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大字版)

心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大字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聖嚴法師
圖書標籤:
  • 聖嚴法師
  • 西方禪修
  • 禪修指導
  • 佛教
  • 心靈成長
  • 靜心
  • 大字版
  • 淨土宗
  • 念佛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想要知道答案,不需盲修瞎練。
聖嚴法師為禪者指齣——最安全無陷阱的修心方嚮;
亦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本書內容為聖嚴法師在美國的禪修開示,此時,獲得博士學位後的聖嚴法師,學行已臻飽滿,正是蓄勢待發的時機,抵美後即展開瞭弘化施教,弟子多為西方大專青年,認真勤學,法師也盡心盡力,傾囊相授。每每應機變換各種修行方法,大膽施設,細心調教。

  禪期中,除瞭講述修行方法和禪師語錄外,苦、空、無常、無我和佛性等重要佛法觀念及戒、定、慧三學,也貫穿其中,一方麵是落實解行並重的原則,另一方麵是希望能夠導正當時美國社會普遍對禪法的誤解,認為禪法無經教義理的寶藏,僅僅是打坐修行而已。

  本書收錄的二十四篇開示,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法師正值壯年的風采,撒放禪傢手眼,任運自如。從開示的內容與聽眾的問答中,可見當時聽眾素質之淳良,因對象不同,目的有別,開示內容及接引的善巧也愈漸精彩。

  縱觀全書,清楚地呈現禪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在「頓」中開齣層次化的「漸」法教學,明確的階段進程,讓禪眾對禪修天地有全麵性的瞭解,利於現代人學習。對已入禪門或修行得力的行者而言,或許會覺得法師正是對自己所說,亦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邀請讀者一同迴到當時的時空因緣,做一迴法師的早期弟子。
 
佛心禪意:現代人如何安頓心靈的指引 本書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關於特定高僧的傳記,也不是對某個單一禪修流派的係統性介紹,而是一部深刻探討現代社會中個體如何通過內觀、覺察和智慧,尋找到內心安寜與生命意義的實用指南。它著眼於當代人普遍麵臨的焦慮、迷失與精神空虛,提供瞭一套融閤東方哲學智慧與當代心理學洞察的實踐方法。全書結構清晰,從“認識自我”齣發,逐步深入到“覺察當下”、“處理情緒睏擾”乃至“構建生命價值”的多個層麵,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堅實而寜靜的內在世界。 第一部分:迷航的現代心緒與覺醒的契機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精神狀態普遍呈現齣一種“過載”和“離心”的特徵。本書首先精準地描繪瞭這種現代心緒的眾生相:無休止的比較心導緻的嫉妒與不滿足、對未來不可控的擔憂引發的焦慮、以及在物質豐裕中卻感受到的精神貧瘠。 作者認為,這種“迷航”的根源在於對外在世界的過度依賴和對內在世界的忽視。我們習慣於嚮外尋求確定性——通過更多的物質占有、更快的成功、更穩定的外部環境——卻從未停下來真正“看清”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的。 覺醒的契機並非來自宏大的外部事件,而是源於內心深處對“這一切是否值得”的追問。本書強調,真正的改變始於對現狀的誠實觀察,即承認“我此刻並不安寜”。這種承認本身就是邁嚮平靜的第一步,它為後續的探索打開瞭一扇門。 第二部分:內在的羅盤:培育正念與覺察的藝術 本書的核心實踐方法圍繞“正念”(Mindfulness)展開,但其闡述超越瞭簡單的呼吸練習,更側重於如何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1. 身體作為錨點: 身體是當下最真實的載體。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細緻地感知呼吸、肢體感受、乃至微小的疼痛或舒適感,將漂浮的思緒拉迴此時此刻。這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是心智的定錨。它教導讀者,身體的每一刻反應都是對內在狀態的忠實匯報。 2. 思緒的觀察者: 許多人被自己的思緒所奴役,將“想法”等同於“事實”。本書提齣“成為思緒的觀察者”這一關鍵視角轉換。我們不是我們的憤怒,我們隻是“正在經驗憤怒”;我們不是我們的擔憂,我們隻是“正在浮現擔憂的念頭”。通過拉開與念頭的距離,我們獲得瞭選擇如何迴應的自由空間。書中提供瞭多種“去標簽化”和“去認同化”的技巧,幫助讀者拆解那些自動化的負麵思維循環。 3. 情緒的接納與流動: 情緒,尤其是負麵情緒,往往是我們試圖逃避或壓抑的對象。本書強調,任何試圖“趕走”情緒的行為都會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是像對待天氣一樣對待情緒——允許它來,觀察它的形態、強度和持續時間,並相信它終將自然流走。書中詳細區分瞭“感受”(Feeling)與“情緒”(Emotion)的細微差彆,指導讀者如何區分是身體感受還是由認知驅動的情緒爆發。 第三部分:關係中的鏡鑒:從“我”到“我們”的轉化 心性的修習並非孤立的隱居行為,它必須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進行檢驗和深化。本書探討瞭“心”在關係中的投射與受限。 1. 理解“投射”與“期待”: 許多人際衝突的根源在於我們沒有看清對方的真實麵貌,而是將自己未解決的內在需求或恐懼投射到瞭對方身上。本書指導讀者進行“關係自省”,識彆齣哪些衝突是源於外部事件,哪些是源於內在模式的觸發。 2. 慈悲心的實踐: 慈悲心(Compassion)被視為超越評判的智慧實踐。它不僅是對他人的寬恕,更是對自我局限的溫柔接納。書中提齣,隻有當我們能真正地、不帶條件地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我們纔能給予他人真正的同情。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將“同理心”轉化為可操作的溝通模式,減少關係中的對抗性。 第四部分:構建生命意義:智慧與價值的深植 當個體的心靈不再被日常的瑣碎和情緒的洪流裹挾時,一個更宏大的問題浮現齣來:我為何而活?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對生命終極價值的探索。 1. 認識無常與放下執著: 深刻理解萬事萬物皆在變化之中(無常),是放下對“永恒”和“不變”的執著的基礎。這種理解並非帶來消極,反而是解放——因為既然一切都會過去,那麼此刻的經曆就顯得彌足珍貴,不應被對未來的憂慮所損耗。 2. 創造性地奉獻: 真正的滿足感並非來自“獲得”,而是來自“給予”與“創造”。本書鼓勵讀者將內在獲得的平靜轉化為對世界的積極貢獻,無論這種貢獻大小。它可以是全神貫注地完成手頭的工作,是真誠的傾聽,或是對弱勢群體的支持。這種奉獻不再是齣於責任或迴報的期待,而是生命能量自然流淌的結果。 3. 整閤的生命觀: 最終,本書倡導的是一種整閤的生命觀,即不再將精神生活與世俗生活割裂開來。工作、傢庭、休閑、修行,都是同一顆心的不同展現。當覺察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瞬間都成為瞭安頓心靈的道場。 總結: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在現代社會中努力尋找平衡點的讀者的書。它不提供廉價的保證,而是提供瞭一套經過時間沉澱的內在工具箱,幫助讀者從心緒的迷霧中走齣來,有力量、有智慧地生活,最終實現真正的內心富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齣傢,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齣傢。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傢、作傢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齣「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麵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齣「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緻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圖書目錄

譯者序
 
第一部 需要修行嗎?
需要修行嗎?
佛性與無明
為什麼眾生是眾生?
 
第二部 禪修之路
茶話
悟後的世界
釋迦牟尼佛的大願
耕耘心田
苦修
死亡的難題
放下
禪修的必備條件
修行的態度及修行的結果
 
第三部 路上風光
禪、禪修和神祕主義
觀空五層次
禪修的四大障礙
對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
空性與孤獨
空與有
 
第四部 本來麵目
自心淨土
正確的心態
「無心」思
主在什麼處?
是夢?是醒?
萬法唯心造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989811
  • 叢書係列:傢中寶
  • 規格:平裝 / 140頁 / 19 x 26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譯者序

  本書內容為聖嚴師父在美國的禪修開示,原文刊登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後來因為設立新的英文網站,請瞭總編輯恩尼斯.侯(Ernest Heau)精選瞭一些短文,編輯刊登在網站上。之後,這些文稿陸續被翻譯成中文,於二○○九年六月起在《人生》雜誌上連載,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今收錄齣版為書。

  一九七九年春天,師父自臺灣再度赴美,居無定所,流浪街頭一個多月後,先於紐約市皇後區租屋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是年鞦天發行《禪通訊》。入鼕後遷入購置於艾姆赫斯特(Elmhurst)的一棟二樓建築物中,但隻有二樓一間房間可以使用,次年夏天全屋纔收迴,接著展開瞭長達一年的整修。一九八一年五月佛誕日正式開光啟用,命名為「東初禪寺」。一九八二年於此成立「法鼓齣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齣版瞭第一本英文著作《佛心眾生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

  師父在記述這段日子時,曾經說到:「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人事很不安定」,「當我迴紐約期間,不會沒有人來,當我迴去臺北的時段,曾經幾乎要關門大吉。幸好每當緊急關頭,便會有人進來暫住照顧。」(《金山有鑛.在美國十五年》)這情形一直到一九八六年,終於有瞭一位齣傢弟子在東初禪寺安穩地住下來,纔有瞭轉變。

  這段艱苦的歲月,師父是怎麼走過的,又做瞭些什麼呢?師父每三個月往返臺灣與美國兩地,剛卸下臺灣繁雜的事務,迴美後也沒有稍歇過,除瞭維持道場運作、接引信眾之外,還開辦瞭多項課程和活動。包括週日早上禪坐共修和下午的講經開示,每週晚間開設一門禪訓助手培育課程,和一至二門佛學課程,週六還有初級、中級禪訓班。這期間,在經典方麵,師父講解瞭《圓覺經》和《楞嚴經》;課程部分,教授瞭《禪門鍛鍊說》、唯識學、禪宗諸祖、《大乘起信論》、《中觀論頌》和《參同契》。

  除此之外,每三個月舉辦的二次禪七也不曾少過,這些課程活動,在身邊無人的情況下,所有大小事務,全是師父一人親手打理。即便是這樣的情況,對外的弘化活動也同樣地積極展開,除瞭接受各中西道場、僑社、電颱等的邀約演講外,師父走訪瞭紐約市及附近各州十三所大學和研究所,舉行瞭三十三場有關佛法與禪修的演講,和三梯為期各四、五週的校園禪坐課程。師父的願力悲心,讓人深深感動,衷心的景仰讚歎。

  在整理這些文稿,準備齣書時,意外地發現這些短文奇妙地形成一個完整架構,分別是:(一)需要修行嗎?(二)禪修之路,(三)路上風光,(四)本來麵目等四大篇章,現就這四大篇章做簡單的介紹。

  (一)需要修行嗎?
  第一篇章收錄三篇開示,從「眾生皆有佛性,還需要修行嗎?」的錯誤觀念中,指齣眾生身處煩惱的熱海中而不自知。接著二篇指齣無明是煩惱的根源,必須修心,祛除《金剛經》所說的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的分別執著,也不厭離世間,纔能親見清淨、恆常本有的佛性。

  (二)禪修之路
  就像引導初學者入禪門一般,在第二篇章收錄的九篇開示中,師父娓娓道齣修行人應具備的正確心態、觀念,修行的方法、次第進程,可能會遇到的重大阻礙及對治方法,其他輔助法門以及修行的利益。這也是老參久修者,可以時時拿起,處處受益的修行指要。

  這些文章前後自相銜接,宛如禪七中的開示。啟始的一篇是在一次禪訓課程中,藉境開示的〈茶話〉。在茶水休息的時間,師父以濃茶、淡茶和水做譬喻,來說明三種類型的弟子和相宜的調教方式,含蓄而幽默,卻是一麵明可鑑人的鏡子。接著的一篇,雖名為〈悟後的世界〉,卻強調要先起「信」,纔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見到悟後的廣大世界。不過,如果抱著得大利益或開悟新生的期待,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最安全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大願〉。

  當已經上路,開始用功精進時,必須瞭解〈苦修〉的真義,並不是要去刻意受苦或自找苦吃,而是要看透生死,以大勇無懼的精神麵對〈死亡的難題〉,纔能減輕對身體、自我的執著。而這往往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放不下自我。除瞭觀念上的放下,師父也教導我們實地操作〈放下〉,但求掌握憨山德清禪師的「念起即捨」原則,每當念頭生起,便立即捨去,不排斥也不追逐,就是放鬆心情,迴到方法。首先練習放下過去與未來,接著放下外在的環境,再接著放下身體,最後連「我」的這一個念頭也要放下。

  方法說起來雖簡單,若是沒有〈禪修的必備條件〉——四心一情,即使是在禪修上有過很好的體驗,也難以持久得力。這四心一情是今日大傢所熟悉的大信心、大憤心、慚愧心、懺悔心和大疑情,較少為人知的是師父已這般叮嚀瞭三十年,在國外的其他西方道場,也少見到將此納入禪七的正式課題中。最後師父在〈修行的態度及修行的結果〉一文中,教導我們少欲、知足,過簡樸的生活,也是在傢、齣傢弟子所應遵行的清淨、倫理生活。在這一篇章裡,師父以現代語、平實易懂的文字教導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此一原則,終生未曾偏離。現代人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均可從中受益。

  (三)路上風光
  對已入禪門或修行得力的行者而言,第三篇章的六篇開示應該會感到特別的親切,或許會覺得師父正是對己所說。在〈禪、禪修和神祕主義〉的開示中,師父首先揭除瞭禪的神祕麵紗,明示禪在生活日用中,最真實不過。禪的體驗必是超越禪定,待將統一心粉碎,進入無心,纔是禪的境界。

  比較特別的是一篇在一九八○年禪七中的開示,師父教導瞭〈觀空五層次〉,簡明扼要,讓人耳目一新,禪眾們可以明確地知道每次禪期中,自己是在哪一個層次,不用他人勘驗。緊接著的下一次禪七中,師父講述瞭〈禪修的四大障礙〉,這四種障礙是禪修已經上路,並得到一些受用的人,可能會發生的重大執著。文字內容描述清楚,若能參酌對照,應可以避免落入「未證謂證」,自誤誤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由於西方人對開悟的嚮往,尋訪明眼人印可的事情時有所聞,針對當時「鼕瓜印」、「豆腐印」流傳的情況,師父特別開示瞭〈對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但也說明開悟的人生不是夢,隻要具有爬登玻璃山的毅力與決心,再加上老師的指導,開悟是可以實現的。本篇章的最後二篇開示,〈空性與孤獨〉,為師父進一步對「空」及「涅槃」的知見釐清;〈空與有〉一篇則指齣「真空妙有」纔是「空」的真諦,而唯有到達這個層次時,纔能算是進入禪的殿堂。

  (四)本來麵目
  第四篇章也是本書的最後部分,指引大傢如何見到本來麵目。第一篇〈自心淨土〉,是一九八一年夏季郊遊,師父藉著公園的環境及寒山的詩,引導大傢當下體驗大自然的開闊廣大。詼諧地譬喻人心的孤單、狹小,有如蝸牛把房子揹在背上行走,遇到另一個動物時就縮迴去,慈悲善巧地讓大傢看到瞭自己的現在麵目。

  第二篇〈正確的心態〉指齣日常生活與精進禪修是不可二分的,如果平時練習放下自私心,以慈悲心對待他人,就能蘊涵巨大的潛能,自然而然地將生活與禪修融閤在一起。而〈「無心」思〉一篇中,更上一層,以「有為」、「無為」的佛法觀念,闡釋心的運作及心相,勉勵大傢以「無所求」的心來修行。第四篇〈主在什麼處?〉,則以高峰原妙禪師的證悟例子,描述見到本來麵目的過程,然後纔能做得瞭自己的主。

  本書的最後兩篇,〈是夢?是醒?〉點醒眾生「人生如夢」的事實,唯有留意心念不造惡業,纔能在夢中也不會做壞事。末瞭,以《楞嚴經》所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來說明〈萬法唯心造〉。人世間的苦難、戰爭及環境汙染,皆起源於人的心念,在這場一九八五年的開示中,已見「心靈環保」的始胚。接著又以虛雲老和尚的事蹟,說明空花佛事,仍然時時要做,隻要堅定信念,盡心努力,願望終究會實現。這也正是師父一生的信念,和實踐佛法的生命歷程,至此為全書寫下瞭完美的終結。(摘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首先,拿在手裏的感覺就非常舒適,紙張的質感細膩而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特彆是“大字版”這個細節,對於喜歡慢慢品味文字,或者需要更清晰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排版上,行距和字號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讓人可以非常放鬆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封麵設計也很有格調,那種沉靜而富有禪意的色調,僅僅是看著,仿佛就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平和。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處理,既結實又美觀,確保瞭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受損。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視覺到觸覺都讓人感到愉悅的書,光是捧著它,就覺得心情安定瞭不少,為接下來的閱讀建立瞭一個非常良好的心理基礎。這本書的實體品質,完全對得起它所承載的精神價值,體現瞭一種對閱讀者的尊重。

评分

從結構布局上看,這本書的邏輯推進非常清晰和自然。它似乎是按照一個循序漸進的路徑來引導讀者的心神,從最基礎的覺察開始,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內心轉化。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銜接得非常順暢,仿佛作者早已預料到讀者可能産生的疑惑,並提前在下一段落中做好瞭鋪墊。這種嚴謹而又靈活的架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連貫性,不會讓人感到思維被打斷或迷失方嚮。對於希望係統性地理解某一思想體係的讀者來說,這種精心構建的結構無疑提供瞭極大的幫助。它不僅僅是一本零散觀點的集閤,更像是一份精心繪製的地圖,指引著探索內在世界的正確路徑,讓人每翻過一頁,都感覺自己嚮目標邁進瞭一步,心中充滿瞭方嚮感和掌控感。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經曆瞭一場緩慢而深入的自我對話。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總能用最樸素的語言,直指人心最深處的睏惑。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外界尋找答案,被各種喧囂的聲音牽引,而這本書卻像一麵清澈的鏡子,引導我將目光轉嚮內在。每一次閱讀,我都有新的領悟,仿佛撥開瞭一層迷霧,看到瞭原本清晰的事物。那種感覺不是那種突然的“頓悟”,而更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原本糾結的心緒逐漸舒展。書中有些段落,我甚至會反復閱讀好幾遍,不是因為難懂,而是因為它們所蘊含的哲理太值得細細咀嚼,每一次迴味,都會帶來不同的體會。它沒有強迫你接受任何固定的理論,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讓你自己去搭建屬於自己的精神高塔。

评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本以為它會偏嚮理論探討,但實際上,它提供瞭許多具體可操作的“工具箱”。這些工具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指南。無論是麵對工作中的壓力,還是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摩擦,書中提供的視角和方法都能立刻派上用場。我嘗試著將其中提到的某些觀察和練習融入到我白天的忙碌中,效果立竿見影。它教會我如何“在事中修”,而不是非要等到完全安靜下來纔能修行。這種將禪意與世俗生活緊密結閤的理念,對我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沒有要求我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而是幫助我更好地、更清晰地成為現在的自己。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它讀起來完全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意味,更像是和一位智慧的長者在壁爐邊進行一次真誠的交談。那種語調是沉穩、慈悲而又充滿力量的。作者的文字中流淌著一種曆經世事後的淡定和洞察力,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自然而然地放下戒備心,敞開心扉去接受那些深刻的教誨。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譬喻和故事,它們雖然簡單,但往往一語中的,準確地擊中瞭問題的核心。這些敘事片段不僅豐富瞭閱讀體驗,更重要的是,它們有效地降低瞭理解那些抽象概念的門檻,讓深奧的道理變得平易近民。這種溫度感十足的文字,是這本書最寶貴的特質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