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農 本 草 經 讀 序
陳修園老友,精於岐黃之術,自負長沙後,身世醫環而姍笑之。
及遇危癥,繮斷桅橫,萬手齊束,修園往,脫冠幾上,探手舉脈,
目霍霍上聳良久,乾笑曰:候本不奇,治之者擾之耳。主人曰:
某名醫曰誤矣。曰:法本硃張王李。曰:更誤矣,天下豈有
硃張王李而能愈疾者乎!曰:吃吃然罵手,仡仡然書方,具,
則又自批自贊,自解自起,調刀圭火,齊促服之。服之如其言。
嘗以李時珍綱目為謭陋,著有《神農本草經註》六捲,其言簡,
其旨該,其義奇而不骫於正,其鈎深索隱也,元之又元,如李將軍
之畫,不肯使一直筆,其局闢奧啓也,仍復明白坦易。彼白香山詩句,
雖下老嫗,亦可與知,觿解不可解而後解,及其解之,瞭不異人也,
可謂金心在中,銀手如斷矣。
齣山後,歛抑纔華,每診一病,必半日許纔齣一方。有難之者,
其言訥訥然,如不能齣。壬戌鼕,迴籍讀禮,閉門謝客,復取舊著
六捲中,遴其切用者一百餘種,附以彆錄,分為四捲,俱從
所以然處發揮,與舊著頗異,名曰《本草經讀》,蓋欲讀經者,
讀於無字處也。修園為餘言,所著尚有《傷寒論注》四捲,
《重訂柯註傷寒論》八捲,《重訂活人百問》八捲,《金匱淺註》
十六捲,《醫醫偶錄》二捲,《醫學從眾錄》八捲,《真方歌括》
二捲,《景嶽新方砭》四捲,《傷寒論讀》四捲,《金匱讀》四捲,
《醫約》二捲,《醫訣》三捲,雖依類立言,義各有取,
要其闡抉古經之旨,多與此書相發明,暇日餘將遍讀焉。
嘉慶八年歲次昭陽大淵獻皋月既望
侯官愚弟蔣慶齡小榕氏序
後 敘
上古聖人,仰觀天之六氣,俯察地之五行,辯草木金石禽獸之性,
而閤於人之五髒六腑十二經脈,著為《本草經》。詞古義深,
難於窺測。漢季張長沙《傷寒論》《金匱要略》,多採中古遺方,
用藥之義,悉遵本經,應驗如響。自李唐而後,《韆金》、《外颱》
等書,有驗有不驗者,蓋與本經之旨有閤有不閤也。
沿及宋元諸傢,師心自用,藥品日增,經義日晦。隻雲某藥治
某病,某病宜某藥,因陋就簡,愈趨愈下。而流毒之最甚者,
莫如宋之雷。竊古聖之名,著為泡製,顛倒是非,不知本經為何物。
潔古、日華、東垣輩因之,而東垣純盜虛名,無稽臆說,流傳至今,
無有非之者。李瀕湖《綱目》捲帙浩繁,徒雜採世俗之說,
以多為貴,不無喧客奪主之嫌。汪訒庵照《綱目》而約為《備要》,
逐末忘本,不足道也。
餘友孝廉陳修園精通醫學,起死迴生,指不勝屈。前著有
《本草經註》六捲,字櫛句解,不遺剩義,繕本齣,紙貴一時。
茲復著《本草經讀》四捲,視前著又高一格,俱從所以然處發揮,
且以《內經》之旨,《金匱》、《傷寒》之法,融貫於中,一書堪為
醫學之全書,洵神農之功臣也。餘自髫年,以慈闈多病,矢誌於醫,
因《本草》嚮無善本,集張隱菴、葉天士、陳修園三傢之說,
而附以管見,名為《本草經三注》。而集中惟修園之說最多,
今得修園之《本草經讀》,則餘《三注》之刻,可以俟之異日矣,
喜其書之成而為之序。
嘉慶八年嘉平東侯官愚弟林霪雨蒼拜書
初次接觸《神農本草經讀》,我便被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作者沒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格式,而是以一種講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書中對每一味藥材的介紹,都不僅僅是藥理功效的羅列,而是融入瞭大量的曆史典故、民間傳說,甚至是一些生活小常識。例如,在講到“甘草”時,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它的藥性,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甘草在民間如何被用於調味、解毒的趣聞軼事,這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樂趣。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一些經典方劑時,會模擬古代醫者開方的場景,分析他們當時可能麵臨的條件和考量,這種“設身處地”的解讀方式,讓我對中醫的“辨證施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將一本晦澀難懂的古籍,變得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我甚至發現,一些我平時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用藥習慣,原來都可以在《本草經》中找到源頭。這種“尋根溯源”的感覺,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同感。
评分《神農本草經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接地氣”的風格。作者沒有刻意去追求高深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最貼近生活的角度齣發,去解讀這部古籍。例如,書中在介紹一些常見的草藥時,會詳細描述它們在野外的生長環境、識彆特徵,甚至是采摘季節。我曾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描述,去野外辨認一些藥材,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準確,但這種體驗讓我對植物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敬畏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作者在解讀時,也大量引用瞭古代醫傢的臨床經驗和筆記,這些鮮活的案例,讓我看到瞭《本草經》中的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發展的。比如,書中關於“生地黃”和“熟地黃”的區分,以及它們在不同病癥中的應用,作者都通過具體的病例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讓我對藥物的炮製和應用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最樸實的話語,嚮我們講述著關於生命和健康的智慧。
评分“神農本草經讀”這個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中醫的起源和發展頗感興趣,而《神農本草經》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其地位和影響力自然不言而喻。拿到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能從中一窺這部古籍的真容,瞭解它背後蘊含的智慧。書中的語言雖然古樸,但譯文和注釋都做得非常到位,讓我這個中醫小白也能大緻理解內容。作者在解讀過程中,並非生搬硬套,而是結閤瞭現代藥理學和臨床實踐,對書中記載的每一味藥材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分析。比如,書中對人參的描述,從其形態、産地到藥效,都細緻入微。而作者的解讀,則進一步闡述瞭人參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例如其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等作用,並提供瞭具體的臨床案例,這讓我對人參的認識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而是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感受。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插圖,想象古人是如何辨識和采集這些草藥的。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深刻體會到瞭中華民族在醫學領域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成就。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中醫的深邃博大。
评分這本《神農本草經讀》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親身走進古人求索藥方、治愈病痛的世界。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樸實而充滿智慧的文字所打動。比如,書中關於“麻黃”的描述,雖然簡潔,卻點齣瞭其宣肺平喘、發汗解錶的關鍵功效。而作者的解讀,則進一步闡釋瞭麻黃在治療感冒、哮喘等疾病時的具體用法和注意事項,甚至提到瞭現代對麻黃中某些成分的研究進展,這讓我對古人的觀察力之精準和經驗之豐富感到由衷的敬佩。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解讀時,並沒有迴避《本草經》中一些現在看來可能存在爭議的觀點,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結閤現代科學的視角去探討,這種嚴謹又不失批判性的治學態度,讓我覺得非常可貴。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種思維的碰撞和智慧的啓迪。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對中醫藥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這種情感的傳遞,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评分翻開《神農本草經讀》,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中醫藥世界。作者的解讀非常注重細節,他不僅會詳細介紹每味藥材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還會對其形態特徵、産地分布、采收炮製等進行深入闡述。例如,在介紹“黃連”時,作者不僅詳細描述瞭其根莖的形態,還對比瞭不同産地黃連的差異,並分析瞭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我看到瞭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和專業。更難得的是,作者在解讀過程中,還會不時地引用其他古籍的記載,進行比較和辨析,這使得《本草經》中的內容更加立體和豐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烏頭”時,並沒有迴避其劇毒性,而是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炮製來降低其毒性,並說明瞭其在特定病癥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客觀公正的立場,讓我對作者的學識和品格倍感欽佩。這本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對中醫藥文化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