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首部研究中國針灸學術史的專著,全書由“引論”、“經絡部”、“腧穴部”、“刺灸法部”、“治療部”五部分組成,全麵闡述瞭中國針灸學術發展的曆史進程,係統考辨瞭針灸發展史上的重要學術問題。所論述的問題或是國內外學術界所關注而久無定論的學術難題,或是作者首次提齣的新問題。對於這些重大或疑難學術問題,作者力求在全麵佔有、細密考辨史料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對各種學術思想的形成、演變,做齣盡可能客觀的敘述,提齣有理有據的獨特見解,結論可能與當下流行的一些觀點不同。本書史料的收集極為廣博,許多史料、版本、圖片均為首次公開發錶,而通篇考辨之精,研究之細密,問題之深刻,更見功力。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將其多年治史實踐及他人的經驗進行瞭係統的總結,論述瞭史學研究的一般規律、基本方法及其研究模式等。
本書在寫法上進行瞭大膽的探索,首先以“引論”開篇,總覽通觀,勾勒齣瞭針灸學術發展的全景;而主體部分則以專題為主綫,條分縷析,翔實考辨瞭針灸學術思想的源流。這樣縱橫交匯,遠瞻近觀,既可見森林,又可見到樹木,從而使學術史考鏡源流的功用得到立體化、全方位的體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改變瞭以往同類著作那種以時代先後為序,以醫傢、醫籍為中心的編年史式的模式。
它既是一部全麵論述中國針灸學術發展史的專書,同時也是一部具有鮮明特點的史學方法、史學理論的概論。可供中醫針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中醫科研人員以及對中醫史有興趣的文史研究者閱讀。
【第一部分 引論】
附二﹑本書採用文獻選介
【第二部分 經絡部】
附二﹑文史類古籍中的經絡學說
【第三部分 腧穴部】
【第四部分 刺灸法部】
【第五部分 治療部】
插圖目錄
關鍵詞索引
後記
這本書對於我這個針灸愛好者來說,絕對是“必讀”級彆的。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零散的針灸知識,但總感覺缺乏係統性,尤其是對於針灸理論的根源和發展曆程,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則像一本詳盡的地圖,為我繪製齣瞭針灸學術發展的完整版圖。從原始社會簡單的“砭石”應用,到春鞦戰國時期“經絡”概念的初步形成,再到漢唐時期針灸學說的成熟與規範,以及宋元明清時期各傢學派的爭鳴與發展,作者層層遞進,將曆史的脈絡梳理得一清二楚。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學術爭鳴的描繪,那些不同學派之間的碰撞與融閤,正是推動針灸不斷前進的動力。讀著這些文字,仿佛能聽到古人對人體奧秘的探索聲,能感受到他們對疾病的無奈與抗爭,更能體會到他們將這份寶貴的經驗傳承下來的良苦用心。這本書讓我不再隻是“使用”針灸,而是開始“理解”針灸,理解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思考。
评分拿到《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我本以為會是一本厚重的、充滿專業術語的“大部頭”,但翻開後,驚喜地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親民得多。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並沒有一味地堆砌考證,而是將復雜的學術史脈絡,用一種非常流暢、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如何影響針灸理論發展的分析,比如陰陽五行、天人閤一等理念,是如何滲透到針灸的各個方麵的,這一點讓我豁然開朗。此外,書中對針灸臨床應用的曆史變遷,比如不同朝代對特定病癥的針灸治療方法,以及針灸在民間和宮廷中的不同地位,都有詳細的介紹。這些內容讓我不僅僅局限於理論的學習,更能感受到針灸這門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和發展軌跡。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既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又不失人文關懷,讓我能夠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全麵地瞭解中國針灸學術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评分坦白講,我原本對“學術史”這種題材並不是特彆感興趣,總覺得會很枯燥。但《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部陳述史實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集”。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可以說是富有文學性的筆觸,講述瞭中國針灸從萌芽到繁榮的漫長曆程。書中對一些重要醫學傢的生平事跡和學術貢獻的描繪,都充滿瞭細節和人情味。我仿佛看到瞭張仲景在戰亂年代救死扶傷的身影,聽到瞭孫思邈在深山老林中鑽研醫理的聲音,感受到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付齣的醫學先驅們的光輝。同時,這本書對針灸理論的闡釋也極為到位,無論是對“子午流注”、“八脈交會穴”等復雜概念的講解,還是對曆代針灸器械演變的描述,都清晰明瞭,引人入勝。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對話,他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告訴你“為什麼”,讓你在瞭解事實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智慧與匠心。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抱著“看看中國古人是怎麼紮針的”這種略帶獵奇的心態入手的,沒想到這本書帶來的震撼遠超預期。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著,反而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書中對曆代針灸理論的演進,比如從《黃帝內經》的“刺法”到後世對“補瀉”、“特定穴”的精細化研究,都做瞭非常詳盡的闡述。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經絡學說”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經絡圖,而是從哲學思想、人體功能、臨床實踐等多個維度去探討,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經絡學說如此重要,它不僅僅是解剖學上的概念,更是中醫認識人體、治療疾病的基石。讀到後麵,還涉及到瞭不同地域、不同學派在針灸技法和理論上的差異,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針灸發展過程中豐富多彩的麵貌。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品讀都能引發新的思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古老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
评分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中醫,特彆是針灸,有種莫名的好感,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不夠深入。這次偶然翻到《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簡直相見恨晚。從最開始的“形而上”的陰陽五行、經絡學說,到後麵逐漸細化、實證化的各種治療方法和流派,作者的梳理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曆史人物的解讀,比如扁鵲、華佗,不再是臉譜化的神醫,而是有瞭更鮮活、更具時代背景的描繪。那種感覺就像在跟著一位博學的老者,漫步在中國針灸發展的漫漫長河中,聽他講述那些古老智慧的演變與傳承。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個昏黃的燈光下,一位飽學之士,手捧醫簡,口述著針灸的精髓,而這些文字,正是將那份沉澱瞭韆年的智慧,以最真實、最完整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的堆砌,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一種對生命、對健康的深刻理解的傳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針灸的認識,已經從“知道”上升到瞭“理解”,甚至萌生瞭深入學習的衝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