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環島紀錄:是旅行!不是苦行!

徒步環島紀錄:是旅行!不是苦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文和
圖書標籤:
  • 徒步
  • 環島
  • 旅行
  • 颱灣
  • 戶外
  • 探險
  • 自強
  • 成長
  • 記錄
  • 風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步行38天1162公裏,隻為瞭做一件讓自己感動的事,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瞭!齣發是最睏難的,一旦齣發瞭就會到達。
  ◎38個徒步天裡24天有人陪走,21個晚餐有人招待,其實這是一趟颱灣人情之旅。
  ◎SO大遊颱灣,沒有通篇大道理,因為走路和旅行是一個過程,同時也就是一個啟發。

  愛因斯坦曾經講過的一句話:「有瞭動機,其他問題都可以自行解決。」
  (Motivation will take care of the rest.)
  我的解讀是:當你決定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而,「齣發」總是最睏難~

  徒步環島這件事情,
  當你把它想得很容易,它就不容易;當你把它想得很睏難,它就不睏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線自己的方式,
  環島的方式有很多種,我隻是選擇瞭一種最適閤我的方式。

  2020.01.30齣發,2020.03.11迴傢,
  內湖齣發之後順時鐘方嚮,往淡水、基隆、宜蘭花東、墾丁,
  然後從高雄、颱南……嚮颱灣的四個極點燈塔繞一圈,再北上迴颱北。

  為什麼徒步環島?
  還願?傢庭失和?中年危機?
  沒有還願或贊助,就隻想「看看颱灣」。
  沒想太多,純粹想走。
  放開心胸,你會得到更多。

  ★內附:徒步環島日期、路程、公裏紀錄,
  讓你可以按圖索驥,更輕鬆達成徒步環島的心願。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徒步環島紀錄:是旅行!不是苦行!》量身定製的、不包含任何與原書內容直接相關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聚焦於廣闊的颱灣風土人情、文化深度探索、自然景觀的描繪以及一種積極的生活哲學,旨在吸引那些對颱灣、深度旅行和自我發現感興趣的讀者。 書名:《海島漫步者:一座島嶼的深度切片》 引言:當雙腳丈量土地,曆史便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 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心懷好奇、渴望用最原始方式探索世界的人的隨筆集。它不講述具體的環島故事,而是深入剖析瞭一趟“行走”本身所蘊含的哲學意義,以及一個特定地理空間——颱灣——如何通過行走的方式,嚮我們展示其復雜而迷人的多重麵貌。 本書試圖捕捉的是一種“在路上”的狀態,一種將身體置於環境之中,讓感官徹底打開的體驗。我們探討的不是走瞭多少公裏,而是每一步踏下時,周遭環境在心中投射下的漣漪。 第一部:地貌的低語——與自然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讀者帶入一個純粹由自然構成的敘事空間。我們不再關注交通工具的速度,而是迴歸到人類最基本的前進方式——行走。 颱灣的“形”與“色”: 颱灣,這座被海洋環繞的島嶼,其地質構造的戲劇性遠超普通地理書的描述。我們將探討從海岸平原到中央山脈的劇烈地貌變化,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節奏與文化心態。 潮汐的呼吸與港灣的記憶: 深入描繪颱灣東部和西部海岸綫的差異。東部的太平洋狂野、直接,如同島嶼強韌的性格;西部的颱灣海峽則內斂、溫厚,承載著幾代移民的鄉愁與期盼。我們關注的不是旅遊景點,而是沙灘上的漂流木、漁港裏曬鹽的古老手藝,以及海風中攜帶的鹹濕氣息如何雕刻齣當地人的麵容。 山脈的緘默與雲霧的哲學: 中央山脈不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精神上的界碑。書中描繪瞭行走於高山林間時,光影如何被茂密的植被過濾,形成斑駁的光斑,以及在雲霧繚繞的埡口,個體如何麵對自身的渺小與自然的宏大。這種體驗促使我們反思“速度”與“深度”的關係。攀登(無論是以何種方式)的本質,是對自我邊界的試探。 氣候的編年史: 颱灣獨特的季風氣候,如同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決定瞭島上的色彩與聲音。從初夏的雷雨磅礴,到鞦鼕的東北季風呼嘯,這些氣象事件不再是天氣預報中的數據點,而是構建生活敘事的關鍵元素。書中細緻描繪瞭雨水落在不同材質上的聲音:水泥地上的急促拍打、竹林間的沙沙低語,以及稻田對水分的貪婪吸收。這種對氣候細節的捕捉,是理解颱灣生活節奏的第一把鑰匙。 第二部:時間的迴響——穿越聚落的記憶碎片 行走的力量在於其慢,慢到足以讓你注意到那些被高速生活所忽略的“時間遺跡”。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定居的社區,探尋時間如何在這些空間中沉澱、變異。 材料的語言: 探討颱灣建築中常見的材料——紅磚、瓦片、水泥與木材——如何講述各自的故事。 紅磚的溫度: 探索舊式工廠、祠堂和老街上紅磚牆上的苔蘚與風化痕跡,它們記錄瞭日治時期到戰後經濟起飛的不同印記。我們並非考古學傢,而是“閱讀材料的紋理”,理解材料如何反映齣當時的工程技術與審美取嚮。 木造的呼吸: 深入原住民部落的傳統居所與早期漢人開墾的林業遺産。木材的紋理是時間的年輪,它講述著人與森林之間復雜、有時甚至是矛盾的關係。 邊緣的聲音: 本書特彆關注那些處於主流敘事邊緣的社群與空間。這包括瞭被遺忘的礦村、隨著産業外移而蕭條的工業區,以及那些在城市擴張中努力保留其身份的傳統市場。 市場的脈動: 市場,是城市的心髒,也是文化交匯的熔爐。書中描繪瞭清晨,攤販如何用各自獨特的方言、手勢與顧客進行交流,食物的香氣混閤著泥土和海水的味道,構成瞭一幅活生生的社會畫捲。 信仰的交錯: 颱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性是其社會活力的體現。我們不會去評判任何教義,而是觀察廟宇建築的飛簷翹角如何與現代高樓並置,香火的繚繞如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及信徒在祭典中的集體行為如何暫時地重塑瞭社區的時間感與空間感。 第三部:行走者的心境——發現內在的地圖 最後的篇章,將視角從外部世界轉嚮內在感知,探討“行走”作為一種精神實踐的價值。 感官的重置: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的感官常常被電子屏幕所占據。本書倡導一種“主動的感知”。 味覺的記憶錨點: 許多時候,一種獨特的味道(例如古早味的糕點、山區的野薑花香)能瞬間將人拉迴某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書中細緻描繪瞭如何通過味道來“定位”一個地方的靈魂,超越瞭視覺的錶象。 聽覺的層次: 區分城市噪音、自然聲景與人文聲音的層次。行走讓我們學會分辨,什麼聲音是需要被過濾的,而什麼聲音(如遠處傳來的戲麯聲、清晨的鳥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音。 速度與存在的哲學: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真正的旅行不是為瞭到達終點,而是為瞭優化過程中的“存在質量”。 與“不便”和解: 承認行走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疲憊、迷路和突發狀況。本書認為,正是這些“不便”構成瞭旅行的真實紋理,迫使我們放下預設的劇本,學會即興應變,這本身就是對僵化生活的解放。 成為一個觀察者而非占有者: 行走者與觀光客的區彆在於意圖。我們不以徵服或“打卡”為目的,而是以“融入”為目標。這種謙卑的態度,使得每一寸土地、每一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都成為我們理解這個復雜世界的重要綫索。 結語:地圖之外的發現 《海島漫步者》提供的是一種觀看世界的視角,而非一張旅遊指南。它邀請讀者拿起自己的“雙腳地圖”,去發現那些隱藏在高速公路邊緣、在鄉間小路深處,等待著被耐心與好奇心喚醒的島嶼故事。這是一部關於發現土地之美,更關於發現自我潛能的沉思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文和


  2015單車環島,2017年泳渡日月潭。
  2016年第一次爬玉山,從此與高山為伍,7年來已經造訪颱灣百嶽60座,其中玉山造訪瞭13次,雪山造訪瞭7次,奇萊主北也造訪瞭5次。
  在颱大EMBA就讀時,參加瞭第十三屆的玄奘之路國際商學院戈壁挑戰賽B隊,4天走完總長114公裏的戈壁路程,並在隔年第十四屆戈壁挑戰賽擔任隊服,連續2年走過戈壁荒漠。

  經歷:
  光武工業專科學校電機工程科
  嚕啦啦假期活動服務員19期
  鬆下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颱灣三星物產股份有限公司
  瑞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105級)
  第19屆颱大EMBA校友基金會 慈善公益主委

  現職:
  起駛簡報錶達教育協會 誌工
  第21屆颱大EMBA校友基金會 董事
  颱灣地區自由巡山員

 

圖書目錄

自序 徒步環島齣發!
Day 0 徒步環島齣發!
內湖-淡水
Day01 2020.01.30
內湖- 淡水 26Km
Day02 2020.01.31
淡水-富貴角燈塔-石門 24km
Day03 2020.02.01
石門-金山-萬裏-基隆市34km
Day04 2020.02.02
基隆-八鬥子-澳底 33km
Day05 2020.02.03
澳底-三貂角燈塔-大溪漁港 30km
Day06 2020.02.04
大溪漁港-頭城-宜蘭壯圍 24km
徒步環島休息日 2020.02.05/06
身體及裝備檢整日
Day07 2020.02.07
宜蘭壯圍-蘇澳 22km
Day08 2020.02.08
蘇澳-東澳-南澳 27km
Day09 2020.02.09
南澳-和平 26km
Day10 2020.02.10
和平-清水斷崖-新城 28km
Day11 2020.02.11
新城-七星潭-吉安慶修院 28km
Day12 2020.02.12
吉安慶修院-壽豐-鳳林30km
Day13 2020.02.13
鳳林-瑞穗 32km
Day14 2020.02.15
瑞穗-玉裏 25km
Day15 2020.02.16
玉裏-池上 33km
Day16 2020.02.17
池上-鹿野高颱-鹿野 34km
Day17 2020.02.18
鹿野-知本 32km
Day18 2020.02.19
知本-多良-瀧溪車站 34km
Day19 2020.02.20
瀧溪車站-達仁 22km
Day20 2020.02.11
達仁-旭海 32km
Day21 2020.02.22
旭海-滿州 35km
Day22 2020.02.23
滿洲-鵝鑾鼻燈塔-墾丁 26km
Day23 2020.02.24
墾丁-楓港 34km
Day24 2020.2.25
楓港-枋寮-林邊 36km
Day25 2020.02.26
林邊-高雄 36km
Day26 2020.02.28
高雄-路竹 35km
Day27 2020.02.29
路竹-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28km
Day28 2020.03.01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國聖燈塔-佳裏 33km
Day29 2020.03.02
佳裏-颱南新營 28km
Day30 2020.03.03
颱南新營-嘉義民雄 33km
Day31 2020.03.04
嘉義民雄-雲林西螺 30km
Day32 2020.03.05
雲林西螺-彰化花壇 30km
Day33 2020.03.06
彰化花壇-八卦山-颱中清水 34km
Day34 2020.03.07
颱中清水-苗栗通宵 30km
Day35 2020.03.08
苗栗通霄-竹南車站 36km
Day36 2020.03.09
竹南車站-新竹湖口 35km
Day37 2020.03.10
新竹湖口-桃園 32km
Day38 2020.03.11
徒步環島完成!桃園-內湖 35km
徒步環島日期路程公裏紀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88970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徒步環島齣發!


  先嚮大傢拜年恭喜新年好!

  我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傢庭幸福美滿。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瞭!隻是去完成一件心裡麵一直很想做的事情。內湖齣發之後,往淡水,基隆,宜蘭花東,墾丁然後從高雄,颱南,嚮颱灣的四個極點燈塔繞一圈,再北上迴颱北,如果沒有半途摺返的話,預計需要42 天左右的時間。

  不用問我幾月幾日會走到哪裡因為我也不太確定,每天的行程進度我會在臉書上更新,有興趣的朋友,如果您的活動範圍剛好在我步行的路程附近,歡迎您來給我加油打氣。

  上麵這段話是我開始徒步環島的一天,齣門沒多久就在臉書上留下的「投名狀」,藉由臉書的宣告,讓自己這趟徒步環島之旅可以順利完成。

  特別要感謝我的太太放手讓我離傢齣走,兒子和女兒的支持,成就這趟徒步環島。

  徒步環島這件事情,當你把它想得很容易他就不容易;當你把他想得很睏難,他就不睏難。環島的方法有很多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線自己的方式,我隻是選擇瞭一種最適閤我的方式。

  齣發是最睏難的,一旦齣發瞭就會到達。我的齣發時間剛好是在2020 年1 月底,也就是在武漢肺炎疫情剛起來的時候,來颱灣的班機開始檢疫,隔離,齣門開始要戴口罩,但是大傢買不到口罩,走?不走?齣門再說吧!這一齣門就迴不瞭頭,除瞭第6 天因為腳踝實在太不舒服,迴颱北看醫生,看完醫生後休息瞭2 天重新齣發,一路走到屏東迴颱北,特別感謝目前任職和平院區疼痛科的陳證文學長,簡直華陀在世2 天內解決我的腳踝問題,讓我得以繼續這趟徒步環島旅程。

  這一趟徒步環島雖然說是自己一個人走,但是沿途來加油補給,接待住宿,招待餐飲的朋友也很多,在38 個徒步天裡24天有人陪走,在外總共41 個晚餐,21 個晚上有人招待晚餐,有朋友戲稱這是一趟人際關係驗收之旅。整個行程從第一天開始,變成SO 大遊颱灣的劇情,也是始料未及,大傢經由FB 的資訊臉書追蹤我行程,特別安排時間來陪我走,送補給,陪吃飯,提供路上的訊息,FB 上每一個讚和每一則留言都是支持我得以順利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來源。

  當天的路程走完迴到休息的地方其實都很纍瞭,吃完飯洗完衣服再處理完腳底的水泡,其實也沒有剩多少時間,很纍!

  但是還是要把當天路程的體驗和所見寫齣來,因為知道很多人在關心,沒寫的話,大傢會以為齣瞭什麼事?有時候寫到打瞌睡,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還是要先PO,隔天路上休息時再來修正,那段SO大遊颱灣寫臉書的日子,現在迴想起來都會想笑。感謝各位好朋友線上線下的支持追劇,決定把這段期間大傢支持的點點滴滴都留下印齣來,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內容都是支持我順利完成這趟徒步環島旅程的一部分。

  這一趟徒步環島的旅程也是讓自己親身感受颱灣最美的風景也就是人,一路上陪走陪吃的朋友,陌生朋友送來的補給,特別記得在楓港請我吃麵的那位老闆娘,素昧平生,隻因為擔心我在楓港過瞭時間找不到吃的,主動且堅持請我吃麵還不露臉,走完隔年3 月我特地從颱北開車直接到她店裡緻謝,老闆娘看到我竟然感動得流下眼淚,說這隻是小事一樁,但這可是掛念在我心裡一年的大事啊!

  走路的過程可以帶給朋友一些啟發,算是無心插柳的收穫,李俊治老師(嚕啦啦17 期蜀雅學姊老公)在我齣發到花蓮時,也開始徒步環島,李老師比我還早想徒步環島,卻遲遲沒有踏齣第一步,我開始走瞭,激勵他也齣門圓夢,在2020.04.07 以35 天完成,還比我快瞭3 天,嚕啦啦同期的楷元在颱南陪我走後,決定分段徒步,我計畫42 天,他計畫42 周,利用週六日走,結果在2020.12.21 也走完颱灣一圈總計55 迴(天)、6 個月又8天、總裏程 1142.5km 的假日分段徒步環島。

  這一本徒步環島記錄稱不上書,隻是分享我眼中的颱灣,颱灣真的很美,值得每一位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好好地走走看看。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書的節奏掌控得恰到好處,張弛有度,絕不會讓人感到拖遝。有時候是快速奔跑,描述身體極限的挑戰和剋服睏難後的那種酣暢淋灕;但更多的時候,筆鋒會慢下來,聚焦於心靈的沉澱和對周遭環境的感悟。比如有一段寫到連續幾天陰雨綿綿,作者是如何調整心態,從煩躁不安轉嚮欣賞雨中古道的寜靜,那種心理上的轉摺描摹得非常到位。這種動靜結閤的敘事策略,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流暢,你既能感受到身體上的疲憊與堅持,又能體會到精神上的豁然開朗。它不是一本純粹的遊記,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己相處”的成長小說。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文字功力是相當紮實的,用詞精準又不失靈動。雖然主題是輕鬆的旅行記錄,但其中穿插的對於颱灣地理、曆史甚至是地方文化的點滴介紹,都顯得非常自然,像是知識的“意外收獲”,而非刻意塞入的背景資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跟著作者走完瞭那條路綫,還對那片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它成功地將一場體力上的遠行,轉化成瞭一次美學和精神上的深度巡禮。這本書讀起來讓人感到舒適、啓發,並且由衷地想要背起行囊,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我覺得在於它徹底打破瞭對“苦行僧式徒步”的刻闆印象。作者似乎在用一種近乎頑皮的幽默感,來解構那些所謂的“硬核”挑戰。每當遇到看起來很艱難的時刻,總能從中找到一個笑點或者一個自我調侃的段落來化解沉重。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極具感染力。它不是在粉飾太平,而是展現瞭一種高情商的處世哲學——既然選擇瞭這條路,那就擁抱路上的所有可能性,包括那些不完美和意外。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旅行,不是為瞭證明自己有多能忍耐,而是為瞭更真誠地體驗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一點點做舊感的色彩搭配,加上那張充滿故事感的照片,一下子就把我拉到瞭戶外的那種自由自在的氛圍裏。我喜歡這種不張揚的設計,它沒有過分強調“史詩級挑戰”或者“自我救贖”這些宏大敘事,反而更像是朋友在跟你分享一段真實而美好的旅程。那種質感,就像是隨手翻開一本旅行日誌,而不是一本精裝的指南手冊。光是看著封麵,我就能聞到空氣中那種混閤著海風、泥土和汗水的味道,瞬間對接下來要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輕鬆愉快的基調,讓我確信這趟旅途,更多的是探索與享受,而不是硬撐著完成任務。

评分

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讀起來就像是和一個經驗豐富、但又無比謙遜的旅伴在深夜的篝火旁聊天。他/她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驚人,比如描述某天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樹葉灑在帳篷上的光影變化,或是某個偏僻小鎮上老奶奶賣的包子的獨特香氣,這些微小的片段構成瞭旅途的底色。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那些偶遇的路人,無論是給予幫助的善心人,還是帶來小小麻煩的“插麯”,都被描繪得既真實又充滿瞭人情味。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整個“環島”的過程立體瞭起來,不再是地圖上的一條綫,而是無數個鮮活瞬間的集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