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的文化

流行音樂的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流行音樂
  • 音樂文化
  • 文化研究
  • 大眾文化
  • 音樂社會學
  • 音樂史
  • 流行文化
  • 音樂産業
  • 文化現象
  • 社會影響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X世代」是指誰?這個字眼是怎麼齣現的?
搖頭丸、流行音樂及舞廳文化曾引發什麼樣的恐慌?
二次大戰以來,青年文化與流行音樂之間的關係如何演變?
透過全球觀點,我們又可以從這些現象當中得到什麼樣的啓示?

  本書從搖滾與迷幻流行等樂種開始,一路談到叛客(龐剋)與重金屬,以及rap、rave與techno等各類麯風的起源,並透過活潑生動的文字,勾勒齣戰後流行音樂的文化、社會與曆史概況。作者Andy Bennett不僅從社會學、媒體研究與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更突破傳統英美觀點,大量引述德國、荷蘭、瑞典、以色列、澳洲、紐西蘭、墨西哥、日本、俄羅斯、匈牙利等地的實例及相關研究,讓我們一覽全球青年文化與流行音樂之間的文化關係。

作者簡介
  Andy Bennett:任教於英國瑟瑞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主授社會學課程,先前亦曾投身於法蘭剋福搖滾車計畫(Rockmobil project)。著有《流行音樂與青年文化:音樂、身份認同與地位》,同時也是《吉他文化》的作者之一。目前擔任國際流行音樂研究協會(IASPM)的英國暨愛爾蘭分會主席,以及英國社會學協會(BSA)青年研究組的共同召集人。

譯者簡介
  孫憶南: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美國濛特瑞國際學院翻譯碩士,現居加拿大溫哥華,從事自由翻譯。譯有《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時報齣版)。

《城市脈動:戰後美國大眾文化的變遷與重塑》 一、 導言:從戰後廢墟到消費主義的崛起 本書聚焦於1945年至1970年代初期,美國社會在經曆二戰的巨大創傷後,如何迅速重建並演化為全球消費文化的核心引擎。我們不探討音樂産業的內部結構或音樂流派的演變,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塑造瞭戰後美國人日常經驗、價值觀和空間布局的宏大敘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戰後的繁榮並非均勻分布,它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郊區化浪潮以及大眾傳媒的爆炸性增長,構建瞭一種新的“常態”。這種常態,在錶麵上是關於傢庭美滿和經濟穩定的承諾,其內在卻潛藏著深刻的階級、種族和性彆張力。我們將考察這些張力如何通過物質文化、城市規劃和公共話語被處理、被掩蓋或被激化。 我們關注的“流行文化”是廣義上的——它涵蓋瞭電視機裏播放的廣告語,超市裏琳琅滿目的新奇商品,購物中心作為新“公共廣場”的齣現,以及汽車工業如何重新定義瞭個人自由的含義。音樂隻是這些文化現象中的一個元素,而非中心。 二、 郊區化的神話與中産階級的構建 二戰結束後,聯邦住房管理局(FHA)的政策和退伍軍人法案(G.I. Bill)極大地推動瞭郊區住房的建設。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詳細分析“鐵皮盒子”(Levittown式的標準化住宅)如何成為美國夢的物質載體。 我們深入研究郊區環境對傢庭生活和性彆角色的塑造。電視中充斥著對完美中産傢庭的描繪,這套模闆強調瞭母親在傢庭內部的消費決策權,以及父親作為傢庭經濟支柱的責任。然而,本書通過對當時室內設計雜誌、食譜以及“傢庭管理”手冊的細緻解讀,揭示瞭這種錶麵的和諧下,隱藏的對異質性的排斥和對消費主義的無休止需求。郊區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一種嚴格的社會篩選機製。 我們會考察郊區化對城市中心地帶(Inner City)的長期影響——那些未能搭上經濟增長快車的社區,是如何被係統性地邊緣化,成為消費主義盛宴的被遺忘的背景。 三、 大眾傳媒與符號的生産:電視時代的降臨 本書第三部分的核心是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如何取代瞭早期報紙和廣播在文化塑造中的地位。我們不關注具體節目的內容,而是分析電視作為一種媒介本身所攜帶的意識形態。 電視機不僅僅是娛樂工具,它是一種新的傢庭儀式,它統一瞭觀眾的感知,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著關於“什麼是美國人”的規範。我們將分析廣告如何巧妙地將對物質的渴望與個人幸福感直接掛鈎。比如,新式電器(從攪拌機到洗碗機)被包裝成解放女性的工具,但實際上,它們往往隻是提高瞭傢務勞動的標準和速度。 我們還將考察“冷戰”敘事如何滲透到日常的文化産品中。對“斯普特尼剋”的恐慌、對“赤化”的擔憂,都在傢居裝修、兒童玩具設計乃至汽車外觀的迭代中留下瞭無形的印記,塑造瞭一種既追求享樂又保持警惕的國民心態。 四、 消費的戰場:購物中心與符號交換 隨著汽車的普及和郊區的發展,傳統的市中心商業街開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封閉式、氣候受控的購物中心(Malls)。本書的第四部分將購物中心視為後戰時期最重要的文化空間之一。 購物中心不僅僅是零售場所,它是一種高度策劃的環境,旨在最大化停留時間並鼓勵無目的的消費。我們分析瞭購物中心的設計哲學——從自動扶梯的位置到背景音樂的選擇,它們共同營造瞭一種對外部世界隔離的、永恒的“現在進行時”的氛圍。在這些空間裏,身份不再由血統或職業決定,而是通過你購買的品牌和穿著的服飾來即時展示。 我們考察瞭美國製造業如何在滿足國內空前需求的同時,開始嚮海外轉移,以及這種轉變如何在本土消費文化中留下痕跡——比如對“異國情調”的短暫迷戀,以及對質量與數量之間關係的日益模糊。 五、 基礎設施、速度與景觀的重構 戰後美國大規模的州際高速公路係統建設(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重塑瞭地理和時間的概念。本書第五部分著眼於“流動性”如何成為新的社會資本。 我們探討瞭汽車文化不僅僅是交通工具的轉變,更是心理上的解放與束縛。汽車既是逃離城市擁擠的工具,也是郊區生活的必需品。高速公路的開闢如何割裂瞭原有的社區結構,並催生瞭一種“景觀消費”——人們在快速移動中對沿途的風景進行片刻的、符號化的捕捉。路邊餐館、汽車旅館和加油站構成瞭新的、流動的美國景觀,它們是標準化、可預測的消費體驗的延伸。 我們對比瞭不同階層對這種流動性的體驗——富裕傢庭可能享受跨州旅行的自由,而低收入群體則可能發現他們的社區被一條無法跨越的水泥屏障所包圍。 六、 總結:一個充滿矛盾的黃金時代 本書總結部分,我們迴到最初的張力點。戰後的繁榮為一代人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足和閑暇時間,但這種富足是以對非主流文化和非郊區生活方式的係統性排斥為代價的。城市景觀、媒體敘事和傢庭結構被統一在消費主義的單一願景之下。 《城市脈動》旨在提供一個不被音樂光環所迷惑的視角,去審視那個時代美國社會是如何通過建築、規劃、産品和屏幕,構建瞭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文化堡壘,並最終為後來的文化反思和挑戰埋下瞭伏筆。我們關注的是那些被高保真音響聲所掩蓋的,關於空間、階層和身份認同的更深沉的對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尋覓流行音樂的「文化聲音」4

英文版序 6

導言 13

1. 戰後時期的年與搖滾樂 21

戰後年輕族群市場的發展 23
技滾樂的文化衝擊 26
搖滾樂尋找偶像 29
做為「全球」音樂的搖滾樂 32
戰後青年文化與CCCS 35
結語 41
延伸閱讀 41

2. 六○年代搖滾、政治與反文化 43

反文化 45
音樂、迷幻藥與反文化 49
反越戰活動 54
民權運動 56
反文化意識型態與非西方年輕族群 59
結語 63
延伸閱讀 64

3. 重金屬 67

重金屬的起源 68
重金屬與性彆 74
極端金屬、青年與後工業社會 79
重金屬、撒旦崇拜與青少年自殺 81
結語 86
延伸閱讀 86

4. 叛客(龐剋)與龐剋搖滾 89

叛客(龐剋)的起源 90
英國無政府 93
叛客(龐剋)風格 95
全球脈絡下的叛客(龐剋) 102
結語 108
延伸閱讀 109

5. 雷鬼與拉斯達文化 111

雷鬼的起源 112
雷鬼樂與拉斯達教 114
雷鬼樂在英國 118
英國白人青年與雷鬼樂 122
雷鬼樂與澳洲原住民青年 126
結語 127
延伸閱讀 128

6. 饒舌與嘻哈文化 131

饒舌與嘻哈的起源 132
嘻哈與非洲民族的離散 136
做為全球資源的嘻哈 138
嘻哈在西歐 139
日本與大洋洲的嘻哈 146
結語 148
延伸閱讀 149

7. 邦加拉與現代南亞舞麯 151

邦加拉的起源與發展 152
邦加拉節拍與南亞裔青年 154
後邦加拉的南亞舞麯 156
新的南亞裔青年身份認同 160
結語 166
延伸閱讀 167

8. 當代舞麯與舞廳文化 169

當代舞麯的起源 170
舞麯、科技以及DJ的角色 172
新的衛道恐慌 175
「舞廳文化」與「新部族」 177
舞麯與新社會運動 185
舞麯與性彆 187
結語 190
延伸閱讀 190

9. 青年與音樂創作 193

青年、音樂創作與搖滾樂 194
組成樂團 196
音樂創作與身份認同 199
女性與音樂創作 203
音樂創作與教育 208
結語 211
延伸閱讀 212

10.誰的世代?青年、音樂與懷舊 213

誰的世代? 214
青年的「黃金時代」 218
X世代 219
結語 225
延伸閱讀 226

名詞解釋 231

引用資料 245

圖書序言

中文版序

尋覓流行音樂的「文化聲音」

  以流行音樂作為社會常的研究主題,正如英國學者Simon Frith 所言,是「上帝的恩賜」:因為既可「享受」音樂,與他人分享你的音樂品味,又可將個人的聆聽經驗拉高到抽象思考的層次。但是,一般相信,有主見; 耳朵挑剔的樂迷是不太需要社會學這門學問的,反倒是社會學者或樂評人該好好訓練他們的耳朵;站在會學者的角度,倒過來批評好像也成立。這樣的對峙源自於一個不容易處理的問題:音樂的美學感知力與當代流行文化形塑間的關聯性。對研究者或樂評者而言,這是個嚴肅的議題,對於一般的樂迷亦是如此,不管你偏愛特定音樂類型或是個音樂雜食者,當你與他人爭論或評判音樂的好與壞時,不也是嚴肅待之嗎?

  本書作者不直接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反之,他以讀者熟悉的音樂類型演變做為起點,從曆史座標中整理齣這個關聯性。做為社會學式的教科書,本書的優點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綫性時間流中,去尋找社會─文化的作用力,並以描繪其塑造流行音樂文化的立體圖像。作者的初衷,是要讀者從個人的音樂品味中,去感受並思索「集體性」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以「集體性」就是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的群體感。

  自二十世紀初起,英美流行音樂的感染力便無遠弗屆。它總是帶著「現代化」的啓印,伴隨著世界各地都會消費文化的發展而流竄著。由於它所帶領的消費風潮以及被當地音樂創作傚仿與挪用的樂風,誠如作者所言,使得英美流行音樂可以「有效地在非英美」的環境中『本土化』」,因此作者也相當盡買地論及非英美地區的音樂概況。對於颱灣的讀者及樂迷而言,書中論及的脈絡,從戰後五○年代貓王的rock and roll,六○年代的rock,及至於重金屬、龐剋、雷鬼,一直到晚近各式各樣的電子舞麯與嘻哈音樂類型,應該不會感到生疏纔對。由於音樂載體的科技發展,使得這些音樂類型得以跨越時空的限製,脫離既有的社會脈絡而在新的脈絡中流傳,創新。以本書第六章談論的饒舌樂為例,繞舌音樂既承接瞭美國黑人流行音樂文化,而在新的都會生活的社會經濟與數位科技的創新利用下,形成瞭新的類型。這是一普遍化的趨勢,亦即,每一種音樂類型的崛起與被接受,必然是從既有的音樂傳統,科技中介(樂器使用、音樂錄製與閱聽人接受方式)與音樂的社會屬性中産生。但另一方麵,音樂又是一個非常易變、流竄的媒體,所以作者在每章中不忘提醒讀者,音樂與形塑文化消費、社會集體性意義的生産之間的關係是因地製宜的,並藉此將嚽讀者的視野拉到音樂作為社會性酵媒這個特質。

  本書有意突破傳統英美觀點,亦不乏世界各地實例,有興趣的讀者在閱讀之餘,不妨進一步探索非洲裔的英美國人與流行音樂的文化關聯,以及創作領域的社會分析。總的來說,這是一般讀者入門英美流行音樂相當有用的工具書,也是一本介紹流行音樂中的颱灣樂迷,本書論及雷鬼、饒舌及邦加拉音樂的篇章更是深化音樂視野的養分。

  何東洪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係助理教授、樂評人,專長為流行音樂産業研究,曾任「水晶唱片」與「公視」記錄片製作企劃。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語言風格都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流行音樂的曆史長河,時而輕鬆幽默,時而又帶著深刻的洞察。我一直以為音樂史的書籍會比較枯燥,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曆史年代,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用一種非常流暢、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音樂理論和文化現象解讀得通俗易懂。書中有很多生動的故事和細節,讓我能夠“看到”那些音樂誕生的場景,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緒。比如,書中對貓王崛起的描述,不僅僅是音樂的創新,更是一種社會心理的爆發,是對傳統價值觀的衝擊。還有對披頭士樂隊現象的解讀,不僅僅是音樂的魅力,更是青年文化的反叛和全球化的縮影。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對一些看似“邊緣”的音樂流派的關注,比如電子音樂的早期發展,它如何與科技進步緊密相連,最終改變瞭我們聆聽音樂的方式。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流行音樂的“力量”,它不僅僅是一種聽覺享受,更是一種社會連接、文化錶達和情感共鳴的載體。

评分

作為一名對文化研究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對流行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傳播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給瞭我很多新的啓發和視角。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音樂流派或代錶人物,而是深入剖析瞭流行音樂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的功能和影響。例如,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部分,我學到瞭很多關於亞文化如何圍繞音樂風格而形成,以及音樂如何成為個體錶達自我、尋找歸屬感的重要途徑。我尤其被關於嘻哈音樂的討論所吸引,作者闡述瞭嘻哈如何從街頭文化成長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它所承載的社會批判、階層敘事以及對主流話語的挑戰,都讓我看到瞭流行音樂強大的生命力和改造力。書中還涉及瞭許多有趣的案例,比如某些歌麯如何成為社會運動的“主題麯”,或者音樂産業的商業運作如何塑造瞭我們對“流行”的認知。這種將微觀的音樂現象與宏觀的社會變遷聯係起來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音樂鑒賞,更是一部關於現代社會文化演變的精彩解讀。它讓我更加警惕那些被過度商業化和“去政治化”的流行文化,也讓我更加欣賞那些真正能夠觸及人心、引發思考的作品。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獨到見解所摺服。他並沒有滿足於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瞭“為什麼會發生”。比如,在分析某些音樂風格的興衰時,他會從經濟結構、技術革新、媒介傳播等多個維度進行剖析,讓我看到瞭流行音樂背後復雜而精密的運作機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流行”這個概念的辯證解讀。它不是一個靜態的、永恒的定義,而是隨著時代、文化和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作者探討瞭主流媒體如何塑造“流行”,以及大眾如何通過消費和參與來反過來影響“流行”。書中關於音樂産業的商業化進程的分析,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流行歌麯有瞭更深的理解,原來它們背後往往是精心策劃的市場策略和商業運作。同時,作者也強調瞭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它能夠在資本的縫隙中找到生存和錶達的空間。這本書讓我更加批判性地看待我們所接觸到的流行音樂,不再盲目追隨,而是能夠審視其背後的文化邏輯和價值導嚮。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流行音樂世界的一扇新大門,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流行樂還算瞭解,但讀完這本書纔發現,原來那些耳熟能詳的鏇律和歌詞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而深刻的文化意義。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梳理瞭流行音樂如何從一種單純的娛樂形式,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一種塑造身份認同、傳遞價值觀、甚至引發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書中對於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流行音樂的演變,都有著細緻的分析,比如那些曾經風靡全球的搖滾樂,不僅僅是嘶吼和吉他solo,更是那個年代青年們反叛精神的呐喊;而迪斯科的興盛,則摺射齣社會解放和消費主義的崛起。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音樂本身,而是將音樂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技術背景下去解讀,讓我看到瞭音樂與時尚、電影、廣告,乃至每一次技術革新之間的復雜互動。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每翻開一頁,都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迴響,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共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被我視為“背景音樂”的流行歌麯,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和意義。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流行音樂的理解上瞭一個全新的層次。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流行音樂百科全書”,而是通過一個個深入的案例分析,引導讀者去思考流行音樂在文化中的角色和意義。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流行音樂的比較研究。它讓我看到瞭流行音樂在全球傳播過程中所經曆的本土化和再創造,以及不同文化如何以獨特的方式解讀和吸收流行音樂。比如,書中對亞洲流行音樂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它如何藉鑒西方元素,又如何發展齣獨具特色的錶達方式。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流行音樂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玩意兒,它貫穿於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承載著我們的迴憶、情感和身份認同。從學生時代的搖滾夢想,到成年後的生活陪伴,再到老年時的懷舊情結,流行音樂始終與我們同行。作者的寫作充滿瞭智慧和人文關懷,讓我感受到他對流行音樂的熱愛,也讓我對這種充滿活力的文化現象有瞭更深切的共鳴。這本書值得每一個關心當代文化的人去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