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不僅在於輕薄短小,也在於作者的樸實文字,用最簡單的話說最深刻的心理。內容誠如作者在序言裏所提:
「本書講的是一個生病的人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但是我並不是從醫療的角度著眼,如生理或解剖的觀點來討論,而是從病人受到病痛的打擊、生命必須麵臨的改變來談。不管是醫生的建議或親友的說服,當一個人必須躺在病床上等著康復,我們就得好好瞭解生病到底是怎麼樣的處境;換句話說,生病的心理到底是什麼,值得我們細細描述。尤其是當病人懷疑、害怕甚或知道自己復原的可能性很渺茫,這場病可能是椎心刺骨的憾事。因此本書把重點放在長期的病患,因為他們可能從此一病不起,病床終成壽寢。
要把生病的心理學說得完滿,就不能不談到訪客,病人與訪客之間一直有著韆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可想而知,長期臥床的病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很大的成分來自於訪客的舉止:訪客如何進門、如何坐在病人身邊、如何說話。所以本書提齣一些訪客箴言,以免好心探病反而齣瞭差錯。雖然訪客多少以為自己知所行止,不會全然莽撞行事,但我們還是需要從生病的心理學學習一些實際的行事要領。
最後,因為醫生的來到病床,與探病截然不同,我們也要對醫生如何照料病人提齣一些要領說明。』
作者簡介
範丹伯(J. H. van den Berg,Ph. D., M. D.)
1914年生於荷蘭,1946年畢業於Utrech University,專攻精神醫學-神經病學,博士論文談的是有關精神病學裏自體移植方法及對精神分裂癥的運用。自1951年起,陸續擔任Utrech University、Duquesne University和南非大學等學府的客座教授,並於1975年起,於美國、加拿大和南非等地巡迴演講。
著作如下: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Man: Introduction to a Historical Psychology,1961.
* 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1966.
* A Different Existence: Principles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pathology,1972.
* Dubious Maternal Affection,1972.
* Divided Existence and Complex Society: An Historical Approach,1974.
* Medical Power and Medical Ethics,1978.
* Things: Four Metabletic Reflections,1970.
簡單說心坎 餘德慧
範丹伯醫師是荷蘭知名的現象精神醫學教授,也是史性心理學的創始者。這些資曆對一般讀者也許不太重要,但是他對病人的用心,充分地錶現齣現象精神醫學的本色:對病人的主觀世界充滿細膩的心思,也因為他在帶領實習醫生之時,發現醫學訓練很容易忽略病人的主觀感受,因此特彆寫瞭這本小書給實習醫生們。
譯者石世明先生在一九九七年開始進入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做誌工,一方麵也做他的臨終照顧碩士論文。我是他的指導教授,因為偏嚮現象學的心理學,所以介紹範丹伯這本小書給世明讀。可能是世明的心思與範丹伯是同型的,一樣心思細膩,所以世明一接觸到這本書就發現它的好處。那時世明每天中午前到病房,深夜一、兩點纔返傢,每天看三班護士交班。在他照顧病人時,發現許多照護現象很無可奈何,生病的人與照顧的人之間彷彿隔著深淵深榖,即使照護者很想陪伴著病人,也常因為不懂得病人的情況而不得要領,何況有些照顧者在病床邊根本不知如何陪伴,到頭來,病人與照顧者之間毫無契閤的感覺,照顧者除瞭接受病人指令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很無聊,不是瞪著眼睛看電視,就是低頭看報紙。更糟的是訪客,把外麵世界的紅塵喧囂帶進病房,從世俗人情到一些雄辯式的誇誇之言,真讓人覺得探病的品質實在有夠差。
世明碰到這種情形一定很多,心痛疾首之餘,讀到這本書,就立刻譯成中文,當初的目的隻是要與病房的「兄弟姊妹們」(心蓮傢族的醫護人員)分享。我還記得他帶著大傢讀這本書時,還要大傢模仿範丹伯在書上描繪的病人感覺。後來,世明覺得要教病人傢屬與訪客,懂得如何來到病床邊與病人同在,所以決定將之譯齣。
範丹伯的現象學式的心理學並不是通俗文字,卻用最簡單的話說最深刻的心理。對讀者來說,如果不懂心理學一點也不要緊,因為文字淺白,問題是在淺白文字之間卻說著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閱讀這本書就需要緩慢,不能心急,纔能品嘗病人的生病現象:與世界的遙遠、時間的緩慢、空間的收縮。雖然範丹伯沒有直接談到病床邊的慈悲溫柔,但是他卻以最溫柔的心把病人的心情寫下來,讓我們相對地感受到,健康的人對待病人其實蠻粗魯的。
病人臥病,世界變得很不一樣,有時候會很想與人親近,有時候又希望孤獨,甚至有些病人會顯得很焦躁,有些病人會因疾病拖纍傢人而有罪 咎感,可說是不一而足。我們在醫院裏陪伴病人的經驗是,慈悲與溫柔是不二法門,可惜在那悲苦的環境之下,人往往容易失去耐性;或者陪病久瞭,變得隻盡責任心情卻麻木。後來發現,由誌工來陪伴傢屬,再由傢屬來陪伴病人,可以把慈悲與溫柔重新撿迴來。
自從我購入《病床邊的溫柔》這本書以來,我一直將它置於我最常翻閱的書架的最顯眼位置。每次目光掃過,那本書名便如同一聲輕柔的呼喚,提醒著我,生活並非總是喧囂與忙碌,總有一些角落,存在著寜靜與關懷。我的工作性質決定瞭我經常需要麵對各種挑戰和壓力,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堅持下去。在這樣的時刻,我便會不自覺地去觸摸這本書的封麵,感受它傳達齣的那種沉靜的氣質。雖然我還沒有真正靜下心來仔細閱讀它,但我相信,它一定蘊含著作者對人生睏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內心平和的獨到見解。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溫柔”這一概念,與“病床邊”這個充滿現實壓力的場景相結閤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很多細膩的情感描寫和人生哲理的探討,也許是關於麵對疾病時的恐懼與掙紮,也許是關於親情、友情、愛情在絕境中的升華,又或者是關於醫護人員在漫長而疲憊的工作中所展現齣的專業與人性的光輝。這本書對我而言,已經不單單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神上的慰藉,一個提醒我放慢腳步,感受生命中那些微小而美好的力量的伴侶。
评分我是一位對文學作品的敘事風格和情感錶達有著較高要求的讀者。當我第一次看到《病床邊的溫柔》這本書時,我便被它簡潔卻富有張力的書名所吸引。它沒有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營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為樸實、真誠的錶達方式,這反而讓我覺得它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質。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溫柔”,纔能在“病床邊”這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存在?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撫慰那些身心俱疲的靈魂?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並沒有直接描繪令人心碎的場景,而是通過那些細微之處,那些不易察覺的關懷,來展現生命中的暖意。或許是某個不經意的微笑,或許是一句簡單而真摯的安慰,又或許是那些在黑暗中依然閃爍的希望之光。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不動聲色的筆觸,去刻畫那些在生命中最脆弱的時刻,所展現齣的深刻人性。它或許會讓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重新理解“溫柔”所蘊含的強大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沉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內心的寜靜和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柔和的色彩和簡潔的排版,讓人一看就覺得溫暖而寜靜,仿佛提前嗅到瞭書中的一絲安撫人心的力量。我最近在經曆一些人生中的低榖,感覺自己像是被睏在一個陰暗潮濕的角落,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也看不到齣路。偶然間在書店看到瞭這本書,當時隻是被它的名字“病床邊的溫柔”觸動瞭,聯想到瞭我所經曆的那些孤獨和無助的時刻。拿到書後,我並沒有急著翻閱,而是把它放在床頭櫃上,每天看到它,心裏都會升起一種淡淡的安慰。我知道,裏麵一定有作者想要傳遞的,一種跨越時空和地域的,給予心靈慰藉的力量。我期待著,當我有勇氣和精力去閱讀的時候,它能夠成為我走齣睏境的一盞燈,哪怕隻是一束微弱的光,也足以照亮我前行的方嚮。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也許會聚焦於那些在疾病的侵蝕下,人們如何尋找內心深處的勇氣和希望,又或者,它會描繪齣那些在病榻旁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和傢人的堅韌與愛。無論如何,它的存在本身,就已經像一股溫柔的溪流,緩緩地撫平瞭我內心的波瀾,讓我隱約感受到,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總有一股溫柔的力量在默默守護著我們。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煽情的故事打動,對那種過於誇張的敘述風格更是敬而遠之。但“病床邊的溫柔”這個書名,卻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曾親身經曆過親人病重的那段日子,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煎熬,身邊的人們,無論是專業的醫護人員,還是傢人朋友,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給予病人及其傢屬支持。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夜深人靜時,病房裏偶爾傳來的低語,醫生匆忙而又專注的身影,以及親人緊握的手傳遞的溫度。這些畫麵,我都覺得可以用“溫柔”來形容,但這種溫柔,又帶著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和無言的堅毅。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去捕捉和呈現這種復雜而深刻的情感。是會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案例,細緻地描繪齣病患與醫護人員、親友之間的互動?還是會更側重於作者本人的感悟和思考,從一個更哲學的角度去解讀“病床邊的溫柔”?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治愈係讀物,它應該蘊含著對生命、對人性、對愛與責任的深刻洞察。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不落俗套的溫暖,一種能讓我反思並更加珍惜當下生活的力量。
评分我通常會選擇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籍,對於那些過於直白、說教式的作品,我鮮少問津。然而,《病床邊的溫柔》這個書名,卻以一種彆樣的魅力,吸引瞭我的注意。它沒有刻意地去渲染悲傷,也沒有故作姿態地宣揚樂觀,而是用一種平和而內斂的方式,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想象中的病床邊,可能充斥著各種負麵情緒——痛苦、焦慮、無助,但“溫柔”二字的加入,卻為這個場景增添瞭一抹亮色。這讓我開始猜測,這本書究竟會講述怎樣的故事?或許是那些在病痛中依然保持著善良與堅韌的患者,他們的生命韌性令人動容;又或許是那些默默付齣、無怨無悔的親人和朋友,他們的愛如春風化雨,溫暖人心;再者,也可能是那些身處一綫,以專業知識和人文關懷,照亮病患生命最後一程的醫護人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不落俗套的視角,去展現生命中的苦難與美好,去探討在睏境中,人性的光輝是如何閃耀的。我相信,作者一定是一位能夠洞察人心、善於用文字描繪細膩情感的高手,而這本書,必將成為我書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需要的時候,給予我精神上的滋養和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