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5-01-18
作者後記
作為通俗文學之一的武俠小說,在華人圈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它最早可以上溯至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和唐人傳奇,但它們還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武俠小說,最多只能說是一個萌芽,還屬於文學苑囿的一個「異數」,「其結果尚未可知」;宋元之時,出現了大量的「公案」話本小說,推波助瀾,它們進一步推進了武俠小說的創作;降而至於民國,武俠小說創作大放異彩,竟演變出一場轟轟烈烈的武俠小說創作的熱潮和高潮;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台港等地,金庸、梁羽生、古龍等人掀起了武俠小說創作的最高潮,他們搖轉生花妙筆,筆底抖落出一朵朵絢麗的奇花,迎來了武俠小說創作的鼎盛時期。而在當今的中國乃至整個華文世界,武俠小說都有著她巨大的市場和影響 力,確實不可低估。
武俠小說,可以說是通俗文學界的一朵奇花異葩,綻然開放在文學的芳草園,鮮豔奪目,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記得還是一個歡樂無憂的少年時,我就喜歡閱讀武俠小說,誠如葉洪生所言,當時確有「每每午夜挑燈看劍,彈鋏作歌,輒興不勝今之感」,甚至是一入荷花深處,「沉醉不知歸路」。當時的心情是很激動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並且大受武俠小說的感染,「怨去吹簫,狂來說劍」。還依稀記得,我最早接觸的是《三俠五義》和《偷拳》等作品,後來又陸陸續續閱讀了金庸、梁羽生、古龍、柳殘陽、臥龍生等人的一些作品。「青梅煮酒論英雄」,在眾多的武俠小說家中,我最為喜愛的還是金庸和古龍。他們兩人的作品,各有千秋,各擅勝場,在有些地方甚至難分軒輊,堪稱伯仲。但相對而言,金庸的作品更耐讀,更適宜精讀細讀,書中歷歷景象,耐人尋味,發人深思。我數度拜讀金庸的作品,每次都讀得津津有味,雖然沒有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但也確實令我陶醉其中,樂而忘返。而古龍的作品,耐讀性和細讀性都不如金庸。竊以為,古龍的作品更適宜大塊大塊地閱讀,甚至大段大段地跳讀,「跟著感覺走」,「瀟灑走一回」,同時留心古龍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構造的意境與氛圍,這就是我閱讀古龍作品的一點感受。
台灣和香港兩地的「新派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和古龍是鼎足而立的三大武林盟主。古龍的知名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並不亞於金庸和梁羽生。燕青在《初見古龍》中這樣說:「無論在世界上什麼角落,凡是懂得說中國話的人,十有八九,都知道古龍的大名,別的作家知名度便沒有他這麼大。古龍的武俠小說銷量多,流傳之廣,看來只有金庸能和他相比,即使在不看小說的人,也常會在銀幕上和螢光屏上,看到古龍的作品,若論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數量之多,也只有金庸堪與比較」。古龍繼金庸之後,在自己的武俠小說創作中,「求新、求變、求突破」,最終殺出了一條血路,創立了「古派武功」。胡正群說:「武俠小說只有到了古龍才算是『新』,才堪稱之為『新派』,也正因為古龍的『脫胎換骨』、『重臨江湖』,才又為武俠小說締造出另一高峰。」
頗為遺憾的是,一代大俠古龍還來不及「金盆洗手」,就過早地「歸隱」道山了,沒有像金庸一樣逐字逐句地校訂、增補和潤飾自己的作品,致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作品的價值。
但無論如何,古龍在武俠小說創作上的歷史地位是不容懷疑的,其作品的文學價值也是不容低估的。古龍,不死的古龍,他將永遠活在讀者與世人的心目中,誠如倪匡所言:「人間無古龍,心中有古龍。」
作者簡介
彭華,筆名彭印川,1969年生。四川丹棱人。1999年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獲史學碩士學位。現為四川宜賓師專政法系副教授。發表學術論文、散文等三十多篇。著有《風華再現:金庸傳》﹝大都會文化出版﹞。
書中人物簡介
古龍,本名熊耀華,生於香港,長於台灣。
他是台灣新派武俠小說的創始者與掌門人。
在他的武俠小說中製造了大量的浪子,現實生活中的他,自小父母離異,長大之後酒色不離,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浪子。
古龍的創作快速又瀟灑,筆觸十分感性,又不拘泥於傳統,風格獨具。
在人性的刻畫上十分細膩,故事的主角常反映出古龍自己的身世、心境和經歷,故事情節的鋪陳上則充滿了懸疑和出人意料的發展,讓讀者讀來大感過癮。
看古龍的故事,讀古龍的書,讓人在武俠小說的花園裡,看到了鐵與血,情與仇,浪漫與俠義。
古龍武俠小說出版年表�
後記
俠骨柔情:古龍的今世今生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俠骨柔情:古龍的今世今生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