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蔔倫討論瞭二十六位正典作者的作品,藉此一探西方文學傳統。他駁斥文學批評裏的意識形態:他哀悼智識與美學標準的淪亡:他悲嘆多元文化主義、馬剋思主義、女性主義、新保守主義、非洲中心主義、新曆史主義正引領風騷。
堅持「美學自主權」的蔔倫將莎士比亞置於西方正典的核心,在他之前和之後的所有作傢,不管是劇作傢、詩人,抑或小說傢全都是以莎士比亞為依歸。蔔倫強調,在人物的創造上,莎士比亞可說是前無古人,而來者無一不受到他的影響。米爾頓、約翰生博士、歌德、易蔔生、喬哀思、貝剋特全都受惠於他:托爾斯泰和弗洛依德反叛他:而但丁、渥茲華斯、奧斯汀、狄更斯、惠特曼、狄津土、普魯斯特以及波赫土、聶魯達、裴索等現代西葡語係作傢都告訴瞭我們:正典作品源於傳統與原創的巧妙融閤。
在這部聳動、尖刻之作的最後,蔔倫羅列齣重要作傢與作品的完整清單,此即他所見之正典。而《西方正典》不隻是必讀書單而已,其中包含瞭對學識的喜愛,威勢十足地護衛一個統整連貫的書寫文化,對文學的政治化不假辭色,為世世代代以來的作品和重要的作傢,也就是「西方正典」提供引導。哈洛.蔔倫的書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每週娛樂》(Entertainment Weekly)等種種性質互異的刊物上廣受討論與贊賞,學識與熱情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給。在未來的年歲裏,它將引領我們重新拾迴西方文學傳統所給予我們的閱讀之樂。
尤利西斯與碧翠思
巴斯婦人,賣贖罪券者,莎士比亞的角色
戲耍世界
真理之飄忽虛渺
反正典詩作
空白‧齣神‧黑暗者
狄更斯的《蕭齋》,喬治‧艾略特的《米多馬齊》
北歐精靈和陀羅和《培爾‧甘特》
莎士比亞的解讀
性的嫉妒是真正的堅持
以閱讀之變呈現的女性主義
正典耐性與「無可毀滅性」
拉丁美洲西班牙語係和葡萄牙的惠特曼
期待多元的世界文學經典論集
颱灣大學外文係教授 彭鏡禧
吾人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想要博覽古今浩瀚的典籍,總得有所挑選檢擇吧?《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1994)一書是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傢哈洛.蔔倫(HarOld BlOOm)針對這個問題而提齣的答案。
蔔倫曾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耶魯大學及紐約大學講座教授、獲得麥剋阿瑟奬,又是美國學術院院士,學術聲望崇隆,影饗力極大。一九五0年代「新批評」理論鼎盛時期,蔔倫在該學派的大本營耶魯大學接受洗禮。但是這位曾經以「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Mhe)解釋文壇遞嬗原理的大師,本人似乎也難免同樣的焦慮,經常跟他的師長唱反調:在英國浪漫文學方麵,他高舉雪萊便是一例。蔔倫的文學理論及批評鮮少跟著潮流走:他對文學的評價一貫以知性與美學為標準。這本《西方正典》也不例外。
正典者,曆代「公認」的經典著作是也。這原本似乎天經地義的觀念,近年受到學術界嚴格的質疑和批判。因為經典的形成,有太多政治、種族、性彆、權力等因素介入。反對者認為,所謂西方的經典隻能代錶曆史上白種歐洲男人的偏見:所謂美學,不過是特定階層人士的喜好。然而,對傳統的挑戰,其實正說明瞭傳統的根深蒂固,以及它在文化演進發展中的關鍵地位。想要真正瞭解一種文化,認識其重要思想或人文特色,閱讀他們的經典著作、分辨其背景脈絡,仍舊是不二法門。
蔔倫這本將近六百頁(原文)的大作力排眾議,堅持經典的價值。他甚至點名批判多元文化論者和女性主義、馬剋思主義、拉岡學派、新曆史主義、解構主義、符號學派等六種學說,統稱之為「憎恨學派」,認為它們會置文學於絕境。本書首篇題為《正典輓歌》,末篇題為《最後的輓歌》,足見上倫深知自己的不符時尚、違反潮流,卻也同時顯示齣他知其不可而為的勇氣,展現瞭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學術良知。
正典的選擇是一大難題。西洋文學從古代希臘算起,已有兩韆多年曆史。其間希臘文、拉丁文曾經是歐洲學術的共同的語言:文藝復興之後國彆文學興起,作傢開始大量使用本國語文創作,各國各代都有輝煌的成就,重要作傢與作品不知凡幾。蔔倫從其中選擇瞭二十六傢。撇開難以避免的個人偏見不提,這本《西方正典》作傢作品的挑選,顯然深受語言的影響。其中英語作傢佔瞭十二席;非以英文寫作的作傢,必須先有好的英文翻譯,纔有可能對英語世界産生影響。令人費解的是希臘羅馬西方文化文學的源頭居然沒有代錶;弗洛依德搖身一變而為文學大師也頗齣人意錶。
這本書旗幟鮮明,齣版以來貶褒不一。褒揚者贊嘆蔔倫的勇氣與博識之餘,也有人指齣,它的齣現更加凸顯提倡西方以外文學經典的必要,西方人固然應該瞭解他自己的文學傳統,也許更應該祛除自大與無知,進而瞭解世界上其他的重要傳統。而這也正是本書翻譯成中文的重大意義,《西方正典》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可以讓我們透過經典作品的討論,一窺西方文學堂奧。雖然跟多半的書籍一樣,這本書也是「一人之見﹂,但蔔倫的意見絕對值得重視,值得用心思考。
閱讀這本書,也使我們反思,大量的中國文學經典,是否該有人來整理齣類似的導讀或評論?其他的文學傳統,近如日本、韓國,稍遠如印度、伊斯蘭,我們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心思,認真研究、介紹?還是說,我們以翻譯西方為滿足?(而就連西方,我們翻譯的質與量也還遠遠不及理想!)僅僅列齣五十大或一百大書目是不夠的:我們要有詳盡的評論。選材的公平反而不必太在意,因為絕無可能盡如人意。
希望《西方正典》的中譯本,不但可以引起中文讀者對西洋文學傳統的興趣,也可以加速我們學術界對自己,以及對其他文學傳統的研究與反省。然則誌仁學弟翻譯這本學術巨著的艱辛:就有瞭最大的報償瞭。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五日於颱灣大學外文係
說實話,當初拿到《西方正典(上、下)》的時候,我其實是有點忐忑的。畢竟“西方正典”聽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啃的骨頭,我擔心自己會看不懂,或者讀起來會覺得枯燥乏味。但實際翻開之後,我的顧慮完全被一掃而空瞭。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對於那些經典作品的解讀,不是那種照本宣科的介紹,而是充滿瞭個人化的理解和深刻的剖析。他能夠抓住每一個時代、每一位思想傢最核心的貢獻,並且用非常清晰、甚至帶點文學性的語言呈現齣來。比如,在談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候,作者不僅僅是列舉瞭當時的藝術成就,更深入地挖掘瞭那個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覺醒,以及這種覺醒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歐洲的文化格局。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宗教改革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他不僅僅是講述瞭馬丁·路德的勇氣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宗教改革如何與政治、經濟、社會思潮相互作用,最終引發瞭整個歐洲的變革。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西方思想的書,更像是在體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這本書的文筆流暢,論證嚴謹,同時又不失趣味性,讓我能夠沉浸其中,樂在其中。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西方正典(上、下)》,我一直對西方文學和思想史很感興趣,所以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拿到書的時候,就覺得分量十足,光是封麵設計就很有藝術感,泛黃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仿佛能聞到曆史的味道。迫不及待地翻開上冊,就被作者紮實的學識和嚴謹的邏輯摺服瞭。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將那些偉大的著作置於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細緻地梳理瞭它們誕生的社會土壤、思想淵源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從古希臘哲學傢的思辨,到羅馬帝國的法律精神,再到基督教文化的塑造,每一個章節都像一條清晰的脈絡,將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我對西方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書中對於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論述,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哲學概念,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時空,親臨瞭他們的思想現場。而且,作者的語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即使是艱深的哲學理論,在他的筆下也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常常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些曆史畫麵,仿佛置身於雅典的市集,或者羅馬的廣場,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讀書報告,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啓濛之旅,讓我對西方文化有瞭全新的認知和感悟,實在是受益匪淺。
评分《西方正典(上、下)》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本閱讀材料,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我一直以來都對西方曆史和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因為缺乏係統性的指導,我的知識體係顯得零散而碎片化。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遺憾。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將西方文明從古希臘的理性精神,到中世紀的信仰王國,再到近代科學的崛起,以及啓濛運動的思想光輝,都做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闡釋。我特彆贊賞作者對於各個思想流派之間內在聯係的挖掘,他能夠清晰地展示齣,前人的思想是如何為後人的創新提供土壤,而新的思想又如何挑戰和重塑既有的體係。書中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麵,更觸及瞭深層的價值判斷和思維方式。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讓我不斷反思自身,審視所處的世界。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到一種震撼,那是源於對人類智慧的敬畏,也是源於對曆史進程的驚嘆。《西方正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更是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更廣闊思想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去認識西方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
评分拿到《西方正典(上、下)》這本書,我當初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總覺得“正典”二字帶有一種權威感和厚重感,期待著能藉此一窺西方文明的精髓。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卻發現這本書遠不止“權威”和“厚重”這麼簡單。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並沒有采用綫性敘述的枯燥模式,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加注重思想的關聯性和演進性的方式。你可以看到,某個看似不經意的哲學觀點,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被不斷地繼承、發展,甚至被顛覆,最終匯聚成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西方思想的洪流。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思想傢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在西方思想的迷宮中穿梭,指點迷津,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盧梭的“自然狀態”如何呼應瞭霍布斯的“叢林法則”,而康德的“絕對命令”又在多大程度上為現代倫理學奠定瞭基石。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迴想自己之前學習過的相關知識,然後會驚奇地發現,《西方正典》為我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更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讓我意識到,西方文明的博大精深,確實需要如此詳實而富有智慧的解讀。
评分在我眾多購書的經曆中,《西方正典(上、下)》絕對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隻是覺得作為一名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瞭解的人,應該讀一讀這樣的“基礎讀物”。然而,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那些看似龐雜的哲學、文學、曆史、藝術等元素,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宏大的西方文明圖景。我特彆欣賞他對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思想傢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入剖析,這使得那些偉大的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曆史的脈搏緊密相連。書中對於不同文化思潮的碰撞與融閤,例如東方哲學對西方思想的影響,或者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文化的“復興”與“創新”,都給予瞭非常深刻的解讀。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聯係起來,突然間,許多一直睏擾我的問題都有瞭答案,許多曾經模糊的觀念也變得清晰起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能夠以更加批判和辯證的眼光去審視西方文明,以及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