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到高科技、從外交到貿易,環境,已經成為全人類重新思考的頭號議題。
迎嚮綠色新世紀,颱灣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國民所得已超過一萬美元的社會,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品質?
在山林與海浪間,在垃圾與亂墳中,天下雜誌編輯群以瀋痛的心為這受傷的島嶼把脈,也為這片土地的子民尋找一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之路。
環境颱灣 迎未來
綠色新世紀起跑
永續發展策略─跨世代建國藍圖
經濟生態 求共生
綠色競爭,企業的未來
中鋼自成工業食物鏈
許文龍(奇美董事長):領導人要帶頭打預防針
ISO4000來勢洶洶
道茲(ISO4000主席):主動承諾,創造優勢
美麗之島 痛山水
颱灣環境總體檢
高屏溪的悲歌─生命之水到貪婪之河
水的危機
山的眼淚
河偉真(省林務局長):山,是全民的資産
海岸綫的消失
鄭明修(中研院動物所副研究員):滄海桑田誰之過?
垃圾的戰爭
毒物哪裏去?
當垃圾不再是垃圾
墳墓的亂象
生病的環境 生病的人
鏡頭下:消失的山水 消失的記憶
體係之離 山河破碎
誰為環境把關?
張隆盛(前環保署長):民間、官方聯手覓齣路
林俊義(颱北市環保局局長):環保問題要有生態倫理
楊日昌(工研院副院長):有誘因,行動更有力
自然有路 新藉鏡
瑞典踏齣自然的一步
艾姆(「自然的一步」執行長):以行動化解無力感
瑞典樂至集團─徹底綠色改造
日本NEC─對下一代永遠的承諾
德國 荷蘭─資源減半 幸福加倍
生態素養─內心與自然的互動
瑞典─讓孩子感受海洋,守望水涯
賽林(瑞典全國教育協會協調人):小朋友也有大影響
美國─小鎮綠色傳奇
永續教育 綻希望
開啓教育的藍天
關渡自然公園─鴛飛魚躍颱北伊甸園
點燃行動的火苗
主婦聯盟─點點滴滴催生大愛
大地綠野社區─掃齣美麗的信仰
潘忠政─踏到的土地都是傢
綠色建築─創造共生傢園
與自然展開對話
劉小如─自然中,一加一不等於二
釋聖嚴─淨心種福報
陳冠學─荒地,有情天
陳玉□;把颱灣人的第一次留給自然
與自然共舞
我們該怎麼做?大傢一起踏齣這一步
獻給颱灣的未來 我們要做什麼? ∕殷允芃
十五年前,颱灣與美國斷交不久,外交日益孤立,經濟發展遇到瓶頸,於是天下創刊,以「經濟是我們的命脈」為主軸,希望舉國上下,能以充沛的經濟活力,在國際上打齣一條齣路來,贏得世人的尊重。
十五年後的今天,颱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已由二韆五百美元升至一萬二韆美元,經濟投資也由颱灣擴至大陸、東南亞,甚至歐美。今年初,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的民選總統也順利産生,民主的曆程,又嚮前邁瞭一大步。
但在經濟和政治嚮前衝時,停下腳步迴頭看去,卻發現做為政經基礎的社會與環境,卻已遍體鱗傷,受害慘重。
颱灣近年來在政治和經濟的狂熱追求之下,生命的價值受到扭麯,功利、短視、貪得、掠奪的驅使,使社會日益分歧暴烈,使環境摧殘破敗。
原鄉消失瞭
對許多在颱灣長大的人而言,美濃、觀音山,由於文學、藝術的感染,幾乎也成為心目中的「原鄉」,充滿瞭詩情畫意的影像、美好的嚮往,和神聖不可侵犯。
於是,當你看到觀音山已成為全颱灣最大的濫葬崗,由山麓嚮山腰一路蔓延;美濃被汙濁不堪的高屏溪支流穿割,成為垃圾和汙水的故鄉,你會泫然欲泣、心痛。
走在乾枯的高屏溪河床、七層樓高的垃圾堆旁,不到五分鍾,白色的九人小巴士車頂已被上韆隻匍匐的蒼蠅黑壓壓地蓋滿,卻見垃圾堆上有人種番茄。
高屏大橋下,裸露的橋墩已比人還高,旁邊堆放著各類廢棄物、破敗的神像、李連競選海報,被阻隔的水道裏長滿瞭布袋蓮。
在颱南鹽水溪旁,咿咿呀呀的喇叭伴著長長的迎神隊伍,農民辛勤地用馬達自烏黑濃濁的水溝抽水灌溉秧苗和高麗菜。各種公路旁常見荒廢的農田、乾枯的茅草、骯髒的大地、乾瞭的魚塭。一種無人理的荒涼,一個像廢墟的颱灣。
這和你有關嗎?
這樣的景象,經常帶著文武百官浩浩蕩蕩的車隊、匆匆忙忙下鄉的總統、院長、省長、部長、縣長,看得見嗎?感受得到嗎?這樣的景象,對經常在玻璃帷幕高樓大廈冷氣間裏日夜加班匆忙打拚的你,有關聯嗎?
對我們,這居住在颱灣的二韆一百萬人,有關聯嗎?這荒蕪、破敗、這人所造成的對山河傢園的破壞!
基於一種對社會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省思,基於一種希望你我共同努力關懷環境的期盼,天下十五週年以「環境颱灣」專刊,與你一齊探討颱灣環境的過去、現況與未來。
為瞭希望你也能體驗幾許環境被殘傷的景像和震驚,天下也特彆拍攝瞭一部紀錄片,邀你一齊去「看河」,邀你一齊來思考。
參與颱灣環境專刊的記者同仁,在上山下海的採訪過程中,寫下瞭他們的感受:
經常分析企業競爭力的主編莊素玉,經過這次環境專刊後,對企業的看法改變:「企業如果隻顧績效,沒有做好環保,沒有珍惜大自然資源,負起企業對社會、對大自然的責任,可說是一個不完美的企業,在經營上總有一很大的缺陷。」但她很高興地看到,已有許多企業都很積極地在疼惜環境,並動手從自己做起,領先推行經濟與環境的共生共榮。
數字管理當務之急
收集颱灣環境總體檢數字的過程,常讓林宜諄倍感挫摺,相關的資料殘缺不齊、散見各地:「發現我們的政府似乎並不關心這塊我們生存的土地,連它被摧殘、破壞的程度都搞不清楚,更何況是解決問題。數字管理和電腦化運作應該是一個『大有為』政府的當務之急。」
喜愛大自然和潛水的彭漣漪發現:「我們對環境不友善,環境也不會迴報以友善,結果是我們住在一片敵意愈來愈強的土地上。」
從注重環保的德國迴來,賓靜蓀發覺:「不知該悲該喜,在颱灣環境終於受到重視,環保卻變成一種時髦語、流行話,跟日常生活無關。除瞭缺乏生態素養,不知道環境是環環相扣的。原因還可能是,真正的環保,要改變生活方式,而改變自己,是很麻煩的。」
負責攝影的戴重芳慨嘆:「一直快樂不起來。行腳所及,盡是滿目瘡痍;這塊土地因人的貪,已成荒廢之島。攝影對於我,這些日子,竟成為痛苦的事。什麼時候,這塊土地上的一景一物,可以讓我在按下快門時,不再有愧意?」
一人一份心力
生在布袋海邊的蕭錦綿,發現西濱公路的開挖,使她的傢消失瞭:「消失瞭山水,也消失瞭記憶;而記憶是我們共同的力量。」
目睹瞭颱灣環境的美麗與幻滅,鄭一青感受一份急切:「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和遲疑,除非我們現在改變,我們將無退路,也無前路。」
楊瑪利,曾實地考察採訪過新加坡,認為新加坡因為有前瞻、有效率而廉能的政府,而為人民規劃齣美麗、乾淨、充滿綠意的花園城市;採訪過澳洲,由於人民的積極主動、熱心參與環境議題的討論,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投身維護環境,使得澳洲成為世界環境淨土。
她認為隨著民主化的發展,颱灣不可能走新加坡的路,唯一希望:「就是人民覺醒,採取行動,自己扛起責任來。寶島颱灣,同樣需要全民,像『一人一票』一樣,一人一隻掃把、一人一點時間、一人一份心力,清掃齣颱灣舊時的美麗。」
颱灣要有什麼樣的未來,就看我們要怎麼做。
我們要怎麼做?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颱灣的環境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我們的曆史、文化、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地方的環境,必須先理解它的“故事”。《環境颱灣》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紮實。它沒有迴避颱灣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工業化帶來的汙染,或是城市化進程對自然空間的侵占。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梳理,例如早期的工業發展對河流的汙染,或是過去的某些政策對環境造成的長遠影響,都讓我對颱灣的環境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讀到關於早期加工齣口區發展的章節時,深感觸動。當時為瞭經濟發展,我們付齣瞭巨大的環境代價,而這些代價,很多時候都是由生活在周邊的居民承擔的。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指責,而是試圖去呈現一個更復雜、更全麵的圖景,讓我看到,環保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反思和行動。
评分《環境颱灣》這本書,說實話,我拿到它的時候,心情是有點復雜的。颱灣這片土地,對我們來說,不隻是故鄉,更是承載瞭太多記憶和情感的地方。從小到大,我們聽著關於颱灣的美麗傳說長大,也親身感受著這片土地的脈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議題也越來越成為我們繞不開的話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們不得不停下來,認真思考。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對於颱灣自然風貌的細膩描繪。作者並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語調,而是仿佛一位走遍瞭颱灣每一個角落的旅人,用文字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從北部的陽明山壯麗的火山地貌,到中部阿裏山的雲海翻騰,再到東部海岸綫的壯闊波瀾,每一個場景都仿佛觸手可及。書中對不同季節的描寫尤其令人動容,春日的花海爛漫,夏日的蟬鳴陣陣,鞦天的落葉繽紛,鼕日的山林靜謐,這些細微之處,都勾起瞭我對颱灣自然景緻的深深眷戀。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繪美景的同時,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心痛的現實。例如,在描述某條曾經清澈見底的溪流時,他沒有停留在過去的美好,而是引入瞭如今被工業廢水汙染的現實,以及當地居民為此付齣的努力和代價。這種現實與理想的交織,讓我讀來格外有共鳴,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保護環境的緊迫性。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我非常欣賞的部分。它沒有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也沒有過於煽情的呼喚,而是用一種溫和而有力的筆觸,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喜歡它在敘述過程中,穿插的各種故事和案例,這些故事,讓抽象的環境概念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它在講述水汙染問題時,會引用一位漁民的親身經曆,描述他的生計如何因此受到影響。在討論廢棄物處理時,會講述一個傢庭如何通過垃圾分類,大大減少瞭傢庭的垃圾産生量。這些生動的故事,比任何枯燥的數據和理論,更能打動人心。它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在“教導”我們,而是在“邀請”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去迴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曆,去對照書中所描述的場景,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收獲良多。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我們”的視角來看待颱灣的環境問題。我常常覺得,很多關於環境的書籍,都來自於外部的視角,顯得有些疏離。而《環境颱灣》則完全不同,它就像是站在我們中間,用我們熟悉的語言,和我們一起討論我們共同麵對的問題。書中對不同地區的環境議題的呈現,也很有代錶性。例如,它談到瞭北部都會區空氣汙染的挑戰,南部工業區水資源短缺的睏境,東部海岸開發與保育的拉鋸,以及離島生態保護的特殊性。這些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在新聞中看到過,或是在生活中感受過。這本書將這些零散的信息串聯起來,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完整的颱灣環境版圖。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社區參與的案例的介紹。它講述瞭如何通過基層組織的努力,推動地方政府改善環境,例如,某個社區如何爭取到更完善的垃圾分類迴收係統,或是如何保護一片即將被開發的綠地。這些故事,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改善傢鄉的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永續發展”這個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追求經濟的增長,但往往忽略瞭環境的承載能力。這本書,則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提齣瞭“永續發展”的理念。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繁榮,不應該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而應該是能夠讓子孫後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書中對颱灣綠色能源發展的探討,讓我看到瞭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例如,如何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或是如何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減少浪費。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地方創生”的解讀,它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閤,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有機農業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也保護瞭當地的自然環境。這種“共贏”的模式,讓我看到瞭颱灣未來發展的方嚮。
评分更讓我驚喜的是,《環境颱灣》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問題的呈現,而是深入探討瞭“人”在環境議題中的角色。我一直認為,環境的保護,最終還是要迴歸到人的身上。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給瞭我很多啓發。它采訪瞭許多在颱灣各地默默耕耘的環保人士、社區工作者,甚至是那些受到環境變化影響的普通民眾。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講述瞭一位在宜蘭農村生活的阿姨,她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傢庭主婦,變成一位積極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的領頭人。她組織大傢一起種樹、清理河道、推廣有機耕作,她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對土地深沉的熱愛,讓我深受感動。書中還討論瞭代際之間的環境觀念差異,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和溝通,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我自己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對很多事情都抱著叛逆的態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導他關注環境保護,這本書提供瞭一些很好的思路,讓我覺得,也許我們可以從傢庭教育開始,慢慢改變。
评分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將宏觀的環境議題,與我們每個颱灣人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我一直覺得,談論環境,不應該隻是空泛的理論,而應該觸及我們生活的點滴。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例如,它探討瞭颱灣的“吃”文化與環境的關係。我們都愛吃海鮮,愛吃本地特産,但有多少人想過,我們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背後都牽扯著怎樣的生態鏈?書中分析瞭過度捕撈對海洋生態的破壞,以及某些農業生産方式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消耗。我讀到關於夜市小吃的章節時,更是深有感悟。夜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書中也提到瞭夜市産生的食物垃圾和一次性餐具的問題。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是否也正在給環境增加負擔?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關於“惜食”的案例,一位老奶奶堅持將剩下的食物製作成新的菜肴,這種看似微小的舉動,在書中被賦予瞭深刻的環保意義。這讓我意識到,環保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選擇中,從買菜、做飯,到用餐、處理廚餘,每一個環節都有我們可以努力的空間。
评分《環境颱灣》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一直以來,我們似乎習慣於將自己置於自然之上,認為自然是為我們服務的。然而,這本書的筆觸,卻讓我們看到瞭自然本身的尊嚴和脆弱。書中對颱灣地質構造的介紹,讓我瞭解瞭這片土地的形成過程,以及它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同時,它也揭示瞭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比如山體滑坡、地震等。我讀到關於某處海岸綫被過度開發,導緻侵蝕加劇的案例時,深感震驚。我們為瞭經濟利益,肆意改變自然,最終可能會引火燒身。書中還探討瞭氣候變化對颱灣的影響,例如海平麵上升對沿海城市造成的威脅,或是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增加。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與自然割裂,而是深深地嵌入其中。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评分《環境颱灣》所傳遞的一種“韌性”精神,是我非常看重的。我一直認為,颱灣這片土地,本身就充滿瞭生命力,但也麵臨著各種挑戰。這本書,恰恰展現瞭這種韌性。它不僅描繪瞭颱灣美麗的自然風光,更展現瞭颱灣人民在麵對環境問題時的不屈不撓和積極探索。書中有很多關於“復育”和“再生”的故事,例如,某個曾經被汙染的區域,如何通過多年的努力,重新恢復瞭生機;或是某個瀕危的物種,如何通過人工繁殖,逐漸擺脫瞭滅絕的危機。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希望。它們告訴我,即使我們犯過錯誤,即使我們麵臨睏難,隻要我們堅持努力,總能找到解決之道。這種韌性,不僅體現在自然界,也體現在我們的人民身上。看到這麼多普通人在為環境保護默默付齣,讓我覺得,我們的未來,是有希望的。
评分《環境颱灣》讓我對“傢鄉”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體悟。我一直認為,傢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構築的城市,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自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傢鄉更廣闊的維度。書中對颱灣的生物多樣性的描寫,讓我驚嘆於這片土地孕育的生命之美。從高山上的特有種,到濱海濕地的珍稀鳥類,再到珊瑚礁裏的繽紛魚群,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珍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在地物種”的介紹,它們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名詞,更是這片土地上獨一無二的印記。書中還探討瞭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以及它們對颱灣本土生態造成的威脅。這讓我聯想到,我們人類自身,也何嘗不是一種“入侵”?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對生態係統的改變,不也是一種“侵擾”嗎?這本書通過對颱灣自然之美的細緻描摹,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這片土地的愛,也讓我更願意去守護這份美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