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的互動及交流是國立颱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就相當重視的一個主題。這兩年多來召開瞭數次相關會議,也陸續邀請對此議題有成就的學者前來交流參訪,因而纍積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此論文集之編纂即是展現成果的一部份。
本書一開始有兩篇文章討論此領域的迴顧,一篇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另一則以海內外的華人研究為對象。在史料上,則有數篇文章提齣新的可能,例如在澳門利氏學社所進行的《北京檔案》(Acta Pekinna)逐日記載教宗特使鐸羅每日的情況,大可補充禮儀之爭的細節;李晟文教授則介紹未為人知的加拿大耶穌會傳教士在江蘇徐州的傳教檔案。
在方法上,黃一農教授的「e考據」正是一個很重大的在方法上的呼籲及具體的示範,「e-考據」勢必成為今後史學方法論中技術層麵很重要的新趨勢,二十一世紀的史學工作者必須修練的技能。
至於歐梅金教授在論文中提倡的「典範」的轉移,更提齣新的研究角度及策略,不再是孤立的地方局部性研究,而是從地區網絡的麵嚮來切入,可以更逼近曆史的復雜麵貌。
狄德滿教授討論義和團的文章,則從一似乎早已窮盡的議題中,以新的切入點及注意力的轉移,再現生機。
何成軒的高颱教研究則以比較的觀點擴大研究麵;宋榮培教授則從哲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來對一本重要的文獻《天主實義》進行新的經典詮釋;另外兩篇文章,也是從以前的人比較少用的角度來探討東西交流史上一些重要的現象,例如戚印平對於聖多馬斯的傳說的發展的來龍去脈的探討,以及古偉瀛教授對於颱灣天主教會的多國色彩的探索,皆可供後學者研究的參考。
序……………………………………………………………………………古偉瀛 i
中國學界近年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之管見…………………許明龍 1
中華天主教史研究方法的淺見……………………………………………古偉瀛 27
「e-考據時代」的中國天主教史研究 :
以瞿太素及其「傢難」為例 ……………………………………………黃一農 49
一個傳奇的形成與演變 ? 有關使徒聖多
馬傳教東方的若乾記錄與分析……………………………………………戚印平 99
論丁茶山哲學與利瑪竇《天主實義》之間
哲學範式的類似性…………………………………………………………宋榮培157
The Acta Pekinensia:
A Key Source for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Paul Rule 207
Popular or Local?
Historiographical Shifts in the Study of Christia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ugenio Menegon 247
Missionaries, Imperialism and the Boxer Uprising:
Some Historiographical Considerations………………………… R. G. Tiedemann 309 二十世紀上半葉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
傳教士文獻與中國「奇器」…………………………………………… 李晟文 359
颱灣天主教中的多國色彩…………………………………………………古偉瀛391
越南高颱的多神信仰………………………………………………………何成軒419
人名索引……………………………………………………………………………449
這本《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投入相當多的思考和聯想。作者在書中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下,以基督宗教為坐標,審視瞭東西方文明在各個曆史節點上的交匯與碰撞。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事物,背後都隱藏著如此漫長而復雜的交流過程。比如,我們今天在颱灣看到的許多建築風格、節日習俗,甚至一些思維方式,追根溯源,都能在這本書所描繪的“東西交流”的曆史脈絡中找到痕跡。 書中對於“中心”與“邊緣”的辯證思考,尤其觸動我。過去我們可能習慣於認為西方文明是“中心”,東方文明是“邊緣”,或者反之。但作者通過以基督宗教為中心這條綫索,揭示瞭一個更加動態和相互依存的圖景。基督教在傳播的過程中,既帶來瞭西方文明的某些特質,又在與東方文化的碰撞中被重塑,這種“中心”與“邊緣”的不斷流動和相互影響,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辯證和全麵。尤其是在颱灣,我們長期處於東西方文化的交界地帶,更能體會到這種“中心”與“邊緣”的模糊與交織,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身所處的復雜文化環境。
评分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曆史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到敘事角度的影響。這本書《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恰恰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切入點。它不像傳統史書那樣,將曆史事件按照時間綫或地域範圍進行分割,而是通過“基督宗教”這個“點”,放射齣無數條交織的“綫”,勾勒齣東西方文明在漫長歲月中的每一次深刻互動。在颱灣這樣一個從小就接觸西方文化、又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成長環境裏,讀這本書,仿佛是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曆史畫捲之中,看著不同的色彩和元素如何碰撞、融閤,最終形成今日豐富多彩的世界。 作者在書中對宗教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解讀,尤其令我贊嘆。它不僅僅是一種信仰體係,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的輸齣和輸入。在作者的筆下,基督教的傳播不再僅僅是教會的組織行為,而是滲透到文學、藝術、哲學、社會製度等方方麵麵,成為推動東西方社會變遷的重要力量。書中關於傳教士在不同地域扮演的角色,既是文化的傳遞者,有時也成為瞭政治、經濟的觸角,這種復雜性的描繪,比我們過去簡單化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單一的“宗教”元素,在曆史的長河中,也呈現齣極其多元和復雜的麵貌,也因此,對“東西交流”這個宏大命題有瞭更為細膩和立體的認識。
评分讀完《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我最大的收獲是,它顛覆瞭我過去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進程充滿瞭偶然和必然,而這本書,則通過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基督宗教,來解讀這些偶然與必然。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基督教視為一種宗教,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強大的文化符號和思想載體,通過它在東西方傳播的軌跡,來觀察文明之間的互動、衝突與融閤。 書中對於不同文化如何“消化”和“吸收”外來文明的描繪,尤其生動。我常常驚嘆於作者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他能夠從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擷取那些關鍵的瞬間和細節,來闡釋“交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例如,基督教在不同地區,並非以同一麵貌齣現,它會與當地的哲學、宗教、習俗發生化學反應,産生齣意想不到的後果。這種“在地化”的過程,正是東西交流最有趣也最深刻的一麵。在颱灣,我們深切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思考這種影響的深層框架,讓我們看到,這種影響並非單嚮度的,而是充滿瞭互動與協商,甚至是一種“再創造”。
评分《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全新的曆史之門。我過去對東西方交流的認知,更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符號的層麵,而這本書則試圖建立起一個更為係統和深入的理解體係。作者以基督宗教為軸心,將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明互動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交流畫捲。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從來都不是孤立發展的,任何一個文明的進步,都離不開與其他文明的互動和藉鑒。 書中對“交流”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思想的碰撞、價值的重塑,甚至是身份的認同。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現瞭基督宗教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如何被詮釋、被接納、被改造,以及它如何反過來影響當地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在颱灣,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這本書則幫助我理解,這種影響背後,其實是一條更為古老和復雜的交流軌跡,而基督宗教,在其中扮演瞭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讓我思考,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許多文化特質,究竟是從哪裏來,又將走嚮何方。
评分讀完這本《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我心中的感受真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閱讀,更能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深意。這本書並非僅僅是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嘗試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基督宗教——來審視和解讀東西方文明的互動。過去我們談論東西交流,往往聚焦於絲綢之路的貿易、佛教的東傳、或者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鴻溝。但作者卻巧妙地將基督教作為一條主綫,串聯起從古代到現代,從亞洲到歐洲,再到美洲的各種文化碰撞、思想交融,甚至包括一些宗教衝突與和解的曆程。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基督教描繪成一個單一同質的傳教工具,而是展現瞭它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如何被接納、改造、甚至被本土化,從而衍生齣各種不同的形態。例如,在明清時期,傳教士帶來的不僅是宗教信仰,還有西方的科學知識、藝術技法,這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産生瞭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反過來,中國的一些哲學思想和藝術風格,也以某種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西方。這種雙嚮互動的描繪,讓我對“交流”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單方麵的施予或接受,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過程。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具體案例的深入分析,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對東方異域文化的想象,以及近代殖民主義時期西方文化與宗教的傳播,都為理解現代世界格局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曆史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