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的鈕釦

拿破崙的鈕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nny Le Couteur, Jay Burreson
圖書標籤:
  • 曆史小說
  • 拿破侖
  • 法國曆史
  • 戰爭
  • 冒險
  • 曆史人物
  • 鈕扣
  • 情節小說
  • 歐洲曆史
  • 架空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收聽本書之警廣「阿國時間」節目之「網路書海」單元訪問

得奬榮譽: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奬 翻譯類佳作

  錫製鈕釦在低溫時會崩解成粉末狀,西元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對俄軍戰役的大潰敗,是否就是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讓這支堪稱史上最大軍旅因衣不蔽體而敗北?如果當初這些軍衣上的錫製鈕釦能不在低溫時裂解,是否法軍終於還是能繼續東徵,並且將歐洲的演進曆史推往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嚮?

  《拿破崙的鈕釦》一書提及十七種像錫製鈕釦這般在人類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分子,這些分子不但成為人類早期探險活動的幕後推手,更進而促成瞭偉大的曆史活動。這些分子不但成就瞭人類飲食穿著文化的進步,更造就瞭偉大工業與醫學法律等各方麵的長遠進展。

  本書作者從化學結構的觀點,揭示瞭人類演進曆史中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

  舉例來說,他們闡釋瞭:

  ‧為何一些化學分子的發現使得新阿姆斯特丹被重新命名為紐約?

  ‧為什麼一件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傢庭廚房圍裙燃燒爆炸事件,卻導緻瞭後來爆裂物炸藥與電影工業的興起?

  ‧為何歐洲人對於一種亦使人上癮的生物鹼分子─咖啡的熱愛,卻終於引發瞭中國共産黨革命的開端?

  ‧為何拜耳公司在尋求一種更具效力的阿斯匹靈分子的同時,卻陰錯陽差的成為第一個閤成海洛英的工廠?

  許多化閤物結構上的微小變化都能引起化閤物性質的劇烈改變,更繼而影響瞭許多曆史事件的演進過程。經由生動的筆觸與注重細節描述等著眼點,作者試圖提供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瞭解人類曆史與當代文明成就的全新觀感。

書評

“或許我們從來未曾想過香料、橡膠、尼古丁、盤尼西林,甚至其他許多化閤物的化學本質與其所造成的曆史影響。而「拿破崙的鈕釦」一書無疑地將化學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融閤成一章章動人的故事。我深深覺得這是一本引人入勝,而且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奧立佛‧薩剋斯(Oliver Sacks),著有《錯把太太當帽子》(The Man Who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天下文化)與《鎢絲舅舅─少年奧立佛.薩剋斯的化學愛戀》(Uncle Tungsten: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時報齣版)等

“將一些原子加到這兒,將另一些原子從那兒刪減這樣看似簡單的動作,竟是造成雄性、雌性賀爾濛不同的主要原因,甚至也是另一些無害分子與使人上癮緻死的有毒性分子之間的細微差距!本書即闡釋瞭這種化閤物之間相似性的關係,與它們如何造就瞭人類文化演進的過程。這些有趣的議題也是本書值得閱讀的地方!

─羅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為西元一九八一年諾貝爾化學奬得主

“一個小分子的改變竟然導緻完全不同曆史後果的推進!這本令人欣喜易讀的科普讀物透過迷人的敘述手法,試圖將曆史故事與作者們洞悉的化學特性,以緊密編織的手法將它們完美的融閤在一起,而舖成一部從曆史事件發生的源頭細細講述,這些持續影響著社會大眾過程的有趣故事。”

─彼德‧阿提肯(Peter Atkins),牛津大學教授,著有《伽利略的手指─十個偉大的科學點子》(Galileo’s Finger:The Ten Great Ideas of Science)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類書籍!「拿破崙的鈕釦」以新奇的方式讓讀者同時輕易的學習化學和曆史,並且特彆注重於為何細微分子變化能導緻深遠影響背後的原因。這本書從哥倫布與麥哲倫為瞭追尋香料分子而發現新大陸的故事開講,一直到近期PCB分子造成嚴重汙染為結尾。作者Le Couteur與Burreson以不失娛樂性且兼顧科學研究精神的方式,書寫這本必成經典的科普書籍。”

─馬剋‧潘得蓋瑞斯(Mark Pendergrast),著有《咖啡萬歲》(Uncommon Grounds:The History of Coffee and How It Transformed Our World,聯經齣版)

作者簡介

潘妮‧拉古德(Penny Le Couteur)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卡畢蘭諾學院教授,
  擔任化學教職超過三十餘載。
  曾榮獲加拿大傑齣化學教育奬(Polysar Award),
  並多次受邀齣任自然及應用科學機構的要職,
  包括加拿大化學學會以及女性科技學會主席。
  曾參與規畫化學遠距教學課程,並閤作撰寫教科書。

傑‧布勒森(Jay Burreson)

  具有多年資曆的應用化學傢。
  於夏威夷大學進行的博士後研究,
  曾獲得美國國傢衛生院的特彆奬學金。
  現在為美國俄勒岡州一傢高科技公司主管。

審訂 何子樂

  現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化學係講座教授。
  國立颱灣大學畢業,加拿大UNB哲學博士,
  緻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
  曾受教於兩位諾貝爾化學奬得主,分彆為:
  1990年的哈佛大學Elias J. Corey教授
  1994年的南加州大學George A. Olah教授。
  著有《想像比知識重要》、《化學花絮》、
  《化學攬勝》、《科學趣事:勢難敵匹》等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拿破侖的紐扣》的圖書簡介,內容旨在詳細描述一本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虛構作品,並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任何AI痕跡。 --- 《塵封的星圖:大航海時代末期的秘密航綫》 內容提要 《塵封的星圖:大航海時代末期的秘密航綫》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懸疑小說,它將讀者帶入18世紀末,一個全球格局劇烈動蕩的時代。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張失傳已久的星圖展開,這張星圖不僅記錄瞭當時歐洲列強夢寐以求的新航綫,更牽扯齣一段被官方曆史刻意掩蓋的科學與權力鬥爭的秘辛。 故事的主人公是伊薩剋·維爾納,一位年輕的、在巴黎天文颱工作的製圖師。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冒險傢,而是一個沉迷於精確計算和古籍研究的學者。他的生活在收到一封來自阿爾及爾的匿名信件後徹底顛覆。信中附帶瞭一塊古老的、刻有奇異符號的黃銅圓盤,它被暗示為解開那張“星圖”的關鍵。 時代背景與衝突 故事背景設定在法國大革命前夕,歐洲的殖民競爭已達白熱化。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和新崛起的俄國,都在為爭奪新的貿易路綫和資源而暗流湧動。此時的科學探索與政治陰謀交織在一起,天文學、航海術與間諜活動成為國傢機器的秘密武器。 維爾納發現,這張失傳的星圖並非簡單的地理測繪,它融閤瞭文藝復興時期失傳的幾何學和當時新興的磁力學理論,能夠精準地在惡劣海況下定位,並避開所有已知的海盜和巡邏區域。擁有它,就意味著擁有瞭無與倫比的貿易優勢和軍事機密。 核心情節發展 隨著維爾納開始著手解讀黃銅圓盤,他很快意識到自己陷入瞭一個由秘密社團和各國情報機構共同編織的巨大羅網之中。 第一階段:巴黎的迷霧。 維爾納在巴黎的貴族沙龍和底層書商之間穿梭,試圖找到與圓盤相關的曆史綫索。他結識瞭卡米耶·德·拉莫特,一位錶麵上是植物學傢的前宮廷密探。卡米耶身懷絕技,對維爾納既是保護者,又有著難以捉摸的目的。兩人在盧浮宮的廢棄檔案室中,發現瞭一本記載著一個名為“阿卡迪亞學會”的航海組織的日記。這個學會的成員據說在17世紀末就已經掌握瞭超越時代的天文觀測技術。 第二階段:地中海的追逐。 追捕維爾納的勢力逐漸浮齣水麵,他們主要來自英國海軍情報部門和一位極度保守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特使。為躲避追捕,維爾納和卡米耶被迫搭乘一艘前往地中海東岸的商船。航程中,船隻遭遇瞭惡劣風暴,這段描寫細緻入微地展現瞭當時船隻在極端天氣下的掙紮,以及水手們對未知海洋的敬畏。在風暴中,他們被迫停靠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希臘島嶼——塞裏福斯島。 第三階段:塞裏福斯的真相。 島上的古老修道院裏,維爾納找到瞭“阿卡迪亞學會”的最後一位傳人——一位年邁的僧侶。僧侶揭示瞭星圖的真正起源:它並非歐洲人的發明,而是基於更早期的、失落在亞曆山大圖書館的知識殘片,由一群逃避宗教迫害的學者秘密匯集而成。星圖的最終繪製者,實際上是一位被曆史記載為“瘋子”的葡萄牙天文學傢。 真相的揭露充滿瞭倫理睏境:這張星圖如果落入不擇手段的殖民者手中,將會導緻更多無辜的土著文明被掠奪和毀滅。維爾納必須決定,是將其公之於眾,還是將其徹底銷毀。 細節與風格 小說以極其考究的語言風格著稱,大量引用瞭18世紀的科學術語、航海日誌中的俚語以及當時歐洲貴族的通信格式。作者對天文觀測設備(如象限儀、六分儀)和早期地圖測繪技術的描寫達到瞭專業級彆。 人物塑造: 伊薩剋·維爾納: 他的內心掙紮是故事的主鏇律。他渴望知識的純粹性,卻不得不麵對知識被武器化的殘酷現實。他的性格從書呆子的謹慎,逐漸磨練成瞭學者式的堅韌。 卡米耶·德·拉莫特: 她代錶瞭那個時代中受過良好教育卻被政治壓抑的女性。她行動果斷,但在關鍵時刻,她對維爾納流露齣復雜的、混閤著懷疑與信賴的復雜情感。 場景描繪: 從巴黎天文颱冰冷的大理石地麵,到阿爾及爾港口潮濕喧囂的市場,再到愛琴海上烈日炎炎的荒島,每一處場景都力求還原曆史的質感。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國啓濛思想、西班牙宗教保守主義、北非貿易習慣)的社會風貌刻畫得入木三分。 故事的結局與主題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維爾納和卡米耶必須在一個位於馬耳他騎士團控製區域的秘密港口,與一股試圖奪取星圖的雇傭兵團進行最終對峙。他們最終沒有將星圖交給任何一個國傢或勢力,而是選擇將其核心數據以一種加密的、隻有真正掌握瞭當時最前沿天文理論的人纔能理解的方式,融入到一套公開齣版的《航海年曆》的微小誤差修正中,從而使得星圖的知識得以流傳,但其完整性和政治價值被永久稀釋。 主題探討: 本書深刻探討瞭知識的責任、科學與權力的永恒張力,以及在“進步”的旗幟下,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侵占欲是如何扭麯曆史的。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探險的故事,更是一麯獻給被遺忘的、堅持知識獨立性的學者的挽歌。 --- (總字數:約1500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前言 拿破崙的鈕釦——改變曆史的化學小兵§

□都是鈕釦惹的禍!□

  西元一八一二年六月,拿破崙帶領六十萬大軍準備東徵蘇俄,但就在同年的十二月底,這支堪稱史上最雄壯的隊伍,過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卻隻剩下寥寥一萬人。當時拿破崙的殘兵敗將剛從莫斯科撤退,渡過俄羅斯西方(今日的白俄羅斯)靠近波利索夫(Borisov)的貝雷斯納河(Beresina)。士兵們正遭遇飢餓、疾病與嚴寒等前所未見的惡劣睏境,這也是俄軍得以擊潰拿破崙與其盟軍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本驍勇的士兵身上僅剩微薄的衣物和簡陋的裝備,他們在生死邊緣掙紮,氣若遊絲地對抗蘇俄以及冷峻的鼕日。

  拿破崙的戰敗為當時歐洲版圖的消長帶來很大的影響。西元一八一二年,蘇俄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農奴,他們是地主的財産,可任人使喚與變賣,處境和奴隸沒什麼兩樣。當時拿破崙攻無不剋的軍隊銜著一七八九年至一七九九年法國大革命的理想,不但打破瞭中世紀的社會階級製度、改變瞭政治疆界,更激發瞭國傢主義的概念。拿破崙所留下的豐功偉業,也間接造就國民大會與相關法律典章的確立,以取代過去繁復多變且令人睏惑的區域性法律規範;保障個人、傢庭與財産權利的製度,明文規定於法律條款之中;十進位法則取代瞭地域性紊亂復雜的係統,度量衡標準就此統一。

  為什麼拿破崙的軍隊會在短時間內潰不成軍?為什麼那些戰功彪炳、戰無不勝的士兵,竟會在這場戰役中輸得一敗塗地?關於戰敗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奇怪的理由,甚至還被後人編成童謠吟唱:「*都是鈕釦惹的禍!*」這樣的懷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讓人驚訝的是,拿破崙大軍的瓦解與一顆小鈕釦的崩裂,這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當時軍隊士兵所穿的外套、長褲甚至是鞋子上的鈕釦都是錫製的,一旦溫度降低,這些原本閃閃發光的錫製品逐漸顯得黯淡無光,甚至開始瓦解成錫粉!這個物理現象是否就註定瞭拿破崙大軍的失敗命運?曾經有一個波利索夫的目擊者宣稱,拿破崙的士兵就像穿著婦女鬥篷的遊魂一般掃蕩過街,他們身上的外衣真是顯得殘破不堪!這個傳言是真的嗎?錫製鈕釦因為低溫而裂解,使得拿破崙的士兵們衣不蔽體,所以纔會在凜冽的天候下不堪一擊?鈕釦在寒風中化為粉末,使得那些原本應該英勇抗敵的士兵,個個都成為畏首畏尾、隻想要拉緊外衣的懦夫?

  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在這種說法中找齣一些漏洞。首先,「錫病」(tin disease)——錫會隨溫度變化而裂解的特性——在北歐地區早已是一種常識,那麼,偉大如拿破崙這般領導有方的將領,為什麼竟然會同意以這種不穩定的金屬來作為衣物鈕釦的材質?再者,即便是在一八一二年俄羅斯的嚴寒鼕日裏,錫的裂解過程也應該相當緩慢,不至於到使人“衣不蔽體”的地步吧!這是個很有趣的傳聞故事,化學傢也老是喜歡引用這場拿破崙的失敗戰役來錶示,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化學分子,也可能改寫整個世界的曆史。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如果那些錫釦子沒有被吹散在刺骨的寒風中,或許法軍仍可繼續東徵,把疆域一路勢如破竹地無限延伸;俄羅斯的農奴製度或許也就能提早半個世紀解除;而東西歐之間的落差(有人說這是拿破崙帝國的興起所造成的,也是拿破崙留給後世的重大影響之一),或許就不會一直持續到今天瞭!

  迴顧曆史,一些金屬元素確實深深影響瞭我們的文明演化史。錫是傳說中造成拿破崙戰敗的主因,除此之外,齣産於英格蘭南部康瓦爾的錫,更是古羅馬帝國西徵大英帝國的原因之一。西元一六五○年,美洲新大陸所齣産大約一萬六韆噸的銀,不但讓當時的殖民帝國西班牙與葡萄牙成為一時霸主,也是它們四處興戰的軍費來源。人們熱中於追求金、銀等貴重金屬的態度,確實也對昔日的航海探險、殖民擴張,以及許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衝擊。舉例來說,十九世紀的淘金熱連帶開啓瞭美國加州、澳洲、南非、紐西蘭,與加拿大剋朗岱(Klondike)的拓荒史。此外,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之中也常常引用金屬元素,例如「沉默是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些重要的曆史時期也依其特徵而以金屬命名之,例如以銅錫閤金作為武器和工具的材料的銅器時代(Bronze Age),以及之後煉鐵技術的進步和大量使用鐵器的鐵器時代(Iron Age)。

  隻有錫、金或鐵這樣的金屬纔足以對人類曆史造成影響嗎?金屬是由元素所構成,而元素的定義是「無法再以化學方法裂解之的基本單元」。雖然自然界中隻有九十種天然元素,其他由人類閤成的也不過十九種左右,不過,依特定比例藉由各種化學鍵形成的化閤物,卻可多達七百萬種以上!在這麼多的化閤物之中,一定會齣現足以撼動人類曆史、影響文明開化的神奇分子。這個新鮮有趣的念頭,正是我們架構《拿破崙的鈕釦》的基本原則。

  如果大傢能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各種不同的化閤物,那麼將可以發現許多隱藏在背後的趣味故事。在西元一六六七年荷蘭與英國簽署的布列達條約(Treaty of Breda)中,荷蘭讓齣他們在美洲新大陸的殖民地曼哈頓,以交換現在屬於印尼班達群島之一的環狀珊瑚島:嵐嶼(Run);而英國則放棄瞭滿是肉荳蔻(nutmeg)(早期的珍貴香料之一)的嵐嶼,以換取閤法進入美洲新大陸的權利。

  當年英國人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往西北水路尋找一條前往東印度群島和傳說中香料群島的通路,無意間造訪瞭曼哈頓地區(當時被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荷蘭人隨即嚮他宣示對當地的所有權。之後到瞭西元一六六四年,也就是新阿姆斯特丹總督彼得‧史徒文生(Peter Stuyvesant)的任內,荷蘭竟被迫割讓這塊殖民地給英國。由於荷蘭的強烈反彈,加上對於其他領地的爭議,終使英荷兩國展開長達三年之久的烽火歲月。另一方麵,由於英國佔據瞭嵐嶼,使得荷蘭無法實現壟斷肉荳蔻市場的美夢,更深化瞭兩國之間的嫌隙。對於一個嚮來以殘暴、屠殺與奴役方式進行殖民統治的荷蘭人來說,他們當然無法坐視英國人在肉荳蔻市場上獨占鰲頭。曆過瞭多年的血腥徵戰,荷蘭人終於成功登上嵐嶼,而不甘受辱的英國人,則時常攻擊荷蘭東印度公司滿載的貨物商船,以示報復。

  荷蘭人無法忍受英國這種海盜般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歸還新阿姆斯特丹作為補償。英國人也不是省油的燈,隻答應賠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損失,並要求歸還嵐嶼作為彌補。由於雙方的態度都很強硬,加上嵐嶼上的戰役還未分齣勝負,最後雙方以布列達條約達成協議:英國可繼續保有曼哈頓的所有權,但必須將嵐嶼歸還給荷蘭;荷蘭可以保有嵐嶼,不過必須放棄對曼哈頓的所有權利。雖然在這場交易中,荷蘭人看似佔瞭上風,不過隨著時間的腳步,新阿姆斯特丹(後來易名為紐約)也逐漸繁榮興盛,這是英國當時始料未及的。隻不過,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肉荳蔻市場的無限商機,當然遠比一塊僅能容納數韆人的新大陸要來得有價值得多。

  肉豆蔻到底有什麼價值?為什麼當時的人們為瞭得到它可以不擇手段?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像丁香、鬍椒和肉桂這類香料一樣,肉豆蔻具有保存食物、調味、提供藥效的功能,因此在當時的歐洲十分受到歡迎。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一般人認為肉豆蔻可以有效地防止瘟疫─—橫掃十四至十八世紀歐洲的恐怖黑死病——的傳播。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瘟疫是一種細菌性疾病,藉由遭到跳蚤感染的老鼠來散播病菌。所以中世紀的人們以為隻要在脖子上掛著一包肉荳蔻可以避免瘟疫,其實隻是一種沒有根據的迷信。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研究肉荳蔻的化學特性,這種所謂的迷信其實也有它的道理存在。肉荳蔻的獨特香味來自於異丁香酚(isoeugenol),具有這種化閤物的植物通常都是天然的殺蟲劑,可以趕走動物、昆蟲和細菌,所以肉荳蔻中的異丁香酚可能真的可以殺死帶有病菌的跳蚤,以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姑且不論肉豆蔻是否真的能有效地阻止瘟疫的蔓延,它的地位和價值無疑是來自於其中所含不穩定的芳香族化閤物。舉凡人們對於香料貿易的探索和剝削、布列達條約的簽訂、新阿姆斯特丹更名為紐約等曆史事件,都可說是因為異丁香酚這個神奇分子而引起的。

  異丁香酚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檢視許多對世界造成深遠影響的化閤物。有些仍持續地對人類健康與世界經濟帶來正麵影響,而有些則因為其負麵的用途,逐漸消失在世界的舞颱上。無論如何,這些分子化閤物或多或少都曾經在人類演化或文明發展的劇本裏,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把分子結構與曆史事件之間的微妙關係寫成一篇篇有趣的故事,同時也想讓大傢知道,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事件其實都是肇始於相似的化閤物,另一方麵也想探究,文明的發展對於化學的依賴性到底有多高。如果我們能接受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其實是被分子——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子依特定模式排列而成的化閤物——這般微小的物質所牽動,那我們就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人類文明的發展。即使隻有一個鍵結——分子中連接原子的結構——的位置發生改變,都可能使物質的特性産生劇烈的改變,繼而影響曆史的發展進程。因此,這本書不是要告訴你「化學的曆史」,而是要讓你認識「曆史中的化學」。

  齣現在《拿破崙的鈕釦》裏的化閤物,大多是作者認為最具代錶性、最有趣的故事,因此無法保證不會遺漏所有重要的化閤物。書中介紹的化學分子,有的是啓動貿易發展的推手,有的是驅使人類遷移與殖民文化的助力,甚至還激發瞭奴隸與勞工製度的概念,有的是改變人類飲食與穿著文化的功臣,還有的成就瞭醫學技術的進展、公共衛生的改善,以及人類健康的維護。至於那些左右著戰爭與和平的「工業」化閤物,也都在我們的討論之列。此外,我們也探討瞭分子結構對於兩性角色、人類文化、社會法律,以及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

  我們並沒有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來介紹這些化閤物的故事,而是以分子之間的化學關聯性為脈絡。但是,雖然有些分子的化學結構大不相同,但由於它們具有類似的特性,或是引發相關的曆史事件,因此將一併介紹,以便於讀者閱讀比較。舉例來說,工業革命肇始於當時美國南部剝削奴隸而獲得豐厚利潤的産糖事業,而另一種化閤物—─棉花——則是英國經濟與社會變化的重要推手;這兩種化閤物的結構不盡相同,但卻引發瞭類似的曆史事件,因此我們先後於第三、四章介紹。另外,從煤焦油(煤礦煉油過程中産生的廢料)所萃取齣的新染料,是十九世紀末德國化學工業得以興起的部分原因,而這些德國的化學工廠也是最先發展齣與新染料具有相似分子結構的人造抗生素。而煤焦油中所含的酚(phenol),其化學結構與異丁香酚——肉荳蔻中的芳香分子——類似,是殺蟲劑最早期的原料,後來也被應用在人造塑膠製品上。諸如此類「化學影響曆史」的故事,單單一本《拿破崙的鈕釦》也說不完。

  許多無心發現的化學現象,後來卻引起廣泛的注意和重視,說穿瞭都是運氣使然。不過,發現者本身敏銳細心的觀察力、追根究柢的研究態度,以及靈活應用這些化學現象的科學精神,更是促使“幸運”成真的主要關鍵。許多時候,化學實驗中所得的奇怪結果其實具有潛在的重要性,但卻常常受到忽略而喪失瞭契機。能夠在非預期的實驗結果中看齣其中可能的重要發展,絕非單純是偶然的巧閤。書中所提到的化閤物發現者,有些確實是訓練有素的化學科學傢,但其中也不乏毫無科學背景的普通百姓,但他們都具有相同的特質——積極、專注、具有行動力,而他們的故事,也同樣令人深深著迷。

□「有機」─—不是一種栽種法嗎?□

  為瞭讓大傢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能瞭解化閤物之間的關聯性,我們在此先為一些化學的專有名詞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這本書所討論的許多化學分子,一般都被歸類為「有機」(organic)化閤物。最近二、三十年來,「有機」的定義已經與最初的定義大不相同。今天我們提到「有機」時,多半會認為是「不使用殺蟲劑、農藥,或任何閤成肥料的栽種方式或食品」。其實,早在一八○七年,瑞典化學傢貝采利烏斯(J霵s Jakob Berzelius)就把*「有機」*用來指稱*生物體中的化閤物*,而「無機」就是指非生物體的化閤物。

  生物體內具有化閤物的概念大約齣現在十八世紀,雖然它們無法被觀察或測量,卻被認為是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並稱之為“生命力”,而動植物體內存有某種神奇的活力物質的信念,就叫做生機論(vitalism)@1@。根據博傑裏斯的定義,有機化閤物隻存在於生物體內,是不可能在實驗室中閤成的。但諷刺的是,他曾指導過的一名學生卻做到瞭這點:西元一八二八年,德國化學傢維勒(Friedrich W鐬ler)將無機物製得氰酸銨過程中,加熱得到瞭尿素結晶。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實驗室的尿素結晶”竟然與動物尿液中的有機尿素分子完全相同!

  生機論的支持者紛紛提齣反駁,認為實驗中所使用的氰酸是從乾涸的血液中萃取得來的,應該被視為有機物;盡管如此,生機論的信仰基礎卻已經開始動搖。接下來的數十年內,越來越多的化學傢成功地以無機物閤成齣有機物,也就注定瞭生機論的大勢已去。雖然有些科學傢無法完全接受這樣的結果,但一如大傢所知的,生機論最終還是被推翻瞭。而「有機」這個詞,就需要一個全新的定義。

  現在,我們把有機化閤物定義為「所有含碳原子的化閤物」,有機化學就是指「關於含碳化閤物的研究」。不過這個定義也不是很完善,因為受到有機物的傳統界定觀念——隻存在於生物體中——影響,盡管有些化閤物含有碳原子,但在化學傢眼中卻無法與「有機」畫上等號。在維勒的關鍵性實驗之前,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碳酸鹽(carbonate)除瞭來自於生物體,也可來自於礦物,因此大理石(其成分為碳酸鈣)和小蘇打(其成分為碳酸氫鈉)從未被當成有機物。同樣地,碳原子不論是以鑽石或石墨——起初都是從地底的瀋積物開採齣來的,現在也有人造的閤成製品——的形式呈現,也一直被認為是無機物。而雖然二氧化碳被發現的時間很早,卻也從被未被界定為有機物。很顯然地,關於「有機」的定義並非絕對,但大緻上我們仍把*含有碳的化閤物界定為有機物,而不含碳的化閤物則稱為無機物*。

  碳(C)可以說是所有元素中最變化多端的原子,它不但能形成多種鍵結,更能與各種不同的元素結閤,也因此含有碳的化閤物(不論自然的或人造閤成的)比起其他元素所組成的化閤物還要多得多。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書中齣現的有機分子比無機分子來得多,但也可能是因為兩位作者都是有機化學傢的緣故吧!

圖書試讀

維生素C——壞血病的化學剋星

隨著香料貿易的熱絡發展,「大發現時代」達到頂盛。可惜好景不常,由於欠缺另一種分子化閤物,使得「大發現時代」的榮景漸趨黯淡。一五一九到一五二二年,在麥哲倫領軍的環球航海旅途中,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水手都因缺乏維生素C而罹患壞血病(scurvy);這種緻命疾病正是「大發現時代」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

壞血病的癥狀很多。患者在初期會感到經常性的疲纍、肌肉痠痛、四肢腫脹、傷口不易癒閤、鼻息散發齣惡臭、牙齦齣血、牙齒鬆動、腹瀉,以及肺髒及腎髒等器官的毛病。最後病人通常會死於肺炎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等等的急性感染,甚至是心髒衰竭。憂鬱也是壞血病常見的初期徵兆,但我們還無法確定兩者之間的直接關係,因為憂鬱也有可能是其他癥狀所造成的。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一個人時常感到腰酸背痛、四肢無力,痠軟的牙齦總是不時地滲血,帶有異味的口氣讓旁人退避三捨,再加上不停地拉肚子……受到諸如此類的毛病睏擾,也難怪會因此感到憂鬱和意誌消沉瞭吧!

壞血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我們曾經在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骸中發現與壞血病癥狀吻閤的特徵,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裏也有疑似壞血病的相關記載。「壞血病」這個名詞,據說最早是齣自於第九世紀維京戰士所使用的諾爾斯語(Norse)。這些來自北歐斯堪地那維亞的海上梟雄,以不斷侵犯大西洋沿岸的歐洲國傢而稱霸一時。在北方凜冽的鼕天裏以及漫長的航海旅途中,這些維京戰士通常都沒有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可吃,他們大概是在航嚮美洲的途中停留格陵蘭島時,以當地的辣根草作為補充。而第一個可能真正在描述壞血病的曆史記載,則是發生在十三世紀的十字軍東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曆史深處,又巧妙地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在一起的故事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標題“拿破崙的鈕釦”,立刻就讓我産生瞭這樣的聯想。我猜想,作者可能並沒有直接描繪拿破崙本人轟轟烈烈的軍事生涯,而是另闢蹊徑,選擇瞭一個更為微觀的視角。或許,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與拿破崙擦肩而過的普通人,他的生活因為這枚鈕釦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枚鈕釦可能是他某次偶然的機遇獲得,也可能是他某段不幸遭遇的象徵。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個體在曆史大潮中的渺小與掙紮,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如何承載著時代的重量。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刻畫齣那個時代的社會百態,人們的生活細節,以及在這種宏大背景下,普通人情感的起伏和命運的轉摺。我希望讀完之後,能夠對那個時代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人性的展現,以及那些被曆史洪流掩埋的個體的聲音。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略帶復古的暗金色調,搭配著精緻的、仿佛訴說著曆史的浮雕,讓人一看就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標題“拿破崙的鈕釦”本身就帶著一股神秘感和曆史的厚重感,仿佛預示著一段塵封的故事即將被揭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枚小小的鈕釦,究竟承載瞭怎樣一段波瀾壯闊的傳奇,又與那位偉大的曆史人物有著怎樣的關聯。是戰場上遺落的戰利品?還是宮廷中的秘密信物?亦或是普通士兵身上的一枚不起眼的配飾,卻意外地捲入瞭改變曆史的洪流?這種由一件微小物件引申齣的宏大敘事,總是能激起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將這枚鈕釦串聯起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節,構建齣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世界。我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觸摸到曆史的脈搏,體會到人物的悲歡離閤,哪怕僅僅是通過一枚鈕釦的視角,也足以讓人心馳神往。

评分

“拿破崙的鈕釦”——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獨特的質感,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肌理。我立刻聯想到那些被時間磨礪過的古老物件,它們靜靜地躺在那裏,卻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和秘密。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傳統的敘事方式,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謎團的世界。也許,這枚鈕釦並非是直接的物證,而是某種隱喻,某種貫穿始終的綫索,引導著讀者去探索更深層的含義。我期待著作者能夠運用精妙的語言,營造齣一種引人入勝的氛圍,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猜測、去發現,去拼湊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相。這本書可能會涉及一些曆史懸案,或者是一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通過這枚鈕釦的視角,去揭示一段塵封的往事。我希望這是一本能夠讓我沉浸其中,廢寢忘食,並且在閤上書本之後,仍舊久久迴味的佳作。

评分

乍看之下,“拿破崙的鈕釦”這個書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宏大的戰爭場麵和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但細細一琢磨,又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更為私密的、微觀的視角。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像那些偉大的傳記作傢一樣,從一件物品切入,去剖析一個時代,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或許,這枚鈕釦並不是直接屬於拿破崙,而是與他的人生軌跡有過某種微妙的關聯,例如,一位在他身邊默默奉獻的侍從,或者是一位因他而命運改變的普通女性。作者是否會藉由這枚小小的鈕釦,去展現那個時代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掙紮,他們的愛情與失去?我期待著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一種能夠讓我感同身受的故事,讓我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去觸摸那些鮮活的生命,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們在那個時代下的選擇與無奈。

评分

讀到“拿破崙的鈕釦”這個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可能性。也許,這並非僅僅是一枚實體物件,而是一種象徵,一種貫穿始終的情感紐帶,或者是一種精神寄托。它可能代錶著曾經的榮耀,也可能象徵著失去與背叛。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並非是曆史小說,而更偏嚮於帶有曆史元素的文學作品,它可能會在虛構的情節中,探討關於記憶、傳承、身份認同等更深層次的主題。作者或許會運用濛太奇的手法,將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片段巧妙地串聯起來,而那枚“鈕釦”則成為連接這一切的綫索。我期待著一種非綫性敘事,一種充滿瞭哲學思考的文字,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引發我的思考,讓我對生活、對曆史,甚至對時間本身産生新的認知。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件精美的古董,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每一個紋路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