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係統:理論與設計實務 

資料庫係統:理論與設計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餘顯強 
圖書標籤:
  • 數據庫係統
  • 數據庫理論
  • 數據庫設計
  • 數據庫實踐
  • 關係數據庫
  • SQL
  • 數據建模
  • 事務處理
  • 索引優化
  • 數據庫管理係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 兼具「知道」與「做到」資料庫係統的技能
  本書涵蓋資料庫係統的理論、SQL語法、設計與應用開發四個部分,藉由快速的學習方式,建立係統實務的能力,而延伸學習資料庫係統管理的方法與技巧。

  ● 堆疊「單一」到「全麵」資料庫係統的知識
  本書內容由淺入深,兼顧理論、設計與實務一條龍的學習路徑。透過按部就班的過程,不僅提供讀者輕鬆駕馭資料庫係統所需的理論基礎,進而能夠掌握資料庫係統實務上完整必備的技能。

本書特色

  1. 以大型校務係統資料庫School為主要範例貫穿全書,利用生活情境中的相關案例演繹資料庫理論,反映資料庫設計實務。

  2. 在設計實務中,除瞭建構健全的資料庫係統,更結閤XML、資料安全管理、網站資料庫應用程式開發等議題,讓資料庫開發的應用更廣泛。

  3. 本書以微軟於2022年6月開放預覽之SQL Server 2022實作資料庫。
跨越藩籬:當代軟體工程的挑戰與創新 導論:軟體工程的再定義 在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軟體已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驅動社會、經濟與生活的核心動力。然而,隨著應用規模的指數級增長、對即時響應的嚴苛要求,以及日益複雜的係統架構,傳統的軟體開發與維護範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瓶頸。本書《跨越藩籬:當代軟體工程的挑戰與創新》旨在深入剖析當前軟體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核心問題,並探討一係列前沿的、實用性的解決方案,引導工程師和架構師超越既有的認知框架。 本書聚焦於高階係統設計、分散式架構的韌性構建、軟體工程中的人工智慧應用,以及極端條件下的軟體可靠性,這些都是當前工業界急需解決的關鍵領域,它們的複雜性遠超傳統的單體應用或標準資料庫管理係統的範疇。 --- 第一部:現代架構的複雜性與韌性設計 本部分將著重探討微服務化、雲原生部署所帶來的架構複雜性,以及如何從根本上提升係統的彈性和健壯性。 第一章:從單體到異質性分散式係統的遷移挑戰 隨著業務的快速迭代,組織不斷將龐大的單體應用拆解為數以百計的微服務。這一章節將詳細分析這種轉變帶來的非功能性需求挑戰:服務間通訊的序列化/反序列化開銷、分散式事務的邊界劃定、以及服務發現機製的動態管理。我們將探討基於Service Mesh技術如何有效地處理流量治理、熔斷降級和安全策略的統一實施,而不將這些複雜性直接耦閤到業務邏輯中。 第二章:狀態管理在極端分散環境下的睏境 在現代雲端架構中,保持資料一緻性與低延遲讀取是兩難的選擇。本章深入探討基於事件溯源(Event Sourcing)的狀態建模,而非僅僅依賴傳統的ACID保證。我們將比較不同一緻性模型(如CP、AP、以及最終一緻性)在特定業務場景下的適用性,並分析強一緻性分散式鎖、分佈式交易協調器(如Saga模式)的優缺點,特別是在需要處理跨多個獨立服務狀態變更的場景中。 第三章:係統的韌性與故障注入工程 韌性(Resilience)已成為衡量現代軟體係統的首要指標。本章闡述如何將「故障」視為常態而非例外。重點內容包括: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流程,如何設計齣能夠自動從非預期故障中恢復的架構模式(如冪等性設計、異地多活部署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時間旅行調試(Time-Travel Debugging)技術來復現和診斷難以重現的瞬時故障。 --- 第二部:軟體工程中的人工智慧與自動化 人工智慧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軟體開發的生命週期,從需求分析到後續運維,本書將探討AI在提升工程效率與軟體品質方麵的實際應用。 第四章:AI輔助的程式碼生成與品質保證 本章關注大型語言模型(LLMs)在軟體開發中的直接應用。我們不僅討論如何利用AI工具進行輔助編碼和文檔生成,更深入探討基於模型預測的程式碼缺陷分析。這包括如何訓練專門針對特定語言或框架的程式碼模型,以在編譯前就預測齣潛在的邏輯錯誤、安全漏洞,以及性能瓶頸,從而將傳統的單元測試前置化。 第五章:智慧化的監控、告警與自我修復係統 傳統的基於閾值的監控已無法有效應對複雜係統中的微妙異常。本章介紹基於機器學習的異常檢測(Anomaly Detection),如何分析海量的日誌、指標和追蹤數據,建立係統的正常行為基線,並提前識別齣潛在的服務降級趨勢。更關鍵的是,我們將討論如何設計基於決策樹的自動化修復流程(Self-Healing Pipelines),讓係統在確認風險等級後,能夠在人工介入前自主執行迴滾、擴容或資源隔離等操作。 第六章:數據驅動的需求演進與模型漂移管理 當係統核心決策依賴於機器學習模型時,軟體工程師必須管理模型的生命週期。本章探討DevOps框架如何延伸到MLOps:如何設計資料管道來持續監控模型的輸入數據分佈,並在檢測到「模型漂移」(Model Drift)時,自動觸發模型的再訓練與安全部署流程,確保軟體的業務邏輯與現實世界的數據變化保持同步。 --- 第三部:極端條件下的可靠性與效能極限 本部分深入探討在資源受限、極端負載或對延遲要求近乎零的環境下,如何設計齣極緻優化的軟體解決方案。 第七章:高效能網路協議與零拷貝(Zero-Copy)的實踐 在網路密集型應用中,操作係統層麵的資料拷貝開銷是性能殺手。本章將詳細解析現代網路I/O模型(如epoll, io_uring)的底層機製,並聚焦於零拷貝技術在網路傳輸和記憶體映射中的應用。我們將展示如何利用這些底層優化,在處理高吞吐量、低延遲的串流數據或RPC請求時,最大限度地減少CPU乾擾,提升資源利用率。 第八章:記憶體管理與併發控製的深度優化 對於追求極緻速度的係統(如高頻交易係統、即時遊戲伺服器),垃圾迴收(GC)的停頓時間是不可接受的。本章將分析不同執行時期的記憶體分配策略,探討無鎖資料結構(Lock-Free Data Structures)的設計原則,以及如何利用專用記憶體池(Memory Pools)和區域性記憶體管理來避免作業係統級別的上下文切換和記憶體碎片化,從而實現可預測的響應時間。 第九章:邊緣計算與低功耗環境下的軟體部署 隨著物聯網(IoT)和5G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計算任務被推嚮網路邊緣。本章討論輕量級容器化技術(如WebAssembly/Wasm)在資源極度受限設備上的優勢,以及如何設計具備離線優先(Offline-First)能力的軟體架構。重點在於如何優化韌體級別的軟體部署與安全更新機製,確保在網路不穩定的情況下,核心業務邏輯仍能穩定運行並在連線恢復後安全同步狀態。 --- 結論:持續演化的軟體哲學 《跨越藩籬:當代軟體工程的挑戰與創新》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跨學科、麵嚮未來的視角。它要求軟體工程師不僅要精通編程語言和框架,更要理解底層作業係統、分散式數學理論,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本書強調,在複雜度不斷攀升的環境中,唯有透過係統性的韌性設計和積極擁抱自動化創新,纔能真正跨越當代軟體工程麵臨的巨大藩籬。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章 資料庫係統概論
1-1 簡介
1-2 係統基本功能
1-3 資料結構
1-4 資料綱要
第2章 資料庫係統模型
2-1 係統結構的演進
2-2 係統環境的演進
2-3 資料庫係統架構模型
第3章 係統結構
3-1 資料庫模型的資料結構
3-2 關聯式資料庫係統結構
3-3 鍵值類型
3-4 資料庫係統產品與廠商簡介
第4章 關聯式代數
4-1 選擇運算
4-2 投射運算
4-3 更名
4-4 交集
4-5 聯集
4-6 差集
4-7 笛卡爾乘積
4-8 閤併
4-9 除法
4-10 指定
第5章 結構化查詢語言概述
5-1 結構化查詢語言
5-2 SQL指令集
5-3 資料類型
5-4 運算子
第6章 資料查詢
6-1 學習路徑說明
6-2 基本查詢
第7章 進階查詢
7-1 聚閤查詢
7-2 巢狀查詢
7-3 分組與條件
7-4 綱要查詢
7-5 單元練習
第8章 查詢輸齣格式
8-1 輸齣XML格式
8-2 輸齣JSON格式
第9章 SQL函數
9-1 函數
9-2 日期時間函數
9-3 字串函數
9-4 係統函數
第10章 資料處理語言
10-1 修改資料錄
10-2 新增資料錄
10-3 刪除資料錄
10-4 使用SSMS異動資料錄
第11章 資料定義語言
11-1 資料庫
11-2 資料錶
11-3 視界
11-4 索引
11-5 預儲程序
11-6 觸發
第12章 資料控製語言
12-1 資料授權
12-2 交易管理
第13章 Transact-SQL
13-1 基本概念
13-2 例外處理
13-3 控製流程
第14章 資料庫與XML
14-1 XML資料錶建立
14-2 XPath
14-3 xml資料類型的方法
14-4 XQuery查詢語言
14-5 XML 資料維護
第15章 資料安全管理
15-1 安全機製
15-2 伺服器安全的管理
15-3 登入帳號管理
15-4 加密簡介
15-5 使用者密碼管理
15-6 透明資料庫加密
15-7 資料隱碼
第16章 資料庫設計
16-1 設計程序
16-2 正規化法
16-3 圖示法
第17章 程式連結資料庫應用
17-1 資料庫連結驅動程式
17-2 JDBC套件
17-3 資料庫連線程式實作
17-4 實作練習
第18章 網站資料庫應用程式開發
18-1 連線池
18-2 實作練習
18-3 資料檢索功能程式撰寫
第19章 備份與還原
19-1 概述
19-2 資料庫的備份裝置
19-3 使用SSMS備份資料庫
19-4 使用SQL敘述備份資料庫
19-5 還原資料庫
附錄A SQL Server 2022安裝與設定
附錄B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SSMS)簡介
附錄C 練習資料庫建置
附錄D JavaBeans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83275
  • 叢書係列:大專資訊
  • 規格:平裝 / 866頁 / 19 x 26 x 4.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啊,從書名看起來就很有份量,「資料庫係統:理論與設計實務」,光是看到這幾個字,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輕鬆翻閱的休閒讀物,絕對是大學資工係學生期末週的救星,或是準備考取相關證照的戰友。我記得我以前念書的時候,光是要搞懂正規化(Normalization)那幾個步驟就夠頭痛瞭,什麼第一正規形、第二正規形,搞得我頭髮都快掉光,更別提後來什麼BCNF、4NF的,簡直是抽象藝術。這本厚厚的磚頭書,想必對這些核心概念一定有著紮實的闡述,從最底層的資料模型(像是關聯式代數、集閤論的基礎)開始,一步一步建立起我們對資料庫的認知框架。我特別期待它在「實務」這塊能下多少功夫,畢竟理論講得天花亂墜,如果跟實際的SQL語法、效能調校脫節,那對工程師來說幫助有限。希望它不隻是教你怎麼設計齣「正確」的資料庫,還能教我們怎麼設計齣「高效能」的係統,尤其是在處理大量交易(Transaction)時, ACID 特性的實際應用與取捨,那纔是真功夫。光是想像要啃完這本書,就覺得我的硬碟空間要被這些知識塞滿瞭。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一看就知道內容絕對是包山包海,但品質往往跟厚度成正比,尤其在颱灣的學術界,能齣成這樣規模的教材,通常代錶編者在該領域浸淫許久,對知識的結構化有獨到的見解。我對「設計實務」這個詞特別有感覺。因為光會寫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condition` 是不夠的,真正的設計是在一開始就要把未來的擴展性、維護性考慮進去。這就牽涉到資料庫的實體模型轉換、索引的建立策略,以及更進一步的資料庫正規化以外的優化手段,像是反正規化(Denormalization)的時機點。很多初階的教學隻會說「正規化是對的」,但實務上為瞭讀取效能,有時候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我很想知道,作者是以什麼樣的哲學來指導讀者在「完美理論」和「業務需求」之間找到那個甜蜜點?這種權衡的藝術,纔是衡量一個資料庫架構師功力的標準。

评分

坦白講,對於我們這些在業界摸爬滾打過的人來說,讀教科書有時候會覺得有點「空中樓閣」。但如果這本《資料庫係統:理論與設計實務》真的能做到「實務」兩個字,那它對我們來說的價值就不隻是複習基礎,而是提供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設計決策的機會。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處理時間序列資料(Time-Series Data)時,傳統的關聯式設計往往會顯得笨重。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有針對特定應用場景的深度解析,例如金融交易日誌、物聯網數據採集等,這些場景下的資料庫選型和架構考量是什麼?是不是應該採用欄式儲存(Columnar Storage)?或者乾脆換成圖資料庫(Graph DB)?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評估模型,讓讀者在麵臨「該用哪個 DB」這個世紀難題時,能有係統地進行決策,那就絕對是物超所值。我期望它能成為一本可以隨手翻閱、查找特定設計模式的參考手冊,而不是隻有在準備考試時纔拿齣來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翻譯品質(如果適用)往往是決定閱讀體驗的關鍵。如果內容再好,排版雜亂、術語翻譯不一緻,光是閱讀的挫摺感就足以讓人想把它束之高閣。我對颱灣本土教材的期許是,它能夠在用詞上更貼近我們工程師圈的習慣用語,而不是生硬地從英文直譯過來,導緻溝通上的障礙。例如,「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s」的翻譯,大傢習慣講隔離級別,書中如果能用大傢熟悉的術語,並輔以足夠清晰的圖錶來說明每個級別下的資料可見性變化,那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升。特別是關於資料庫的並行控製(Concurrency Control)部分,鎖定機製(Locking)和多版本並行控製(MVCC)的底層邏輯,如果能配上流程圖或狀態轉換圖解,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文字難以取代的。總之,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一堆理論的堆疊,而是一套經過精心設計、能引導讀者順暢掌握複雜概念的學習工具。

评分

說真的,現在業界用的東西跑得飛快,從傳統的關聯式資料庫(RDBMS)到近年來火紅的 NoSQL,選擇多到讓人眼花撩亂。這本教材如果能跟上時代,不隻停留在 Oracle 或 SQL Server 那套經典框架裡,那就太棒瞭。我最關心的點在於,它對於分散式係統(Distributed Systems)的討論深度如何?畢竟現在大傢都在談雲端原生、微服務架構,資料庫的挑戰不再是單機的穩定性,而是網路延遲、資料一緻性在不同節點間的權衡。特別是 CAP 理論的取捨,到底是犧牲一緻性換取可用性,還是反之?書裡有沒有用最新的案例,比如像是 DynamoDB、Cassandra 這種最終一緻性的模型,來對照傳統的二階段提交(Two-Phase Commit)呢?如果隻是停留在舊教科書的範疇,那對剛踏入職場的年輕工程師來說,可能還是得額外花時間上網找 Stack Overflow 求解。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知道在麵對海量資料洪流時,哪些古老的原理依然適用,哪些新技術是我們必須掌握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