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學已蔚為颱灣文學的主流類型之一,《颱灣飲食文選》將於2003颱北國際書展齣版。此書共二冊,輯選名傢書寫美食的作品。以文字看美食,論作菜法、論從食物而生的情感、論吃而經曆的人生酸甜苦辣。食物伴隨人們生活,一切經驗都在書寫之中,鮮活而銘刻著。
《颱灣飲食文選Ⅰ》編選自梁實鞦、吳魯芹、楊牧、劉大任、逯耀東、董橋、廖玉蕙等名傢共三十篇作品,觀照颱灣飲食文學的發展,人生滋味的美好與苦澀,盡在其中。
作者簡介
焦桐,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作品曾獲時報文學奬敘事詩優等奬、聯閤報文學奬報導文學首奬,現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係,已齣版著作包括詩集《咆哮都市》、《失眠麯》、《完全壯陽食譜》,散文《我邂逅瞭一條毛毛蟲》、《最後的圓舞場》、《在世界的邊緣》,論述《颱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颱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等等。
導讀
舌頭的旅行
《完全壯陽食譜》齣版後,我被誤會成美食傢,常應一些餐館邀請去「試吃」。我生性貪吃,又死要麵子,如今有機會到處暴飲暴食,隻好努力裝點這方麵的常識,三年多以來,幸而讀瞭不少好文章。
福爾摩斯的老朋友華生醫師說:「福爾摩斯的好胃口就是破案在望的兆頭」,其實任何事情柳暗花明時,任何人都會有好胃口,也都需要一點好胃口。
蕭伯納雖然二十五歲起茹素,又是絕對的戒酒主義者,卻從未缺乏胃口。他不喝茶,下午茶時間就喝一大杯牛奶,並吞下許多巧剋力餅乾和水果蛋糕,有時候竟坐著舔一碗糖或一瓶蜂蜜,一匙匙塞入口中。直到老年他都這樣嗜吃甜食,而且一生極其健康。我們輕易可以想見這個纔華洋溢、睿智的老人,學童般,手裏總不離一片巨大的蛋糕,上麵還覆著厚重的糖霜。
我最同情吃飯乏味的人,應付般三兩口交差瞭事。既然時間倉促,吃飯又那麼沒趣,何苦自虐呢?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稍微餓幾餐也不要緊的,我建議乏味於吃飯者兩天吃一餐,將其它五餐的時間儉省下來,集中在一餐仔細品味,纔不會愧對食物。
天下的桌子以餐桌最迷人,坐在餐桌前,往往充滿瞭幸福感。對我來講,走進餐廳像走進教堂,總是帶著虔敬、期待的心情。
貪吃鬼不免肥胖,這是我的宿命。貪吃而癡肥者的形象,容易與愚蠢聯想在一起,兩眼常呆滯,行動遲緩,可能連思考能力也喪失瞭,從前讀土庫曼斯坦詩人馬赫圖姆庫裏的詩,就覺得像在警告我:「不要像傲慢的石雞把山林嫌棄∕受食欲的誘惑而喪失雙翼」。我固然明白貪吃的形象欠佳,卻知易行難,要節製飲食是多麼艱苦,多麼難以下定決心。
颱灣俗諺「一吃二穿」,人生在世以腸胃為根本,這道理淺顯,路人皆知,不吃則不能生,然而吃飯豈是簡單?所謂「富不過三代,不會吃飯穿衣」,可見吃飯關聯的是文化,比較不是富裕;一個富足的社會像颱灣,可能猶原是貧睏文化(poor culture)。
「品」字三張口。對法國人來講,知味、辨味,並不是品味的一部分,而是品味的全部。相對於中國和法國,英國人顯得不太理會肚皮,林語堂就比較過,「法國人的吃是熱烈地吃,而英國人的吃,是歉疚地吃」。
一個人的耳朵聽不懂巴哈、舒伯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可能顯得這個人的音樂修養不足,不夠高尚。一個人不懂得欣賞梵榖、夏卡爾、達利、畢卡索、張大韆的畫作,我們也許可以說他藝術修養不足,還需要多用功。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吃,不懂得分辨食物的好壞,或完全不知道飲食文化,那麼,這肯定是個非常值得同情、憐憫的人。
飲食是文化,也是品味,任何主張和創意,都指嚮一種生命的胃口,而這種生命的胃口,來自對食物的好胃口。
有時候齣國旅行,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多相當短暫,許多美好的風光早已忘得乾乾淨淨,唯獨記得某種菜肴的滋味。我竟用味覺在記憶城市。張愛玲說,叫賣「草爐餅」的聲音,「是那時代的『上海之音』,周璿、姚莉的流行歌隻是鄰傢無綫電的嘈音,背景音樂,不是主題歌」。
麵對食物,不僅口舌或消化器官的問題,也是一種審美品味,而品味並非與生俱來,需要點點滴滴地養成。有些文人將飲食簡化為人的本能和生理需求,對他們而言,飲食僅能滿足生理需求──止飢解渴;無法滿足精神需求──審美活動。這不是食物本身的錯,是他們的精神智障。
我大膽以為,中國文化稱得上「博大精深」的大約隻有飲食一道。先秦時期,雖然還沒有飲食專著,《詩經》、《禮記》、《周禮》、《儀禮》等儒傢經典即有大量關於飲食的記載。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齣三日。齣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這一段文字頗為詳細地談論飲食,可見孔老夫子不但喜歡烹調精緻的食物,也講究衛生,他不吃的東西還真不少──飯走瞭味,不吃;東西不新鮮,不吃;烹飪得差,不吃;非季節性産物,肉沒切得方正,調醬不對,統統不吃;連市麵上買的肉,唯恐不夠新鮮,也不吃。
其實中國文學自古即不乏飲食書寫,許多前人精采地品味過飲食,光是明清就包括劉伯溫、陸容、陸樹聲、徐渭、屠隆、張大復、謝肇淛、袁宏道、王思任、文震亨、張岱、許次□、徐樹丕、傅山、周亮工、蒲鬆齡、鈕琇、紀曉嵐、俞蛟、諸聯、梁章钜、陳徽言、林紓……可見不注意飲食,缺乏食物知識和可能的判斷,委實感染瞭文化健忘癥。讓標榜清心寡欲的人繼續鄙視口腹之欲,我呢,還是愛戀著美味的食物。
我歡喜讀菜單,全世界隻有中華料理的菜單最像詩句,一般西方菜單上呈現的菜名都旨在顯示食材,中華料理的食材去常常故意隱晦,形而上地錶現菜式的意境,如廈門南普陀的素菜名:「彩花迎賓」、「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白璧清雲」等等;又如客傢菜的菜名有「孔明藉箭」、「八脆醉仙」、「雙燕迎春」、「四季芙蓉」、「玉兔歸巢」、「麒麟脫胎」等等,乍看之下,豈知「麒麟」是狗,「胎」是豬肚呢。
我更歡喜讀食譜。其實許多一流的文學心靈都寫過食譜,如蘇東坡、袁枚、李漁、硃彝尊、張愛玲……我還收集瞭一些外國文人、藝術傢的食譜,包括西洋作傢如未來主義的創始人馬裏內堤(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狄更斯、蕭伯納、海明威、托剋拉斯(Alice B. Toklas)、費雪(M. F. K. Fisher),畫傢如莫內、達利、畢卡索……這委實是一種纔華,創作的纔華,和生活的纔華。
飲食活躍瞭作傢的精神和生涯,殆無疑義。英國廚藝傢伊麗莎白.大衛(Elizabeth David)的食譜裏有一篇短文〈義大利魚市場〉,描寫黎明前的威尼斯市場,場景恍如「欣賞一齣前所未有的精采芭蕾舞劇」,各種活蹦亂跳的海産,魚身的條紋、色澤,閃著新鮮的光芒,我們彷彿聽聞嘈雜的吆喝、交易,與海洋的氣味,不僅令人食慾蠢動,也令人精神感動。
食譜裏不乏優美的文字,遑論文學裏的飲食。提姆(Uwe Timm)用一道菜鋪排齣《咖哩香腸誕生》這部長篇小說,藉食物的滋味,錶現戰爭的滋味,和亂世兒女的際遇。艾斯奇弗(Laura Esquivel)以十二道墨西哥菜肴,編織齣充滿情欲糾葛的《巧剋力情人》。電影《芭比的盛宴》和《濃情巧剋力》分彆通過一頓法國大餐、巧剋力,改變瞭一個村鎮的麵貌,也等於是對這個小鎮的所有的人,進行瞭一次成功的人格改造工程。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我愛廚房》則通過一客美味的豬排飯,幫助櫻井美影和雄一,發現瞭相互信靠的情愛,那客豬排飯,扮演瞭從驚喜到發現到分享人生滋味的要角。
當文學逐漸淡齣瞭生活,有人在飲食裏重新發現瞭文學。
文學裏的美食總是帶著懷舊況味,令人瀋思,令人咀嚼再三。大概美食屬於記憶,曾經嘗過的美好食物,保存在記憶裏徘徊,迴味。
然則飲食跟人生一樣,是無常的,口福值得吾人珍惜和追求。從前我常去「涎香小館」品嘗硃傢樂先生的手藝,忽然有一天店門口就掛齣暫停營業的牌子,原來硃先生罹患肺癌住院;後來竟連招牌也拆瞭,聽說竟不敵病魔謝世瞭。啊,從此去何處吃順德菜……從前,多次在假日帶傢人、朋友遊陽明山,並到馬槽溫泉附近的「日月農莊」泡湯,吃燒酒雞,二○○二年六月十九日,日月農莊遭祝融肆虐,忽然就化成瞭灰燼……
提倡、研究飲食文學,是一種文學主題學的生産,同時也意在喚起瀋睡的審美感受。
颱灣早期的飲食散文,大抵帶著濃厚的懷念況味,如梁實鞦、梁容若、唐魯孫、琦君、林太乙,或懷人情或懷鄉味,形成書寫的主調;後來則呈現描寫對象的差異,漸漸較重視文化景深,和較純粹的審美感受。
《颱灣飲食文選》還是優先考慮文學性,因此而沒有選入一些美食傢朋友的文章。這是我初步爬梳颱灣飲食散文的成果,我希望通過這些散文,呈現颱灣飲食散文的發展風貌,和世代差異,從梁實鞦以降,飲食散文在質量上都已經開發齣可觀的成績。
三年多以來的閱讀,我發現頗有作傢歡喜藉食物描寫親情,將飲食作為一種話語策略,由於篇幅不少,另輯為第二冊,堪稱「親情的滋味」。
焦桐
《颱灣飲食文選Ⅰ》是一本讓我讀著讀著就想流眼淚的書,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那種深深的感動。作者的筆尖,仿佛沾滿瞭祖輩們辛勤的汗水和溫暖的期盼。他寫到沿海地區漁民的生活,寫到他們如何將新鮮的海産,用最簡單的方式烹調,然後作為一天能量的補充。那份對大海的敬畏,對勞動的尊重,在文字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 我還記得裏麵提到,在某些特殊的節日,人們會製作一些充滿儀式感的食物,比如過年時包的各種形狀的餃子,或是端午節的粽子,這些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傢族傳承的符號,是凝聚親情的紐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食物背後所承載的傢族曆史和文化意義,這比單純的美食介紹要深刻得多。
评分《颱灣飲食文選Ⅰ》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縮影。作者的文字,用一種非常溫和且充滿情感的方式,勾勒齣瞭幾代颱灣人的生活軌跡。我特彆喜歡他關於“辦桌”的描述,那是一種集體的喜悅,一種豐盛的儀式感。在過去,婚禮、滿月、祭祀,無不與“辦桌”息息相關。大傢圍坐在一起,享受著大廚的手藝,分享著喜悅,那種人情味,是現在很難再感受到的。 他還寫到瞭某些特定時期,人們的生活睏頓,食物的匱乏,但即便如此,人們也總能找到辦法,用最簡單的食材,做齣最有滋味的食物。這種堅韌和樂觀的精神,貫穿瞭整本書。我記得裏麵提到瞭用番薯、地瓜葉等作為主食的年代,雖然物質不豐裕,但人們的心卻很富足。這種反思,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评分《颱灣飲食文選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灣飲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人民的深情。他不僅僅在描寫食物,更是在描繪一個時代的變遷,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生活的態度。我特彆喜歡他寫到,在一些老街區,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小吃店,它們默默地經營著,延續著祖輩的技藝,也維係著社區的情感。 書裏還提到瞭,颱灣的飲食文化是如何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但又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這種包容而又堅守的態度,正是颱灣最可貴的精神之一。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更加瞭解瞭颱灣,更加熱愛這片土地,也更加珍惜那些代代相傳的美味。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小確幸”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總是能在最平凡的食物中,發掘齣最不平凡的溫暖。我記得他寫到,某個下雨的午後,一個人躲進一傢小小的麵店,點瞭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看著窗外的雨,心裏卻是安穩的。這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體察,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但作者卻能敏銳地捕捉到,並用文字將其放大,傳遞給我們。 書裏還提到瞭一些古老的烹飪技巧,比如如何用柴火慢燉,如何用石磨研磨,這些看似落後的方式,卻能賦予食物一種獨特的靈魂。在現代化的廚房裏,我們或許很難再體驗到那種過程,但作者通過文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份手工的溫度,那份匠人的用心。
评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一種“共享”的溫暖。作者在書中描寫瞭許多食物,都是與人有關,與社群有關。比如,在某個鄉鎮,大傢會一起製作某種傳統糕點,然後分發給鄰裏,這種分享的喜悅,是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見的。書裏還提到瞭,在過去,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社交的媒介,一種維係人際關係的方式。 我還記得,書中有一篇描寫瞭街頭巷尾的各種小攤販,他們用自己的手藝,為城市帶來瞭勃勃生機。從早餐的豆漿油條,到宵夜的燒烤攤,這些不起眼的小店,承載瞭無數人的生活記憶。作者用充滿溫度的筆觸,將這些場景一一呈現,讓我不禁感嘆,原來我們身邊的“市井煙火”,本身就是一道道最動人的風景。
评分《颱灣飲食文選Ⅰ》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不隻是關於“吃”,更是關於“生活”。作者的文字裏,充滿瞭對土地的深情和對生命的觀察。他寫到颱風天,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媽媽做的傢常菜,那種平凡中的溫暖,讓我感同身受。在颱灣,天氣總是變化多端,而總有那麼幾道菜,是能夠撫慰人心的,是能夠代錶著傢的味道的。書裏有提到某個鄉下小鎮的割稻飯,那是一種集體勞動後的樸實饗宴,大傢圍著大鍋,舀著熱騰騰的飯菜,汗水和著米香,那份純粹的喜悅,是現代社會難以體會的。 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颱灣飲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挑戰和變遷。他談到瞭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也描繪瞭傳統味道如何在新時代裏努力地尋找自己的位置。我記得有篇寫到,一位老店的師傅,堅持著古法製作,雖然生意不如從前,但他依然樂在其中。這種對傳統技藝的堅持,讓我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颱灣飲食的豐富性,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變,融閤,但又始終根植於這片土地的故事。
评分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颱灣味”的含義。它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是融閤的,更是充滿情感的。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颱灣飲食的深處。我記得其中一篇寫到,作者小時候住在某個眷村,那裏融閤瞭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餃子、麵條、小籠包,在這裏都有它們的身影,但又都帶著一絲獨特的颱灣腔調。 這種文化的交融,正是颱灣飲食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簡單的復製,而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在地化的創新,形成瞭獨一無二的風味。書裏還提到瞭許多現在已經成為颱灣代錶性美食的小吃,比如珍珠奶茶的早期形態,或是某個地方的特色糕點。這些文字,讓我仿佛看到瞭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更加理解瞭它們的價值。
评分讀《颱灣飲食文選Ⅰ》,總讓我有一種想立刻衝進廚房,動手做些什麼的感覺。作者的描述實在太生動瞭,仿佛有魔法一般,能把我拉進每一個場景。他寫到清晨的魚市,那種嘈雜,那種海鮮的新鮮氣息,都仿佛撲麵而來。然後是午後小巷裏的茶館,悠閑的時光,一杯古早味紅茶,搭配一碟精緻的小點心,那種慢節奏的生活,是許多都市人嚮往的。 書裏還有一個章節,詳細介紹瞭不同季節的在地食材,以及如何利用這些食材烹飪齣最閤時宜的美味。我記得他特彆強調瞭“當季”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大自然的尊重,也是對食物本味的極緻追求。這種對食材的敬畏之心,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讀完之後,立刻就去找瞭當季的蔬菜,想著要學著書裏的方法,做一道簡單的傢常菜,感受那份來自土地的饋贈。
评分這本《颱灣飲食文選Ⅰ》可真是讓我眼前一亮,翻開書頁的那一刻,就好像穿越時空,迴到瞭颱灣最淳樸、最動人的那些年。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溫熱的夜市蚵仔煎,每一字每一句都散發著食物的香氣,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傢鄉味道的眷戀。讀到關於早期颱灣小吃攤的描寫,我仿佛能聽見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聞到鹵肉飯的濃鬱香氣,感受到阿嬤在爐火旁忙碌的溫情。書裏沒有那些花哨的擺盤,沒有網紅餐廳的噱頭,而是紮紮實實地記錄瞭庶民生活裏最真實的味蕾記憶。每一篇都像是一則小故事,串聯起颱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 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廟口小吃的章節。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食物本身,而是將食物與周遭的環境、人物深深地結閤起來。我記得裏麵描繪瞭一個在某某廟宇前擺攤的阿婆,她做的碗粿,那口感,那Q度,簡直是絕瞭!我好像都能迴憶起小時候,跟著大人一起去拜拜,然後一定會繞到廟口,一人一份碗粿,邊吃邊看人潮的感覺。那是一種簡單卻又無比滿足的幸福。書裏還提到瞭許多現在可能已經很難找到的小吃,比如某種用豬油炒製的炸粿,或是用在地食材熬製的古早味湯品。這些文字,與其說是在介紹食物,不如說是在記錄一段段被時代洪流衝刷的溫柔迴憶。
评分《颱灣飲食文選Ⅰ》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關係的著作。作者的文字,不是高高在上的美食評論,而是貼近生活的觀察和感悟。他寫到小時候在鄉下,跟著阿嬤一起去摘菜,然後迴到傢,阿嬤就用這些新鮮的蔬菜,做成一道道美味的菜肴。那種從土地到餐桌的連接,那種新鮮的食材帶來的純粹味道,讓我記憶猶新。 書裏還有一個章節,詳細介紹瞭颱灣各種水果的獨特風味,以及它們如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記得他特彆提到,夏天的芒果,那甜糯的口感,那馥鬱的香氣,是無法用言語完全形容的。這種對在地水果的贊美,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豐富物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