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書寫走出生命困局
盧美杏(時報文學獎編輯小組)
數字,上上下下;口罩,拿下又戴上;此刻,全世界的人們都渴望奔向全面解封的時刻,卻又時時被不斷更新的疫情困著。在困局裡的人們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傳達心中的鬱悶,走出人生困境。做為最有影響力的華文世界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適時地讓人們寫出社會百態,寫出人情冷暖,也見證疫情年代的心之所向。
第四十三屆時報文學獎自七月一日起至七月卅一日截止徵件,透過網路報名及掛號報名,共收到一千二百九十九件作品參賽,其中包含影視小說組三百八十七篇、散文組三百七十二篇、新詩組四百八十二首、報導文學組五十八篇,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美洲、東南亞等地方的作品年年增加,顯見透過網路報名的便利性。
有人將時報文學獎形容為華人世界文學獎的喜馬拉雅山,可以想見攀此高峰的作家們都是一代高手,要在這麼多的稿件中爭取少少的名次,誠如多位評審如言,實力以外還要靠一點運氣,今年一如往年競爭激烈,有幾篇寫出疫後困局,展現不同視角的作品,令評審讚賞。中國時報作為在萬華扎根七十三年的新聞媒體,就是希望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環境中,能透過文學融合社會,產生共識,型塑新價值,開啟新時代。
以今年的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為例,四篇得獎作品提供了四種面向:在華麗高樓平地起的背後,如何正視工殤問題;人類工業化後改變了大草原動物生態,但究竟如何維持生態系的平衡?全世界上千萬無國籍者為何選擇做無國籍者,國籍代表什麼意義?以及漢人牧師深入原民部落教學的心情轉換等等,皆值得讀者讀後深思。
生命的困局百百種,在本屆的散文得獎作品中,有作者透過〈啞光〉色系比喻剛成家女子的內心世界;馴養跳蛛觀察大自然生態的作者寫出〈蛛生〉來隱喻年輕世代面對孕事之不易,所衍伸出「愛」的大命題;如果愛是讓人自由,在各種疫情政策下,想追求〈自由〉的人難道只能「勿響」?而當疫情困住人們腳步時,生活在大陸的「台幹」以〈求投餵〉娓娓道來工作心情,令人點滴在心頭。評審須文蔚特別提及,近幾年因為兩岸情勢,許多人忽略了在中國大陸有幾十萬臺灣人在那裡生活、工作,他們的困境能透過文學獎得獎作品被看到的話,相當有意義。
而在影視小說部分,誠如評審蘇偉貞所言,本屆參賽者「實驗性非常強」,包含顛覆一些既有概念,及針對空間、神怪等等,甚至連寶可夢也進入書寫題材。這些實驗性的筆法、意圖都非常強,為全球華人文學獎做了很好的示範。
詩可以留白也可以飛躍,本屆新詩得獎作品中,不管是準確記錄一個大夜班護理師的護理日常,或是諄諄教誨道出為人師表的心情,亦或為失智外婆描繪出她腦海的風景,甚至是夜讀一本海洋之書,都能讓人認為「詩是把最好的文字放在最好的地方」。
臺灣作為一個華語界可以容納最多種聲音的地方,走過四十三屆的時報文學獎,年年收穫不同面向的題材,年年看見得獎者的笑顏,是身為主辦者最大的成就。我們期許讀者透過四類徵文十六篇精彩得獎作品,儘管面對紛擾的社會、忙亂的生活,也能相信文學有光,向前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