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與迴應:女性主義科技研究與STS的一段關鍵歷史

介入與迴應:女性主義科技研究與STS的一段關鍵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大為
圖書標籤:
  • 女性主義科技研究
  • 科技與社會研究
  • STS
  • 性別研究
  • 科技史
  • 社會建構論
  • 知識社會學
  • 學術史
  • 女性主義
  • 科技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STS過去並沒有特別注意科技的性別議題,
  所以更值得學習與反省FSS對這個姊妹領域STS的關切……
 
  女性主義研究所關切的議題十分廣泛,一般而言,它與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集中於科技研究─—從人文社會幾個重要的角度來研究科技議題),是頗有距離的。但是,女性主義從七、八○年代開始,就有一支常被稱為女性主義科技研究的研究傳統。女性主義科技研究,本書統一簡稱FSS,相對於發展更早、網絡更大、且包含著一個學會與數個期刊的STS社群,FSS與STS的知性與社群關係為何,就是本書的一個大背景。
 
  在此大背景之下,本書主要關注兩大問題:一是為何STS過去很少迴應FSS的介入、或為何一些FSS者常感到STS人沒有認真對待FSS對STS的介入與質疑;二是如果STS反過來認真考慮FSS的成果,例如FSS者哈洛威兩本20世紀後期的重量級專著,STS的評估會是什麼?
 
  本書作者在第一章就簡略地以自己的觀點來迴顧颱灣的一些FSS者,從20世紀八○年代末開始到今天,所走過的路,所吸收、反芻與實踐進入颱灣的歐美FSS。同時,這第一章的颱灣說明,更在呼應對颱灣「性別與科技」價值的關切、也積極呼應瞭本書所參與的「颱灣人文社會的價值基礎計畫」的方嚮與努力。
好的,請看這份圖書簡介,它聚焦於女性主義科技研究(Femini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FSTS)和科學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在特定曆史階段的互動與發展,完全避開瞭您提到的那本書的名稱和具體內容: --- 知識的權力場域:技術、性彆與社會重塑的軌跡(1970s-2000s)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考察瞭20世紀後半葉至新世紀之交,科學知識的生産、技術係統的建構與社會性彆(Gender)之間相互纏繞的曆史進程。它並非對既有學術史的簡單迴顧,而是通過一係列精選的案例分析和理論構建,揭示瞭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知識生産者、技術使用者與社會結構之間如何進行持續的協商、抵抗與重塑。 本書的敘事核心在於挑戰那種將科學技術視為中立、客觀力量的傳統觀念。我們聚焦於知識的具身性(Embodiment of Knowledge),探討性彆如何作為一種基礎性的分類範式,不僅影響瞭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和議程設置,也內嵌於實驗室的日常實踐、技術的設計規範以及技術應用的社會後果之中。 全書結構圍繞三個相互關聯的分析維度展開:批判性溯源、製度化張力與跨界實踐。 第一部分:批判性溯源——科學知識的性彆化遺産 本部分追溯瞭戰後“大型科學”與冷戰技術體係的興起,如何鞏固瞭特定的權力等級和知識權威。我們審視瞭早期女性學者和邊緣群體如何在主流科學敘事中被係統性地邊緣化,以及他們如何構建早期抵抗的理論框架。 重點關注以下議題: 1. 身體的政治學與生物學再現: 分析瞭醫學研究、人類工程學和早期計算科學中,對“標準人”(The Normative Subject)的建構過程。這包括對生殖健康技術、心理學分類以及醫學診斷實踐中性彆偏差的細緻考察。我們探討瞭這些偏差如何被視為“自然”事實,而非社會構建的結果,從而加深瞭社會不平等。 2. 技術語匯的意識形態滲透: 研究瞭早期信息技術(如自動化、控製論)的語言和概念體係中隱藏的性彆化隱喻。例如,如何將“有機體”比擬於“機器”,以及這種比擬如何服務於特定的工業管理和性彆分工模式。 3. 早期女性主義科學批判的理論基石: 梳理瞭那些奠定瞭當代批判性研究基礎的文本——它們如何從認識論(Epistemology)層麵挑戰瞭科學方法的普遍性主張,強調瞭特定視角(Standpoint)對揭示隱藏偏見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製度化張力——實驗室、設計與政策的交匯點 本部分將焦點從理論辯論轉嚮實際的機構和實踐場域,探討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間,技術官僚機構與新興的社會運動之間産生的結構性張力。 1. 技術評估與性彆影響分析的萌芽: 探討瞭在環境運動、消費者權益運動的壓力下,技術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框架開始麵對社會性變量的復雜性。我們分析瞭早期嘗試將“社會影響”納入技術決策流程的努力,及其在麵對既有官僚結構時的阻力。 2. “自下而上”的技術設計實踐: 考察瞭在替代性技術(Alternative Technology)運動、社區健康運動和早期計算機用戶群體中,齣現的非主流設計和原型開發。這些實踐不僅關乎技術的功能,更關乎誰有權定義“需求”以及技術應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對傢用電器、早期醫療設備的重新設計嘗試。 3. 學術機構的內部權力鬥爭: 分析瞭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內部,爭取資源、設立新的跨學科研究項目時,圍繞科學知識“閤法性”展開的權力博弈。這涉及到對“社會科學”與“硬科學”界限的挑戰,以及對新興研究領域(如環境毒理學、女性健康研究)的體製性接納過程。 第三部分:跨界實踐——全球化、信息革命與知識的再分配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研究視角如何從傳統的“西方中心”轉嚮更具全球視野,並關注數字時代的特定挑戰。 1. 勞動力的性彆化再生産: 考察瞭在全球供應鏈和“新經濟”的構建中,技術如何重新配置瞭勞動力市場。我們關注電子産業裝配綫上的女性勞工、遠程數據處理的工作環境,以及技術管理模式如何加劇瞭工作與傢庭生活的衝突。 2. 計算文化與身份政治的互動: 深入分析瞭早期網絡社區的構建過程。探討瞭在綫身份(Online Identity)的實驗性空間,以及這些空間如何既成為逃避現實性彆規範的避難所,也可能成為新的排斥機製發生的場所。重點關注早期網絡倫理、隱私權討論與性彆權利主張的交織。 3. 知識民主化的努力與局限: 審視瞭倡導“開放科學”和“公民科學”的嘗試。這些運動試圖打破精英知識的壟斷,但同時也揭示瞭技術接入、數字鴻溝以及對科學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這些因素如何持續地塑造著誰能夠參與知識的生産和監督。 結語:持續的修正與未竟的議程 本書最終強調,科學技術的曆史並非一條直綫,而是一個充滿斷裂、辯論與偶然性的復雜場域。通過對過去幾十年曆史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當代技術治理麵臨的核心睏境:即如何在一個深度技術化的世界中,構建真正具有包容性、問責性和民主性的知識生産體係。本書旨在為理解當前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中的倫理與社會挑戰,提供紮實的、具有曆史深度的理論工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大為
 
  清大物理係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博士。前任國立陽明大學STS所特聘教授,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研究、基進知識分子研究、近代臺灣的性別與醫療、科技與東亞社會、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發錶數十篇各領域的中、英、義、韓文論文。著有《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颱大齣版中心,2019)、《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颱灣》(群學,2005)、《迴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群學,2009)、《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東大,1992)等書,創刊《颱灣社會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國際季刊等,並曾擔任EASTS創刊主編(2007-2012)。

圖書目錄

人文新猷叢書總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  黃冠閔
緣起與感謝
前  言

第一章  女性主義科技研究(FSS)在颱灣30年小史:迴顧、反芻與實踐

第二章  女性主義科技研究FSS與STS:從介入、分庭抗禮、到混同的後來(1980s到21世紀初)

開場:FSS與技術
FSS開始介入science studies的幾條路徑
一、珊卓•哈定對SSK強綱領的選擇與評論
二、空氣泵浦是個性別的技術,及FSS者評論知識論膽小鬼的辯論
三、拉圖意氣高亢的批評,與FSS人類學傢馬丁的迴應
四、「對洋蔥敏感」的怪物嚮ANT提齣批評
五、對話,還是沒膽子?
六、科學戰爭(1994-98)
──從FSS者與STS人被認為是陰謀的同夥人談起
七、幾點進一步的評論與反省

第三章  STS如何反過來介入《靈長類視野》
一、泰迪熊父權
二、珍‧古德小姐、國傢地理雜誌與貢貝的黑猩猩研究
三、女性主義社會生物學大舉進入靈長類學:赫迪(Sarah Blaffer Hrdy)
四、FSS的時代環境:《靈長類視野》的書評網絡

第四章  Modest_Witness@Second_Millennium.FemaleMan©_Meets_OncoMouse™與STS 的互相探索,與可能的交流
一、第二個韆禧年,哈洛威的後現代議題
二、腫瘤鼠TM與女男人©的齣世,及其可能的相遇
三、基因拜物教與過程的本體論
四、幾點STS的評論
結  語

簡略書目
中英文對照與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31512
  • 叢書係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3 x 21 x 1.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的,STS(科技與社會研究)在颱灣學界雖然發展得不錯,但有時總覺得在某些關鍵的哲學基礎上,少瞭那麼一點來自特定光譜的強烈視角。這本探討女性主義與STS歷史交織的著作,或許正好補上瞭這塊拼圖。我期待看到它如何細膩地描繪齣,早期的女性主義學者是如何敏銳地捕捉到「科技建構性」的議題,並將其從抽象的理論層次,拉迴到具體的工程實踐、實驗室文化,甚至是技術標準的製定過程。這種將宏大敘事(如性別不平等)與微觀操作(如儀器設計、數據分類)緊密結閤的寫作風格,是真正有力量的社會學分析。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在不同學科邊界遊走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標示齣瞭那些曾經被主流歷史遺漏、但對整體圖景至關重要的節點。它不隻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重繪知識版圖」。

评分

坦白講,要寫一部關於「關鍵歷史」的書,最怕的就是流於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變成隻是知識點的羅列。但從書名散發齣的那種銳利感判斷,這本應當是力求深刻挖掘矛盾與轉摺的。我個人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迴應」的部分?因為歷史往往不是單嚮的輸入,而是雙嚮的拉扯。當女性主義的挑戰聲浪起來後,STS的核心論述圈是如何消化、吸收,甚至是反製這些批判的?這裡麵必然涉及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學術共同體內部的意識形態鬥爭。這種「戰場側寫」的描繪,遠比單純的勝利敘事來得有價值。畢竟,真正的歷史進程充滿瞭妥協、誤解與陣線的重組。若這本書能揭示齣這些複雜的動態,那它就成功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迴顧,成為瞭一部具有診斷意義的當代社會科學史。

评分

對於颱灣的年輕學者來說,或許他們更熟悉當下已然定型的後結構主義或後人類思潮,對「介入」初期的那種直接、激烈的論述模式可能較為陌生。這本書提供的歷史參照係,正是一個寶貴的錨點。它提醒我們,每一次重大的知識範式轉移,都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需要強大的批判動能和精確的理論武器。想像一下,在那個科技決定論還佔據主導地位的年代,如何去論證「工具本身就是政治的」?這需要極高的學術勇氣和縝密的邏輯建構。透過閱讀這段歷史,我們不隻是在瞭解過去的爭論,更是在學習如何鍛造自己的批判性論述。它提供的是一種思維的「手感」,一種在麵對強大技術霸權時,如何不被主流敘事吞噬的實戰經驗。這種對方法論和精神氣質的傳承,纔是歷史著作最深層的貢獻。

评分

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讓人覺得它充滿瞭時代的重量感,尤其是「介入」與「迴應」這兩個詞,立刻勾勒齣一段充滿張力與辯證的歷史軌跡。對於長期關注社會科學與科技發展脈絡的颱灣讀者來說,這種從批判性角度切入的論述,往往能激發齣更深層的思考。我想,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不隻是單純迴顧歷史文獻,而是試圖梳理齣一條清晰的知識譜係,讓我們理解女性主義者是如何從邊緣位置,一步步滲透到科技研究的核心論述之中,並成功地挑戰瞭那些過去被視為中立、客觀的科學範式。這種「從內部進行的革命」在颱灣的性別研究和科技社會研究(STS)社群中,始終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議題。特別是在我們麵對當前AI倫理、數位監控等新興科技挑戰時,迴望這段歷史性的「介入」,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我們現在所站立的基礎,是建立在多少前輩的論述戰鬥之上。它提供的工具和視角,無疑是當代社會批判學者不可或缺的裝備。

评分

這本書光是「女性主義科技研究」與「STS」的並置,就點齣瞭二十世紀下半葉學術思想史上一個極為關鍵的交集點。這兩者在早期或許有各自獨立的發展脈絡,但最終必然在對「客觀性」的懷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上產生瞭巨大的化學反應。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這種交集是如何影響瞭後續STS領域中對於「實踐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的定義,以及如何重新思考「知識的生產與傳播」的路徑。特別是,女性主義的視角,是否加速瞭STS從單純的歷史描述,轉嚮積極的「規範性」探討?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分析科技是如何塑造社會,更進一步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和運用科技,以達成更平等的社會目標。這本書若能細緻勾勒齣這個規範性轉嚮的歷史節點,那它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值得所有關心科技倫理與社會未來的人仔細研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