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閤一的心學:《傳習錄》,從自我到國傢、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

知行閤一的心學:《傳習錄》,從自我到國傢、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陽明
圖書標籤:
  • 心學
  • 知行閤一
  • 傳習錄
  • 自我提升
  • 國傢發展
  • 軟實力
  • 硬實力
  • 修身
  • 齊傢
  • 治國
  • 平天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與他的自我思辨之旅
他的「心學」,雖然在中國隻是儒學的一個支係
卻成為近代日本富國強兵之源

  ◎什麼是「心學」?
  「心學」二次,係由明朝王陽明(王守仁)首倡,南宋陸九淵奠基。屬於「儒學」的一門學派,與主流程頤、硃熹的「程硃理學」大相逕庭,也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

  「心學」強調的是「心即是理」,也就是追求真理應該迴歸到自己的本心,並延伸齣「知行閤一」的道理。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沒有在中國發揚光大,但卻流傳到同樣重視儒學的日本、朝鮮,可說間接促使日本走嚮現代化,也對倒幕運動與明治維新造成重大影響。

  ◎王守仁的思想集大成──《傳習錄》
  《傳習錄》被譽為「心學」第一書,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包含瞭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但因為是文言文,對現代年輕學子來說不容易看懂,修習太難,就有為心學講究體悟的概念。

  但其實《傳習錄》沒有想像得那麼難以剋服。

  1.《傳習錄》由「語錄+書信」組成。
  本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

  2.導入王陽明個人生平來介紹心學。
  本書導讀中,簡略以王陽明的生平來引導初階入門的讀者瞭解心學,《傳習錄》通過陽明先生為媒介,將這些體悟,轉化成吸收《傳習錄》思想的輔具。

  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知行閤一的心學:《傳習錄》,從自我到國傢、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圖書簡介 導語:心性之學,今人立身興國之基 《傳習錄》作為陽明心學的精髓與核心載體,其價值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哲學思辨,深刻地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與精神構造之中。本書《知行閤一的心學:《傳習錄》,從自我到國傢、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旨在以一種極具現代視角和實用主義精神的解讀方式,將王陽明跨越時空的智慧,轉化為當代個體修身、企業發展乃至國傢治理的具體操作指南。 本書的編纂,立足於對《傳習錄》文本的嚴謹考據與深入體悟,更著重於打通「心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壁壘。我們深知,在一個瞬息萬變、競爭白熱化的時代,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的探討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全書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力求讓讀者在掌握心學精髓的同時,獲得一套可立即付諸實踐的行動框架。 --- 第一部分:築基——心學的現代詮釋與個體覺醒 本部分著重於為現代讀者搭建理解陽明心學的橋樑,摒棄繁瑣的術語解釋,直接切入核心概念的實用意義。 一、心即理的再定義:超越物質的認知框架 我們首先深入探討「心即理」這一核心命題。這並非簡單的「主觀唯心」,而是一種對世界本源的深刻洞察——一切真理與規律,都內蘊於人心之中。我們將「心」具體化為決策中樞、道德羅盤與創造力源泉。介紹如何通過「緻良知」的實踐,識別並清除積習對判斷力的乾擾。 實踐錨點: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迅速區分信息雜音與內在直覺?如何通過正念練習(Mindfulness)來校準「心」的初始參數,確保決策的「理」性與「善」性。 二、知行閤一的革命性實踐:行動力的深度重構 「知而不行,雖曰知非真知」是本書對知行閤一最直接的提煉。我們將知行閤一從哲學概念轉化為一組可量化的行動科學。知是「立誌」與「洞察」,行是「實踐」與「反饋」。 案例分析: 探討在項目管理、產品迭代中,如何將「知」嵌入到每一個「行」的環節,避免「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睏境。重點剖析「事上磨礪」的現代應用——將生活中的每一次溝通、每一次失敗,都視為心學修行的道場。 三、從「立德」到「立功」:重塑自我價值體係 王陽明強調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本書將此三者視為個體實現價值最大化的三維模型。我們幫助讀者建立一套以「良知」為導嚮的個人使命宣言,確保個體努力方嚮與內在最高價值保持一緻,從而激發齣持久而強大的內驅力。 --- 第二部分:聚力——心學在組織與企業中的應用(軟實力的硬化) 心學的魅力在於其普適性。本部分將焦點轉嚮企業管理與團隊建設,展現心學如何成為構建卓越組織的「無形骨架」。 一、組織的「心」:文化建設與願景的內化 一個成功的組織,必須擁有一個清晰且被全體成員認同的「心」——即核心價值觀與使命願景。我們將王陽明的「格物緻知」應用於市場調研與競爭分析,主張真正的格物是深入理解客戶的「心」。 管理工具: 引入「文化共振法」,教授領導者如何通過身教而非口號,將「誠意正心」的原則融入日常管理細節,從而打造齣高嚮心力、低內耗的團隊。 二、領導者的「聖賢化」:授權與信任的藝術 陽明心學極度推崇個體的主動性與判斷力。本書闡述瞭「滿街都是聖人」在管理層麵的意義:領導者的核心職責是「發掘」和「激發」下屬內在的良知,而非事必躬親或僵化控製。 轉型實務: 闡述如何從「監督者」轉變為「啟動者」。探討在複雜決策鏈中,如何基於對員工「良知」的信任,建立快速響應、充分授權的扁平化溝通機製,提升組織的敏捷度(Agility)。 三、誠意正心的商業倫理:構建持久的企業信譽 在商業環境中,「誠」是基石。「誠」即是至善的體現。我們將誠意正心作為企業社會責任(CSR)與品牌信譽的終極來源。當組織的行為完全符閤其內在的最高標準時,其軟實力便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市場上的硬實力——客戶忠誠度與溢價能力。 --- 第三部分:昇華——心學對國傢治理與民族復興的啟示(硬實力的深層保障) 本部分將視角提升至宏觀層麵,探討心學智慧如何為現代國傢的治理體係提供深層次的哲學支撐與動力源泉。 一、民本思想的現代迴響:國傢治理的「心之所嚮」 陽明心學的民本精神,強調統治者必須洞察民情、體恤民意。本書論述,現代國傢治理的「民意」,即是「天下之公理」。領導者的「緻良知」擴展為對國傢核心利益與人民福祉的深刻洞察。 治理原則: 探討如何在國傢宏觀政策製定中,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行為,而是以「良知」為基礎,建立長遠、公正、順應歷史規律的政策體係。 二、文化自信的根基:軟實力與道統的重建 本書強烈主張,真正的文化自信,源於對自身思想體係的深刻理解與實踐。心學作為中華文明最富生命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其「心即是理」的內省傳統,為應對外部文化的衝擊提供瞭強大的精神防禦和文化主體性。 輸齣策略: 分析如何將「知行閤一」的實踐精神,包裝並輸齣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管理哲學和生活智慧,提升國傢在國際話語體係中的影響力。 三、從「法治」到「德治」的平衡:體係穩固性的保障 在法治社會中,我們同樣需要道德的引導。心學提供瞭解決「法律邊緣地帶」和「灰色地帶」睏境的鑰匙——即將道德修養內化為製度執行的精神動力。硬性的法律條文需要「誠意」作為潤滑劑和執行力的保障。 體係安全: 論述當代社會麵臨的複雜挑戰(如技術倫理、信息安全),僅靠法律規範不足以應對。心學強調的「慎獨」精神,是構建清廉、高效、自我糾錯機製的不可或缺的內部監督力量。 --- 結語:心學的當代價值 《知行閤一的心學:《傳習錄》,從自我到國傢、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不是一本復古的古籍註解集,而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藍圖。它堅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個體的道德修為、組織的文化基石,乃至國傢的長治久安,其最終的著力點,永遠在於人心的澄明與力量的匯聚。翻開此書,即是啟動一場從內在覺醒到外在成就的全麵戰略升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陽明


  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是中國儒學界的泰鬥之一,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軍事傢和心學的集大成者。

  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他為「陽明先生」,其學說被叫做「陽明學」。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精通儒傢、佛傢、道傢,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武全纔。

遲雙明

  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齣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齣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齣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齣版社,2009)等。

圖書目錄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上捲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 1 徐愛引言
◎ 2 親民與新民
◎ 3 至善是心之本體
◎ 4 求孝道於內
◎ 5 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 6 知行閤一
◎ 7 行是知的功夫
◎ 8 格物緻知,止於至善
◎ 9 盡心即是盡性
◎ 10 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 去其心之不正
◎ 12 知是心之本體
◎ 13 「禮」即是「理」
◎ 14 天理人欲不並立
◎ 15 虛文勝而實行衰
◎ 16 務本尚實,返樸還淳
◎ 17 因時緻治
◎ 18 事即道,道即事
◎ 19 孔子刪《詩經》
◎ 20 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 1 主一之功
◎ 2 念念存天理
◎ 3 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 4 人心天理渾然
◎ 5 心如明鏡
◎ 6 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 7 人須在事上磨
◎ 8 下學與上達
◎ 9  唯精唯一
◎ 10 知行不分
◎ 11 以循理為生
◎ 12 三子是有意必
◎ 13 誌與功
◎ 14 心即性,性即理
◎ 15 理不容分析
◎ 16 反省慎獨
◎ 17 性、理關係
◎ 18 省察與剋治
◎ 19 非鬼迷,心自迷
◎ 20 定是心之本體
◎ 21 孔子正名
◎ 22 毀不滅性
◎ 23 有是體即有是用
◎ 24 陽明與易經
◎ 25 存養夜氣
◎ 26 動靜無端
◎ 27 「道」無所謂上下
◎ 28 仁者惻隱心懷
◎ 29 權變之道
◎ 30 自願原則
◎ 31 良工心獨苦
◎ 32 「治生說」誤人
◎ 33 陽明與道教
◎ 34 剋製私欲
◎ 35 哭則不歌
◎ 36 防微杜漸
◎ 37 儒傢與科技
◎ 38 後天修養之功
◎ 39 道無精粗
◎ 40 私欲如塵土
◎ 41 剋己功夫
◎ 42 道無方體
◎ 43 陽明的自然觀
◎ 44 隨纔成就
◎ 45 做學問要有源泉
◎ 46 貫通古今
◎ 47 心統五官
◎ 48 一念發動
◎ 49 靜中體悟
◎ 50 持其誌
◎ 51 聖人如天
◎ 52 理在心性中
◎ 53 已發與未發
◎ 54 顏子沒而聖學亡
◎ 55 現成良知
◎ 56 本體不動
◎ 57 主客消融
◎ 58 心外無物
◎ 59 時時用力
◎ 60 「格」為「正」
◎ 61 做功夫的目標
◎ 62 孝悌為仁之本
◎ 63 陽明批評佛教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 1 心之神明
◎ 2 不假外求
◎ 3 不能「隻管求」
◎ 4 王硃異同
◎ 5 純乎天理方是聖
◎ 6 硃子之悔
◎ 7 侃去花間草
◎ 8 為學頭腦
◎ 9 誌嚮真切
◎ 10 主宰常定
◎ 11 不務空名
◎ 12 以改之為貴
◎ 13 道德實踐
◎ 14 體用一源
◎ 15 不肯移
◎ 16 善用俱是
◎ 17 主體性覺醒
◎ 18 體未立,用安從生
◎ 19 在心地上用功
◎ 20 立誌貴專一
◎ 21 無所偏頗
◎ 22 居敬窮理
◎ 23 知是理之靈處
◎ 24 本體無一物
◎ 25 戒懼慎獨
◎ 26 尊孟貶荀
◎ 27 保全真己
◎ 28 貴目賤心
◎ 29 蕭惠好仙、釋
◎ 30 真知即是行
◎ 31 死生之道
◎ 32 性、道、教
◎ 33 解偏救弊
◎ 34 功夫是恢復明德

中捲
一、答人論學書——知行閤一
◎ 1 特倡誠意
◎ 2 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 3 功夫次第
◎ 4 知行閤一的理論基礎
◎ 5 陽明的進學路線
◎ 6 閤心與理為一
◎ 7 學、問、思、辨、行
◎ 8 格物緻知說之意旨
◎ 9 誠意、緻知、格物
◎ 10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
◎ 11 知行閤一之功
◎ 12 拔本塞源之論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煉
◎ 1 心意之所嚮
◎ 2 何思何慮
◎ 3 聖人氣象
◎ 4 能實緻其良知
◎ 5 格物是緻知功夫
◎ 6 身體實踐
◎ 7 性氣一體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
◎ 1 妄心與照心
◎ 2 良知無起處
◎ 3 精、一、理、氣
◎ 4 元神、元氣、元精
◎ 5 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 6 理無動者
◎ 7 未發與已發
◎ 8 良知的情感因素
◎ 9 戒慎恐懼為良知
◎ 10 照心妄心
◎ 11 去欲存理
◎ 12 儒佛之辯
◎ 13 去此病自無此疑
◎ 14 明則誠矣
◎ 15 良知即是道
◎ 16 樂是心之本體
◎ 17 無所住處
◎ 18 錢德洪跋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
◎ 1 良知與見聞
◎ 2 在良知上體認
◎ 3 素其位而行
◎ 4 先知先覺
五、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
◎ 1 實有諸己
◎ 2 古本之復
◎ 3 不可不辨
◎ 4 公道、公學
◎ 5 不敢縷縷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 1 聖人之治天下
◎ 2 良知之學不明
◎ 3 思以此救之
◎ 4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 5 彷徨四顧
◎ 6 伏枕草草
◎ 7 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 8 必有事就是緻良知
◎ 9 天地間隻有此性
◎ 10 本體即是良知
◎ 11 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 12 良知乃無「執」之大知
◎ 13 「盡心」三節
◎ 14 至當歸一
七、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
八、教約——神而明之

下捲
一、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
◎ 1 破數年之疑
◎ 2 格物猶造道
◎ 3 無欲故靜
◎ 4 雖聞見而不流
◎ 5 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 6 閤內外
◎ 7 隻是粗些
◎ 8 理障說
◎ 9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 10 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 11 人人自有
◎ 12 委麯謙下
◎ 13 隻要解心
◎ 14 事上為學
◎ 15 有詩別先生
◎ 16 傷食之病
◎ 17 學知與生知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 1 學存此天理
◎ 2 學思非兩事
◎ 3 四句教
◎ 4 陽明格竹
◎ 5 童子格物
◎ 6 強調「閤一」
◎ 7 知覺便是心
◎ 8 格物即慎獨戒懼
◎ 9 尊德性
◎ 10 緻廣大
◎ 11 見性
◎ 12 聲色貨利之交
◎ 13 實去用功
◎ 14 後天的感應
◎ 15 超越見聞
◎ 16 緻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 17 一摑一掌血
◎ 18 何足為恃
◎ 19 立命功夫
◎ 20 性相近即性善
◎ 21 著不得一念留滯
◎ 22 靈明
◎ 23 嚴灘之辯
◎ 24 不擇衰朽
◎ 25 無我自能謙
◎ 26 唯變所適
◎ 27 故曰非助
◎ 28 國裳請題字
◎ 29 見在良知
◎ 30 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 31 隨人分限所及
◎ 32 一念發動就是行
◎ 33 聖人本體明白
◎ 34 善惡隻是一物
◎ 35 誠意之極
◎ 36 分上事
◎ 37 動靜隻是一個
◎ 38 矜持太過終是弊
◎ 39 作文作詩
◎ 40 是無輕重也
◎ 41 此心廓然
◎ 42 佛氏不著相
三、黃修易錄——生之謂性
◎ 1 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 2 良知存久
◎ 3 無根之樹
◎ 4 調習此心
◎ 5 不為心纍
◎ 6 氣亦性,性亦氣 /
◎ 7 隨人譭謗,隨人欺慢 /
◎ 8 天植靈根 /
◎ 9 與人為善 /
◎ 10  蔔筮是理 /
四、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 1 義即是良知 /
◎ 2 思無邪 /
◎ 3 道心人心 /
◎ 4 因人施教 /
◎ 5 自傢本體 /
◎ 6 看穿生死 /
◎ 7 譭謗自外來的 /
◎ 8 不厭外物 /
◎ 9 因人而異 /
◎ 10 簡化「知識」 /
◎ 11 聖人之誌 /
◎ 12 與物無對 /
◎ 13 隻是緻良知三字無病 /
◎ 14 內外兩忘 /
◎ 15 道即是教 /
◎ 16 人心與天地一體 /
◎ 17 順其良知之發用 /
◎ 18 養心不離事物 /
◎ 19 告子病源 /
◎ 20 同此一氣 /
◎ 21 心與物同體 /
◎ 22 盡性至命之學 /
◎ 23 剜肉做瘡 /
◎ 24 實落用功便是 /
◎ 25 至誠前知 /
◎ 26 能處正是良知 /
◎ 27 天理即是良知 /
◎ 28 重功夫不重效驗 /
◎ 29 巧、力非兩事 /
◎ 30 是非之心 /
◎ 31 日之餘光未盡處 /
◎ 32 七情與良知 /
◎ 33 知行即是功夫 /
◎ 34 本體未嘗有動 /
◎ 35 不妨有異處 /
◎ 36 父子訟獄 /
◎ 37 其心隻空空而已 /
◎ 38 自傢經過 /
◎ 39 元聲隻在心上求 /
◎ 40 自傢解化 /
◎ 41 在心上用功 /
◎ 42 善與人同 /
◎ 43 良知妙用處 /
◎ 44 無未發已發 /
◎ 45 圓融的人性論 /
◎ 46 不為氣所亂 /
◎ 47 狂者的胸次 /
◎ 48 反其言而進之 /
◎ 49 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
◎ 50 泰山和平地 /
◎ 51 念謙之之深 /
◎ 52 天泉證道 /
五、錢德洪跋——輾轉刊行
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16088
  • 叢書係列:風華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良知,是與天地萬物相對話的閘口

  還記得讀書時期閱讀《傳習錄》,即便是白話譯本,卻也隻有各篇篇名,每一篇章各自的涵義,多是經過老師帶領下,反覆咀嚼後慢慢自行歸納各篇論說主軸。

  但此書重編翻譯後卻為大傢省去瞭這個麻煩,使我在閱讀時滿心歡喜,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適閤初次接觸王陽明學問時,好的引領編排方式。

  透過各篇,陽明在意什麼

  上捲:

  徐愛錄—心即是理:所謂的「理」並非如硃熹所言的「知識性」,難以窮極參透。所以重點是修練「心」,屏除私慾。

  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陽明認為隻有「天理」纔是立誌、專注的對象,因此「人欲」的去除是無時無刻的,動靜皆在做這件事。

  薛侃錄—一以貫之:功夫修養應該是無時無刻的,而這樣去除私欲的主動性不是錶麵效果而已。

  中捲:

  答人論學書—知行閤一:世人皆認為「盡心知性」與「存心養性」,「夭」與「壽」,「心」與「理」,「知」與「行」乃兩件事情,事實上哪有所謂二分呢;就是因為弄錯瞭,纔會緻使天下議論紛紛。

  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練:「格物」是「緻知」工夫 。

  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良知一直處於「未發之中」,是一種「已發」、「未發」相互牽動的狀態。

  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知行本體,當「心」誠清明則能照見照萬物。  

  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學者日常用功的格物理論。總得來說是闡明:陽明功夫不隻停留在心的內求,同時也強調外在的接觸思索。

  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總的來說是闡明:良知,當他清明真誠時,人就體會良知作為本體的事實;而明瞭並實踐「緻良知」的人,自然能明辨善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傢」 ,如此能自然關注到天地萬物,物與我融為一體。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用禮儀來引導孩童,培養他們的善心,讓他們內心愉悅的學習。     

  教約—神而明之:學習規範的展示。

  下捲:

  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身、心、意、知、物隻是一件事情而已。

  黃直錄—陽明四句教:陽明強調「誠意」、「正心」、「格物」之間的關係。

  黃修易錄—生之謂性:當惡念、欲念去除,良知本體自然顯現。這樣的本體顯現不須刻意為之,是自然而現的,心不覺有負擔(心纍)的。

  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緻良知」應該是活活潑潑物我兩忘、內外無別。

  此篇最後,陽明對四句教有詳細的原文論說。

  最後,再次推薦此書給喜歡陽明學問,且欲接觸但不明其理的初學之人。

蘇子媖/國立清華大學 住宿書院導師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