楊懋春的農村社會文化經驗與思想淵源
四、楊懋春對颱灣農村社會文化的看法及其侷限
五、結論
◆未來展望
陸、儒傢傳統與二十一世紀颱灣的展望
一、問題的提齣
二、戰後颱灣脈絡中的儒傢思想:麯解與誤用
三、古典儒傢思想的新啓示
四、二十一世紀颱灣的展望
五、結論
柒、曆史意識與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關係的展望
一、前言
二、颱灣史的主題:離心力與嚮心力的拉鋸戰
三、「急統派」主張的盲點及其危機
四、「急獨派」的侷限:對中國近代曆史意識的忽視及其原因
五、兩岸關係的新展望:從曆史/人民的立場齣發
六、結論
捌、曆史邁嚮二十一世紀的颱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
一、前言
二、颱灣新文化的特質:「自我意識」的覺醒
三、颱灣新文化形成的曆史背景
四、颱灣新文化中的新問題及其對應策略
五、結論
這本書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幾乎涵蓋瞭戰後颱灣轉型期的方方麵麵。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能夠將如此龐雜的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觀點和不同曆史解讀的呈現,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曆史多元性的尊重。書中對颱灣社會內部不同族群的互動和關係,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張力,也有著相當的篇幅。這些分析讓我對戰後颱灣社會融閤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然而,我總覺得,在對未來展望的部分,可以有更多創新性的思考。例如,在當前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戰後颱灣所積纍的經驗和教訓,對於其他正在轉型中的國傢和地區,究竟能提供哪些可藉鑒的思路?在科技革命和信息時代加速到來的今天,颱灣的轉型經驗又將如何與時俱進,迎接新的挑戰?這些開放性的問題,如果能得到更充分的探討,將會使這本書的價值超越曆史研究本身,具有更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评分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在學術深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絕佳平衡點的著作。作者在對曆史事件進行深入剖析的同時,也注意到瞭敘事節奏的把握,讓我在閱讀時不會感到枯燥。書中對於戰後颱灣國際地位的變化,以及其在冷戰格局下的角色定位,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從“以美援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到後來尋求更廣闊的國際空間,每一步都充滿瞭策略與博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颱灣在不同時期,與周邊國傢和地區關係變化的分析印象深刻。這些分析不僅有助於理解颱灣自身的定位,也為我們理解整個東亞地區的復雜地緣政治格局提供瞭重要的視角。然而,在我看來,本書在探討國際關係時,或許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其對颱灣內部社會結構和認同政治的影響。例如,國際環境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到颱灣民眾的民族情感和國傢認同的?這種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分析,將會使這本書的論述更加立體和完整。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嚴謹的排版所吸引。通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史料的掌握和梳理能力令人欽佩。書中大量引用的檔案、報告和迴憶錄,為我們描繪瞭一幅詳實的曆史畫捲。尤其是在論述政治製度的演變時,作者對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組織架構、人事變動以及政策齣颱的背景,都有著非常細緻的考證。從戒嚴時期的集權統治,到逐漸放寬管製,再到最終走嚮民主化,每一個環節的轉摺點都得到瞭充分的論證。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也曾産生過一些疑問。例如,書中對於在野力量的崛起,以及民間社會運動的興起,雖然有所提及,但其內在的驅動力、組織方式以及對政權的影響程度,似乎還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討。我特彆想知道,在信息相對不流通的年代,這些力量是如何匯聚起來,並最終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的。此外,書中對於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各自的策略和目標,如果能有更多的對比分析,可能會讓讀者對那個時期的政治格局有更全麵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作者的文字樸實而有力,仿佛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那些塵封的往事。讀到那些關於普通民眾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與奮鬥的故事時,我常常會為他們的堅韌和樂觀而感動。書中對戰後颱灣社會各個階層的描繪,從農民、工人到知識分子,都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經濟發展時,不忘穿插進去的人情世故和社會風俗的描寫。這些細節讓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更加鮮活和有溫度。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地為生活打拼,同時又維係著傳統的情感紐帶。當然,我也希望書中能有更多的篇幅去探討,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那些珍貴的傳統文化是如何被保留、傳承,又或者是在哪些方麵受到瞭衝擊和改變。畢竟,一個社會的轉型,絕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上的改變,更是深層文化和價值觀的演變。
评分這是一本厚重的曆史著作,閱讀過程既是知識的汲取,也是一次深入的思考。作者以宏大的視角,鋪陳開來的是戰後颱灣復雜而跌宕的社會變遷。從經濟的初步恢復,到工業化的起步,再到後來所謂的“經濟奇跡”的形成,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艱辛與挑戰。書中對土地改革、資本積纍、技術引進等關鍵性因素的分析,讓我對颱灣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然而,我始終覺得,經濟的騰飛背後,人文社會層麵的轉型同樣值得關注。例如,作者在論述經濟成就時,對於文化認同的演變,對於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新舊價值觀的碰撞,似乎還可以有更細膩的描摹。書中雖然提及瞭民主化進程,但對於這個過程中的社會動員、政治博弈以及民眾心態的變化,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深入的個案研究或訪談記錄,那樣會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體現齣轉型期的復雜性。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學術著作,它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戰後颱灣發展脈絡的框架,也激發瞭我對其中一些更深層次問題的探索欲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