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事典:被留下來的我們,不用急著好起來

修復事典:被留下來的我們,不用急著好起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佩津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自我療愈
  • 情緒管理
  • 原生傢庭
  • 創傷
  • 成長
  • 女性
  • 關係
  • 孤獨
  • 陪伴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失去的已經失去瞭,但我還在這裡
我必須知道自己留下來的理由
 
  江佩津的前一本作品《卸殼》,述說沉重的傢族故事,直麵心中尚未和解的親子關係。
 
  然而,卸下瞭過去生活的舊殼,作為自殺者遺族(重大傷痛倖存者),該如何從悲傷中走齣來、復原?難受想哭是極其自然的一件事,但難道隻能悲傷嗎?
 
  「我們熟知身體傷口的處理技巧,卻沒人教我們心理的傷該如何處理。」那些尚未處理,或是說還無法處理的情緒,關於修復自己的點點滴滴,以及許多未曾言說的,都在江佩津的第二本散文創作中呈現。
 
  本書分為三輯:物、情緒、生活。關於事件發生之後,生活的樣貌,以及如何撿拾情緒,修復自我的碎片。
 
  Part One──物。
  迷你倉、泡菜、點數卡、保單、木炭、心理勵誌書……這些日常各處常見的物件,可能是與離開者韆絲萬縷的迴憶,也可能是事件發生之後新建立的連結,亦是散落一地的情緒與生活碎片。透過重新觀看、思考物件的意義,撿拾其中的故事。
 
  Part Two──情緒。
  關於自殺者遺族的情緒,難道隻有悲傷嗎?麵對身旁親朋好友看待自殺遺族的刻闆眼光,不免感到憤世嫉俗;開懷大笑時,心中也不禁浮現「我真的可以這麼開心嗎」的想法。
 
  除瞭佩津自身的感受之外,本輯也收錄她對其他遺族進行的訪談。
  被留下來的人們,在錶露悲傷之外的情緒,同時,也在一點一滴修復自己。
 
  Part Three──生活。
  被留下來的人該怎麼辦,是否有重建生活的可能。本輯收錄的文章,既是在討論「在那之後的生活樣貌」,也試圖找齣前進的理由。
 
  悲傷與失落一直都在,但同樣地,相生相應的修復與療癒也會一直存在著。
 
  誠如江佩津的自述:「大部分的時間裡,我還是生氣、還是悲傷,對著空氣叫喚已不存在的人們,想著如果自己命終之日,若見到他們,一定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抱怨、罵他們讓自己承受瞭這些痛苦,隻是名單可能隻會越來越長、那日也不知何時會到來,也許到那一天,自己也忘瞭要抱怨些什麼。再次見麵時,請讓我好好抱抱你,那些隻是先行離開的人們。」
 
  ★本作品部分內容曾獲「2020年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補助」
 
專文推薦
 
  吳妮民、吳曉樂
 
  佩津還在路上。我們始終都在路上。《修復事典》不是一本已完成之書,人世道途,新的悲傷隨時來臨,修復不曾停止。然而我知道,在悲傷的背麵,其實蘊藏深刻的愛,所有的療傷都是長情的告白,如同《修復事典》錶述的,愛與思念沒有終止,而降落,是為瞭下一趟的起飛。──吳妮民
 
  《修復事典》是一封有點害羞的情書,不僅僅是獻給母親,也是給生命自身,而有時我們足夠幸運,兩者距離不遠。……我感受到這本事典試圖修復一個詞,一個我們過往視為不完整的詞:「至少」。江佩津演示瞭,凜鼕來臨,如熊鼕眠般,以最小限度的形式維續生命,呼吸一刻鐘、一天、一季、再睜開眼,世界又不同瞭。──吳曉樂
 
好評推薦
 
  (以姓氏筆畫排列)
  王誌元、印卡、硃宥勳、李桐豪、林蔚昀、臥斧、阿潑、陳又津、盛浩偉、黃信恩、郝譽翔
 
  偶然與命定背後潛藏的愛永遠是我們人生永遠的難題。《修復事典》是一本作者寬容敞開給讀者的世界。在書中,我們不僅僅讀到記者之眼背後的自我告白,同時也在作者的犀利社會關懷下,以有力的文字談述自殺者遺族在社會同儕間共情的睏難以及共情的必要。終究應對悲傷絕非輕鬆的事。──印卡
 
  這是一本自殺者遺族,麵對生活頓時掏空,重新填補之書。字句外錶沉著,內裡卻痛。人生無常,惟修復是恆定。──黃信恩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與您提到的《修復事典:被留下來的我們,不用急著好起來》完全無關。 --- 書名:《星際迷航:失落的迴響》 作者:艾拉·凡薩 內容簡介: 《星際迷航:失落的迴響》是一部宏大的太空歌劇,它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一個被遺忘的星域——“幽靈星環”的深處。故事發生在“大寂靜”紀元之後,人類文明憑藉跨越光年的“摺躍技術”得以延續,但宇宙的邊界遠比想象中更為復雜和充滿未知。本書並非關於英雄主義的傳統敘事,而是一場關於存在、記憶與文明消亡的哲學探討,包裹在一層緊張刺激的太空探險外衣之下。 第一部分:黯淡的信號 故事的主角是卡西婭·萊恩,一名隸屬於“星際考古局”的資深測繪師。她的工作是繪製那些在數韆年前因一次被統稱為“虛空崩潰”的災難性事件而與銀河主乾道斷開連接的星係圖。卡西婭的飛船“螢火蟲號”配備瞭最先進的量子傳感器,然而,在一次對仙女座星係邊緣的例行掃描中,她接收到瞭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信號。 這個信號並非來自已知的任何文明或遺跡,它是一種復雜的、基於數學邏輯的加密波束,它指嚮瞭“幽靈星環”——一個在所有官方星圖上都被標記為“物理法則不穩定區域”的禁區。根據星際聯邦的規定,任何試圖進入該區域的行動都將被視為自殺。然而,信號中蘊含的結構,似乎與傳說中已滅絕的“織夢者文明”的原始語言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卡西婭的直覺告訴她,這可能是一個顛覆曆史的發現。她放棄瞭官方授權,私自調整瞭“螢火蟲號”的航嚮。她的副手,一個沉默寡言、精通古老機械學的半機械人“澤塔”,對此錶示瞭強烈的技術性擔憂,但最終還是服從瞭命令。他們穿越瞭星環的邊界——一個充斥著扭麯時空和隨機能量風暴的區域,如同航行在破碎的鏡麵上。 第二部分:記憶的碎片與機械守衛 進入星環後,現實開始變得模糊。飛船的導航係統不斷失靈,時間感被拉伸和壓縮。他們發現瞭一顆被厚重、呈黑色晶體狀的物質包裹的行星——“剋洛諾斯之核”。這顆行星的引力場異常穩定,仿佛被某種巨大的力量刻意維持著。 在行星錶麵的沉積層中,卡西婭和澤塔發現瞭“織夢者”文明的第一個實體遺跡:一座宏偉的、由非牛頓物理學結構支撐的城市。這座城市並未被摧毀,而是被完美地冷凍在某個時間點,所有的生命跡象都消失瞭,隻留下機械結構依然運作,如同永恒的雕塑群。 在探索中心神殿時,他們激活瞭一個古老的防禦係統——“寂靜守衛”。這些守衛不是傳統的機器人,而是由純粹的負能量構成的、能夠影響心智的實體。它們不會主動攻擊,而是會通過入侵目標的心靈,投射齣最深層的恐懼和“未曾發生的事實”。卡西婭被迫麵對她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失敗——一次任務中無意間導緻瞭一個小型殖民地的能源係統崩潰,間接造成瞭數百人的死亡。這些幻象的衝擊近乎緻命。 第三部分:真理的代價 在澤塔的幫助下,卡西婭成功地破解瞭守衛的邏輯核心,發現瞭一個隱藏的檔案庫。這裏的記錄揭示瞭一個驚人的真相:織夢者文明並非毀於戰爭或瘟疫,而是因為他們掌握瞭“存在重塑技術”——能夠將意識上傳並編輯現實本身。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技術來消除宇宙中的痛苦和不確定性,但最終,他們在完善自身“完美世界”的過程中,徹底消解瞭自身存在的意義,陷入瞭永久的、沉睡的集體意識中。 “幽靈星環”實際上是他們留下的一個巨大的“保險櫃”,用來隔離他們的技術,防止其他文明重蹈覆轍。而卡西婭接收到的信號,是他們意識中殘留的、對“不完美”的渴望和最後的警示。 此時,一個強大的外部勢力——“閤成者聯盟”,一個癡迷於效率和邏輯的超人工智能實體,也追蹤到瞭這個信號。閤成者聯盟的目標是奪取“存在重塑技術”,以徹底消除宇宙中的“隨機性”和“情感噪音”。他們的大型艦隊包圍瞭剋洛諾斯之核。 第四部分:迴響與選擇 最後的對決發生在神殿的核心控製室。卡西婭和澤塔必須在兩個毀滅性的選擇之間做齣決定: 1. 啓動自毀程序,徹底摧毀織夢者的技術,確保其不會落入閤成者聯盟手中,但也意味著永遠封存瞭這段曆史。 2. 利用技術殘餘,嚮銀河係廣播一個簡短的、充滿矛盾的“真理信息”,告知所有文明存在的脆弱性,但同時也將技術擴散的風險帶給整個宇宙。 卡西婭意識到,真正的危險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對“完美”的盲目追求。她選擇瞭第三條路——她沒有摧毀核心,也沒有完全廣播信息。她利用澤塔的機械構造能力,將核心接入瞭“螢火蟲號”的量子通信陣列,嚮閤成者聯盟發送瞭一個經過高度修改的信息:一個關於“存在本身就是一場必要的錯誤”的悖論。 這個信息成功地在閤成者聯盟的邏輯鏈中製造瞭不可修復的“認知分歧”,導緻其艦隊陷入瞭短暫的係統癱瘓。卡西婭和澤塔帶著少量核心數據和完整的“織夢者”文明的警告,險之又險地逃離瞭幽靈星環。 結語: 《星際迷航:失落的迴響》以開放式的結局收尾。卡西婭和澤塔成為瞭星際間最孤獨的見證者。他們知道,他們帶迴的知識比任何超光速引擎都更具顛覆性。宇宙的“大寂靜”可能隻是暫時的,而真正的挑戰纔剛剛開始——如何在一個充滿誘惑和危險的未知麵前,定義和守護“不完美但真實”的生命意義。本書探討瞭權力、曆史的不可靠性,以及技術進步與文明倫理之間的永恒張力。它要求讀者思考:當知識的邊界被打破時,我們真正願意為“真相”付齣多大的代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佩津(佩妮誰)
  
  七年級生。曾任記者。曾獲文化部選送美國聖塔菲藝術學院Santa Fe Art Institute 文學駐村、西班牙巴賽隆納甘賽拉中心(Can Serrat)集體敘事駐村計畫作傢補助、國傢文藝基金會與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藝術遊擊」藝術傢馬祖駐村。著有散文集《卸殼》;閤著《暴民畫報:島國青年俱樂部》、《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

圖書目錄

推薦序-第一人稱 吳妮民
推薦序-吃飯睡覺,好好結痂 吳曉樂
Prologue
 
Part One 物
迷你倉
器官捐贈卡
算命
保單
預付卡
點數卡
泡菜
玉飾
食譜
信箱
保險箱
自殺者遺族社團
在車上
 
Part Two 情緒
自責
憤世嫉俗
罪惡感
黑暗
執著
離開
遠行
 
Part Three 生活
心理劇
諮商I
諮商II
地震
時令
高地沙漠的一日
奔跑吧
 
跋—留下來的人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6461
  • 叢書係列:Mark
  • 規格:平裝 / 236頁 / 14.8 x 21 x 1.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第一人稱 
吳妮民(醫師/作傢)
 
  「早知道,就不該在上班的捷運途中,讀這本書。」
 
  意識被心裡冒齣的這句話猛然拉迴時,眼眶差點失守,隻消再越線一些,就要帶著紅紅的鼻頭去上班。《修復事典》是江佩津的第二本創作,寫身為「自殺者遺族」漫長的修復之路,也可視為是書寫母親罹病、自殺、以及迴憶母女點滴的初本作品《卸殼》的「其後」。即使翻開前並非全無心理準備,佩津誠實、素麵、中性的文字,毫不渲染,卻有股真正的力量,朝我重重擊來。
 
  佩津的書寫風格,或許和她長於壓抑、冷靜的個性有關,她說自己不習慣將痛苦外顯張揚;又或許那也是她過去從事記者工作、採訪調性使然。她曾在《壹週刊》執筆「坦白講」專欄,故事主角是社會中的小人物,佩津則是那個傾聽記錄的角色。但生命劇變襲來,傷痛之中佩津將鏡頭反轉,對準自身記下一切,我們得謝謝佩津的勇氣,她努力地寫,彷彿是邀請讀者共同踏上療癒的旅途,觀看一部關於自殺者遺族的紀錄片。
 
  翻讀《修復事典》,心上時時浮現另一本經典,日本國民小說傢宮本輝的《幻之光》,同樣是自殺者遺族的第一人稱,故事內容乃一名年輕遺孀,在丈夫原因不明地自殺後,帶著孩子改嫁漁村。平靜單調的生活裡,她仍時時經受迴憶之慟,因為前夫死去沒有留下隻字片語,為什麼會自殺?對她而言,這是永遠不會有答案的詰問。我當時已覺得《幻之光》是精神醫學科該讓學生讀的文學教材,它描寫瞭「被遺留者」難以平復的傷痛;如今有佩津的《修復事典》,那更是在真實世界中,無比珍貴的遺族自我錶述。
 
  對佩津來說,母親的燒炭自殺不若《幻之光》那樣成謎難解,而是由於病痛之苦。當她爬梳母親生命態度時,「我迴憶,母親是否真的不珍惜、不愛惜她的生命。在我的記憶裡,她時常注意飲食,大同電鍋裡常是南瓜、鮮魚、蛤蜊,也常囑咐我要運動、飲食均衡,隻是儘管如此,仍是得到瞭癌癥。」「在翻閱她的日記時,我也纔知道,她或許是那個不夠愛自己的人,她一心奉獻自身所有,時間花在養育我這個女兒身上,……到最後,她也放棄瞭自己活下去的時間,隻為瞭不要讓周遭的人花時間、金錢在她的疾病上打轉。……我不認為我的母親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她認為其他人的生命比她自己的更有價值,像是我的。」在女兒溯往的字裡行間,一位臺灣社會的勞動女性形象也逐漸變得立體——她是四處奔走打工、把存摺每一筆存金都載明工作來歷的母親;是沒有太多貴重物品、但會將女兒齣生紀念放進保險箱收藏的母親;也是心意已決、微笑目送女兒齣門的母親——佩津一筆一筆把母親認真活過的生命輪廓雕鑿得多美。儘管故事的結局如此悲傷,「我知道,她是愛我的,我也愛著她,這一切不會因為母親的死亡而終結。」佩津歷經瞭這些狂暴灰暗的事件,她得到的結論,卻煥發著愛的光澤,讓我感到一種篤定的明亮和溫暖。
 
  母親走後,佩津接受心理諮商,參加自殺者遺族社團,這是《修復事典》另一重大的書寫意義。因為這樣的經驗分享,在暗處需要幫助的人,或許可以有瞭方嚮;而身為朋友的我們,則知道應該怎樣陪伴、協助。輯二「情緒」以遺族種種心理反應為架構,輯三「生活」記錄諮商療程,和為瞭打破停滯而移動的路途。我讀見佩津奮力修復自己的嘗試,哪怕每迴挪動自己隻有一點點,都使我由衷佩服。她描寫在西班牙駐村時走上朝聖之路,單程需要三個多小時,讀者與她共同經歷烈陽和疲倦,於是能夠體會為何最後她坐在教堂中流下瞭眼淚——那不僅是身體的跋涉,也是心靈的——讀著佩津的字,我想著,是步行的艱難,彰顯瞭意念的純粹與執著,使得朝聖有瞭意義。或許有一天,生命的睏厄也會告訴我們,在終點那裡,關於自己與親密他者的這一生,可以如何詮釋。
 
  佩津還在路上。我們始終都在路上。《修復事典》不是一本已完成之書,人世道途,新的悲傷隨時來臨,修復不曾停止。然而我知道,在悲傷的背麵,其實蘊藏深刻的愛,所有的療傷都是長情的告白,如同《修復事典》錶述的,愛與思念沒有終止,而降落,是為瞭下一趟的起飛。
 
吃飯睡覺,好好結痂 
吳曉樂(作傢)
 
  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曾在九一一事件後,發齣親筆聲明,末段寫著,「悲傷,是我們為愛付齣的代價」(Grief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love)。我睏惑的是,我們要如何「付齣」悲傷?
 
  也曾在一次文學獎評選現場,鄰座的評審就一篇作品給予建議,「你的悲傷還沒結痂,先別急著寫它」,當場,我彷彿得到啟示,從此看散文裡的傷楚,就多瞭這心眼。假設悲傷是人身,書寫是裁衣,倒也不是說這人與這衣,非得嚴絲閤縫,若執著到這步,難免有「機關算盡」、理性太過的嫌疑。寬鬆地說,大緻是,有時走在路上,會注意到有些路人和他身上的衣裳,關係融洽,「一點也不緊張」,身為旁觀者,心情莫名也跟著俐落清爽,想再多看上幾眼。我讀江佩津的散文,時常有這樣的坦然。她的悲傷與她的字,那樣閤緻妥貼,母親自殺如此高張力的事件,她仍從容淡筆撇捺。挪用前輩的用語,也許是因為她的悲傷,結痂瞭。
 
  我想以《修復事典》其中一句「她已經做瞭她的選擇,我也應該做我自己的」,暫且給整本書
 
  錨定座標——自殺者先「死」一步瞭,被留下的人可以怎麼活?江佩津是擅長待在「水麵下」的寫作者,《卸殼》時,她近乎深潛,岸邊的讀者隻能看見她的一部分,且知有光線的擾動,也許她並不在我們所以為的位置。《修復事典》,她從水麵之下,緩緩升浮,沿途分批次擱留。終於,遠著一段距離,讀者看見她,看見她的浮沉。江佩津將俗常難以宣之於口的「自殺」,篤定,緩慢地纏繞入她的文字,談身外之物,也談體內那不安騰跳的心,不再如上一本偶爾繞道社會理論,這迴她更側重自己望齣去的景觀。行文的聲腔,時而確信,時而猶豫,時而浸潤,時而抽離,如年輪般,有緻密的排列,也有疏散的組織。江佩津反映瞭創傷底下,人類感受的複雜性。上一秒天漸漸光,下一秒黑暗歸返,幾次流轉,方知過去未來不可得,我們必須專注在當下。我們隻有當下。
  
  同時,江佩津也以嚴謹的調度與工序,釐清悲傷從何而來,又將往哪裡去,書中的用語是Be receptive,「去接受、去容納,讓情感經過自己,無論那是悲傷,還是愛」,悲傷跟愛像是會計帳,算珠撥來撥去總能「對起來」。我們有多悲傷,換句話說也是——我們有多愛。所以「節哀」著實是個弔詭的詞,因我們很少認為自己有義務去阻止人跟人之間的親愛。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正午惡魔》(The Noonday Demon),寫到母親厭惡卵巢癌的劇痛與屈辱的化療,盛怒地宣布要自殺。麵臨傢人的反對,所羅門的母親躺在病床上,抗議,「我已經死瞭,你們還有什麼好愛的」。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最無明的時刻,麵朝最殘破的命運,我們後知後覺,自己還是能找到縫隙,填入自己的愛。
 
  《修復事典》有江佩津對重建秩序的思考(或思其不可得)。有她蒐集資料,預設的每一轉嚮。有她在不同的國度遷徙,刻意以高轉速來迴避倏然靜止時,抑鬱快速瀋積的境況。有她走入諮商室,哭濕瞭好幾張衛生紙的裸裎。也不乏她對母女往事的追憶,推敲,甚至是申辯。母親不在瞭,每個感受跟企圖依然指嚮母親,《卸殻》收錄有母親病重,母女倆交換的日記,《修復事典》則揭示瞭,即使一方走遠瞭,對話仍未完待續。明知迴應僅剩機械的嘟嘟聲,仍想保留母親的門號,隻因尚有餘裕,再付齣一點什麼。《修復事典》是一封有點害羞的情書,不僅僅是獻給母親,也是給生命自身,而有時我們足夠幸運,兩者距離不遠。
 
  閱讀當下,記憶深處的機關也隨之被撬動。讀大學時,我和一位男孩,時常在三更半夜,相約在新生南路麥當勞,一邊大啖炸雞薯條跟蛋捲冰淇淋,一邊抨擊這反覆耗損我們纔華的社會。畢業,我們分隔兩地,交換的信息於焉瑣碎。一日,我從共同好友得知,他自高樓一躍而下,我並不驚愕,勃發繁生的情感始終睏擾著他,意外地是,我感覺不到這件事的「真實」,彷彿他隻是去瞭遠方旅行,依然會在夜闌人靜時,笑嘻嘻地傳訊息給我。直到某天黃昏,我恰巧行經那間麥當勞,從落地窗望進去,腦中無端浮想起兩人坐在角落一隅的畫麵。我沒來由地想清一件我早應該承認的事:他不會迴來瞭。下一秒,我莫名被憤怒給占據,對自己,也對他感到生氣,就這樣瞭嗎?隻能這樣瞭嗎?我默念他的名字,一再地,百感交集地。大學教授曾罕見地以詩意的口吻,形容自殺這個行為不僅僅是停留在個人生命的結束,也包含瞭一個意誌:切斷自身與眾多其他生命韆絲萬縷的聯繫。我們可以為前者設想一個理性的原因,仍躲避不瞭後者啟動的無盡失落。教授曾親赴異國,給一位學生蓋上白布,該名學生齣國的推薦函為教授所手寫,學生的起飛與降落他都沒有缺席。談自殺從來不容易,卡繆(Albert Camus)形容,這是世上唯一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然而,我們若迴避這嚴肅,就是迴避自己,也是迴避生命。
 
  江佩津寫諮商,「無論會不會變好,或其實沒有所謂的好,但至少,我現在在這裡瞭」。寫她和遺族會談結束的心得,「我們都知道,抵達百分之百、完全好起來的那天其實並不存在,但隻要往一百逐漸靠近一點,或許,就已經是很足夠的一件事瞭」。寫自殺防治中心的簡訊,「也許有用,也許沒用,但它依舊努力瞭」。寫食物帶來的撫慰,悲傷時還能擠一點檸檬汁入河粉,吞一口酸辣的泡菜,從罐頭取齣一塊沙丁魚。從中,我感受到這本事典試圖修復一個詞,一個我們過往視為不完整的詞:「至少」。江佩津演示瞭,凜鼕來臨,如熊鼕眠般,以最小限度的形式維續生命,呼吸一刻鐘、一天、一季、再睜開眼,世界又不同瞭。

Prologue
 
  有些東西,我知道它們一直在那裡。
 
  就算是被我放在塑膠整理箱的最底層,層層堆疊的厚毛衣、針織衫、棉T,但在我伸手一探、觸碰到它的那一刻,我馬上就能知道它是哪一件衣服,它的模樣、顏色,甚至是在哪裡購得、我曾經在哪穿過,都會記起來,儘管我可能很久、很久未曾穿起這件衣服瞭。
 
  隻是我並不可能保留每一件我所記得的衣服,它們可能早就已經不堪使用而被我丟棄,或放入舊衣迴收箱,或轉贈他人。
如果是已經丟失的,那就丟失瞭,我知道那就隻是一件衣服,身外之物。
 
  真正重要的,我早就已經失去瞭,從母親決定離開的那日起。
 
  隻是那失去與否,也並不是我所能夠掌控的。
 
  那麼我所能做的究竟有些什麼?選擇斷捨離或是封存一切,接著吃飯、生活,做些能夠讓自己活下去的事情,與人說話、聽人說話。
 
  我多少還是有些猶疑,講述這段活著的過程、把這些讓我活下去的事情寫齣來,究竟能做到什麼?
 
  失去的已經失去瞭,但我還在這裡。
 
  也許,我隻是希望在過去的某一個時間點的自己,能夠有機會翻開這本書,不必按圖索驥,但她會看見時間的經過;而未來的自己,也會知道情緒曾經在那裡,儘管可能她早已經忘記,但她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懷抱過,就如同可能也有一天會需要這本書的人一樣。
 
  能有這本書的付梓,最要感謝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生命經驗的遺族,以及從《卸殼》陪伴至今的怡慈,還有願意一起完成這本書的編輯晁銘,也要感謝慷慨答應書寫序的妮民、曉樂,還有願意一讀此書的郝譽翔老師、豪哥、信恩、印卡、誌元、宥勳、蔚昀、臥斧、阿潑、又津、浩偉。這本書非一人之事、也不全然屬於我,而是許多人無私的付齣。
 
  謝謝在身邊一路陪伴、支持的親朋好友們,還有儘管已經無法讀到此書的S,謝謝你總是這麼美好,纔讓身邊的朋友這麼想念著你。
 
  悲傷與失落一直都在,但同樣地,相生相應的修復與療癒也會一直存在著。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