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照顧百寶箱:100個與壓力和平共處的自救提案——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最有效的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百寶箱:100個與壓力和平共處的自救提案——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最有效的自我照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藤繪美
圖書標籤:
  • 自我照顧
  • 壓力管理
  • 情緒健康
  • 心理健康
  • 放鬆技巧
  • 正念
  • 生活方式
  • 健康
  • 自助
  • 減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榮獲日本2022年度心理勵誌書大獎!★★
★★★國內22位重量級心理師聯閤暖心推薦!★★★
 
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最有效的自我照顧
擁有30年諮商經驗的心理師,
告訴你100個與壓力和平共處的自救提案!
 
「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瞭…」
「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得那麼辛苦…」
「覺得自己需要幫助,但沒有時間、金錢…」
 
  本書專為有以下睏擾的人而寫:
  ●覺得壓力很大,並為此煩惱的人
  ●感到自己身心俱疲的人
  ●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但不知道該怎麼做、無路可走的人
  ●每天被生活追趕,沒時間思考如何自我照顧的人
  ●基於經濟因素或其他理由,無法花錢尋求諮商的人
  ●活得很辛苦,希望可以讓自己多少恢復一點的人
 
  推薦給因為種種因素而不安的你!.
  100個提案隨手做,隨時從壓力中自救
 
  請思考「對現在的自己而言,什麼纔是必要的」。
  
  壓力、不安、失眠……麵臨到種種心理問題時,就要靠「自我照顧(Self-care)」來療癒自己。本書由擁有30年心理諮商經驗的心理師撰寫,透過作者的知識與經驗,嚮大傢介紹100個自我照顧的具體提案。
 
  書中由10章構成,每章介紹10個提案,透過2大主軸引導讀者:
  
  ■外化──將身心的「內在」現象,錶現到紙張或手機等「外在」媒介。
  ■實作──藉由操作書中介紹的各種方法,幫助你連結到確實的康復。
 
  ✓在不受傷的前提下,給予身體有力的刺激
  ✓輕撫或輕拍身體
  ✓用大毛巾、披肩或毯子包覆自己
  ✓用力大口吐氣
  ✓撕撕衛生紙,動手剪剪紙
  ✓緊緊抱住某樣東西……等等。
 
本書特色
 
  1. 內容編排循序漸進,是一本日常生活中可隨時瀏覽、發揮效用的工具書,適閤所有需要自我照顧的你。
  2. 書末收錄6大附錄,幫助你一步步找齣麵對壓力的最佳解方:
  - 〔附錄1〕「痛苦」與「幸福」指數量錶
  - 〔附錄2〕量錶數字記錄錶
  - 〔附錄3〕支援網記錄錶
  - 〔附錄4〕壓力日記
  - 〔附錄5〕壓力經驗記錄錶
  - 〔附錄6〕壓力因應策略目錄
 
專業推薦
  
  ★22位國內知名心理師一緻推薦!
  
  專文推薦
  鐘穎|心理學作傢、愛智者書窩版主
 
  聯名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傢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姚以婷|亞和心理諮商與訓練中心院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蕓|臨床心理師、作傢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莊博安|微光心理諮商所 所長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陳誌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傢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 所長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傢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
  蔡佳璿|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臨床心理師
  鋅鋰師拔麻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駱鬱芬|米露榖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所長、暢銷作傢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與壓力握手言和,不再讓他扯你後腿,讓壓力成為你的助力,踏上美好的舒適人生。
 
  駱鬱芬/臨床心理師、米露榖心理治療所所長 
  跟傢長工作時,我們常常說「要優先照顧自己喔!」、「要好好照顧自己呀!」但齣現在眼前的,仍總是纍壞的爸媽。其實大人也不是不想照顧自己,但生活這麼匆忙,哪有辦法放鬆下來照顧自己呢?這本書簡直就是為瞭這樣的目的而生,透過那些小小的、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讓我們能夠在一點點的生活夾縫中照顧到自己。啊,被照顧的感覺,真好。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你今天照顧自己瞭嗎?如果還沒,請快翻開這本書!也別忘謝謝照顧自己的你喔!
書名:療癒花園:在日常生活中種植內在平靜的園藝指南 【書籍簡介】 在這個步調匆忙、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總在追逐著下一件「待辦事項」,卻忘瞭停下來,為自己的心靈澆灌一捧清泉。我們常常將「照顧自己」視為一種奢侈,或是需要複雜技巧和大量時間纔能達成的目標。然而,真正的療癒,往往蘊藏在最簡單、最貼近自然的日常實踐中。 《療癒花園:在日常生活中種植內在平靜的園藝指南》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在紛擾中尋找安穩、希望透過與土地的連結來重塑身心平衡的讀者。本書並非一本艱深的園藝技術手冊,而是一場溫柔的邀請,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可以自行耕耘、屬於自己的心靈「花園」。 一、 從盆栽到心靈:重新定義「照顧」 許多人認為「自我照顧」意味著昂貴的 SPA、長時間的冥想課程,或是徹底的數位排毒。本書提齣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真正的自我照顧,是從微小的、可持續的行動開始的,如同播下一顆種子,用耐心與關愛等待它發芽。我們將「園藝」視為一種隱喻,每種植一株植物、修剪一片枝葉、清理一片土壤,都是在清理我們內在的空間。 書中將引導讀者探索如何將園藝的哲學應用到生活之中: 選擇適閤的「土壤」(選擇適閤自己的環境與人際關係): 學習如何辨識並調整周遭的影響因素,為心靈的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光照與水分(情緒的調節): 如何在情緒低榖時,適度地給予自己滋養,又如何在過度熱情時,適時地保留能量。 病蟲害管理(處理負麵思緒): 當焦慮、自我懷疑像害蟲般滋生時,如何用不帶評判的態度去麵對它們,並溫和地移除,而非壓抑。 二、 陽颱上的禪修:零基礎園藝的療癒力量 本書的實踐部分,專為都市居民和沒有大片院子的人設計。我們相信,即使隻有一扇窗颱、一個小陽颱,也能建立起一座療癒的綠洲。 我們將介紹一係列「微型園藝練習」,這些練習的重點不在於產齣多少收成,而在於過程本身帶來的專注與滿足感: 1. 「五感覺醒」的播種儀式: 如何透過觸摸泥土的溫度、聆聽種子破殼的微響、嗅聞新葉的清香,將注意力完全拉迴到當下。這是一種最原始、最有效的正念練習。 2. 「修剪的藝術」與邊界設定: 學習如何修剪枯黃的枝葉,這不僅是植物的養護,更是學習在人際關係中設立健康界線的過程——知道何時該放手,何時該保留。 3. 「從失敗中學習」的耐心養成: 許多初學者會因為植物枯萎而感到挫敗。本書會剖析這種挫敗感,並教導讀者將每一次的「失敗」視為數據收集,而非個人能力的否定,從而培養更堅韌的內在韌性。 三、 食療與芬芳:用植物滋養身體 園藝的最終迴饋,往往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豐收。本書將重點介紹幾種極易照料,且具有強大療癒功效的植物: 藥草學初階: 如何在窗邊種植薄荷、迷迭香或薰衣草。這些植物不僅能淨化空氣,它們的香氣本身就是天然的情緒穩定劑。我們將分享簡單的浸泡茶飲或香草包製作,教導讀者如何將「照顧的成果」直接轉化為日常的溫暖飲品。 從陽颱到餐桌: 介紹幾種適閤新手種植的香料和微型蔬菜,強調從自己親手種植到烹飪的完整循環,這種「生產者」的體驗,能極大地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 打造你的「心靈棲地」:空間的改造與能量流動 書中後半部分將探討如何將園藝的原則應用於居住空間的佈置,創造一個能自然地舒緩壓力、促進思考的環境。這部分融閤瞭樸實的風水觀念與實用設計技巧: 光線的魔法: 即使在陰暗的角落,也有適閤的植物和光線調整技巧,讓空間感變得開闊、明亮。 聲音與綠意的協奏麯: 如何透過水景(例如小型噴泉)和植物的擺放,創造一個低頻率、有助於深度放鬆的環境。 《療癒花園》適閤誰讀? 如果你感到生活像一團亂麻,卻不知道從何處開始整理;如果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或「太忙碌」而無法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或者,你隻是單純想在水泥叢林中尋覓一塊屬於自己的綠色角落——那麼,請拿起這本書。 這不是關於成為園藝大師,而是關於成為更瞭解自己需求的生命。讓我們放下對完美的苛求,捲起袖子,用泥土的觸感,重新校準我們內在的時間與節奏。你的內在花園,正等待著你的第一次耕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藤繪美
 
  日本公認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精神保健福祉士。洗足壓力因應.支援所所長。韆葉大學兒童心理發展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人類關係係,主修心理學。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社會學博士。專長為臨床心理學、壓力心理學、認知行為治療、基模治療。研究所時期即於精神科診所從事諮商工作,後於民間企業從事心理健康相關工作。2004年,成立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心理諮商專門機構。
 
  主要著作有《從個案學習認知行為治療》(誠信書房)、《自我基模治療工具書 Book 1 & Book 2》(星和書店)、《照顧者也能變輕鬆的認知行為療法入門BOOK 1 & BOOK 2》、《照顧者也能變輕鬆的正念與基模治療BOOK 1 & BOOK 2》(以上兩本皆為醫學書院齣版)、《兒童壓力管理 插畫版》(閤同齣版)(皆為暫譯)等。
 
繪者簡介
 
細川貂貂
 
  漫畫傢、插畫傢。畢業於Setsu Mode Seminar。
 
  主要著作有:《阿娜答得瞭憂鬱癥》、《綠鬣蜥新娘》(幻鼕捨)、《儘管如此我還是愛媽媽》(朝日新聞齣版)、《這樣就好。》、《果然,這樣就好。》、《夫妻、伴侶關係也這樣就好。》(以上皆為與水島廣子的共同著作,創元社)、《你的生活很痛苦嗎?》(平凡社)(皆為暫譯)等。
 
譯者簡介
 
洪於琇
 
  政治大學日文係畢。曾任齣版社編輯,現為專職日文筆譯,平日以書、戲劇、電影餵養心靈。很喜歡自己的文字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感覺。近期譯有 《瀕窮女子》、 《玻璃的殺意》、《東京復古建築散步》等等。
 
  個人網頁:wishduo.wixsite.com/showscollections 

圖書目錄

推薦序:學習自我照顧,找迴對世界的美好感受(鐘穎/心理學作傢、愛智者書窩版主)
前言
本書的操作方法

第1章 總而言之,先冷靜一下
work 1 承認、接納自己的痛苦
work 2 輕撫或輕拍身體
work 3 在不會受傷的前提下,給予身體有力的刺激 
work 4 接地,讓身體的力量往下再往下
work 5 用大毛巾、披肩或毯子包覆自己
work 6 用力繃緊身體的一部分再完全放鬆(肌肉放鬆法)
work 7 用力大口吐氣
work 8 撕撕衛生紙,動手剪剪紙
work 9 緊緊抱住某樣東西
work 10 關在廁所裡,轉換場所

第2章 與他人連結
work 1 下定決心「不讓自己的心孤單」
work 2 想想有過幾麵之緣的人
work 3 蒐集現在和過去喜歡的人、崇拜的人的名字,想像他們的樣子
work 4 喜歡的動漫、插畫角色?喜歡的寵物?絨毛娃娃?
work 5 蒐集資訊,哪裡可以提供支援?
work 6 預約諮商吧。為諮商做準備,實際去諮商
work 7 鍥而不捨,持續尋找「還算能信任的人」
work 8 善用社群網路
work 9 遠離危險人物也很重要
work 10 寫齣(外化)支援網
[壓力心理學]

第3章 覺察壓力源並寫下來
work 1 覺察壓力源。尤其是注意微小的壓力源
work 2 盡全力逃離過於危險的壓力源
work 3 覺察物理性壓力源並寫下來
work 4 跟傢庭、傢人、傢事、育兒、照護有關的壓力源有哪些?
work 5 工作或學業上的壓力源有哪些?
work 6 人際關係上的壓力源有哪些?
work 7 金錢和生活方麵的壓力源有哪些?
work 8 個人身心或是身心健康的壓力源有哪些?
work 9 觸發經驗再現或欲望的因素有哪些?
work 10 每天觀察壓力源,寫成「壓力日記」(養成外化的習慣)

第4章 覺察壓力反應並寫下來
work 1 首先,意識自己的身心正在對壓力源產生某些變化與反應(壓力反應)
work 2 為壓力反應簡單地命名
work 3 為壓力反應的「大小」和「強度」簡單打個分數
[認知行為治療]
work 4 試著描述腦海中浮現的念頭(自動化思考) 
work 5 試著描述內心浮現的情感(感覺、情緒) 
work 6 覺察身體反應(生理現象),描述齣來
work 7 覺察行為上的壓力反應,描述齣來
work 8 用插圖、繪畫、圖形取代文字,外化壓力反應
work 9 試著外化所有壓力經驗的元素(壓力源×自動化思考、感覺、情緒、身體反應、行為)
work 10 寫下你的壓力日記吧!

第5章 正念實踐(運用身體、行為、五感)
work 1 實況轉播「眼睛看到瞭什麼」(視覺正念)
work 2 閉上眼睛(或是視線嚮下),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正念呼吸)
work 3 撫摸軟綿綿或柔軟的東西(觸覺正念)
work 4 正念飲食(味覺正念)
work 5 正念沐浴
work 6 正念行走
work 7 正念聆聽接收到的聲音
work 8 身體掃描或是撫摸身體的正念練習
work 9 香氣和氣味的正念練習(嗅覺正念)
work 10 覺察「身體反應」和「行為」的壓力反應,運用正念如實接納 

第6章 正念實踐(覺察念頭、意象、情緒後放下)
work 1 用「我剛剛在想⋯⋯」覺察自動化思考
work 2 用「我現在感覺⋯⋯」覺察感覺和情緒
work 3 專注書寫自己的念頭和感受(或是在推特上自言自語)
work 4 流水葉子練習
work 5 輕輕吹拂蒲公英絨毛的練習(或是吹泡泡練習)
work 6 把情緒當成小孩子
work 7 將自動化思考、感覺和情緒倒進罈子裡
work 8 便便練習
work 9 把內心情緒看作「海洋中的大浪和小浪」,觀察海浪
work 10 覺察「認知(自動化思考)」和「感受、情緒」的壓力反應,運用正念如實接納

第7章 找齣更多壓力因應小策略吧
work 1 「總而言之,先冷靜一下」(第1章)是優秀的壓力因應策略
work 2 「與他人連結」(第2章)是至關重要的壓力因應策略
work 3 「覺察壓力源和壓力反應並寫下來」也是壓力因應策略
work 4 正念本身也是一種強力的壓力因應策略
work 5 以另一個自己與為難自己的「自動化思考」對話(認知因應)
work 6 蒐集可以宣洩的行為(行為因應)
work 7 找齣具體課題,逐一解決(解決問題)
work 8 試著採取讓自己放輕鬆的行動
work 9 觀看、探索「我喜歡的物品」
work 10 持續擴充、外化壓力因應策略目錄
[基模治療]

第8章 看清痛苦的「源頭」和「真麵目」
work 1 關於小孩的情感需求
work 2 確保安全狀態
work 3 探索過去需求沒有獲得滿足的經驗
work 4 你有「不被喜愛」、「沒有人理解自己」、「我很沒用」類型的基模嗎?
work 5 你有「別人都很可怕」、「別人不知道會對我做什麼」、「別人會拋棄我」類型的基模嗎?
work 6 你有「我很沒用」、「我沒辦法處理」、「我老是失敗」類型的基模嗎?
work 7 你有「百依百順」、「隻要我忍耐就好」、「為他人犧牲奉獻纔有價值」類型的基模嗎?
work 8 你有「必須做好每件事」、「完美主義」、「不能享樂」、「不能錶現齣情感」類型的基模嗎?
work 9 你有「無論如何都想獲得讚美」、「我一定要當第一」、「為所欲為」、「超級討厭忍耐!」類型的基模嗎?
work 10 在日常中覺察自己的基模

第9章 從「詛咒」到「祝福」
work 1 在當下意識到「詛咒」
work 2 麵對「詛咒」,更需要實踐正念
work 3 將「詛咒」寫在紙上,揉成一團丟掉
work 4 想像盲目聽信「詛咒」後的痛苦
work 5 嚮「詛咒」提齣反駁
work 6 和「心態健康的人」談論詛咒
work 7 想像自己接受「心態健康的人」的幫助
work 8 創造「祝福」
work 9 隨身攜帶「祝福」
work 10 以帶著「祝福」的姿態行動,與他人建立關係

第10章 守護、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work 1 無論長到幾歲,我們的內心都存在著「內在小孩」
work 2 為「內在小孩」取個名字
work 3 呼喚「內在小孩」,請他迴應
work 4 每天和「內在小孩」對話
work 5 用身心感受「內在小孩」的存在
work 6 傾聽「內在小孩」的需求,滿足需求
work 7 保護「內在小孩」遠離「詛咒」
work 8 療癒、安撫、照顧「內在小孩」
work 9 鼓勵「內在小孩」,給予支持
work 10 帶著「祝福」與「內在小孩」攜手同行

後記
[附錄1] 「痛苦」與「幸福」指數量錶
[附錄2] 將量錶數字記錄下來
[附錄3] 寫齣支援網
[附錄4] 寫下你的壓力日記吧!
[附錄5] 將壓力經驗寫下來吧!
[附錄6] 擴充你的壓力因應策略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611009
  • 叢書係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0.9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學習自我照顧,找迴對世界的美好感受
鐘穎/心理學作傢、愛智者書窩版主
 
  你今天照顧自己瞭嗎?
  
  自我照顧必須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不為什麼,就因為學校什麼都教,卻沒有教我們如何照顧自己。關於自我照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迷思:自我照顧等於放假休息,自我照顧會讓自己喪失生產力。
 
  先談第一個迷思:自我照顧等於放假休息嗎?
 
  不!放假休息不等於自我照顧,因為人的意識有個習慣,它總是朝嚮外界,總是「心隨物轉」,因此你知道嗎?如果沒有學習特定的技巧,哪怕是請假休息,我們的注意力也會一直附著在原先擔憂的事情上,逐層加深,從而讓自己陷入煩惱的漩渦。
 
  如果你有過失眠的經驗就很清楚瞭,明明人已經躺在床上休息,大腦卻怎麼也停不下來,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不停打斷你的睡意。這種對壓力源的持續反應可能源於我們的演化,不透過特定的學習其實很難加以阻斷。
 
  換言之,自我照顧必須同時顧及身心,隻有外錶上看似無事可做,並不等於自我照顧的品質有所提升。
 
  再談第二個:自我照顧會讓自己喪失生產力嗎?
 
  不!其實懂得自我照顧的人反而有很好的生產力,原因有二:第一是由於自我照顧的技巧重視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練習的頻率。當頻率越高,自我照顧將會變成一種健康的習慣,無所事事不等同自我照顧。第二,善於自我照顧的人生產力尤其高,因為他們更能專注在問題解決的狀態,也更注重長期效益,而非短期效益。
 
  齣於各種原因無法自我照顧的人特別可能齣現被我們稱為「隧道視野」的現象,他們忙碌不堪、被俗事纏身,因此易於追求短期利益。研究發現,這一點跟智商或人格特質無關,純粹是壓力導緻,因此我們一旦學會書裡教導的自我照顧技巧,反而更能為自己提齣具有生產力的人生願景。
 
  這兩種迷思或許就是學校教育乃至一般大眾不重視自我照顧的原因,而這本書,補足瞭這個缺口。
 
  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自我照顧百寶箱》裡麵所提供的一百個小技巧其實都頗具深意,背後的哲學也彼此連貫,涵蓋瞭行為療法的三波運動:也就是行為、認知、與正念。因此讀者不用擔心這是一本技術的大雜燴,恰好相反,這是作者刻意不談理論名詞,專注於將實用技巧分享給大眾的結果。
 
  請立刻翻開這本書,立刻從中找齣三到五個你最方便使用、最為喜愛的技巧,給自己兩個月的時間,重新找迴對世界的美好感受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巧妙地避開瞭許多“成功學”書籍常犯的錯誤:將個人價值與生産力深度捆綁。它在不經意間,就在為你重塑一個信念體係:你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你完成瞭多少任務,而是你如何對待那個“正在努力完成任務的你”。這種對“存在性價值”的肯定,是很多高壓社會下的人最缺乏的安全感來源。我過去讀一些書,總是感覺被一種隱形的鞭子驅趕著嚮前,生怕一停下來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本書的行文卻處處流露齣對“無用之用”的尊重。它似乎在說:浪費時間去曬太陽、發呆,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自我投資。這種觀點,對於長期處於“高效率陷阱”中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排毒”。它並沒有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溫和的引導,讓你自己得齣結論:允許自己“不那麼有用”,恰恰是保持長期戰鬥力的秘訣。這種深層次的理念重塑,遠比簡單的壓力釋放技巧更有價值。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避免瞭讓人在海量信息麵前産生“信息過載”的焦慮。我發現它不是按照傳統邏輯那樣,從“認識壓力”到“深入分析”再到“終極解決方案”的綫性推進。相反,它似乎更注重即時性和可操作性。我感覺作者很懂得現代人注意力分散的特點,每一小節的內容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急救包”,你不需要記住前麵的內容,就能立即從中汲取養分。這種碎片化的敘事結構,反而讓我更容易在碎片化的時間裏——比如等車、睡前五分鍾——進行接觸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它沒有陷入過度“心靈雞湯”的窠臼。雖然語氣很溫暖,但它提供的建議往往有著堅實的落地性,沒有那種虛無縹緲的口號,更多的是具體到“如何調整你呼吸的節奏”或“如何重新審視你的待辦清單的優先級”這類細微之處。這種對微小改變的強調,讓我覺得自我調整並非是一場宏大的戰役,而是一係列持續且溫柔的日常修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撫慰,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讓人在匆忙翻閱書架時,目光都會不自覺地停留下來。我一直對那些宣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書持保留態度,但這本書的包裝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來做高高在上的指導者,更像是一位願意在你疲憊時遞過來一杯溫水的密友。我特彆欣賞它的排版風格,字裏行間留齣的“呼吸空間”非常充足,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自我關懷實踐。很多心靈成長類書籍,內容密集得讓人一看就産生“我必須趕緊看完並執行”的壓力,反而適得其反。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從觸感、視覺到心理預期,都在潛移默化地傳達著“慢下來,慢慢來”的訊息。初翻閱時,我就注意到它不像其他暢銷書那樣充斥著晦澀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仿佛鄰傢大姐在跟你聊天的語氣來切入主題。這種親切感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讓我願意敞開心扉去接受它可能包含的那些“小竅門”。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安全區,讓你覺得,即使隻是翻開隨便看看,也算是在為自己的身心健康做瞭一點小小的投資。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從裝幀到內頁設計,都體現瞭作者對“照顧”這個概念的深度理解,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的層麵。

评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時代感,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充滿說教意味的“專傢口吻”,而是更像一個和你一起經曆過生活風浪的朋友,用一種過來人的豁達和幽默來分享經驗。它沒有過多地美化“痛苦”這件事,而是坦誠地承認瞭生活的復雜性,不試圖將壓力描繪成一個可以被徹底“消滅”的敵人,而是將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然後教你如何與其“和平共處”。這種務實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真正為當代都市人量身定做的。它沒有許諾一個沒有壓力的烏托邦,而是緻力於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工具箱”,用於應對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和碰撞。讀完後,我感受到的不是“我必須馬上變得更強大”,而是“我可以允許自己此刻感到疲憊,並知道如何溫和地對待這份疲憊”。這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鬆弛感,纔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贈禮,它的影響是持續的,而非曇花一現的“興奮劑”。

评分

我試著去理解這本書的底層邏輯,它似乎完全拋棄瞭那種“要麼完美,要麼失敗”的二元對立思維。市麵上很多關於壓力管理的書籍,往往會給齣一套嚴苛的日程錶或一套需要耗費大量意誌力的“抗壓訓練”。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更像是“好吧,今天狀態不佳,那我們換個更輕鬆的應對方式”。我特彆喜歡它處理挫敗感的方式,它沒有將“沒能堅持”視為個人的道德缺陷,而是將其納入瞭“自我照顧”的自然波動之中。讀起來感覺非常自由,沒有被道德綁架,這在處理“拖延癥”和“完美主義”這類頑固心結時,顯得尤為重要。它提供給讀者的不是一套固定公式,而更像是一個工具箱,裏麵裝著各種形狀的扳手和螺絲刀,讓你根據眼前的“故障”靈活選用。這種靈活性極大地降低瞭實踐的門檻。我過去讀過一些書,讀完後感覺自己像個剛被強製戒斷的癮君子,對任何放鬆都充滿負罪感。而這本書,卻像一位溫和的教練,告訴你:“今天歇著,也是一種進步。”這種對過程的尊重,遠比結果導嚮的書籍來得更持久有效,因為它真正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對“不夠好”的恐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