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藍傳盛
圖書標籤:
  • 佛教
  • 佛學
  • 問答
  • 佛法
  • 修行
  • 智慧
  • 心靈
  • 宗教
  • 哲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係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本冊討論中國佛學至為重要的三論宗、禪宗、天颱宗,快速建立漢傳佛教正確觀念。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麵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的佛學概論。
 
  藍傳盛醫師的本係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對佛教各宗做瞭深入簡齣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係列作品共有六百問,內容實已涵蓋佛法全貌,宛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可供學人查閱及研究之用。內容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係、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並透過一問一答,完整呈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
 
  本書為第二集中冊,延續上冊(1問-167問),內容包括:三論宗168-188問,共21問;禪宗189-207問,共19問;天颱宗208-214問,共7問,快速建立漢傳佛教正確觀念。
佛法精粹問答錄:探尋覺悟之路(第一集、第三集及其他相關主題閤輯) 導言: 本書並非《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的續篇或替代,而是以更宏大、更全麵的視角,係統性地梳理和闡釋佛法核心教義、修行次第以及佛教在曆史長河中的流變與智慧。本書旨在為初學者提供堅實的入門基礎,亦為有一定基礎的求法者提供深入思考的參照,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條清晰、實用的覺悟之路。全書涵蓋瞭從基礎概念辨析到高深禪定體悟的諸多方麵,力求以平實而不失深度的文字,展現佛教教法的無上精妙。 第一部分:佛法基石——概念辨析與緣起法 本部分聚焦於佛教哲學最核心的理論框架,如同建造宏偉大廈前的地基校準。我們首先要澄清許多在日常討論中容易混淆的基本術語,例如“空性”與“虛無”的區彆、“無我”與“斷滅論”的界限,以及“涅槃”的真實意涵。 緣起法(Pratītyasamutpāda)的深度剖析: 緣起法是理解一切佛法現象的鑰匙。本書將詳細闡述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相互依存關係,並從不同層麵——世俗諦、勝義諦、以及中觀的角度——層層遞進地解讀其“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的四不生義。我們探討緣起法則如何直接導嚮“無我”的體悟,即個體存在的暫時性與依賴性。 四聖諦的實踐路徑: 將“苦、集、滅、道”置於現代生活的具體情境中進行考察。苦諦不再僅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深入到存在層麵的不圓滿感(dukkha)。集諦的“愛”與“取”如何以更隱蔽的心理機製,如對身份的執著、對未來的過度規劃,成為新的煩惱之源。滅諦——寂滅,被詮釋為煩惱熄滅後,心識恢復其本然的清明狀態。道諦——八正道,則被細化為日常工作、人際交往中的具體實踐準則,強調正見(正確的知見)在導航修行方嚮上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修行次第——戒、定、慧的交融與遞進 佛教修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學(戒、定、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本書將避免將它們視為孤立的三個步驟,而是探討它們如何在修行的不同階段相互促進。 戒律的現代意義: 戒律(Śīla)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保護我們心性免受染汙的基礎。本章詳述在傢居士的五戒及菩薩戒的精神內核——不傷害與慈悲的積極實踐。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行為的純淨性,以及持戒如何自然而然地為禪定創造環境。 禪定(Samādhi)的心理學與靈性探索: 深入探討止觀(Śamatha-Vipaśyanā)的訓練方法。止,著重於心念的專注與寜靜的培養,包括對呼吸、身體感覺的細緻覺察。觀,則是在心神安定後,對事物實相(如無常、苦、無我)的洞察。本書將介紹不同層次的禪定境界(如四禪八定),並強調“世間禪”與“齣世間禪”的區彆,即禪定是工具,智慧纔是目的。 般若智慧的展開: 慧(Prajñā)是最終的解脫之源。本書將側重於中觀學派(Madhyamaka)的智慧觀。它並非否定現象的存在,而是洞察現象的“緣起性空”——即事物雖存在,但缺乏自性(Svabhāva)。通過對“二諦論”的深入闡述,我們學習如何同時在世俗生活中保持清晰的分彆心,並在終極層麵不被錶象所束縛。 第三部分:菩薩行願與大乘精神 大乘佛教的核心在於“不捨眾生,獨證菩提”,這一宏大的悲願是本書的另一重點。 六度萬行(Pāramitā): 詳細闡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特彆關注“忍辱”在麵對現代壓力和衝突時的應用,以及“精進”如何在日常瑣事中保持恒常的覺醒力。我們探討六度如何從最初的世間善行,逐步轉化為契閤終極真理的究竟行。 慈悲(Karuṇā)的廣博實踐: 慈悲不僅僅是同情心,而是與一切生命體建立的深刻聯結。本書將闡述如何通過“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修持,將個人的解脫願望擴展到對所有有情生命的福祉關懷上。這種廣大的悲心,如何反過來深化對“空性”的理解,因為隻有認識到一切眾生本無差彆,真正的慈悲纔能生起。 第四部分:佛教的曆史脈絡與流派概覽 為避免將佛法視為靜止不變的教條,本部分簡要迴顧佛教思想的演變,幫助讀者理解不同部派和學派的側重點。 部派佛教與阿毗達摩(Abhidharma): 簡述早期佛教如何通過對“法”(Dharma)的細緻分析,建立起對心物現象的精細分類係統。理解這些分析的初衷——是為瞭係統化地把握“無我”的運作機製。 主要大乘思想體係的辨析: 簡要介紹唯識學派(Yogācāra)對“心識活動”的深入描繪,尤其是八識理論如何解釋我們的主觀經驗是如何被構建和投射的。並與中觀思想進行對照,探討兩者在處理“真實”與“顯現”問題上的異同。 結語:在當下安住,在日常中覺醒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將深奧的佛法智慧,還原為可以操作、可以體會的生命實踐。佛法並非逃離現實的避世哲學,而是提供瞭一套精確的工具,使我們能夠更清晰、更慈悲地麵對現實的全部經驗。通過對這些核心教義的係統性學習和反思,求法者可以建立起堅實的知見基礎,從而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穩健地邁嚮解脫與圓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颱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監事、颱灣傢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捲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深入獵涉,本書即對佛教各宗作深入簡齣之介紹及探討。

圖書目錄

序言

三論宗(168-188問)
168.三論宗的源流為何?
169.三論及四論是什麼?
170-1-1.中論的大綱為何?
170-1-2.中論的大綱為何?
170-2-1.中論的大綱為何?
170-2-2.中論的大綱為何?
170-3-1.中論的大綱為何?
170-3-2.中論的大綱為何?
170-4-1.中論的大綱為何?
170-4-2.中論的大綱為何?
171-1.百論的大綱為何?
171-2.百論的大綱為何?
172.十二門論的大綱為何?
173-1.大智度論的大綱為何?
173-2.大智度論的大綱為何?
173-3.大智度論的大綱為何?
174.肇論的大綱為何?
175.辨中邊論的大綱為何?
176-1.大乘玄論的大綱為何?
176-2.大乘玄論的大綱為何?
177.三論玄義的大綱為何?
178.中觀與三論宗有不同嗎?
179.三論宗的所批判外道及佛教內部派別為何?
180.三論宗的教判為何?
181.什麼是真俗二諦、三種二諦、四重二諦?
182.什麼是八不正觀及中道?
183.什麼是中道佛性?
184.四句及五句有多少種類?
185.什麼是諸法實相?
186.吉藏十一傢正因佛性說為何?
187.吉藏的佛性思想為何?
188.三論宗如何修行及絕待涅槃?

禪宗(189-207問)
189.印度禪及中國襌學思想的來源及中國禪學的理論基礎為何?
190.中國禪宗成立以前的禪學為何?
191.禪宗成立後的禪宗六祖及其弟子的禪學思想及心性論為何?
192.自四祖道信所橫齣的法融牛頭禪的禪學思想為何?
193.五祖弘忍及其門下五大係弟子的禪學思想為何?
194.禪宗的分化,南北宗對立如何形成?
195-1.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行由第一
195-2.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般若第二
195-3.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疑問第三
195-4.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定慧第四
195-5.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坐禪第五
195-6.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懺悔第六
195-7.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機緣第七
195-8.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頓漸第八
195-9.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宣詔第九
195-10.六祖壇經的大綱為何?付囑第十
196.菏澤神會的禪學心性思想及宗密的判禪為何?
197.南獄懷讓與馬祖道一(洪州宗)的禪學思想為何?
198.青原行思與石頭希遷(石頭宗)的禪學思想為何?
199.百丈懷海的禪學思想為何?
200.百丈懷海的弟子等之禪學思想為何?
201.曹溪門徒五傢禪的禪學思想為何?
202.宋代禪學的看話禪與默照禪為何?
203.宋代及明清禪宗的燈錄和語錄及文字禪、公案為何?
204.宋代禪宗的黃龍派與楊岐派的禪學思想為何?
205.元明清之臨濟宗及曹洞宗如何開展?
206.禪宗的頓悟法門為何?
207.禪宗如何修行?

天颱宗(208-214問
208.天颱宗的源流及歷史發展為何?
209.天颱宗的教義有哪些?
210.什麼是天颱宗的境妙(六種真理境)及智妙(二十種智)?
211.天颱宗的心性與佛性思想為何?
212-1.天颱宗之五時八教判教為何?
212-2.天颱宗之五時八教判教為何?
213.天颱宗的經論有哪些?
214.法華經的大綱為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641099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7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本套叢書《佛法三百問》共四冊,分別為《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
 
  前二冊已於先前陸續齣版,如今第二集(中冊)及第二集(下冊)也已完稿。
  本文即為第二集中冊之序言。
 
  由於第二集中冊及下冊,內容函蓋廣泛,兼且討論深入,尤其於各宗中又分別探討各宗的重要經論,所以全書厚重,為方便學者閱讀,遂將之拆分為中冊及下冊,分為兩冊齣版。
 
  由於全書厚重,內容繁索,寫來倍覺艱辛。
  如今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完成一套四冊的全部內容。
  本書為第二集中冊,銜接上冊,從168問開始,以迄214問為止。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討論至中國唯識宗(150-167問),本書第二集中冊,則從三論宗「168問」起始,繼續探討至天颱宗「214問」為止,內容包括:
 
  三論宗:168-188問,共21問。
  禪宗:189-207問,共19問。
  天颱宗:208-214問,共7問。
  其後的第二集下冊將繼續從天颱宗215問起始,探討至藏密300問。
 
  本套叢書共有600問,全套內容實已涵括佛法全貌。從佛法通論到各論;從印度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從印度小乘到大乘三係之唯識、中觀、如來藏;從印度三係到中國八大宗;最後並兼及東密及藏密。
 
  如前第二集上冊序言中所言,此套叢書有點類似一套「袖珍型」的佛法百科全書,隻要學者能讀完整套的佛法內容,則可謂已登堂入室,並能一窺佛法全貌瞭。
 
  本套叢書除理論知識之介紹外,也非常重視實修的方法。除介紹顯宗的注重「理修」式的修行方法外,也詳細介紹密宗四派並重的「事修」式的修行方法。
 
  佛法雖有很多的修行方法,但總結不外乎戒、定、慧三學。顯教似乎比較側重修慧及理論探討,修定則較偏重於理修,所以除禪宗的頓悟外,常需經年纍月長時間的持續修習,纔能一步一腳印,歷經三大阿僧祗劫,慢慢證至佛果;而密教的修慧及理論探討可能較不及顯教的深入,但修定則明顯側重以「事修」的實際有效而快速的修習方法,尢其無上瑜伽加入「脈氣明點」的「心氣不二」的修行方法,實為顯宗及唐密、東密所欠缺,也是密宗空樂大手印的重要修行依據原理,並以即身成佛為最終修行目標。
 
  然而修習佛法,定慧亟須等持而修,理修與事修也必須並駕齊驅,方不緻染犯事修的「著有」或理修的「著空」。故作者愚見以為必須結閤顯密二教的各自優點,而避開其缺點(書中有顯密優缺點之探討),以理事兼具,定慧等持而修,方能真正達到「實際上」定慧等持的功效,而期能終證佛果。其實若能修入菩薩初地,實已難能可貴矣!何況也必須「登地」纔能成為真正具德並且具有加持力,而能為蕓蕓眾生可依靠之上師。
 
  本套書雖討論範圍廣泛,然佛法如斯浩瀚,況作者學疏纔淺,尚亟需各方大師及大德們的匡正是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佛法基礎概念的入門書籍,但市麵上很多書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又過於口語化,難以深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的內容組織非常係統,從一些最基礎的入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哲學思辨。我尤其欣賞它用提問和解答的方式來構建內容結構,這種方式非常貼閤我們日常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帶著問題去求索答案。對於我這樣不是專業研究佛學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結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原本覺得高深的佛學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吸引人,封麵采用瞭那種沉靜的墨綠色調,配上手寫體的書名,透露齣一種古樸又莊重的氣息。內頁的紙張質感也挺好,拿在手裏有分量,翻閱起來很舒服,不會有廉價感。整體來看,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也更能沉下心來去閱讀。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段落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使得長篇的文字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壓抑或疲憊。每次打開它,都會有一種儀式感,仿佛要進入一個充滿智慧的殿堂。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也讓人對書中所承載的內容更加肅穆和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在於其內容的深度,更在於它所營造的平和、探究的氛圍。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閱讀這樣一本需要沉思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閱讀速度,不再急於求成,而是去體味字裏行間蘊含的慈悲與智慧。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以及“如何去實踐”。這本書更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在我感到迷茫時,總能提供一個清晰而溫柔的指引方嚮,讓我重新校準自己生命的方嚮盤,非常值得擁有和反復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絲毫沒有傳統經論的僵硬和疏離感。作者在闡述佛法核心義理時,總能巧妙地結閤生活中的實例和現代人的睏惑,這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教義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精妙的比喻或者深刻的洞察而停下來反復琢磨。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引導著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能感受到思緒被梳理和淨化的過程,非常受用。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中冊”這個定位有點猶豫,擔心內容會因為承上啓下的作用而顯得鬆散或過渡性太強。但讀下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麼迴事。這部分內容組織得極其緊湊有力,像是將佛法體係中承上啓下的關鍵環節進行瞭精妙的梳理和深化。它並沒有簡單地重復前冊的內容,而是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將基礎概念與更深層次的實踐和體悟連接起來。這種恰到好處的遞進感,讓我感覺學習的脈絡清晰,每讀完一章,都像是完成瞭對某一重要心法的掌握,心中豁然開朗,對於後續的深入學習充滿瞭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