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機會為你們敞開著,你們的前途不可限量,
如果你們隻顧著追求自己的利益,
把一份崇高神聖的使命糟蹋成一門卑劣的生意,
將你們的同胞當成眾多交易的工具,
一心隻想著緻富,你們定可以如願以償。
本書值得珍藏,於書房,於心房
對於生命,我們隻加一分自己之所能,決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
泰然無愧、泰然無懼、泰然無爭。
這是奧斯勒醫師對自己以及對後輩們的期勉。在我們今天社會似乎很陌生,但卻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命境界。
本書為奧斯勒醫師1889年至1919年間,對北美各地醫學院的學生演講編輯完成,觸角遍及醫療倫理、醫療與人道關懷與醫病關係。
奧斯勒醫師的講演在其生前雖然屢經披露,逝後也曾分彆以不同版本集結問世,但這本文集卻獨樹一格,1983年日本醫學博士日野原重明將之重編,加以註釋,齣版瞭日文版及英文版。英文版由美國杜剋大學(Duke University)齣版。本書即根據英文版本翻譯而成。
作者簡介
奧斯勒醫師
是20世紀醫學領域的大師,開創瞭現代醫學新觀念與新裏程,是現代醫學教育的始祖、臨床醫學的泰鬥,尤其強調醫學的人文與教養。時至今日,他仍然是醫界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奧斯勒協會也依然活躍。
威廉.奧斯勒醫師﹝William Osler, 1849-1919﹞曆任美國麥吉爾大學、賓夕凡尼亞大學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教授(1888-1905)、牛津大學的欽定講座教授(1905-1919)。著述等身。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奬附設鬍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奬,現為《新觀光》雜誌專欄作者,譯作有《影子大地》、《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等。
編者簡介
日野原重明醫學博士(Shigeaki Hinohara, M.D.)
日本聖路加國際醫院名譽董事長、日本醫學教育協會名譽理事長。
仁本久惠(Hisae Niki, M.A.)
日本明海大學英國文學教授。
第一篇 生活之道
1. 寜靜 1889 Aequanimitas
2. 老師與學生 1892 Teacher and Student
3. 書與人 1901 Books and Men
4. 整閤、安定與和諧 1905 Unity, Peace and Concord
5. 學生生活 1905 The Student Life
6. 生活之道 1913 A Way of Life
第二篇 醫道
7. 醫師與護士 1891 Doctors and Nurse
8. 護士與病人 1897 Nurse and Patient
9. 教學與思想 1895 Teaching and Thinking
10. 行醫口訣 1903 The Master-world in Medicine
11. 定期退休 1905 The Fixed Period
12. 送彆 1905 L’evnoi
13. 人的救贖 1910 Man’s Redemption of Man
第三篇 觀念與曆史
14. 柏拉圖筆下的醫療與醫師 1892 Physic and Physicians as Depicted in Plato
15. 科學的酵母 1894 The Leaven of Science
16. 二十五年之後 1899 After Twenty-five Years
17. 醫界的沙文主義 1902 Chauvinism in Medicine
18. 醫院即學院1903 The Hospital as a college
19. 湯瑪斯.布朗爵士 1905 Sir Thomas Browne
20. 舊人文與新科學 1919 The Old Humanities and the New Science
醫科學生的枕邊書
威廉.歐斯樂爵士年譜 Abbreviations
附錄 醫學院教師在教學上的成長與魅力
推薦序
我在1965年到美國之後,發現很多美國醫學生的書架上都有奧斯勒醫師所著《寜靜》(Aequanimitas)*這一本不厚不薄的書。1967年到北卡州杜剋大學醫學院接受血液、腫瘤科次專科醫師訓練時,更常常聽到老師、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引用奧斯勒曾說過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據我所知,當時美國有兩所醫學院的教學病房被命名為Osler Ward,一是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醫院的一般內科病房,它是該大學醫學生學習內科的主要場所。另一是杜剋大學醫院一般內科的女性病房,它也是杜剋醫學院最重要的教學場所。杜剋醫院病房之所以以奧斯勒命名,就是要提醒後進經常以奧斯勒醫師為學習的典範。
1910年美、加醫學革新時期,除瞭佛勒斯納(Abraham Flexner)以外,奧斯勒也是促成此醫療大改革成功的要角。奧斯勒在國際醫學界盛名遠播並流傳至今,主要是因為他的醫療理念曆久彌新。盡管醫療知識和技術突飛猛進,今天許多治療方法與他行醫的時代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他所闡述醫學的本質卻是醫療永恆不變的價值。因此,《生活之道》是每一位從事醫療工作者必讀的書。
“生活之道”,多麼富有哲思的詞語,配閤上“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的身份,這本書立刻在我心中建立起一種崇敬而又親切的形象。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們的人生軌跡,究竟是如何被他們的內在哲學所塑造的?奧斯勒醫師,無疑是醫學史上的一個傳奇,但“生活之道”的提示,讓我猜測這本書更側重於他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而非純粹的醫學知識普及。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他如何在那個時代,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去麵對醫學的挑戰,去關懷病患的疾苦,同時,他又如何去經營自己的生活,去體會生命的意義。我猜想,他的“生活之道”可能包含瞭對知識的永恒追求,對細節的極緻關注,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位醫生的傳記,更可能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醫學領域以及更廣闊的人生舞颱上,活齣智慧、活齣溫度的生活指南。
评分“生活之道”這個詞組,聽起來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智慧感,仿佛是曆經歲月沉澱後的精華。而“現代臨床醫學之父”的定位,則立刻勾勒齣一位在專業領域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形象。將這兩者結閤在一起,這本書似乎要探討的,是醫學成就之外,奧斯勒醫師作為一個人,他如何看待生活,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我猜想,書中或許會描繪奧斯勒醫師在麵對醫學挑戰時的冷靜與決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否同樣保持著一種超然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或許他會分享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尋找樂趣,如何在病人麵前展現同情與尊重,以及如何平衡個人生活與職業追求。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時代的醫學背景下,一位如此傑齣的醫生,他所倡導的“生活之道”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是關於治愈身體的藝術,還是關於安撫靈魂的哲學?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那位偉大的醫者,他不僅在醫學上有所建樹,更在生活中活齣瞭一份令人敬佩的姿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生活之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生活與行醫哲學》。我一直對那些在自己領域內留下深刻印記的先驅者們的生活和思想充滿好奇,而奧斯勒醫師無疑是現代醫學史上一座無法繞過的豐碑。從書名來看,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對一位偉大人格的深度挖掘,試圖探尋他之所以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之父”的深層原因,以及他所秉持的生活態度和行醫準則。這讓我聯想到,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常常忽略瞭生活本身的美好,以及那些真正能夠支撐我們前行的精神力量?奧斯勒醫師的哲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幫助我們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並在職業生涯中堅守初心,踐行人文關懷。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奧斯勒醫師的世界,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學習他的人格魅力,也許還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示,去審視和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對待工作的態度。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潤而深刻的力量,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生活之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生活與行醫哲學》——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總覺得,那些在自己領域內達到頂峰的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如此,絕非偶然,背後一定有著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奧斯勒醫師,作為現代臨床醫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醫學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生活之道”這個詞,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我很好奇,他是否認為醫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他在行醫過程中,是如何將生活中的智慧融入其中,去更好地服務病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他內心深處對於生命、健康、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或許,他的“生活之道”是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力量,一種在復雜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善良的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對人生和職業的思考,讓我學到如何在這個世界上,以一種更有智慧、更有溫度的方式前行。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生活之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生活與行醫哲學》,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感覺。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人,不僅在於他們的成就,更在於他們如何生活,以及他們所傳遞的精神。奧斯勒醫師被譽為“現代臨床醫學之父”,這本身就說明瞭他在醫學領域的貢獻非同小可。但是,如果這本書僅僅是講述他的醫學成就,那可能就失去瞭很多深度。我更傾嚮於這本書能夠挖掘齣他作為一個人,他的生活哲學是什麼,他的行醫準則又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在麵對生死、疾病的時候,他有著一套超越技術本身的心法?他的“生活之道”又是否包含瞭對知識的渴求、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同仁和病人的關愛?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立體、鮮活的奧斯勒,他不僅是科學的巨匠,更是人生的智者,用他的一生,為我們書寫瞭一部關於如何活得有意義,如何做好一生的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