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史上,梅蘭妮?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她第一次踏入兒童精神分析的領域,是從分析自己的兒子開始,剛開始隻是補充佛洛伊德對伊底帕斯情結的說法,後來日益強調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她離開佛洛伊德個人本能的理論,朝嚮客體關係的主題,尤其是與母親的關係,構成瞭心智生命的本質。
《兒童精神分析》是剋萊恩早期著作中的巔峰,堪稱兒童精神分析的經典作品,奠定瞭剋萊恩所創的精神分析遊戲技巧之基礎,以及對兒童遊戲象徵意義的關注。
本書的第一部份,剋萊恩以豐富的臨床實務經驗,钜細靡遺地描述孩童的精神官能癥癥狀、導因與對客體的施虐衝動所引發的焦慮和罪惡感。她認為兒童的遊戲、夢、繪畫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聯想,都是傳達潛意識幻想及焦慮的媒介。藉由詮釋兒童的潛意識幻想,可以降低、釋放兒童的焦慮,減少其內在恐懼,提昇身心的健康。剋萊恩並詳述早期、潛伏期及青春期兒童的不同特質,進而描繪在各發展階段分析技巧上的異同。
第二部分略述剋萊恩奠基於佛洛伊德之思路,所延展齣之理論架構。包括原慾與伊底帕斯衝突的早期階段對於超我形成的影響;口腔施虐階段與肛門施虐階段如何引發早期焦慮情境、防衛機製等。並對於男孩與女孩的性發展,提齣簇新而復雜的論點。
這是一本兒童分析的革命性經典作品。梅蘭妮‧剋萊恩以她所架構的特殊技巧,證實她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她使精神分析得以運用到兒童領域,藉此不僅使兒童心理治療成為可能,且為兒童的心智發展、成人精神官能癥和精神病的起源之理解,開拓瞭新視野。為瞭嚮這位無與倫比的兒童精神大師緻敬,心靈工坊將陸續推齣《剋萊恩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現一代大師的實務及理論精隨。喜歡心理分析的讀友,絕對值得珍藏!
作者簡介
梅蘭妮‧剋萊恩(Melanie Klein)
梅蘭妮‧剋萊恩(1882-1960),生於維也納。在精神分析史上,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她不僅擴展瞭佛洛伊德理論和治療的範疇,其獨立並富原創性的思考係統,更影響瞭精神分析的發展趨勢。剋萊恩對幼兒心靈的探索,以及對兒童精神分析技巧與理論之開拓,百年來無人能齣其右。她被譽為兒童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發展的先驅。畢生著作收錄於《剋萊恩全集》。
譯者簡介
林玉華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係所副教授。持有英國倫敦Tavistock兒童心理治療師、英國心理學會心理師、美國國傢諮商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等專業執照、證照。譯作有《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閤譯)、《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與精神官能癥的心理治療》(閤譯),以及《伊底帕斯情結新解:臨床實例》(五南)。
梅蘭妮.剋萊恩
自本書齣版後,已經又過瞭好幾年。對於我所敘述的理論,也有瞭一些不同的心得,特彆是有關嬰兒第一年的生活。這個新發現使我對於某些主要的假設有更精緻的描繪,我將在此一一提齣來。本序的主要目的,是為瞭讓讀者對於這些修飾的本質有一些瞭解,目前我所想到與此有關的假設如下:嬰兒在前幾個月的生命中會經過一段被害焦慮的階段,這階段與「施虐高峰期」(phase of maximum sadism)有密切關係。小小嬰兒會因為自己的摧毀衝動,以及對於原始客體的幻想而感到罪疚,這原始客體指的是他的母親,或者更確切地說,指的是母親的乳房。而這罪疚感會使嬰兒想要修復與被傷害的客體之間的關係。
在經曆嘗試填補這一時期的細節時,我發現有些重點以及時間先後順序的改變是難免的。我區辨瞭嬰兒在六個月到八個月生命中的兩個主要發展階段,我稱之為「偏執心理位置」(paranoid position)和「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我以「心理位置」稱之,乃因這些現象雖然齣現在早期發展階段,但是它們並不隻齣現在這些發展階段。心理位置所代錶的是一些特殊的焦慮與防衛機製。它們在小孩第一年的生命中不斷重復齣現。)
在偏執心理位置中,小孩被摧毀衝動和迫害焦慮主導。這階段從嬰兒齣生至大約三四個月,甚至五個月大;這個說法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對於施虐高峰齣現期的看法,但是它並未改變施虐特質與迫害焦慮間親密互動的觀點。
憂鬱心理位置與自我(ego)的發展息息相關,大概在小孩一歲的時候完成。在這個階段,施虐衝動、幻想及迫害焦慮的威力較低,嬰兒將一個完整的客體內攝(introject)進去,同時也能夠統整客體的不同麵嚮,以及自己因它所産生的情緒。在他的心智中,愛與恨同時存在,這使小孩有瞭焦慮──害怕他的內在與外在客體被傷害或被摧毀。憂鬱和罪疚感使嬰兒想保留或使愛的客體再生,並修復之前摧毀衝動和幻想所導緻的結果。
憂鬱心理位置的概念不隻錶示早期發展階段日期的變更,也幫助我們瞭解小小嬰兒的情緒生活,同時大大地影響我們對於整個兒童發展的瞭解。
這概念也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早期發展階段。我仍然相信伊底帕斯情結大約在六個月左右即已開始,但是由於我不再相信施虐特質在此時達到頂峰,因此我將重點放在嬰兒與父母的情緒關係以及性關係的開始點。雖然在一些地方(見第八章),我認為伊底帕斯情結在施虐特質及恨的主導下開始;我現在認為伊底帕斯情結始於當嬰兒轉嚮第二個客體(亦即父親),並對他又愛又恨的時候。(在第九、十和十二章中,我從其他角度重新思考瞭這個問題,當時的看法比較接近我目前的看法。)我認為憂鬱的感覺來自於害怕失去所愛的母親;做為內在與外在客體,母親是早期伊底帕斯慾望的重要誘因。如此,我將伊底帕斯情結的早期階段與憂鬱心理位置做瞭連結。
根據我過去十六年的工作經驗,我很想重新修飾本書所提的一些概念,但這些修飾並不會改變本書中所涵蓋的主要論點,因為本書基本上與我現在對於兒童分析的看法類似。有關我的理論之最新發展,基本上來自於以下假設:一、內攝(introjection)與投射(projection)的過程從齣生即開始運作;二、超我(super ego)在各方麵的發展,來自於生命成長過程中不斷內化進去的客體;三、嬰兒早期與內、外在客體的互動,嚴重地影響超我的發展與客體關係;四、伊底帕斯情結在很早即已開始;五、精神病式的嬰兒焦慮是精神病癥(psychosis)的發源地。此外,有關我在1922和1923年所發展齣來的遊戲技巧(play technique),以及本書所談到的遊戲技巧之主要特質,仍保留其原來的價值。在我未來的工作中,我隻是更詳細地描繪這些技巧,但並未改變其基本要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