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讓你順逆皆逍遙(上下冊不分售)

莊子:讓你順逆皆逍遙(上下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小滕
圖書標籤:
  • 哲學
  • 道傢
  • 莊子
  • 人生智慧
  • 自我修養
  • 古典文學
  • 中國哲學
  • 思維方式
  • 處世哲學
  • 精神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人生高低起落讀莊子
 

莊子身處於戰國中期,那是強淩弱,眾暴寡,戰禍綿延,嚴刑峻罰,令人苦痛不堪的亂世。然而,莊子像是開天的巨擘,運用非凡的敘述方式著書,滾動日常平凡的語言文字,呈顯開闊明朗,坦然自在,沒有糾葛,沒有扭麯的生命氣質。南宋‧林希逸以為「天下不可以無此人,亦不可以無此書。」

關於《莊子》書中的思想,有學者認為包涵「無待(逍遙)、齊物、養生、處世、全德、內聖、外王」等係統。不過,或許也可理解為:書中論及精神自由、人生修養、政治理想的敘述,都是莊子藉之舉例以說明「道」。換言之,「道」是全書的主旨,由於「道」不遠人,它無所不在,處處皆在,是人們生命的真實,也是人們存活之環境的真實,所以莊子藉由生活中的所有麵嚮,隨時舉例,以揭示「道」。

本書詮釋莊子義理,並不停留在文字之字麵,然而本書並未標新立異,而是跟隨大道變動不居的本質以及渾全不割裂的整體性,說明莊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洞見與智慧。


內容特色
◎  本書先介紹「莊子其人其書」,接著依序為《莊子》三十三篇。

◎ 每篇架構工整,體例統一:
篇名下,先提齣莊子書寫此篇的緣由,莊子察見瞭什麼問題、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然後逐段列齣原文,解釋字義,並說明該段敘述文字字麵的意思;最後詮釋涵藏的義理。

◎以淺白文字進行說明,幫助讀者突破常識的片麵知見,明瞭莊子並非發明一套哲學,也不是大眾所誤會的消極避世、虛妄空談,而是以整體做為觀察與思考的基準,不停滯在局部片段,時時和盤托齣「真實」──不可切割的整體。


莊子哲理與小滕老師的提點讓我可以逐一走過生命中的順逆,迴首來時路,不知有多少風雨也有多少晴,而今卻塑造齣心頭的恬靜。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學者 張傢祥

 

縱有萬事、萬物、萬韆睏境,都將有萬事、萬物、萬韆喜悅相應。莊子為風,願讀者與我均能為鵬,搏扶搖直上九萬裏,其翼,若垂天之雲。

▍醫師 官蕓菡
 

《莊子》涵藏的義理與這個世界並不脫節,其中的智慧更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若是運用得當,生活中的大小事均能輕鬆應對,瀟灑化解各式睏難。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係學生 蘇尹助

《道德經》:智慧的源泉,人生的指南 這是一部蘊含著深刻哲理和宇宙智慧的經典之作。它以其簡練、精妙的語言,闡述瞭“道”的本質及其在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中的運行規律。韆百年來,無數的智者、君王和普通百姓都從中汲取瞭無盡的啓迪,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修行和治理國傢。 第一部分:道與德的哲學基石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建立在“道”的概念之上。“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宇宙間最根本、最不可名狀的存在。它先於天地而生,無形無象,卻又生化瞭萬有。老子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篇,即指齣瞭語言的局限性,強調瞭體悟“道”需要超越語言和概念的藩籬,迴歸內心的直覺與體察。 書中深入探討瞭“道”的幾個重要屬性: 無為而治: 這並非指什麼都不做,而是一種順應自然、不妄加乾涉的治理哲學。它強調通過減少人為的乾預和欲望的驅使,使事物依照其本性發展,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對於個人而言,“無為”意味著順應天性,不強求、不刻意,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柔弱勝剛強: 老子推崇水的哲學。水至柔至弱,卻能穿透最堅硬的岩石,曆經萬難而不息。這種“以柔剋剛”的智慧,在人際交往和衝突處理中展現齣非凡的力量。它教導人們在麵對外界的壓力和挑戰時,應保持謙卑、柔和的態度,以退為進,最終實現長久的勝利。 知足常樂與不爭: 物質的過度追求和無休止的競爭是痛苦的根源。老子告誡世人,真正的富有在於內心的滿足和知足。不與人爭,並非懦弱,而是對“道”的深刻理解——萬物各有其位,強行爭奪隻會帶來消耗和損耗。 第二部分:治世與修身之道 《道德經》不僅僅是形而上的哲學思辨,更是一部實用的治國安邦和個人修養的指南。 治國篇: 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當是百姓安居樂業,政令簡潔明瞭的。他提齣瞭“小國寡民”的理想圖景,雖然帶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但其核心思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至今仍是現代治理學中關於“簡政放權”和“尊重民意”的深刻啓示。 聖人的治理之道,在於“不言之教”。他們通過自身的德行和示範,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而不是依靠繁復的律法和高壓的統治。當統治者心存敬畏、清心寡欲時,社會自然會趨於穩定與和諧。 修身篇: 對於個體而言,《道德經》是通往內在平靜的鑰匙。它引導人們反觀自身,去除“小我”的執念,與“大我”——即“道”——相融閤。 返璞歸真: 人類本性是純樸的,後天的知識、欲望和世俗的教化,反而濛蔽瞭我們的本真。迴歸嬰兒般的純真狀態,是精神獲得自由的前提。 謙下與自省: 謙虛是德行的重要標誌。如同山榖低窪而匯聚百川,人若能保持謙卑的姿態,纔能不斷學習和進步。每日的自省與內觀,是確保自己不偏離“道”軌的重要修行。 抱樸守真: 放棄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專注於內在生命的滋養,保持內心的空明與純淨。隻有心境空明,纔能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被錶象所迷惑。 第三部分:超越生死與永恒的智慧 《道德經》的最後部分觸及瞭生命與死亡的終極命題。 老子認為,萬物皆有生有滅,這是“道”的自然規律。個體生命雖然有限,但通過與“道”的閤一,人可以獲得一種超越時間限製的永恒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是對生命價值的最高闡釋。真正的貢獻,是像天地滋養萬物一樣,給予而不圖迴報,成就事業而不居功自傲。這種無私的奉獻,正是個體生命得以融入永恒循環的途徑。 這部經典以其深邃的辯證法和對立統一的觀點(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揭示瞭宇宙運作的內在邏輯。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而是一條指引人們在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中,找到內心平衡、實現生命圓滿的永恒路徑。研習《道德經》,就是學習如何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和諧相處,最終達到“與道同行”的至高境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小滕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二十多年來,始終以老子、莊子為研究核心
現任陽明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開設「老子導讀」、「莊子導讀」課程,已逾十年,被學生稱為「傾囊相授」,也被學生認為善於舉各種生活事例,巧妙說明「道」的意涵。課堂中,總是建議學生:無論麵對令人心花朵朵開或是令人感到沉痛的事件,都必須穿過錶象,看見隱藏在錶象之內、尚未顯現的其它麵嚮。也屢屢強調老子、莊子的義理,不應隻是天馬行空、擺擺龍門陣的談論,而應拿來生活。

江湖傳聞:天地之間,有瞭不起的智慧,可協助任何人得「至美」,遊「至樂」。你是否有意藉著本書,追隨這瞭不起的智慧,進而擁有無人不艷羨的逍遙?

相關著作:《老子──為你排難解憂》

圖書目錄

上冊

<專文推薦>生命的智慧源於麵對睏境的抉擇尋找麵對睏境的第三種可能 張傢祥
<專文推薦>無住 官蕓菡
<專文推薦>無好無不好的人生 蘇尹助
自序
前言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胼拇
馬蹄
胠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下冊

鞦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遊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蹠
說劒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86866
  • 叢書係列:Live & Learn
  • 規格:平裝 / 1184頁 / 21 x 14.8 x 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8歲~50歲

圖書試讀

〈專文推薦〉
生命的智慧源於麵對睏境的抉擇—尋找麵對睏境的第三種可能

張傢祥

在舊金山的一個鼕春交接、山嵐夾雜著寒氣的早晨,我放下手邊的工作,翻開王小滕老師莊子文稿的首頁,凝視著字裡行間深深的生命力。突然,一個問題湧上心頭:我是否已達到生命中「安頓」的狀態?

如果說生命是在汪洋上飄搖的木舟,那麼,莊子哲理便是使我的木舟能夠穩定前行的船槳。我特別喜愛春山釉綠的稜線、夏日溫暖的海風、鞦節繽紛的落葉和那鼕夜蕭瑟的月光。自然的一切是如此恬靜美好,而莊子前輩「順應自然」的哲理更成為我生活處事的思路。小時候,曾經對莊子書中的「禦風而行」產生憧憬:倘若身心靈都能無拘無束、毫無牽絆地與大自然混融,那是多麼美好的自由呀!於是,莊子陪我度過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也在一次英文演說的課堂上成為我口中「質樸、卻不失真意」的智者。

然而,隨著年紀漸長,憂煩的人生課題接踵而至。原先純真的心田,似乎也染上瞭風塵。

二○○六年初鞦,晨風吹拂上陽明大學的山丘,把教室前麵一整排的颱灣欒樹點上鮮黃色的花絮。那時,我是醫學係二年級的學生,跟隨小滕老師學習「古典散文中的自然觀」。小滕老師在為我們闡釋古文字義之餘更是著墨於超越文字錶象的義理。這時,我纔深刻地體會到莊子給我的教導不是僅止於「順應自然」的錶麵,而是達到「結廬在人境(分明有車馬喧),而無車馬喧」之心境安頓。於是,我開始思考:究竟該如何把心境順應在「人境」中呢?或許,我們不應隻是追求馴服自己心境的方法,而是去發掘「人境」的本質—我們所處的人世,是恬靜與喧囂相依並存;快樂與憂愁亦是相依相存,正如人生境遇的高峰與低榖,我們無法隻取其一。一旦我們認識瞭「人境」完整的本質,就能體會到「人境」不外於「自然」;「自我」亦不脫於「萬物」。細究本書,小滕老師藉由莊子的文字寓理對於「人境、自然、自我、萬物」做齣許多精闢的闡釋。

倘若我們在汲汲營營的忙碌生活中,能夠重新思考所處「人境」的完整本質,也就能把莊子「順應自然」的哲理應用在生活上,不失「心境」之安頓。

神經行為學有一個重要的理論—「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美國生理學者沃爾特.布拉德福德.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指齣:所有動物在麵對生活中的睏境與挑戰時,會透過激化交感神經係統來做齣「戰鬥」或是「逃跑」的反應,藉此消弭眼前的威脅與睏難。然而,試想:倘若麵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題,總是以激發交感神經係統來應對,導緻心跳加速與血壓升高,我們是否仍然「逍遙」呢?答案顯然為否定的。小滕老師藉由本書替我們提供瞭「戰鬥」或「逃跑」之外的第三種選擇:通過瞭解順境與逆境的本質,觀察自混沌之初自然的全貌,重新為我們定義麵對生活挑戰的心緒。莊子藉由寓言帶領我們認識一切事物皆是順逆相依,悲欣交集,卻也不是文字錶麵上呈現的「悲欣交集」,陰晴圓缺總為一體,萬事皆呈現混融的一體兩(多)麵,我們何須排斥?何須孜孜矻矻地做蝸角之爭?在這偌大夐遠的時空當中,我有幸落腳於塵埃的一隅,藉由莊子來觀察這些自然運作的原理,我再次能用欣賞的眼光看著窗外的疾風冷雨,孤寂的黑夜逐漸掩蓋過一座大城市炫麗的燈光,而黎明,也就在不遠的下一刻。

「真理」,用文字述說總是容易的,但是將這些真理在生活中執行卻是迥然不同的層次。我何其有幸,在認識莊子三十多年的期間,無論是在醫院繁忙的臨床工作,抑或是在絞盡腦汁的科學研究之中,每當生活遇見挑戰、情緒產生起伏波動之時,莊子哲理與小滕老師的提點讓我可以逐一走過生命中的順逆,迴首來時路,不知有多少風雨也有多少晴,而今卻塑造齣心頭的恬靜。如今,小滕老師將這些寶貴的生活錦囊集結成文,讓普世讀者也能參悟莊子的智慧,找到讓生命「自適而逍遙」的途徑,隨時成為我們的提醒。但願讀者能夠將莊子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命中的養分,以最佳的心境細嚐生命的高峰與低榖。


二○二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於舊金山
(本文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學者)



〈專文推薦〉
無住

官蕓菡

屏息於娑婆世界,生死來去、悲喜翻湧。濁浪滔滔下,蕓蕓皆是眾生。然便縱知曉己身當如塵埃,我卻時常自問:生命為何如此?

猶記當時年少,醉心莊子,曾想像自己如北冥之鯤。想若心有天地之開闊,則風雨何能逆?隨時隨月、隨性隨心,都當能扶搖直上九萬裏,有翼若垂天之雲。然時事變換,朝夕間悲歡驟至,年少天真褪盡,方覺明明身不負囚號,卻仍不能展翅。彼時哀戚逾恆,萬事萬物皆殤,苦樂間潛心而思:天地何等開闊,為何心有枷鎖?

那已是許多年以前,十八歲的我離開傢、負笈北上,在大一國文的必修課裡,進入王小滕老師的老子課堂。取齣自幼翻閱的道德經,雜念與字句紛飛,泛黃扉頁映照齣心念澄澈不如從前。抗拒著、也質疑著,仍一字一字聽小滕老師重新講述老子。起初,仍時有詰問、疑惑,最後卻終於領悟天地大仁。其後,參與小滕老師《老子—為你排難解憂》一書之討論、校閱,對物我唯一之真實,更有切膚體認。

隨後歲月流轉,從在學、畢業、到進入醫院就職,期間亦參與本書〈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寓言〉、〈天下〉……等多篇目之討論,將其映照於生命,更知曉生死無界,喜怒無疆。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過去讀〈逍遙遊〉,我隻見野馬為野馬,塵埃為塵埃,然野馬與塵埃何異?人與我、喜與怒、存與亡、生與死,物我唯一,而天地當偉岸如塵埃。蒼穹渺渺,歲月悠悠,樂土與荒原、逆境與坦途,何異之有

莊子韆年不衰,或許隻因其書反覆嚮讀者揭示明暗並存、悲喜同在。現今社會再如何匆忙繁華,編織多少美夢想像,都無法改變生命如流,時有翻浪。

人們提起無常,總戒懼恐怖,然而身為必須天天經歷生老病死的醫療工作者,我卻深覺無常裡亦有慈悲。

畏生懼死,實乃常態。可若非無常,何來生死流轉、喜怒幻化?若無死,何往生? 悲苦與悽愴縱為危崖,則危崖之上亦有雄鷹與奔馬,飛鳥與繁花。

在醫院裡,時常可見臥床多年的長者,無法言語、無法進食、無法錶達。行經他們的身旁,我時常想:生也有涯,可苦痛呢?我們看他們,會以不能行動為苦、以不能言語為苦、以不能愛己愛人為苦。可當我們真的尚能行於天地之間時,又是否真能做到喜多於悲、樂多於殤?其實大多數時候,是不能的,而為什麼呢?

是不是因為,我們總期待世事盡如人意,但生命如歌,總有高低快慢。

是不是因為,我們總認為付齣就當有報償,但人非草木,不是灌溉就會生長。

人生路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再多執著,亦無法以痛止傷。來去之間,隻有當下是永恆,而當下無時不刻在發生。

年少的時候,總以為長大就能自由。可真的長大瞭纔知道,隻要心有牽掛,就做不到無欲而剛。而所謂成長,或許也隻是在喜怒哀樂反覆的試鍊中,慢慢接近生命的真諦。懂得瞭喜怒不可恃、愛恨不可欺,纔能認識並接納每一個自己。

我很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經歷許多生死。不管是至親的離去,或者是醫院裡那些年紀有老有少、走得有快有慢、身後有笑有淚的往生者。從他們身上,我一次次感受到瞭物我唯一的真義。因為反覆經歷瞭這個樂他們所樂、苦他們所苦的過程,反覆感受過生之狂喜和重負,纔真正認識到瞭生命,是難以想像的開闊。

第一次讀莊子時,我尚未離開校園,不但沒體會過世事變換,更不曾感受過生老病死的重量。而後,每一次讀莊子,都是因為心無所託,必須藉助莊子的語句安住自己、提醒自己:不管發生什麼事,生命的本質都該是恢弘壯麗。

「之人也,物莫之傷」(〈逍遙遊〉),即使現在的我仍做不到,但心中仍有期許, 曉得自己永遠有機會成為年少時一心嚮往的北冥之鯤。縱有萬事、萬物、萬韆睏境,都將有萬事、萬物、萬韆喜悅相應。莊子為風,願讀者與我均能為鵬,搏扶搖直上九萬裏, 其翼,若垂天之雲。

二○二三年二月五日
(本文作者為醫生)

 

〈專文推薦〉
無好無不好的人生

蘇尹助

我於二○二○年九月進入陽明交通大學醫學係就讀,大一時曾選修王小滕老師開設的莊子導讀課程。因為一次偶然的機緣,接下教學助理的工作,協助老師校訂本書,至今已一年有餘。

校訂這本超過七十萬字的作品並不輕鬆。這不隻是一份單純的校稿工作,除瞭挑齣錯字、筆誤之外,更要與老師討論文章註解、敘述脈絡,再以讀者的角度提齣建議。一年多來,我背包裡總是放著一疊《莊子》文稿,天天閱讀稿子,咀嚼義理,思考修改方嚮,幾乎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段期間,麵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多次延後開學、線上上課,乃至於課程提早結束,我與老師一週兩小時的討論卻未曾中斷, 可說是風雨無阻,現在迴想起來著實不易。

過去,我認為《莊子》書中看似虛無飄渺的理論對一個青少年來說幫助甚微,自己與書中文字的交集也僅止於課本、題庫,和大大小小的考試之中。隨著校訂工作的進行, 我卻漸漸發現《莊子》涵藏的義理與這個世界並不脫節,反而字字句句都記載人們生命的「真實」,其中的智慧更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若是運用得當,生活中的大小事均能輕鬆應對,讓自己得以瀟灑化解各式睏難。

當年,我是應屆學測榜首,以個人申請的方式進入醫學係就讀。醫學係藏龍臥虎, 不乏各地明星高中的學子和優秀僑生,大傢都是學測、指考,和各式入學管道層層篩選齣的頂尖考將。一群頂著光環,誰也不服誰的天之驕子們聚在一起,從校園中的各式考試、醫師國考,到畢業後申請醫院、選擇科別,自醫師培養道路的起點開始便一路廝殺, 努力爬上金字塔的更高處。自小就在眾人欽羨目光之下長大的孩子們,不但被繁重的醫學課程壓得喘不過氣,習以為常的優異成績、掌聲、喝采,也在無止盡的競爭中漸漸消失。在優秀的群體中,接受自己的「普通」、「不厲害」並非易事,許多醫學生承受著極大壓力卻又調適不當,精神異常、服用藥物,乃至於跳樓自殺的情況時有所聞。入學之後,我也受到極大的震撼,如何在自幼都是鶴立雞群的「鶴」之中調整好心態,便成為大學生活的第一難題。

然而,為何會有如此偏差的心態齣現?巨大的壓力又是從何而來呢?《莊子.至樂篇》記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所謂富、貴、壽、善都是社會所推崇的價值,亦為人們稱頌的「好」。從小到大有著好成績、好人緣,就讀好學校、好科係,無形中,這些好學生們也產生瞭對「好」的強烈執著。若是突然失去多年來習慣已久的掌聲與喝采,便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好」瞭,進而陷入優劣、好壞、得失兩兩對立的糾葛之中,以緻心神攪擾,無所適從,給瞭自己極大的壓力。

那麼這樣的情況該要如何調整呢?《莊子.鞦水篇》記載「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亦即世事本就遷流不息,萬事萬物均在不斷地變動。人們總是抓著自己喜好的價值不放,冀求能永遠停留在「好」,然而這樣的想法可謂不切實際。地球自轉,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會由明轉為暗,再轉為明;潮水受引力影響,有起有落,沒有永恆的滿潮亦沒有永恆的乾潮。人生際遇亦同,順逆、起落、好壞並存在生命之中,不斷循環變化,隻想要抓執其中「好」的一方不放,並不符閤生命的真實。反之,若能明瞭任何狀態都是生命的真實,無所執著也無所排斥,自己創造齣的壓力即能消失地無影無蹤。

對我而言,校訂本書並不單單是一份工作,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閱讀稿子的過程中,總能感受到字句中的飽滿能量,引領我在忙碌的醫學院生活中找到平靜。隨著對《莊子》義理的瞭解更加深入,我漸漸能與變動同步,無所排斥地麵對生活,課業、愛情、人際關係等大學生常見的煩惱都迎刃而解,不再睏擾自己。如此一來,不論身處順境或逆境,運用莊子的智慧,穿越事物的錶象,參透整體的完整樣貌,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也就不再使人煩憂,幫助自己達到如《莊子.田子方篇》所記載「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喜怒哀樂不入於胷次」的境界。

《莊子》一書絕非虛無縹緲的理論,更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書中許多小故事其實都在書寫我們生命的「真實」。若能穿透文字錶麵,理解其中智慧,還能發現令人眼前一亮的趣味,幫助自己用更輕鬆的態度麵對生活。小滕老師的解析利用淺顯易懂的語彙、生動的舉例,揭示「道」的意涵,可謂開啟莊子智慧寶庫的一把鑰匙。希望讀者們能穿透書中文字,瞭解蘊含其中的生命智慧,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定平穩。


(本文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 醫學係四年級學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長期從事創意工作的朋友推薦我看的這套書,他說,如果你想突破思維的定式,就去讀讀那些“瘋子”怎麼想事情。這句話,在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三冊(雖然是上下冊閤訂,但我習慣按內容邏輯劃分階段閱讀)之後,得到瞭極大的印證。莊子的思想,如果用現代心理學來解讀,簡直就是一種極緻的“元認知訓練”。它不斷地引導你審視自己對“真理”、“成功”乃至“自我”的構建,然後告訴你:嘿,這些都是你給自己套上的枷鎖。這本書的筆法非常靈動,尤其在敘事部分,那些光怪陸離的寓言故事,讀起來簡直就像在看一場視覺衝擊力極強的超現實主義電影。作者在處理這些情節時,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疏離感,既不過度解讀導緻失真,也不至於過於保守讓讀者摸不著頭腦。我發現,當我開始用莊子的視角去看待那些曾經睏擾我的職場政治或人際衝突時,它們突然間就變得不那麼重要瞭,仿佛這些難題本身,不過是蝴蝶扇動翅膀産生的微小氣流罷瞭。這套書給我最大的收獲是,它提供瞭一種“抽離”的視角,讓你在熱氣騰騰的生活中,給自己按下暫停鍵,從更高維度去審視自己的“角色扮演”。

评分

我通常閱讀哲學類書籍會很挑剔,因為它要求邏輯的嚴密性和論證的清晰度。而《莊子》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反邏輯傾嚮,這使得很多解讀很容易走嚮形而上學的空談。然而,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保持瞭莊子那種“灑脫不羈”的文本風格的同時,又通過精妙的章節劃分和主題提煉,讓讀者能夠抓住每一個段落的核心意圖。我最喜歡它對“時間觀”的探討。它顛覆瞭我綫性看待時間的習慣,讓我開始思考時間的“厚度”而非僅僅是“長度”。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聯想到一些現代物理學的概念,雖然莊子不可能知道這些,但那種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直覺捕捉,竟然驚人地相似。這本書的學術考據也做得非常紮實,注釋部分對於一些典故的齣處和不同學派的觀點對比都做瞭詳盡的說明,這對於我這種想要深入瞭解其思想源流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避免瞭陷入單一解釋的誤區。

评分

說實在話,我對傳統國學一直保持著敬畏又疏離的態度,總覺得那些文字和語境離我太遠瞭。但是這套《莊子》的編輯團隊顯然花瞭不少心思在“翻譯”和“導讀”上。他們不是簡單地做字麵翻譯,而是試圖搭建一座現代人理解古代智慧的橋梁。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德”的消散,原文的意境很美,但如果直接讀,可能會覺得有些飄渺。這本書的譯注部分,卻能結閤當下的環境變化,比如社會結構的變遷,來解釋為什麼“道”需要以一種看似“不爭”的方式存在。這種處理方式,讓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議題,變得可以觸碰、可以實踐。我甚至發現,我開始在和人交流時,會不自覺地去考量對方的“心境”,而不是急於去駁斥他的觀點,這絕對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潛移默化的改變。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而是順應事物本身的流動性。這對於長期處於競爭壓力下的我來說,無疑是醍醐灌頂的寶貴經驗。

评分

這本《莊子》譯注本,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畢竟現在市麵上關於莊子的解讀汗牛充棟,很多版本讀起來都像在啃一本天書,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處理得相當到位。作者在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和那種特有的汪洋恣肆的文風上,做瞭大量的現代語境的梳理。我尤其欣賞它在關鍵概念上的闡釋,比如“齊物論”或者“逍遙遊”這些核心思想,它沒有直接給齣一個僵硬的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貼近生活的比喻和場景重現,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被各種信息流裹挾的人,能夠瞬間找到共鳴點。舉個例子,書中對“無用之用”的探討,簡直是為我們這些總想“有所成”的焦慮者開瞭一劑清涼散。讀完某一章,我常常會放下書本,對著窗外的行人發呆,思考一下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為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消耗的精力,感覺那種緊綳的弦一下子鬆弛瞭下來。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古代哲學,不如說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和精神按摩,讓人在喧囂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暫時躲避的清淨角落。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紙質手感,非常適閤用來收藏和反復翻閱。但拋開這些硬件條件,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它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定義。我們太習慣於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主宰,試圖去改造和徵服環境,但讀完這些篇章,我深刻地感覺到自己迴歸到瞭一個更謙卑的位置。作者在解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時,並沒有用那種老生常談的環保口號來敷衍,而是從“心”的角度切入,闡述瞭當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完全融入宏大的自然秩序時,那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寜靜和滿足感。這種感覺非常微妙,它不是通過物質的占有獲得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歸位”。我發現自己開始更留意四季的變化,更願意花時間去觀察一棵樹的生長軌跡,甚至能從中體會到一種超越語言的哲學信息。這本書成功地將一種古老的生命智慧,轉化成瞭可以被當下心靈直接吸收的養分,讓人讀完後,感覺整個人的“氣場”都變得柔和而有韌性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