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荷永是華人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他從1982年記錄自己的夢,1993年開始在美國及瑞士接受心理分析專業訓練,長達十年。這具有非凡的意義,因為分析心理學的發展,原本就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榮格,這位極富靈性的分析心理學創立者,就自稱是中國思想的學生。申荷永剛好站在兩者的交會點上,他一方麵努力將分析心理學帶入現代的中國,另一方麵也以自身豐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根基,來跟西方的深度心理學對話,對人類的心靈産生更寬闊的理解和視野。
申荷永雖是榮格學派的分析師,但他在廣州成立的東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卻同時囊括瞭佛洛伊德、剋萊恩、溫尼寇特、拉岡等流派的訓練;在《心理分析入門》書中,他更展現瞭對心理學史的寬宏觀點,讓決裂近百年的佛洛伊德與榮格,重新攜手在一起,為分析心理學的發展激盪齣更多可能。
《心理分析入門》共有六章。第一章開宗明義,從東方的心性之學、古希臘哲人的心靈探索,追溯心理學在近代歐美的發展脈絡,並直指心理分析的內涵與意義。第二章從作者三度拜訪維也納的佛洛伊德故居談起,介紹精神分析的創始者佛洛伊德其人,及他的理論精華。第三章從榮格的一生及其時代背景,介紹榮格分析心理學派的誕生及發展。第四章從心理分析師的素質、訓練、倫理規範談起,探討身為一個治療者的養成與追尋。第五章介紹心理分析的方法與技術,運用潛意識、象徵、催眠、自由聯想、積極想像、夢的分析、移情作用、沙盤遊戲療法等工具,如何展開探索深度心靈的旅程。第六章作者提齣自己的一位真實個案,示範實際的心理分析曆程,先以夢及各種方法來建立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溝通橋樑,再進一步幫助個案統閤人格麵具與陰影,重建自性的完整主體。
《心理分析入門》是一本深入淺齣、融會貫通的傑作。申荷永是個博學而勤奮的學者,書中除瞭清楚介紹心理分析的理論精神、曆史脈絡、流派發展,更添加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經驗和體係,為東西方心理學展開精采的對話與交流。對初學者而言,這絕對是極佳的入門書,而有基礎的讀者們,更可在書中找到重新自我對話的機會。
推薦者:
默裏.斯丹(Murray Stein,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主席)、顔澤賢(華南師範大學校長)、王浩威
作者簡介
申荷永
現任中國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教授、東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理事長。申荷永於2002年通過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所有考核,取得中國第一位(亦是唯一)榮格分析心理師的專業資格。
申荷永是高覺敷教授(高教授於三○年代將佛洛伊德引入中國)的閉門弟子,1996年獲傅爾布萊特(Fulbright)奬勵,在美國講授「中國文化心理學」,並在超個人心理學研究院(ITP)和舊金山榮格研究院訪問研究。1999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院,2000年於美國舊金山榮格研究院研習。
申荷永分彆於1998、2002年舉辦並主持第一屆與第二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邀集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三任主席、多國的心理研究院院長及心理分析師與會;兩次研討會被譽為榮格之後分析心理學的發展主軸。
申荷永曾於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主編「點金石心理分析譯叢」,其他著作有:《靈性:分析與體驗》、《心理教育》、《理解心理學》(暨南大學齣版社)、《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人民齣版社,2001)等。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它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行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有時候會做齣一些讓自己也感到睏惑的決定,或者對某些事情産生一些莫名的情緒。作者在書中探討瞭“神經癥與心理睏擾”的部分,讓我豁然開朗。他並沒有用一種病理化的視角來描述這些睏擾,而是以一種溫和、理解的態度,去探討它們是如何産生的,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去應對。我尤其記得他關於“焦慮”的描述,他將焦慮比作一種“內心的警報係統”,它並非總是負麵的,而是提醒我們可能存在一些未被解決的問題。這本書讓我明白,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情緒,往往是我們內心在發齣信號,提醒我們需要去關注和療愈。作者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去識彆和處理內心的衝突,從而減輕焦慮和睏擾。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到一種釋然,我不再是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責,而是開始以一種更積極、更建設性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
评分我一直覺得,心理分析聽起來像是某種高深莫測的技藝,隻有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的人纔能觸及。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心理分析的精髓呈現在我麵前,讓我感覺自己也仿佛擁有瞭一雙洞察內心的眼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防禦機製”時所舉的例子。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受到威脅時,會本能地保護自己,而心理防禦機製就是我們在麵對不愉快情緒或現實時,潛意識裏采取的一種保護性策略。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瞭壓抑、否認、投射等幾種常見的防禦機製,並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來加以說明。比如,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感到非常沮喪時,可能會突然對其他人錶現齣攻擊性,這可能就是一種“投射”,將自己的負麵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又比如,明明犯瞭錯誤,卻死不espone不認,這可能是“否認”在作祟。這些描述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因為我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都曾齣現過類似的錶現。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使用著各種心理防禦機製,它們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應對生活中的壓力,但也可能阻礙我們更真實地認識自己和他人。作者並沒有對這些防禦機製進行道德評判,而是以一種客觀、理解的態度去呈現,這讓我感到很舒服,也更容易接受。讀完這部分內容,我開始更加審視自己在麵對睏難和挫摺時的反應,試圖去識彆自己可能存在的防禦模式,並思考是否有更健康的方式來處理內心的衝突。
评分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讓我看到瞭“自我”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我一直以為“自我”就是那個我們每天都能感知到的、清晰的“我”。然而,作者通過對“本我”、“自我”、“超我”的闡述,讓我認識到,我們內心存在著一個更為廣闊、也更為神秘的“無意識”領域。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將本我比作一個總是追求即時滿足的“嬰兒”,將超我比作一個苛刻的“道德法官”,而自我則是在兩者之間努力平衡的“調解員”。這種分層化的理解,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的某些衝動和欲望,可能源自於本我;而一些讓我感到內疚和自責的想法,則可能來自於超我。自我,則是在這些力量的拉扯中,試圖做齣最“閤理”的選擇。這種理解,讓我不再那麼輕易地去評判自己的行為,而是去探究其背後的心理動因。這本書就像是一張地圖,幫助我繪製齣自己內心世界的復雜地形,從而能夠更 navigate 我的人生旅程。
评分這本書最令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提供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可能性”。我曾經以為,心理分析是一門隻存在於書本和谘詢室的學問,與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然而,作者通過其真誠的分享,讓我看到瞭心理分析如何能夠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並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他描述的那些關於“自我成長”的經曆,讓我深受鼓舞。他並沒有迴避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睏惑和挑戰,而是坦誠地分享瞭他是如何一步步地剋服它們,並從中獲得力量的。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我也可以做到。這本書讓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療愈和自我成長的潛能,而心理分析,恰恰是我們發掘這些潛能的有力工具。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心中燃起瞭一團火,我渴望去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內心世界,去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具生命力的人。這本書,無疑是我踏上這段旅程最美好的開端。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是它讓我看到瞭“夢”的另一麵。我一直以為夢隻是大腦在睡眠時隨機産生的畫麵,並沒有什麼特彆的意義。然而,作者在書中對“夢的解析”進行瞭深入的闡述,讓我對夢境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引用瞭弗洛伊德的理論,解釋瞭夢是如何成為我們潛意識的“安全閥”,如何通過象徵化的方式來錶達那些我們平時不敢直接錶達的情感和願望。他通過講述一些具體的夢境解析案例,讓我看到瞭夢境背後隱藏的豐富意義。比如,一個夢見自己牙齒鬆動,可能反映瞭對失去力量或吸引力的擔憂;一個夢見被追逐,可能象徵著對某種壓力的逃避。這些解析讓我感到既神奇又有趣。我開始嘗試記錄自己的夢,並試著用書中的方法去解讀它們。雖然我還沒有達到像作者那樣深入的解析能力,但僅僅是記錄和思考夢境,就讓我感覺自己離自己的潛意識更近瞭一步。這本書讓我相信,夢境是我們內心的一麵鏡子,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深層需求和未被滿足的願望,從而為我們的個人成長提供寶貴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並非隻是單純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作者個人的感悟和實踐。他將自己多年來在心理分析領域的學習和體驗,用一種非常真誠、動人的方式分享齣來。我尤其喜歡他講述關於“童年經曆對成年人格塑形”的部分。他並沒有用枯燥的心理學名詞來解釋,而是通過一些非常貼切的生活場景,來闡釋傢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比如,他提到,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長期缺乏安全感,可能會在成年後錶現齣對關係過度依戀,或者極度害怕被拋棄。又或者,一個總是被父母批評指責的孩子,可能在成年後會形成一種低自尊,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描述讓我聯想起我自己的成長經曆,也讓我對身邊一些人的行為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我們的過去,尤其是童年,是我們塑造今天的自己的重要基石。理解這一點,並非是要讓我們沉湎於過去的傷痛,而是為瞭更好地接納自己,療愈那些曾經的創傷,並從中獲得成長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同情心,讓我感受到一種被理解、被接納的力量。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溫和而深刻的“自我對話”。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引導我去審視那些我們平時可能忽略,或者不敢去觸碰的內心世界。我一直是個比較內嚮的人,不太擅長錶達自己的情感,很多時候,即使內心波濤洶湧,錶麵上也波瀾不驚。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錶達,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情感,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命名這些情感。作者在講解“情感的識彆與命名”時,用瞭很多詩意的語言,將那些模糊、難以捉摸的情緒描繪得栩栩如生。他提到,有時候我們感到“不舒服”,但卻說不齣具體是什麼感覺,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區分“焦慮”、“沮喪”、“失望”等細微的情感差異。這本書提供瞭一些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去捕捉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我開始嘗試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有時候,僅僅是給某種情緒起一個名字,就能讓它變得不那麼可怕,甚至能找到解決它的綫索。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釋放和成長。我不再是被動地被情緒所睏擾,而是開始主動地去與我的情緒共處,甚至去擁抱它們。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己情感的寶貴財富。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自我對話。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引導我去審視那些我們平時可能忽略,或者不敢去觸碰的內心世界。我一直是個比較內嚮的人,不太擅長錶達自己的情感,很多時候,即使內心波濤洶湧,錶麵上也波瀾不驚。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錶達,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情感,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命名這些情感。作者在講解“情感的識彆與命名”時,用瞭很多詩意的語言,將那些模糊、難以捉摸的情緒描繪得栩栩如生。他提到,有時候我們感到“不舒服”,但卻說不齣具體是什麼感覺,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區分“焦慮”、“沮喪”、“失望”等細微的情感差異。這本書提供瞭一些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去捕捉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我開始嘗試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有時候,僅僅是給某種情緒起一個名字,就能讓它變得不那麼可怕,甚至能找到解決它的綫索。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釋放和成長。我不再是被動地被情緒所睏擾,而是開始主動地去與我的情緒共處,甚至去擁抱它們。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己情感的寶貴財富。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他人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環,而這本書恰恰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他人內心世界的大門。作者在書中探討瞭“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動力”,讓我對為什麼我們會和某些人産生親近感,而與另一些人則難以相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用非常生動的例子,解析瞭我們在關係中可能齣現的“投射性認同”、“俄狄浦斯情結”等概念,並將其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聯係起來。我尤其記得他講述的一個關於“移情”的例子,一個人對新的戀人錶現齣與過去某段失敗關係中相似的情緒反應,即使新的戀人並沒有做齣任何引起這種情緒的事情。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將過去的情感和期待,投射到當前的關係中,從而影響我們對當下情境的判斷和反應。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模式,我是否在無意識地重復著過去的錯誤?我是否在對他人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這種反思讓我更加謹慎地處理人際關係,也讓我更加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感受,從而能夠以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式去與他人建立連接。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略帶神秘感的深藍色背景,搭配上燙金的標題,在書架上簡直是熠熠生輝。我是一個對心理學一直抱有好奇心的人,但又覺得那些理論性的書籍讀起來有些晦澀難懂,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它可能是我一直以來尋找的那本“入門”之作。迴傢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眼就覺得它和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不一樣,沒有那種冰冷、學術的距離感,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作者的文字很流暢,也很接地氣,沒有使用太多我看不懂的專業術語,即使偶爾遇到,作者也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恍然大悟。尤其是在講到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時,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通過講述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一個人總是忘記某個重要的約會,來引齣無意識的阻抗,讓我瞬間理解瞭“口誤”和“遺忘”背後可能隱藏的心理機製。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心理學,而是在“感受”心理學,是在和作者一起探索人性的奧秘。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很多行為和想法,不再是簡單地接受,而是會去追問“為什麼”。比如,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非常理智的人,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很多時候我的決定其實受到瞭情緒的強烈影響,而我卻渾然不知。這種自我覺察的開始,讓我感到既新奇又有些不安,但也正是這種不安,驅使我更深入地去閱讀這本書,去理解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