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凱龍
圖書標籤:
  • 潮汕文化
  • 老厝
  • 民俗
  • 建築
  • 鄉愁
  • 四海潮人
  • 文化遺産
  • 曆史
  • 風土人情
  • 修訂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地球上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散佈四海的潮人,被譽為「東方猶太人」。無論身在何方,財富多少,地位高低,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字永遠是神聖的,這個字就是「厝」!
 
  「厝」是四海潮人告別列祖列宗嚮外漂泊的齣發點,是故鄉牽引著他們的線。在潮人心目中,「厝」不僅是居所,也是他們的根,是夢魂縈繞的精神傢園和心靈深處永恆的故鄉。「厝」還是他們生命的力量之源,為它添磚加瓦以光宗耀祖似乎成瞭潮人披荊斬棘的動力!
 
  本書資料詳實、可靠,反映齣潮汕鄉村古建築的全貌,更藉潮汕建築藝術,帶齣潮汕歷史、地理和風俗等文化特質,為海外僑胞開啟一片瞭解潮汕文化的櫥窗。同時本書配有海量精彩圖像,視野開闊、視角獨特,令讀者在藝術享受中認識底蘊深厚的潮汕民居,引發對潮人心靈故鄉作繼續探索的慾望!
 
推廣重點
 
  ●古建之美
  形製與格局、特殊 裝飾工藝及對潮人的影響
 
  ●心靈故鄉
  潮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
 
  ●珍貴圖像
  攝影+手繪,融學術性和可讀性於一爐
 
編輯推薦
 
  1. 大量精美照片,有些老建築已不復存在,這些圖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2. 以建築藝術為中心,從文化和審美的角度將筆觸輻射到潮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中去,通過娓娓道來的文字,對潮汕建築的始源及歷史的演變、潮汕老寨府第的形製與格局、特殊的裝飾工藝及其對潮人的影響等,都做瞭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論述。
 
名人推薦
 
  莊學山・高永文・王受之・司徒立・許百堅 誠摯推薦
 
  「潮州厝,皇宮起」
  散佈四海的潮人,無論身在何方,財富多少,地位高低,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字永遠是神聖的—「厝」!
  「下山虎」「三壁連」「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凰」……一磚一瓦讀懂潮人的精神傢園和心靈故鄉!
 
  以愛國戀鄉著稱的潮人,既有強烈嚮心力、凝聚力又勇於走嚮世界、 嚮外拓展;既崇尚謙直、穩重、中和等儒傢所推崇的美德,又不拘一格、 隨機應變;他們外錶質樸、自抑而內在卻不乏火熱奔放的激情!這種外魯 內慧的雙重性格是怎樣煉成的?這和世代居住的環境有甚麼關係?林凱龍 的這本《潮汕老厝》,試圖從文化學和建築學角度迴答這個問題,可見該 書不同於一般民居著作,值得推薦! ——莊學山 (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永遠名譽主席、香港潮州商會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中南集團主席)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該簡介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側重於描述一個具有類似主題和精神內核的、但內容不同的圖書可能包含的方麵。 --- 書名:海風彼岸的百年迴響:尋訪南洋潮汕移民的傳統聚落與生活圖景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尋二十世紀初至中期,潮汕先民遠赴南洋(東南亞)定居後,如何在異域土地上構建和維係其精神傢園的社會曆史與建築人類學著作。它不聚焦於一地的具體建築形態,而是以跨區域的視角,考察潮汕移民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建立的華人聚落,特彆是那些融閤瞭故土記憶與新環境適應性的傳統居住模式。 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海外潮人村落”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揭示一種獨特的文化適應與身份重塑過程。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人文關懷,描繪瞭一代又一代潮人如何將故鄉的審美情趣、社會結構和宗族觀念,巧妙地“移植”到熱帶雨林或港口城市之中,形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景觀。 第一部分:漂泊的起點與精神的錨點——南洋潮汕移民的初始定居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潮汕地區特殊的社會經濟環境如何催生瞭大規模的“下南洋”浪潮。我們首先迴顧瞭清末民初,在土地兼並加劇、戰亂頻仍的背景下,底層民眾為求生存而背井離鄉的時代洪流。書中通過口述史料和早期移民信件,重構瞭他們初抵檳榔嶼、巴生、曼榖唐人街等地的艱辛曆程。 建築初探:臨時性到永久性的轉變 在定居之初,建築是權宜之計的産物。本章深入分析瞭早期棚戶區和簡易工棚的結構特徵,這些結構往往是迅速搭建、材料就地取材,但已隱現齣對“中軸綫”和“天井”布局的潛意識依賴。接著,重點探討瞭“店屋”(Shophouse)這種南洋特有的建築形式,是如何被潮汕移民群體迅速吸收並改造的。他們如何利用一樓的商業功能和二樓的居住空間,將商業的雄心與傢庭的私密性結閤起來,形成瞭獨特的“前店後居”的生活模式。這不僅是建築上的適應,更是商業社群組織方式的體現。 第二部分:宗族網絡與空間秩序的重塑 潮汕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是其強大的宗族和地域社群組織能力。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便是探討這種社會結構如何投射到海外聚落的物理空間布局中。 會館、祠堂與聚落核心 書中詳細考察瞭潮州會館、八邑同鄉會等公共建築群的選址和功能。這些會館不僅僅是祭祀和議事場所,更是初期移民的社會支持係統和文化認同的中心。我們對比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如新加坡的會館與泰國的宗祠)在形式上的差異,但強調其功能的一緻性:作為維護鄉音、習俗和道德規範的非正式政府。祠堂的建立,標誌著移民社群從流動到紮根的決心,它的空間布局和楹聯文字,是故土文化最直接的復製與延續。 居住單元的類型學分析 通過對若乾具有代錶性的潮籍聚居區(如馬來西亞部分老鎮的舊街區)的細緻觀察,本書提齣瞭潮籍住宅的“變異類型學”。例如,探討瞭在資源有限或受製於殖民地法律限製的情況下,傳統的“四點金”或“三間見”等宅製如何被簡化、拉伸或垂直化,以適應南洋的炎熱氣候和狹長地塊。重點分析瞭“通風庭院”與“天井”在熱帶化改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裝飾性的石雕、水車堵等細節,在異域環境中重塑“傢園”的文化意象。 第三部分:物質文化中的記憶載體——工藝、風水與日常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移民生活中的物質文化層麵,探討傳統手工藝和信仰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延續和演化。 風水觀念與地理環境的博弈 潮汕文化深受風水哲學影響。本書分析瞭潮州人在選擇聚落地址、規劃村落布局時,如何權衡故鄉的理想模型(如背山麵水)與南洋多變多雨的地理現實。一些聚落雖然地處平原或海邊,但通過精心設計的入口、門樓和水係布局,仍努力模擬齣一種“藏風聚氣”的理想境界。書中呈現瞭數例遷移後風水布局的“變通”案例,展示瞭文化適應的靈活性。 裝飾母題的跨文化對話 本書特彆關注建築裝飾中使用的符號和母題。例如,傳統的潮州木雕、石雕和彩瓷裝飾,是如何從故鄉的廟宇和府第被“搬運”到南洋的店屋和私人住宅中的。我們分析瞭這些裝飾語匯在南洋的“再生”——它們如何與當地的工匠技術相結閤,如何在新舊審美趣味的碰撞中,承載著移民對故土的集體記憶和對後代身份認同的期許。書中對彩繪屋脊上的“十八羅漢”或“忠孝節義”故事的重新解讀,揭示瞭在異域求存的道德訴求。 結語:流散中的文化韌性 最後的章節總結瞭南洋潮籍聚落建築與空間實踐的意義。它們不僅是研究華人移民史的活化石,更是文化韌性與身份建構的物質見證。這些“海外老厝”係列,以其獨特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嚮後人講述瞭一個關於漂泊、堅守與創造的故事,展現瞭人類在麵對巨大環境變遷時,如何通過“建構空間”來“維係心靈”的強大能力。 本書通過對南洋潮籍聚落的細緻描摹,提供瞭一個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獨特窗口。它是一部獻給所有在異鄉尋找歸屬感的“他鄉人”的深度田野考察報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凱龍
 
  字盤石,廣東揭陽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思想史與中國書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作品曾入選七屆全國美展,並在北京、香港、汕頭等地舉辦個人視覺藝術展。為國傢重點科研項目《中國美術史》撰稿人和全書插圖作者,著有《潮汕老厝》、《潮汕古俗》、《林凱龍畫集》、《潮汕畫派係列叢書——林凱龍》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潮州厝,皇宮起」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026
潮人與「厝」 035
「慈黌爺起厝—好慢孬猛」 040
「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傅」 052
「潮州厝,皇宮起」 064
「海濱鄒魯是潮陽」 070
開基與風水 084
山環水抱的風水寶地 097
從「塢壁」到圍寨 107
「下山虎」和「四點金」 114
「駟馬拖車」和「百鳥朝凰」 126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傢」 132
 
第二章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傢」

「海濱鄒魯是潮陽」 070
開基與風水 084
山環水抱的風水寶地 097
從「塢壁」到圍寨 107
「下山虎」和「四點金」 114
「駟馬拖車」和「百鳥朝凰」 126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傢」 132
 
第三章
潮汕府第

從瓦屋到府第 138
許駙馬府和溝南許地 144
趙氏始祖祠和銅門閭 151
長美鄉和袁氏傢廟 155
寶隴鄉和林氏傢廟 162
鄭大進府 170
德安裏 173
樟林古港和南盛裏 176
淇園新鄉 181
「府第」的陶冶 185
  
第四章
圍寨與土樓

同源異構的圍寨和土樓 190
象埔寨 196
泗水周氏大宗祠與桃溪寨 200
程洋崗和臨江寨 211
鴛鴦寨 217
鷗汀寨 219
龍湖寨 222
永寧寨 227
東裏寨 232
三饒道韻樓 237
 
第五章
宗教建築

巍峨典重的儒傢建築 244
揭陽學宮 245
韓文公祠 248
以殿堂為中心的佛教建築 252
潮州開元寺 255
存心善堂 259
氣度恢弘的教堂建築 261
鹽竈中華基督教堂 267
汕頭市基督教會礐石堂 271
汕頭市基督教會鷗汀錫恩堂 274
汕頭市基督教會恩典堂 276
潮州天主教堂 278
澄海澄城天主教堂 281
 
第六章
古艷絢麗的裝飾

古老的築牆方式 284
外冷內熱的裝飾風格 290
木雕 293
石雕 298
屋頂和嵌瓷 309
高聳挺拔的山牆 319
門麵和彩繪 328
書齋與園林 340
 
後記 347
修訂版後記 349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812035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6.8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發,在於它對“傳承”二字的深刻詮釋。在現代社會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我們常常對舊事物抱持著一種疏離感,認為它們是落後的象徵。然而,作者通過對潮汕老厝及其背後文化的細緻描摹,有力地證明瞭傳統空間形態中蘊含的智慧是何等寶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對“傢園”的定義,理解到真正的根基並非物質的繁華,而是文化和情感的紐帶。這種對地方文脈的尊重和搶救式的記錄,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社會價值。讀完之後,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去探訪那些尚存的舊建築,用心去感受它們所承載的曆史重量,也更珍惜自己所處的環境,思考如何將這份精神財富傳遞給下一代。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關於“尋根”的優秀教材。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地方誌那樣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展開。作者似乎是一位資深的人類學傢或者是一位有著深厚情感的傢族史研究者,他筆下的文字充滿瞭對故土的深情。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時而深入到具體的建築構造細節,時而又跳躍到某個傢族的興衰變遷,視角轉換得遊刃有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空間布局時所采用的那種細膩筆觸,他不僅僅是在描繪磚瓦木石,更是在解讀空間背後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生活哲學。讀到某些關於宗祠、天井的段落時,我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那種特有的潮汕地域文化中的禮序和溫情。這種敘事手法使得即便是對潮汕文化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被深深地吸引,因為它觸及瞭人類共通的對於“傢”與“根源”的追尋。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復古感的米色調,紋理細膩,仿佛能觸摸到舊時光的溫度。書名燙金的字體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卻不失格調的光芒,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內頁的紙張質感也非常好,厚實而柔韌,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繪插圖,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些泛黃的影像,清晰地記錄著昔日生活的點滴,每一張圖似乎都在無聲地講述著一個傢族的故事。這些視覺元素與文字內容完美地融閤在一起,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放下書本,細細品味那些老照片的細節,想象著照片中人物的生活場景,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是其他書籍難以比擬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無論是收藏還是饋贈,都顯得品味非凡。

评分

文字的韻味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作者的遣詞造句,展現齣一種沉澱後的老練與詩意。他的語言不是那種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返璞歸真的樸實,卻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彆是一些對潮汕方言詞匯的引用和解釋,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保留瞭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又沒有讓非本地讀者感到閱讀障礙。每當讀到那些飽含哲理的句子,總會讓人停下來反復咀嚼,思考其中的深意。這種文字的質感,讓人聯想到老一輩文人那種內斂而有力的錶達方式,仿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股堅韌不拔的潮汕精神。它成功地將地域性的敘述提升到瞭具有普世價值的高度,探討瞭人在變遷的時代中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坐標,讀罷讓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它不急不躁,給予讀者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和迴味那些沉甸甸的曆史信息和情感重量。雖然內容涉及曆史、建築、民俗等多個維度,但作者似乎深諳“說故事”的藝術,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引人入勝的小細節或一個感人的瞬間,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我發現自己不是在“閱讀”這本書,而是在跟隨作者進行一次深度的田野考察,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推開一扇通往不同年代老宅的大門。特彆是書中引用的口述曆史部分,那些來自老一輩人的樸素迴憶,真實得讓人心疼,它們為冰冷的建築史注入瞭鮮活的生命力,讓人深刻理解到,那些被稱為“老厝”的,不僅僅是居住的場所,更是流淌著血脈記憶的容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