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野生動物?
美國野生動物生態學者理查.泰柏(R. D. Taber)曾將人類對待野生動物(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的態度概分為三類:第一類,稱之為權宜的或臨機的態度,這類人通常會將野生動物視為一種可直接使用的日常生活食品或用品,見到就拿,且每當遇到成群的野生動物時,會傾嚮於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不見得用得完);第二類,稱之為節儉的或慎重的態度,這類人雖然仍會將野生動物視為日常生活上的資源,但較傾嚮有計畫的使用,且比較會依據當時的需求去捕獵適當的數量;第三類,則可稱之為珍惜的或專屬的態度,這類人除瞭將野生動物視為一種具未來性的長期資産外,而且,還往往賦予野生動物一種精神上、美學上或智慧上,甚至文化上的意義。
乍看之下,這三種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態度,如果視之為依序演進齣來的,不正與人類社會文明化的過程類似嗎(注一)?比方說,遠在上古時代,人類還過著茹毛飲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當任何一隻有肉的野生動物都可能會稍縱即逝的時候,為瞭延續自己的生命,他們很可能無可避免的採取瞭不計後果的取用策略,因為如何活過今天纔是最重要的;而時至今日,現代人因為在生計上對野生動物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因此發展齣一套從「今天的食物」以外的角度去看待野生動物,並更進一步的去愛惜和禮贊那些與人類共存的野生動物們。相信很多人正是從文明發展和心靈提升的角度來分析,認為人類如此的演變是一種自然(甚至是一種必然)的現象,並且以大傢如何看待野生動物作為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文明的標準之一;不少人甚至認定,隻要現代化教育普及後,民眾「自然而然」的就會重視野生動物存在的價值瞭(圖一)。果真如此,至少在颱灣這塊土地上,全麵性野生動物保育思潮及行動的形成就將指日可待瞭(注二)。
不過,如果進一步去探討其間的差異,我們將會發現「生活是否有保障」纔是實際影響人類如何看待野生動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當眼前的生活完全沒有保障、對未來命運也無法掌握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錶現齣前述第一類(權宜)的態度;當生活略有保障且有部分能力規畫未來時,人們通常會採取第二類(節儉)的態度;而當生活極有保障、對未來(甚至子孫)的發展也有相當掌握的時候,第三類(珍惜的)態度的齣現也就不足為奇瞭(圖二)。其實,隻要是一大群的人,大傢的生活條件必定會有所差異。例如,中世紀的貴族與平民間的生活條件就有天壤之彆;環顧當今世界各地,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低度開發國傢人民的生活保障一定沒有歐洲、北美、東亞等高度開發的國傢高;而即使是在颱灣,農漁村及山區居民生活的保障也比都市居民要低瞭許多。因此,任何一個時代或任何一個社會,實際上都可能會同時存在各種不同的態度。而除瞭生活條件很重要外,其他如政治製度、意識型態、經濟活動、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多少也都會左右人們對野生動物的態度,有時候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還可以觀察到不隻一種的態度呢!而這些錯綜復雜的現象,正是當前野生動物保育在形成共識的過程中所麵臨的難題。
比形成共識更睏難的,是即使有瞭保育野生動物的共識,大傢又該如何去做纔算正確?換句話說,是否有這麼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保育原則或標準作業程序可供大傢依循?照理說,隻要手段正當,能夠成功達到保育目標的就是「正確的」作為(所謂:不論黑貓或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而如果能夠將許多成功的保育案例擺在一起比較,再以科學方法去異存同一番,說不定我們真的能夠歸納齣一個必勝的保育原則來。然而,如此理想的狀況似乎並不存在,因為絕大多數保育工作的成果都有待時間的考驗,「成功」與否也實在無法驟下斷言,再加上前述各種社會、人文因素的作用,可以說每一個案例的發展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而要從這些經驗中去歸納齣一套有科學基礎、普遍可行,且具體實用的保育原則將無異於登天。
不過,有趣的是,或許是長期受到一般教材及資訊的影響,在颱灣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確實有那麼一個普世皆認同的野生動物保育觀,而且這個保育觀是在西方先進國傢發展齣來的。同時,我們的社會上似乎也存在著一些對於保育概念的共同認知,有些觀念甚至已經被認定是野生動物保育的通用原則及普遍標準瞭,這些常見的觀念包括:動物種類越豐富或越多的生態環境,就會越穩定或越平衡;任何一個生態體係中的萬物都密切相關,且相互不可或缺;人為活動(例如農、林、漁、牧),和直接消費野生動物的行為都會不利於保育;非消耗性的利用(例如有距離的觀賞)野生動物不會影響到牠們;環境開發與野生動物保育是不相容的;生態環境越「自然」越好;颱灣絕大多數的野生動物都已經瀕臨絕種瞭;原住民的狩獵活動是颱灣野生動物現況的元凶;保育就是保護每一隻野生動物不受到傷害;將野生動物野放迴大自然有助於保育、傳統社會及傳統知識層麵不懂保育的重要、現代科學及現代化的管理纔能夠保育野生動物等等。然而,到底這些觀念對不對或對瞭多少,則鮮少有人去分析或檢討。
當然,除瞭保育,還有許多野生動物的議題值得我們注意。例如二○○一年初,在花蓮就發生瞭一起民眾疑似經由特定種類的野鼠感染到漢他病毒而死亡的案例,還因此造成大傢不分青紅皂白的對所有鼠類(包括無辜的寵物鼠和其他野生鼠類)的一陣撻伐,許多民眾還因為恐懼而紛紛將寵物鼠丟棄到野外,並要求全麵性的撲殺野鼠。事實上,如此盲目的處置所有的鼠類,在還沒有控製住「漢他病毒」的傳染媒介前,就可能先造成嚴重的生態衝擊瞭。這個事件的始末,除瞭凸顯一般民眾對動物的認識不夠外,也顯現齣政府及學術界對野生動物的疾病和寄生蟲研究的不足。
實在的說,這本書無意也無法一一探討所有前述的問題,由於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是筆者在過去十年間參與過研究的紀錄和心得,因此難免有敝帚自珍之處,部分的想法甚至還有些另類。不過,若能因此引起讀者的迴響及探討,倒也不失拋磚引玉的價值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