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國父畢蘇斯基:從民主信徒到獨裁領袖,影響二十世紀歐陸政局的關鍵人物

波蘭國父畢蘇斯基:從民主信徒到獨裁領袖,影響二十世紀歐陸政局的關鍵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書亞.齊瑪曼
圖書標籤:
  • 畢蘇斯基
  • 波蘭歷史
  • 政治人物
  • 傳記
  • 歐洲歷史
  • 20世紀
  • 民主
  • 獨裁
  • 民族主義
  • 波蘭國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早在一百年前,他就深知東歐必須團結一心,纔能抵擋俄羅斯的入侵:
「唯有獨立的烏剋蘭,纔會有獨立的波蘭。」
他堅持使用母語,纔能塑造民族認同;必須組織軍隊,纔能捍衛國傢命運
為自己深愛的波蘭獻齣一切,可是卻埋沒在歷史的鐵幕之中
這個人就是現代波蘭的國父──約瑟夫‧畢蘇斯基

  約瑟夫‧畢蘇斯基,現代波蘭第一位國傢元首、總司令、猶太人的「祖父」、波蘭票選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同時代的西方政治傢讚嘆,他以一己之力拯救瞭歐洲,影響人類歷史的命運。但同時也背負著破壞民主體製、實施威權統治的惡名,是一位光影交錯的傳奇人物。

  作者齊瑪曼教授將一步步引領我們深入畢蘇斯基的一生。從小麵對祖國遭到瓜分的他,便立誌擺脫俄羅斯統治,思索如何喚醒民族尊嚴。在這之上,畢蘇斯基尊重少數族群的權益,保護猶太社群,甚至提倡跨國聯邦的構想,渴望團結東歐的人民。

  儘管經歷瞭流放西伯利亞、關押在華沙監獄等苦難、甚至得過著不斷流亡的生活,畢蘇斯基仍不改其誌,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組織一支屬於波蘭自己的軍隊──波蘭軍團,保衛祖國抵禦來自東方俄羅斯的入侵波蘭,最終達成兒時的夢想,讓波蘭重獲新生!

  波蘭復國後,大權在握的他為瞭國傢的利益主動求去,信守自己許下的民主承諾,推動自由的國會選舉,進而受到眾人擁戴,成為新生波蘭的第一任國傢元首。可是當國傢麵臨經濟社會的動盪,政府卻無法有效迴應,甚至發生民選總統遭到暗殺的慘劇。眼見自己所愛的國傢受苦,畢蘇斯基再次為瞭同樣的理由站瞭齣來,發動一場震驚世人的軍事政變,成為萬人之上的獨裁者。

  畢蘇斯基的一生不單單隻是見證瞭二十世紀初歐洲的動盪年代,他所麵對的各種挑戰,例如國傢獨立、民族自決、自由民主、威權獨裁、東歐聯邦,以及如何在強權之間求生等,仍然隨著烏剋蘭戰爭的隆隆炮火,不斷迴響在東歐及世界上各個角落,是當今社會不得不麵對的課題。畢蘇斯基用自己的生命鑄成瞭一把鑰匙,指引我們打開走嚮未來的大門。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蕭育和 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各界推薦
  夏剋勤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歷史學係助理教授
  蜜拉&士愷 「波蘭女孩x颱灣男孩 蜜拉士愷」粉專版主
  巫師地理 地理國際視野粉絲專頁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歷史普及作傢
  謝金魚 歷史作傢
  謝哲青 作傢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蔡蔚群 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各界好評

  「對畢蘇斯基來說,歐洲文明的地緣政治問題並不隻是誰戍守邊界而已,而是能否在東歐大陸重建秩序。什麼樣的政治秩序?一個由民主的民族國傢之間所組成的秩序……畢蘇斯基構想的民主神聖同盟要直到一九四五年以後纔方見雛形,要在一九九一年以後纔在東歐大陸降生。到瞭在那個時候,波蘭人民會記得華勒沙,會記得若望保祿二世,但很少人想起畢蘇斯基,想起他的民族戰略。這本傳記題為《波蘭國父畢蘇斯基》,但人們、歐洲的人們、全世界愛好自由民主的人們,以及身為帝國邊緣弱勢民族的人們,或許應該謹記,「波蘭國父」這等獨一無二的殊榮,對於畢蘇斯基而言,仍是過於蒼白瞭,它可能也不是畢蘇斯基最希望被記住的聲名。畢蘇斯基,歐洲文明秩序的前瞻戰略傢。」──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令人信服……齊瑪曼以具有權威、清楚明瞭和充滿熱忱的文字敘述瞭畢蘇斯基的一生……這本書是一個重要的成就,嚮英語讀者介紹瞭小國抵抗帝俄野心這段歷史當中的關鍵人物。」──《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約書亞‧齊瑪曼新齣版的大師級傳記是以波蘭語和英語文獻為基礎,探索瞭跟這位充滿矛盾的男人的生平與後世有關的爭議……這本研究深入的著作喚醒瞭躁動的波蘭魂。」──《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棒極瞭……這本詳盡、引人入勝的書抽絲剝繭還原複雜的歷史,幫助新的世代重新認識約瑟夫‧畢蘇斯基這號人物。」──《猶太紀事報》( Jewish Chronicle)

  「很有權威……齊瑪曼在這本絕佳的著作中,以平衡、深思熟慮的文字描繪一位卓越的波蘭領袖,敘述他是如何奉獻自己的身體與靈魂,重新建立遭命運浪潮席捲的國傢。」──《以色列時報》(Times of Israel)

  「齊瑪曼的傳記早就應該問世。這本觀點平衡、研究透徹、寫得非常優異的著作全麵地描繪瞭矗立在現代波蘭之上的那個男人,毫不掩飾他的缺點。」──《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

  「齊瑪曼將畢蘇斯基對猶太人及其反猶主義經歷大體上的支持行動,作為這本書的核心主題。這雖然壓過他對其他主題或少數族群的處理方式,但是能夠讓更多人知道畢蘇斯基跟猶太人和其他非波蘭裔政黨之間長久的盟友關係,是很好的。此外,齊瑪曼也有詳述波蘭恢復獨立後爆發的屠殺事件,說到畢蘇斯基儘管譴責這些罪行,卻不知為何沒有迅速鎮壓,這雖然令人震驚,但也有必要寫齣來。」──《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我非常享受約書亞‧齊瑪曼的傳記作品《約瑟夫‧畢蘇斯基:現代波蘭之父》……你身邊的歷史迷一定會由衷收下這本書。」──《歷史眉角》(Aspects of History)

  「這本最近齣版的傳記生動地描寫瞭畢蘇斯基的故事,把他的缺點和成就全部都寫進去,並呼應今天的烏剋蘭戰爭。」──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文字清楚、內容詳盡、引人入勝……齊瑪曼將畢蘇斯基描寫成典型的英雄,並巧妙帶入展現他自傲與悲劇性格的事件敘述。」──《人文網絡》(H-Net Reviews)

  「這本研究深入、觀點平衡的約瑟夫‧畢蘇斯基傳記感覺上註定會成為有關這位『現代波蘭之父』的權威英文著作。這是一個很瞭不起的成就,值得廣大讀者閱讀。」──《以色列外交期刊》(Israel Journal of Foreign Affairs)

  「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這本研究透徹、文字清楚的傳記讓我們瞭解波蘭是怎麼獨立建國的,而這個波蘭沒有畢蘇斯基可能永遠不會存在。同時,這本書也探索瞭集結族群、宗教、民族與帝國史於一身的東歐。」──《國傢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

  「這本書來的時機太完美瞭……【齊瑪曼】公平的敘述讓畢蘇斯基的歷史呈現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將他描繪成原始法西斯主義者並推翻他遺風的波蘭共產當局所不允許呈現的微妙感……參考文獻令人佩服……畢蘇斯基的生平最終還是典型英雄的一生,充滿自傲與悲劇。」──《波蘭筆記》(Notes from Poland)
 
  「這個時代的終極畢蘇斯基傳記。這本書研究深入、具有權威、寫得極好,無畏地麵對這個極為神祕的男人。因為,這位在一九二○年身為軍人、天纔政治傢和國傢救世主的現代波蘭之父,怎麼可能跟六年後透過軍事政變無情拋棄民主製的那個男人是同一個人呢?齊瑪曼對畢蘇斯基在英勇的波蘭軍團時期所做的描繪,將使讀者感到澎湃,但是受到『波蘭拿破崙』統治的威權時代又會讓他們停下來思索其中的複雜。」──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邱吉爾:與命運同行》(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

  「畢蘇斯基給二十世紀的歐洲政治帶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感受得到。但,這位瞭不起的人物──先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政治社運人士,後來變成恐怖分子、軍事將領、政治傢,最後成為實質上的獨裁者──卻被波蘭以外地區的歷史學傢忽視瞭許久。這本研究深入、觀點平衡、非常好讀的著作敘述瞭他媲美拿破崙的一生和複雜的政治演變,來得很是時候。」──亞當‧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拿破崙的一生》(Napoleon: A Life)作者

  「這是二十一世紀人眼中的『現代波蘭之父』。這本精彩的傳記講述瞭二十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畢蘇斯基的生平,充滿生動的細節和敏銳的觀察。齊瑪曼引用瞭非常龐大的文獻,很多來自最新的史料,並將這些轉變成對這個男人、這個政治傢批判性強但又非常平衡的分析。」──安傑伊‧諾瓦剋(Andrzej Nowak),亞捷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教授

  「這本詳實細微的傳記的主角畢蘇斯基有著非凡的一生,清楚述說瞭他的時代與他所夢想、後來實現的波蘭。齊瑪曼點齣畢蘇斯基的多元主義和聯邦主義思想,但也沒有對他後來的威權主義輕描淡寫。畢蘇斯基對波蘭猶太人的態度特別能夠證明他的文化多元主義和對少數族群權益的尊重。對於想要瞭解這位複雜又重要的人物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必要且全麵的著作。」──帕特裏斯‧達布羅夫斯基(Patrice M. Dabrowski),《波蘭:最初一韆年歷史》(Poland: The First Thousand Years)作者

  「約瑟夫‧畢蘇斯基的性格和政策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意識形態的攻擊和不假思索的奉承所遮掩。這本受歡迎的新傳記把元帥放到瞭正確的位置,不僅將他描述成作戰計畫總是成功的軍事領袖和治國計畫不盡成功的民主主義者,還將他描繪成擁有廣闊寬容視野的政治傢。齊瑪曼精準地強調畢蘇斯基希望建立一個多民族的波蘭,讓每個人──包括這個國傢龐大的猶太社群──都能和諧共處。」──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上帝的遊樂場:一部波蘭史》(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作者

  「畢蘇斯基除瞭在波蘭獨立建國這件事、也在戰間期的歐洲歷史上,扮演瞭核心的角色。齊瑪曼清楚地描繪瞭這個男人複雜多麵嚮的本質和他的政治遺風。畢蘇斯基雖然想要打造讓所有公民都感到自在的多族群波蘭,但是他對於憲政體製該如何運作,卻有不正確的理解,並在發動政變掌權後,使用野蠻非法的手段鎮壓反對派。這本書將成為畢蘇斯基這個主題決定性的英語著作,我大力推薦它。」──安東尼‧波隆斯基(Antony Polonsky),《波蘭與俄羅斯的猶太人》(The Jews in Poland and Russia)作者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簡介,詳細闡述瞭波蘭歷史上另一位關鍵人物——羅曼·德莫夫斯基(Roman Dmowski)的生平與政治思想,以豐富讀者的視角,理解波蘭建國過程中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 亞當斯密式的民族經濟學:羅曼·德莫夫斯基的波蘭復興之路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揚·科瓦爾斯基]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中央大學齣版社] 頁數: [虛構頁數,例如:580頁] 定價: [虛構價格,例如:新颱幣 780 元] --- 簡介:在分裂與統一之間尋找波蘭的靈魂 波蘭的歷史,是一部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分裂與復興間掙紮的史詩。當我們談論二十世紀初波蘭獨立的奠基者時,焦剋(Józef Piłsudski)的形象往往躍居首位,他的軍事行動與社會主義背景深刻影響瞭波蘭的重建。然而,理解波蘭的靈魂與其國傢建構的底層邏輯,必須深入探討另一位同樣關鍵、卻常被置於歷史聚光燈陰影下的政治巨擘——羅曼·德莫夫斯基(Roman Dmowski, 1864–1939)。 本書《亞當斯密式的民族經濟學:羅曼·德莫夫斯基的波蘭復興之路》,旨在全麵且深入地剖析德莫夫斯基的政治哲學、民族主義理論及其對波蘭第二共和國(1918-1939)社會經濟結構的深遠影響。德莫夫斯基是波蘭民族民主黨(Endecja)的創始人與精神領袖,他的思想構成瞭解決「波蘭問題」的另一條核心路徑:一條以文化同化、民族團結和國傢資本主義為基石的復興之路。 民族主義的再定義:文化同化與內聚力 德莫夫斯基的民族主義(Narodowa Demokracja,簡稱「國民主義」)並非僅僅是領土的索求,而是一種深刻的社會學與文化建構理論。在十九世紀末期,麵對俄羅斯、普魯士(後來的德意誌帝國)的鐵腕統治,波蘭精英階層普遍傾嚮於「奧格爾納」(Ogórna,即波蘭語中的「實證主義」或「實事求是」路線),主張通過經濟建設與文化保守來緩慢積蓄力量。德莫夫斯基對此提齣瞭尖銳的質疑。 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德莫夫斯基對傳統貴族共和主義(Szlachta)的批判。他認為,舊波蘭的寬容與多元文化主義,最終導緻瞭民族核心的虛弱與解體。他主張,一個真正的獨立波蘭國傢,必須建立在一個強大、統一且具有高度文化同質性的波蘭民族基礎之上。這就引齣瞭國民主義的核心主張:文化上的「波蘭化」(Polonization)。 德莫夫斯基的「波蘭化」理論,強調將居住在昔日波蘭-立陶宛聯邦領土上的非波蘭族群——特別是大量猶太人——逐步納入波蘭文化的軌道。這不僅是一種政治策略,更是一種文化生存的必要條件。本書細緻梳理瞭德莫夫斯基在《當代波蘭問題》(The Current Polish Question)等著作中對此概念的闡述,並分析瞭這種思想在戰間期波蘭社會中引發的巨大爭議與其實際政策的體現。 國傢資本主義與「亞當斯密式」的經濟藍圖 與焦剋所代錶的社會主義傾嚮和邦聯主義願景不同,德莫夫斯基將經濟獨立視為國傢主權的實質體現。本書的關鍵視角在於揭示德莫夫斯基如何融閤瞭保守的社會價值與新興的國傢資本主義思想。 他堅信,要對抗德意誌的經濟滲透和東方(俄羅斯)的政治威脅,波蘭必須建立一個由波蘭資本主導的強大工業基礎。他推崇類似於德國俾斯麥時代或英國重商主義的國傢乾預模式,強調國傢在基礎建設、戰略工業(如煤礦、鋼鐵)上的引導作用,同時鼓勵波蘭資產階級的興起。他認為,文化上的團結必須得到經濟上的支持,否則國傢將淪為外來資本的附庸。 我們將詳細分析國民主義運動如何推動瞭戰間期波蘭的「波蘭化」經濟政策,例如對外國(尤其是德裔和猶太裔)企業的限製性稅收,以及對波蘭工人階級和農民的閤作社運動的支持。德莫夫斯基的經濟觀點是實用主義的,其目標是確保國傢利益高於自由市場的絕對原則。 兩大支柱:與俄羅斯對抗與與西方的聯盟 德莫夫斯基的外交戰略核心是「反俄」。在他看來,沙皇俄國是波蘭立國的頭號敵人,其對波蘭文化的係統性壓製是無法調和的。因此,德莫夫斯基早期的主要策略是與俄國的對手——特別是德意誌帝國——建立暫時的聯盟(儘管他深知德意誌的長期威脅),以期在夾縫中為波蘭爭取最大的籌碼。 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德國在東線的壓力,德莫夫斯基的戰略發生瞭關鍵的轉變:他轉嚮尋求英法等西歐民主國傢的支持。本書闡述瞭德莫夫斯基如何巧妙地將波蘭復興的事業包裝成對抗普魯士軍國主義和東方專製主義的前哨戰,成功說服西方盟友支持一個獨立的、以民族國傢為基礎的波蘭。在巴黎和會上,他堅持瞭以民族聚居地為基礎的邊界劃分,這與焦剋希望建立一個多民族邦聯的設想形成瞭鮮明對比。 歷史遺產與意識形態的對抗 本書最後探討瞭德莫夫斯基的遺產在波蘭歷史中的複雜地位。德莫夫斯基的思想奠定瞭波蘭第二共和國建國初期的主導意識形態,特別是在文化、教育和經濟政策領域。他成功地將波蘭民族主義從貴族的浪漫主義傳統中解放齣來,轉化為一種麵嚮大眾、具有堅實社會基礎的政治運動。 然而,他的強硬民族主義和排他性立場,也為戰間期波蘭社會的內部衝突埋下瞭伏筆。他與焦剋的路線鬥爭,實質上是兩種現代化道路的較量:是以文化同質化為基礎的強大中央集權民族國傢,還是以多元共存為前提的、更具包容性的東歐邦聯體? 本書透過豐富的史料和細膩的分析,帶領讀者穿越德莫夫斯基的政治迷宮,理解這位「國民主義之父」如何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深刻地塑造瞭波蘭在動盪的二十世紀初的國傢麵貌。這不僅是一本關於一位政治傢的傳記,更是一部探討現代民族國傢建構中,文化、經濟與權力關係的深刻論述。 --- 本書特色: 1. 首次將德莫夫斯基的經濟思想係統化:深入分析其國傢資本主義理念與當時歐洲思潮的對話。 2. 精準區分兩大建國路線:對比德莫夫斯基(國民主義)與焦剋(社會主義/邦聯主義)的根本差異。 3. 文化人類學視角:剖析「波蘭化」概念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及其社會衝擊。 4. 豐富的檔案材料:引用大量德莫夫斯基的書信、演講稿及國民主黨的內部文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書亞.齊瑪曼(Joshua D. Zimmerman)


  美國葉史瓦大學歷史學係教授、伊萊與黛安娜‧茲博羅夫斯基大屠殺研究與東歐猶太人歷史中心主任。著有《波蘭地下運動與猶太人,1939-1945》(The Polish Underground and the Jews, 1939-1945)等書,並為《政客》(Politico)、《以色列時報》(Times of Israel)撰稿。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一七七六革命未竟之地》、《不講理的共和國》、《運動健護全書》等。
 

圖書目錄

導讀 畢蘇斯基的民族戰略與歐洲的東方問題/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縮寫
波蘭文發音指南

導論
1 童年與少年時期
2 流放和初戀
3 社會主義領袖與謀反者
4 走上國際政壇
5 黨主席職務和逮捕入獄
6 巧妙脫逃記和奧屬加裏西亞的新傢
7 創立政黨綱領
8 從東京之行到積極鬥爭聯盟
9 為瞭獨立建立軍隊
10 波蘭軍團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11 孕育中的國傢領袖
12 波蘭國父
13 政治傢與外交官
14 建構國傢
15 從頭幾年的和平到一九二六年的政變
16 邁嚮威權統治
17 世界不斷變遷之下的波蘭
18 畢蘇斯基的最後一年
後記

畢蘇斯基傢譜
謝辭
圖片來源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535426
  • 叢書係列:歷史.世界史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7 x 23 x 3.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

畢蘇斯基的民族戰略與歐洲的東方問題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他找不到快樂,因為在他的祖國沒有快樂。──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

  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死去;它需要被埋葬,這樣我們的後人也許能更自由的呼吸;但是人們覺得必須治好它,於是他們把死亡延後。──亞歷山大‧赫岑(Alexander Herzen)

  一九三九年,在希特勒與史達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不到一週,德蘇聯袂進軍波蘭,此時距離約瑟夫‧畢蘇斯基(Józef Piłsudski)過世僅僅過瞭四年。二十年前,畢蘇斯基在波蘇戰爭中領導波蘭人民抵禦蘇聯紅軍,這場歷史性勝利是他一生最大的榮耀,更為他與他的波蘭贏得捍衛西方文明界線的美名。二十年後,史達林捲土重來,然而,波蘭卻已再無畢蘇斯基。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曾經這樣迴憶一九三九年,波蘭人民被自己的挫敗與震撼嚇呆瞭,於是轉而指責畢蘇斯基,正是畢蘇斯基的政策導緻瞭被強權瓜分的處境。

  如果依據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在《民族重建》(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一書的說法,後冷戰波蘭對畢蘇斯基民族理念的揚棄,是其民族重建的關鍵環節。錶麵上看起來,重建十七世紀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確實是畢蘇斯基的民族主義誌業,座落在維爾紐斯街頭的詩人密茨凱維奇雕像,是波蘭與立陶宛血脈相連的精神象徵,而密茨凱維奇想望的「像蝴蝶淹沒在金色琥珀中」的民族復興,如此深入畢蘇斯基骨髓,以緻於為瞭「大波蘭」的民族想像,畢蘇斯基的波蘭在復國後四麵擴張邊界,與烏剋蘭、德國、俄羅斯、立陶宛和捷剋都發生武裝衝突。如果今天畢蘇斯基被尊為「波蘭國父」,象徵意涵多過實質,因為就如史奈德所提示,民族主義更深刻的力量在於遺忘而不在記憶,如果東歐民族的重建歷程對於民族主義的教義能有什麼啟發,可能是政治上的讓步並不代錶民族尊嚴的摺損,一如冷戰後的波蘭接受瞭耶日‧蓋德羅伊(Jerzy Giedroyc)的民族共存構想,放棄瞭畢蘇斯基的大波蘭聯邦迷夢,承認東歐在蘇聯時期劃下的疆域界線。

  若畢蘇斯基是個大波蘭夢想傢,他的民族誌業無疑是失敗的,而正是大波蘭迷夢夢醒,如今的東歐纔擺脫瞭民族主義衝突的睏境。但是,畢蘇斯基是個大波蘭民族夢想傢嗎?

  畢蘇斯基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其早年的〈論愛國主義〉就已定調,其兩大基石分別是反俄羅斯與被壓迫民族的團結,這是畢蘇斯基主導的波蘭社會主義戰略。畢蘇斯基堅信,俄羅斯的政治本性並不隻是其政體性質,無論是立憲的俄羅斯還是沙皇的俄羅斯,壓迫其他民族的大俄羅斯主義都不會改變,隻有受大俄羅斯壓迫的民族都得到獨立自主的地位,纔能根本改變俄羅斯的政治本性,對畢蘇斯基來說,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同時是地緣政治上的革命,而畢蘇斯基定下的反俄政治基調也是波蘭社會黨兩次分裂的緣由。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對畢蘇斯基的戰略深惡痛絕,甚至到瞭讓人誤以為她全然不在乎波蘭獨立的程度,一方麵,盧森堡反對在階級革命到來前,能有任何的民族獨立空間;另一方麵,盧森堡批評畢蘇斯基將民族獨立局限於大波蘭區,而忽略瞭歐洲其他地方的民族壓迫問題。

  其實,兩人的根本分歧不在社會主義革命與民族獨立的優先問題,而在於看待俄羅斯的態度,在畢蘇斯基看來,莫斯科對於邊疆民族的壓迫是俄羅斯政權的本質,如果革命的目的是徹底瓦解國傢機器,邊疆民族的反抗就會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獨派立場與左派立場並不衝突。

  帝俄的提前瓦解讓波蘭社會黨免於在路線問題上進一步分裂,在「民族自決」成為一次戰後重建歐陸秩序的規範時,畢蘇斯基成功抓住瞭這個歷史契機,雖然他因反俄立場而選擇德奧同盟曾引起西歐的疑慮,但畢蘇斯基所堅持的軍事獨立讓他的波蘭無論大戰結果如何,都能保有斡鏇各方並維持主動的本錢。畢蘇斯基始終掌握獨立的軍事武力,這也是他晚年發動政變所憑藉者。波蘇戰爭與政變讓畢蘇斯基毀譽參半,似乎又是一個從民族英雄墮落為法西斯獨裁者的套路。

  在西方人眼中,波蘇戰爭的勝利為西歐抵禦瞭紅色革命浪潮,蘇維埃不得不暫退東方,西歐因此爭取到起碼十年的喘息時間,就結果論或許是這樣沒錯。但守護西方文明,抵禦野蠻俄羅斯並不是畢蘇斯基的主要關懷,這純粹是西歐人的角度。正如米沃什所說,東方歐洲人究竟身處怎樣的世界,對於西歐人來說,是猶如生活在火星般難以想像。而對畢蘇斯基來說,歐洲文明的地緣政治問題並不隻是誰戍守邊界而已,而是能否在東歐大陸重建秩序。什麼樣的政治秩序?一個由民主的民族國傢之間所組成的秩序。

  在畢蘇斯基看來,隻有在東歐大陸重建類似於神聖同盟的政治理念聯閤體,纔能徹底將俄羅斯阻卻於歐洲之外,西歐與東歐之間也纔能夠更進一步結閤成新的歐洲。畢蘇斯基並不如史奈德所暗示,是個浪漫的民族夢想傢,而是務實的民族戰略傢,他的民族誌業從來都不是讓兩個世紀前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重現,而是構想一個民主的獨立民族之間的聯邦聯閤體。

  畢蘇斯基是幸運的,帝俄的提前瓦解以及歐洲對於紅色蘇維埃的憂慮,讓他以反俄為基底的民族戰略得到普遍的認可,然而畢蘇斯基也是不幸的,他未能生在一個人們選擇遺忘民族遠古神聖的戰後,以緻於他對於「受帝俄壓迫的民族彼此之間可以和平共處」的信念在他那個時代看來全無現實感。對烏剋蘭人與白羅斯人來說,波蘭對於他們民族存亡的威脅還勝過俄羅斯,波蘭人眼中的民族光榮傳統對立陶宛人來說卻是歷史恥辱,為瞭將波蘭文化徹底驅逐,立陶宛人先是不惜讓普魯士人得到波羅的海控製權,後是不顧一切投入蘇維埃的民族自決迷夢。

  畢蘇斯基從不是民族夢想傢,堅定的反俄立場讓他注定反對訴諸語言與原生文化的民族主義,這讓他在彼時「官方民族主義」浪潮席捲的東歐顯得不閤時宜,他透過公投解決民族紛爭的主張無疑過於現代。就算畢蘇斯基從未有過「強大波蘭」的現代民族想像,立陶宛人也不可能不把他的聯邦美夢解讀為民族兼併,「一個民族是由更多亡者而非生者組成」是他在維爾納斯注定得到的失望迴應。

  畢蘇斯基晚年發動的政變,事實上是其民族戰略的延續。「民主」對畢蘇斯基來說不單純隻是一個中立的政治博弈規則,民主機製的運轉要能抑製極端的政治勢力,一次戰後在歐洲新生的民主幾乎未能通過這個考驗,加布列爾‧納魯托維奇(Gabriel Narutowicz)的遇刺讓畢蘇斯基下定決心選擇政變重新來過。托洛斯基暗示,畢蘇斯基晚年發動的政變與其民族激情,不過是動員小資產階級打造法西斯暴力的雅各賓民粹手段,即便他口口聲聲捍衛議會民主。

  但畢蘇斯基不是墨索裏尼或者希特勒,畢蘇斯基在政變後並沒有選擇重訂憲法,也沒有改變國傢政體,他僅僅隻是讓國傢元首的權力正常化,避免過去權力過度嚮議會傾斜的弊病,人們或許依舊無法接受畢蘇斯基粗暴的政變,確實比起墨索裏尼與希特勒,他的手法過於直接也缺乏戲劇張力;但人們也無法否認,比起威瑪共和與義大利王國,波蘭第二共和並沒有名存實亡,就如米沃什所說,那個波蘭還是個「人們能夠發錶與當權者願望相悖的觀點,能夠錶達自己理想」的地方,畢蘇斯基從來沒有使用過「防衛性民主」這類納粹崛起後學者纔猛然意識到的詞彙,他對民主危機的反應是直覺的:波蘭必須首先是一個能起碼運轉,並抑製極端政治勢力的民主政體,民主神聖同盟的民族戰略纔有實現的可能。

  打造獨立於俄羅斯的民主神聖同盟是畢蘇斯基的波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堅守的地緣政治戰略,而當獨立國傢與反蘇兩個戰略目標衝突時,畢蘇斯基不得不選擇遷就前者,裏加協議是他不得不的妥協,波蘭不得不用承認蘇維埃烏剋蘭與白羅斯,以及放棄維爾納斯,換取國際承認其在加利西亞的主權。畢蘇斯基選擇不插手俄羅斯紅軍與白軍的衝突,乃至於晚年尋求與德蘇關係正常化,也都是一貫延續的妥協考量。

  波蘭在畢蘇斯基身後的命運錶明瞭畢蘇斯基民族戰略的核心睏境。法國寄望波蘭可以牽製德國,歐洲寄望波蘭可以阻卻俄羅斯,但如果德蘇因為地緣政治考量狼狽為奸,波蘭將立即淪為刀俎魚肉,波蘭的「大國等距」外交在後人看來隻是苟延殘喘,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德俄密謀都依然是波蘭的夢魘。西歐人「守衛西方文明」的美譽對波蘭來說其實是詛咒。

  畢蘇斯基始終將他的戰略目光投嚮東方,他身後的波蘭卻慘痛的發現,在沒有德國支持的狀況下,波蘭並沒有獨力打造東歐民主神聖同盟的能力。

  畢蘇斯基打造民主國傢神聖同盟的民族戰略是務實的,俄羅斯所悍然發動的侵烏戰爭,足以證明歐洲的「東方問題」並非過往雲煙。而畢蘇斯基的悲劇性是在訴求同文同種的新一波民族主義風起雲湧,以及威瑪共和崩解的時代,他的民族戰略幾無現實感可言,波蘭人民可以怪罪畢蘇斯基被迫妥協的大國等距,讓波蘭後來陷入被瓜分的境地,但實情是在民主神聖同盟成為泡影的狀況下,波蘭並無更好的路徑可以選擇,要麼提前被納粹肢解,要麼提前被蘇維埃赤化,畢蘇斯基幾乎已經奮力為波蘭爭取十年以上的喘息時機。

  畢蘇斯基構想的民主神聖同盟要直到一九四五年以後纔方見雛形,要在一九九一年以後纔在東歐大陸降生。到瞭在那個時候,波蘭人民會記得華勒沙,會記得若望保祿二世,但很少人想起畢蘇斯基,想起他的民族戰略。這本傳記題為《波蘭國父畢蘇斯基》,但人們、歐洲的人們、全世界愛好自由民主的人們,以及身為帝國邊緣弱勢民族的人們,或許應該謹記,「波蘭國父」這等獨一無二的殊榮,對於畢蘇斯基而言,仍是過於蒼白瞭,它可能也不是畢蘇斯基最希望被記住的聲名。

  畢蘇斯基,歐洲文明秩序的前瞻戰略傢。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透露齣的信息來看,作者似乎對“民主”與“威權”的邊界探討抱有極大的興趣,並試圖通過畢蘇斯基這個個案來闡釋二十世紀歐洲政治光譜的劇烈搖擺。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在於講述他做瞭什麼,而在於解析他“為什麼”會做齣那些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當時歐洲整體的民主化進程造成瞭何種深遠的影響。 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畢蘇斯基思想體係的內在矛盾性。一個堅定的反俄沙皇的獨立鬥士,如何最終采納瞭強人統治的模式?這種轉變是源於外部環境的壓力,還是其個人權力欲望的膨脹?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勾勒齣他思想的演變軌跡,並將其與當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德國的保守主義思潮進行橫嚮比較,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大大提升。這不再是孤立的波蘭故事,而是歐洲現代性危機的一個縮影。

评分

讀完部分章節的摘要,我感受到瞭作者敘事節奏的跳躍性,這很吸引我。它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時間綫,而是似乎圍繞著幾個關鍵的轉摺點——例如一戰的爆發、波蘇戰爭的勝利,以及後期的“五月政變”——進行深入挖掘。這種結構處理,避免瞭冗長的人物生平描述,而是著重刻畫瞭決策瞬間的心理博弈和外部環境的殘酷性。這種“切片式”的深入剖析,比綫性的曆史迴顧更有衝擊力。 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處理畢蘇斯基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雙重身份。他既是民族英雄的化身,又是冷酷的戰略傢。書中對軍事策略的描繪是否足夠專業?更重要的是,當他將軍事力量轉化為政治權威時,那些曾經的盟友和追隨者是如何反應的?這種從戰場到議會的權力轉移,往往是政治史中最精妙也最殘酷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能“看清”他如何在理想主義的外衣下,一步步構築起自己的權力堡壘。這種對權力運作的細緻解剖,是衡量一本嚴肅政治傳記價值的關鍵。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看起來相當凝練且富含思辨性,不像是給大眾讀者的通俗曆史讀物,更像是給專業研究者準備的深度分析。作者似乎習慣於使用復雜的句式和精準的術語來描述復雜的曆史現象,這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曆史基礎纔能完全跟上思路。我能感覺到,字裏行間流淌著一股批判性的精神,它似乎在不斷地質疑“必然性”——畢蘇斯基的獨裁是否真的是曆史的唯一齣路? 我注意到,對許多曆史事件的描述,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多方印證的立場,而不是單方麵采信波蘭官方的敘事。這錶明,作者在力求客觀的同時,也試圖揭示被主流敘事所掩蓋的“陰影麵”。例如,在描寫他與反對派的衝突時,我們期待看到更深入的文獻引用和不同派係視角的交叉比對。這種對史料的審慎態度,是區分優秀曆史著作和平庸傳記的重要標誌。它承諾的不是簡單的故事,而是對曆史真相更深層次的探究。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起來頗具年代感,那深沉的色調和畢蘇斯基那略顯滄桑的側臉,仿佛立刻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二十世紀初期歐洲。我原本對波蘭的曆史瞭解有限,但光是書名中“民主信徒到獨裁領袖”的巨大轉變,就足以勾起強烈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物傳記,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政治傢的復雜睏境與掙紮。 我關注到作者在引言部分似乎花瞭大量篇幅來鋪陳波蘭在被瓜分後的民族意識如何醞釀,這為後續畢蘇斯基的崛起提供瞭深厚的曆史背景。這種宏大敘事的手法,讓我覺得作者並非隻關注於精英的個人選擇,而是將他置於一個無法逃脫的曆史洪流之中去審視。我期待看到,究竟是怎樣的內外壓力,能讓一個最初懷抱自由主義理想的革命者,最終走嚮瞭集權的道路。這種“理想的破滅與權力的握持”之間的張力,是所有政治人物最引人入勝的敘事核心。從已有的信息來看,這本書似乎並不想簡單地給他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試圖去理解“為什麼”。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給我一種沉穩厚重的感覺,讓人聯想到那些講述世紀偉人的經典傳記。我預感內容會相當紮實,可能涉及大量未被充分發掘的私人信件或政府檔案。對於一個關注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最寶貴的往往是那些“幕後花絮”和鮮為人知的側麵描寫。 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畢蘇斯基晚年作為“精神領袖”而非實際統治者的那段時期的論述。一個權力巔峰的人物,如何處理退居二綫後的影響力和威望?這種“超然”的政治地位,究竟是權力穩固的體現,還是另一種形式的權力製衡?如果作者能夠細膩地描摹齣他如何通過非直接乾預來影響國傢走嚮,那將是對傳統政治史研究的一種有力補充。這本書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權力有時並不在於坐在最高位,而在於你退場後留下的那股無形的影響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