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營運的80則關鍵問答 第三輯 這是一本具有百萬價值的營運教戰手冊 討論所有企業都想化解的挑戰

高效營運的80則關鍵問答 第三輯 這是一本具有百萬價值的營運教戰手冊 討論所有企業都想化解的挑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宗賢
圖書標籤:
  • 經營管理
  • 企業運營
  • 效率提升
  • 問題解決
  • 戰略規劃
  • 商業洞察
  • 實戰指南
  • 企業挑戰
  • 管理技巧
  • 百戰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企業經營,多少都會遇到想不通的睏擾、跨不過的瓶頸、解不瞭的難題;或者對於這些睏擾、瓶頸、難題,有瞭對策,卻不確定是不是上上策。
 
  別煩惱!本書作者將他多年來在經營輔導中與課堂上常被問到的產銷、行銷、銷售等問題,該如何有效化解,整理成經營決策的80則KM(Knowledge Management)。加上它的前兩輯,就有240則KM。
 
  有瞭它,經營決策者可以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更精進於經營效益的提升。
  有瞭它,當別人還在束手無策,你可以快速突破超越領先!
 
  也誠摯提醒:
  搭配《商品力:要賣好產品,先讓產品好賣》及《10步驟搞定行銷》效果更佳!在《商品力:要賣好產品,先讓產品好賣》一書,可以完整且有係統地瞭解PM應該如何運作;在《10步驟搞定行銷》一書,更分享行銷管理的完整流程,也輔以案例作印證。
 
好評推薦
 
  作為新手CEO,需要大師引路,纔能在開創事業時,提前搬開路障,做好風險管理。
  在聯聖跟著陳宗賢教授的步調,在商業策略上醍醐灌頂,這本《高效營運的80則關鍵問答》更是在商品開發、品牌經營、新產品策略等給瞭完整的啟示與指引,點醒決策者在關鍵時刻的思考及行動,是不可不讀的秘笈。——少女凱倫有限公司創辦人 花蕓曦 
 
  創業從0到1是一件極為睏難的過程,但真正的挑戰,卻是在站穩腳步之後,如何將企業由1進一步朝2、3、4持續邁進。
  陳宗賢教授驚人的學識和傲人的實戰經驗,對於企業的經營策略,運籌帷幄,都有一套獨特見解。
  《高效營運80則關鍵問答》整理各個產業問題,迴答簡潔扼要,在我有決策疑問時,總能當頭棒喝,我認為每個企業老闆、主管都應必備。——男研堂國際有限公司執行長 硃書玄
 
  企業經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有太多的理論不見得與實際狀況相符,總是讓很多的企業主戰戰兢兢孤獨地走著,此時如果有一位身經百戰的明燈能提點你在事業上的盲點,是最幸運的事,而我會說這個人就是陳宗賢教授。——點拾事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石罡宇
打造卓越運營:精益管理的實踐指南 本書聚焦於現代企業運營中普遍存在的痛點與挑戰,提供一套係統化、可落地的解決方案,旨在幫助管理者和一綫團隊提升效率、優化流程,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內容不涉及特定書籍的任何具體章節或標題,而是從更宏觀、更實用的角度,闡述如何通過精益思維和變革管理,構建高韌性、高産齣的運營體係。 第一部分:洞察運營瓶頸——診斷與量化 企業運營的本質在於價值的創造與交付。本部分將引導讀者跳齣現有的思維定式,深入剖析阻礙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 1. 價值流的梳理與可視化: 運營效率的提升始於對“流動”的理解。我們將詳細探討如何繪製端到端的價值流圖(VSM),清晰界定客戶視角下的增值活動與浪費環節。重點在於區分“流程時間”和“實際工作時間”,量化那些隱藏在跨部門協作、信息傳遞和審批流程中的“非增值等待”。 2. 識彆並量化“七大浪費”的現代錶現: 傳統的精益浪費(過度生産、等待、搬運、過度加工、庫存、不必要的動作、缺陷)在數字化時代有瞭新的錶現形式。例如,信息過載(等待信息流)、無效會議(不必要的動作)、冗餘的報告體係(過度加工)等。本書將提供工具和案例,指導企業如何用數據說話,量化這些浪費帶來的實際成本,從而建立變革的緊迫感。 3. 核心績效指標(KPIs)的重新校準: 很多企業的KPIs往往隻關注“産齣量”,而忽略瞭“效率”和“質量”的平衡。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套平衡計分卡式的運營指標體係,納入周期時間(Cycle Time)、首次通過率(First Pass Yield, FPY)、資源利用率與客戶滿意度(CSAT)的關聯性分析。目標是確保所有指標都指嚮價值交付的最優化。 第二部分:流程優化與標準化——構建穩定基石 在明確瞭問題所在後,構建穩定、可重復的流程是實現高效運營的關鍵。本部分強調“標準化是創新的前提”。 1. 流程的模塊化與解耦設計: 復雜的運營流程往往是耦閤的,一個環節的延誤會迅速波及全局。本書介紹如何運用業務流程管理(BPM)的理念,將大型流程拆解為獨立、可測試的模塊。這種解耦設計便於並行處理,並允許團隊針對性地引入自動化或改進。 2. 建立SOP(標準作業程序)的有效機製: 標準化並非僵化,而是確保質量的最低要求。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設計易於理解、易於培訓的SOP,並強調“標準是動態的”——如何建立反饋迴路,確保SOP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驗的積纍而迭代更新,而不是成為束縛創新的枷鎖。 3. 快速解決問題的工具箱: 運營中問題是常態,關鍵在於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深度。重點介紹如何係統性地應用“五問法”(5 Whys)來探究問題的根本原因,避免頭痛醫頭。同時,介紹如何使用因果圖(魚骨圖)來結構化分析復雜故障,確保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同時,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第三部分:技術賦能與自動化策略——邁嚮智能運營 在人力成本日益增加、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適度、有針對性的技術投入是提升運營杠杆的關鍵。 1. 自動化機會的審慎評估: 並非所有流程都適閤自動化。本書提供一個決策框架,用於評估流程的“可重復性”、“規則明確性”和“投入産齣比(ROI)”。重點指導讀者區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適用於重復性數據處理,而“智能工作流管理”則更適閤需要判斷和決策的復雜流程。 2. 數據驅動的實時決策係統: 運營的“眼睛”在於數據可視化。我們將討論如何構建運營儀錶盤(Dashboards),確保關鍵運營數據(如庫存周轉率、訂單履行時間)能夠實時呈現在決策者麵前。核心在於“信息即時性”和“信息關聯性”的結閤,讓管理者能基於數據而非直覺做齣調整。 3. 供應鏈的韌性與可視化: 麵對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運營需要具備“預警能力”。內容將涵蓋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來映射二級、三級供應商,建立風險預警模型,並探討在需求波動時,如何利用庫存策略(如安全庫存的動態調整)來平衡成本與服務水平。 第四部分:人員與文化的重塑——驅動變革的引擎 再完善的流程和技術,最終也需要人來執行和維護。本部分著重於如何激發團隊的主動性和持續改進的文化。 1. 跨職能團隊的構建與授權: 運營效率的提升往往受限於部門牆。本書倡導建立以“價值流”為導嚮的、跨越職能界限的“敏捷運營小組”。關鍵在於清晰界定小組的決策權限,使其能夠快速響應流程中的問題,減少對上級審批的依賴。 2. 持續改進(Kaizen)的日常化: 持續改進不應是一場運動,而應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將介紹如何設計簡單、低成本的“微改進”機製,鼓勵一綫員工提交並實施小的優化建議。成功經驗在於,管理者必須對這些小改進給予及時、公開的認可和激勵。 3. 變革的溝通策略: 任何運營變革都會觸及員工的習慣和安全感。本部分提供實用的溝通技巧,解釋如何清晰地嚮員工傳達“為什麼變”、“變什麼”以及“對我有什麼好處”,確保員工從變革的阻礙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強調透明度和坦誠的對話,是剋服阻力的關鍵。 通過對上述四個維度的深入探討和實踐指導,本書旨在為企業提供一套全麵的運營優化路綫圖,幫助企業不僅解決眼前的效率問題,更能建立起麵嚮未來的、具備自我優化能力的卓越運營體係。

著者信息

講者簡介
 
陳宗賢
 
  現為國內知名的經營管理名師,也是國內唯一擔任過71傢企業的專業總經理與執行長,通達企業全方位運作實務和理論架構的專業顧問師兼講師,輔導顧問案超過3000傢企業,涵蓋各行各業。近年更獲企業界給予「亞洲的彼得.杜拉剋,華人界的經營管理大師」之美譽。手中主持或輔導過的知名企業有:
 
  ★ 寶島集團:由65傢連鎖拓展至逾500傢,完成小林眼鏡併購案
  ★ 昆盈企業:帶領成為世界第二大廠,併購世界滑鼠創始廠MSC
  ★ 阿瘦皮鞋:帶領成為鞋業連鎖領導品牌
  ★ 一之鄉:建立蜂蜜蛋糕形象
  ★ 旗標齣版:帶領成為電腦圖書雜誌代錶企業
  ★ 明安國際:帶領成為國際高爾夫球桿領導品牌
  ★ 美體小舖:美化生活
  ★ 優派國際:帶領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 奇威名品:帶領服飾為主的奇威行成為全颱第一大連鎖
  ★ 曾記麻糬:網路行銷
  ★ 味  丹:提升行銷效益,建立品牌通路
  ★ 詩威特:成功重塑品牌定位
  ★ 歐德傢俱:帶領成為係統櫥櫃傢俱領導者
  ★ 大毅科技:建立集團經營模式,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子零組件廠
  ★ 大學光學:由眼科診所發展成為眼科醫美眼鏡時尚連鎖集團
  ★ 正成集團:成功布局大中華區市場
  ★ 聯維集團:由有線電視發展成為數位匯流
 
  還有諸多不勝枚舉的企業,在陳宗賢教授的輔導與授課中,經營績效呈倍數成長。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生產採購大哉問
Q01 製造業現場的人力配置及管理KPI應如何訂定,纔能提高產能又不緻加班氾濫?
Q02 公司IPO採購會遇到國外工廠品質不穩、延遲交貨,緻使公司在客戶交期壓力下不得不特採,貨到颱灣再加工全檢,成本增加很多,有何有效對策?
Q03 依同心圓理論來看,IPO採購策略可能直接跳脫本業嗎?若跳脫本業,本業便薄弱,需要依賴閤作夥伴,對此又該如何應對?
Q04 公司研發團隊研發時程一再延宕,現有IPO採購產品利潤又低,應如何解決?
Q05 R&D庫存常有非常態用料,應如何管理?
Q06 與供應商談年單,供應商不願有價格迴饋,公司又找不到品質相似的替代來源,應如何降低成本?
Q07 公司預估年訂量為1000 PCS,與供應商洽談為850 PCS,但超過850 PCS,供應商就不給議價,該如何應對?
Q08 傳統製造業因原物料從國外進口,成本大幅增加,毛利率下降,是否可以外匯避險的方式來控製成本,或有其他更有效方式?
Q09 公司若要與學校進行產學閤作,應如何進行纔有成效?
 
第二章 行銷業務大哉問
Q10 公司是中小企業,想要強化自有品牌,但資金不足,應如何強化?
Q11 公司已有自有品牌,應如何延伸到通路品牌?
Q12 公司已有自有品牌,若要推廣新商品,是以既有品牌來做即可,還是要再創新品牌?
Q13 公司已做很久的代工,現在想要建立自有品牌,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財力下做齣最大的成效?
Q14 公司是以做大公司的代工為主,既沒有品牌,也沒有通路,應如何用最低的成本來建立自己的品牌與通路?
Q15 公司初期推自有品牌商品,在消費者不認識該品牌下,需要透過行銷來教育消費者認識該品牌,但若公司沒有行銷費用預算,通路又僅有自己的賣場,該如何是好?
Q16 公司某產品毛利高,是公司主要營收來源,公司打算推齣自有品牌,但若定位在高單價,會與廠商做的產品一樣,無法做齣差異化;若定位在低單價,又會破壞市場價格,應如何定位?
Q17 公司推廣品牌時,遇到部分經銷商不想推廣我們的品牌,應如何與之溝通?若推廣品牌造成業績不好的影響超過50%,又該如何處理?
Q18 公司所代理的商品銷售對象是製造業,而非末端消費者,若要自創品牌,應做此相關性商品的通路品牌,還是自主開發自有品牌的商品?
Q19 買賣業發展自有品牌商品,若上遊廠商也發展品牌,並布建通路,下遊買賣業應如何應對?
Q20 大宗物資是否具有品牌效益?
Q21 公司目前是生產導嚮,若要轉變成行銷導嚮,執行步驟與重點為何?
Q22 如何做小眾商品的市場調查?如何運用品牌、通路與商品的搭配來做行銷?
Q23 文創商品若以市調為前提,先於群眾募資平颱預售,需要注意什麼?
Q24 飢餓行銷是好的行銷模式嗎?如何運用,效果最好?
Q25 高檔產品(如藝術品)應如何做網路行銷來推廣?可以寄賣方式販售嗎?
Q26 公司新品推齣前可辦內鑑會與外鑑會,內鑑會與外鑑會應如何定案?
Q27 新品內鑑會的評分錶比重應如何拿捏?以何為依據?
Q28 公司是做消費性成品,若想舉辦一係列的新品發錶會,每場的費用和利潤應該怎麼抓?發錶會時間應該多久較閤適?
Q29 颱灣有許多觀光工廠,做觀光工廠的優勢為何?應如何做齣差異?
Q30 公司在開發延伸性商品與擴大異業閤作商品時,應注意哪些指標?實際銷售後,應如何評估延伸性商品的停售或加強販售?
Q31 公司做門市生意,每月進齣來客數有上萬人,如何利用這些來客數創造新業績?是否要新增商品?
Q32 新產品的評估指標在市占率、營業額、淨利率,這三者的安排優先順序應為何?
Q33 若是少量多樣的銷售模式造成利潤未增加,但保住市占率,應如何改善來增加利潤?
Q34 定價是政策,不能隨意改變,但原物料價格大漲,擠壓原本的價格定位及毛利,應如何訂定漲價的策略及步驟?原先的末端定價是否應跟著調整?
Q35 公司做的某產品客單價低且製程較複雜,基於成本考量,對客戶調漲瞭價格,結果導緻同業接單接到手軟,公司反而隻剩零星訂單,應如何是好?
Q36 商品價格是公司政策訂定的,但是通路價格應該怎麼訂定?是由業務主管訂定嗎?不同區域、通路又要如何定價?
Q37 線上通路比價方便,公司產品在許多線上通路上架,難免會有不同價格,若以公司官網、經銷商官網、電商平颱、實體通路來看,其售價策略有高低的優先順序嗎?
Q38 公司某商品目前的市場均價是2.5萬元,若要推齣平價商品,應訂多少纔算有差異化?
Q39 麵對末端市場消費力緊縮,平價勢必為策略,但公司想以降低成本來提升毛利,又想兼顧品質的管控,在無法有效降低成本下,應如何創造淨利?
Q40 遇到競爭對手大幅擴店,他們除推齣比市場還低的價位外,還以高價收費卻提供低價產品等欺騙消費者的手法競爭,對此,公司該如何應對,除主動與客戶說明外,還有何做法?
Q41 公司產品的主競爭對手隻有1傢,對方早我們20年經營該產品,營收也是我們的10倍,現在為瞭搶市占率,將價格壓很低,公司是否要跟進?對此又該如何應對?
Q42 做HPA分析時發現業績衰退,主因是業務人員沒有開發新通路的能力,經銷通路又萎縮,應如何改善?
Q43 公司業務人員常常隻會賣長銷品,新品促銷都推不動,該如何應對?
Q44 公司銷售某些商品時,客戶常以過去買過類似商品的經驗來殺價,對此該如何應對?
Q45 公司因負麵新聞導緻主力商品營收衰退,整體營收衰退7~9成,該如何應對?
Q46 公司是服飾業,百貨專櫃進入11月就人潮退減,若以單純的降價方式來促銷,似乎無法提振業績,是否還有其他有效方式?
 
第三章 產銷管理大哉問
Q47 產品規劃在「老闆的決策、PM市調後的決策、業務帶迴來的客戶迴饋」這三項有衝突時,優先順序為何?
Q48 公司欲自創品牌,原本OEM居多,自創品牌後,兩者比例應各占多少較為閤理?是否需要分別各自管理?在產銷運作上有何差異重點?
Q49 公司的OBM事業部仍在起步中,可直接到國外設廠嗎?還是應等穩定後再設廠?
Q50 公司的OEM商品庫存量未到採購時點,外包廠商卻要我們趕快下單生產,理由是我們的量不多,年底又是他們的旺季,屆時我們若要插單生產就沒辦法,對此,我們是否應配閤廠商現在就下單?若沒有現在就下單,屆時無法插單而缺貨,導緻無法銷售,又該怎麼辦?
Q51 高單價、耐久性高的設備應如何規劃自動撥補機製與計算再購率?
Q52 公司是買賣業,對下遊交易成立需買方同意,訂單纔成立,應如何建立自動撥補機製?
Q53 公司是製造業,國外大企業以開發新品之名到公司產線來瞭解公司,公司應如何在保護自己利益下與大企業做生意?
Q54 公司是婚紗業,在發展同心圓商品上新增瞭婚顧、動態攝影、兒童沙龍照等商品,經營結果卻是虧損,已成為本業負荷,該如何應對?
Q55 公司有5項高單價商品總是賣到缺貨,但因原物料及製程關係,需等2~3個月纔能到貨,像這樣容易缺貨的高單價商品,是否可再提高售價(若客戶願意等,提高售價便可提升淨利)?若可,應提升多少%?若不可,考量點為何?
Q56 麵對客戶要求的快速交期與供應商(夥伴)的固定交期,貿易公司要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國際上競爭?
Q57 公司欲開複閤店,在商品開發上想做不同品牌的策略聯盟,執行步驟應為何?閤約上應注意哪些?
Q58 策略聯盟的雙方若經營規模有落差,應如何維繫彼此的關係?若公司規模較對方小,應如何確保產品品質與交期?若公司規模較對方大,當對方產能不足,公司應如何確保產品品質與交期?
 
第四章 銷售通路大哉問
Q59 門店櫃產業若想拓點,應考慮的關鍵因素是什麼?若原本的點已虧損,但想新增據點,應控製的風險是什麼?
Q60 如何評估公司的物流配送應找外包,或自己養車隊?
Q61 公司齣貨都是委託貨運行配送,數量從數十到數百都有,齣貨前都會先清點,但還是會遇到客戶反映少送,要派員再去一一清點,既耗時又耗力,貨運行又不願協助,應如何處理?
Q62 代理商如何提齣一個市場的年營收閤約金額?
Q63 高單價精品應如何經營電商通路,讓消費者產生「衝動性購物」,做到業績?
Q64 電商通路的銷售價格齣現崩盤,導緻傳統通路業者反彈,應如何是好?
Q65 公司欲做電商,初期應自建平颱來銷售,還是用現行的電商平颱來銷售?
Q66 公司品牌有在MOMO販售,但MOMO分為電視購物和網路團購,在兩種不同銷售模式下,品牌名稱該相同以增加曝光度,還是該有所區隔?
 
第五章 跨境銷售大哉問
Q67 海外參展若要現場銷售,一般要準備多少貨?
Q68 公司是製造業,研發新品需花很多時間,但是新品賣到中國後,很快就被當地同業拆解、推齣比公司產品性能更好且更便宜的產品,公司該如何應對?
Q69 公司是經銷商,因與中國依存度高,原廠要求我們到中國設點,開拓中國內銷市場,對此,公司在經營結構上需做何調整?如何與當地經銷商競爭做齣差異化?
Q70 公司在中國沒有設分公司,因此與當地經銷商做生意遇到許多問題,諸如增值稅、維修、售後服務,若要經營中國市場,是否一定要到中國設分公司?
Q71 公司在中國的經銷商多為少量訂單(100~500颱),要求其下大量訂單(一個貨櫃),都無法接受,該如何應對?
Q72 公司有自有品牌,想要西進中國,若找區域經銷商來代理品牌,並以MIT品牌方式來推展,是否可行?
Q73 公司客戶希望公司能從中國直接齣貨以節省齣口關稅,目前公司產品有7成以上是在中國由供應商生產,所以在物流操作上應找中國的貿易公司做齣口閤作,還是需要在中國有自己的公司?
Q74 公司是中小企業,長期都是OEM、ODM地位,商品是貼牌在國外銷售,想要做組閤銷售,又麵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客戶議價能力太強,應如何迴應市場?
Q75 公司想將美國產品包裝成公司自有品牌商品,透過網路行銷到東協國傢,在金流、物流上需要注意什麼?之後又該如何避免客戶跳過我們,直接找美國廠商購買?
Q76 網購公司若想拓展海外代理商,應先收集哪些資料?目標與計畫應如何規劃?
Q77 在東協國傢找代理商賣平價商品,因定價低,導緻經銷利潤不足,該如何處理?
Q78 在國外拓展通路時,是否可以加入當地類似蝦皮那樣的電商平颱?應如何拓展,成效較好?
Q79 國外經銷商都不願意提供詳細的銷售量,如此該如何做到自動撥補?若導用係統,國外經銷商卻不使用,又該如何讓他們使用?
Q80 運輸方麵應如何走齣去?若到海外設物流倉,費用太高,沒辦法做;若與國外物流閤作,主導權和經營權又不在自己身上,應如何處理?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8872882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首先要感謝大傢的熱絡支持,讓「80則關鍵問答」係列書能順利地齣版5本,現今在整理齣版第6本,希望能滿足大傢的需求。
 
  80則關鍵問答係列書是多年來我在各類經營管理課程上的重點講述與輔導時,所有企業界朋友關心的主題,將之整理齣版,供大傢參考。
 
  其實這是多年來我在經營管理實務上的運作心得,有些是書本上學理所搆不到的經營應對關鍵,有些是學理上沒有提及的,每每讀者反映說很實務與切中,就讓我更有心力再整理多一些提供參考。
 
  更有人來函緻謝說,這已成為他經營管理上的案頭書,因為隻要一有問題,立刻可以從書中得到參考解答,幫助非常大,好像「經營百科」。
 
  看到能對大傢提供幫助,是我最大心願。因為這些年來一直有著強烈的意念,就是要將腦袋中的資訊,係統化地整理齣來,提供給有心人參考幫助,這在聯聖齣版部同仁的協助下一一實現,甚為感激,在此緻謝。
 
陳宗賢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號稱「百萬價值」的教戰手冊,第一個感受就是,這作者肯定不是紙上談兵的主,光是敢用這種規格的詞彙來定位自己的作品,背後想必是纍積瞭數十年的產業血淚史。對我這種在中小企業打滾多年的老鳥來說,最怕的就是那些「高大上」的顧問報告,他們可能隻來公司待個兩週,開幾次會,就拋齣一堆他們自己都沒實際跑過一遍的建議,結果底下的人忙得焦頭爛額,業績卻沒看到實質增長。營運嘛,說穿瞭就是把「輸入」轉化為「產齣」的效率極大化,中間任何一點塞車、浪費,都是在燒錢。我期待的是,書中內容能深入到那些連老闆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隱藏成本」和「潛在瓶頸」。舉例來說,文書往返的簽核時間、舊係統與新流程之間的磨閤期所產生的無效率工時、或者團隊成員之間溝通的「資訊損耗率」等等,這些都是很難量化的,但卻是吞噬利潤的無形殺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診斷工具,讓我能精準定位這些「看不見的敵人」,那這個「百萬價值」就不是空談瞭,而是實實在在的利潤迴報。總之,我希望它是一本工具書,而不是一本勵誌書,要能讓我從書裡拿齣扳手和螺絲起子,直接動手改造我的營運體質。

评分

坦白講,颱灣的產業結構非常特殊,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輸在技術,而是輸在「細節的控管」和「規模化的彈性」。我們不像歐美有標準化的產業鏈可以完全依賴,很多環節都必須自己摸索齣一套適閤在地文化的應對之道。所以,如果這本《高效營運的80則關鍵問答 第三輯》真的能涵蓋到「所有企業都想化解的挑戰」,那它必須具備極高的「在地化」視角。我特別關注它如何處理「人」的問題。營運的核心終究是人,流程再完美,如果員工不願意配閤,或者不理解背後的邏輯,那一切都是白搭。我很想知道,麵對基層員工抗拒改變時,書中給瞭哪些務實的溝通策略?是單純的獎勵機製,還是更深層的文化引導?而且,颱灣的企業文化常有「人情包袱」,很多流程上的不順暢,其實是礙於情麵不好意思去規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去人情化」但又保持「專業尊重」的營運改革SOP,那簡直是無價之寶。我希望它能幫我們建立一個高效且有紀律的團隊氛圍,讓大傢知道「對事不對人」的標準化作業纔是保護每個人的最佳方式。

评分

讀完市麵上太多強調「敏捷開發」(Agile)的書籍,雖然概念很新潮,但對於傳統製造業或是服務業的大型組織來說,要做到「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簡直難如登天,光是內部審批流程就可以把整個敏捷精神扼殺在搖籃裡。這本「問答」的形式,讓我覺得它可能更貼近實際的「除錯」和「除弊」過程,而不是宏大的戰略藍圖。我個人非常看重「問題導嚮」的學習模式。當你在營運中遇到瓶頸時,你需要的不是一整本從頭看到尾的理論,而是針對那個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案。例如,我現在正在煩惱庫存週轉率太低,導緻資金積壓,如果書裡剛好有一則問答是:「當庫存積壓超過X天,應立即啟動哪三個管控機製?」,這種即時、精準的指引,遠比泛泛而談的庫存管理要實用一萬倍。我希望這本書能涵蓋到企業從成立初期、快速擴張期、到成熟穩定期,這幾個不同階段會遇到的核心營運陷阱,並且提供不同量級企業可以採用的對應工具。這纔符閤「化解所有企業挑戰」的雄心。

评分

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覺得是硬底子的實戰寶典,光是「高效營運」這四個字,對所有在第一線打滾的管理者來說,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聖杯。我最近剛好接手一個部門,老實說,從上到下都有一堆積弊,效率卡卡的,光是流程打結就夠讓人頭痛瞭。現在市麵上很多管理學的書,老是談一些宏觀理論,什麼願景、文化、願景,聽起來很美,但真正要落地執行的時候,那些文字就顯得蒼白無力瞭。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拿齣具體、可操作的「SOP」或者說「Checklist」,讓我能立刻對照著手邊的爛攤子,一步一步去拆解、去優化。營運上的挑戰,不外乎就是成本控製、資源分配、跨部門協作這些老生常談,但每個環節的細微差異,往往決定瞭最後的成敗。如果真如書名所言,能提供「關鍵問答」,那代錶它已經幫我們把那些讓人夜不成眠、摸不著頭緒的痛點,用最直接瞭當的方式點齣來,並且給瞭解方。我非常好奇,所謂「化解所有企業都想化解的挑戰」,這個口氣這麼大,到底有哪些獨門絕招是其他教科書沒提過的?尤其在現今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傳統的營運模式早就行不通瞭,需要的是顛覆性的思維,但又不能脫離實際的成本考量。希望這本書能給我那種「原來如此,這麼簡單!」的頓悟感,而不是讀完一堆術語後,還是得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评分

所謂「第三輯」,暗示著這套係列已經纍積瞭相當的市場口碑和實戰經驗,這點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加分項。第一輯、第二輯可能已經奠定瞭理論基礎和初階應用,那麼第三輯理應聚焦於更複雜、更具挑戰性的議題。在當前的國際供應鏈重組和數位轉型浪潮下,企業營運麵臨的壓力已經不是單純的成本優化,而是如何建立「韌性」(Resilience)和「可持續性」。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如何看待「科技工具」在高效營運中的角色。我們都知道數位轉型很重要,但很多企業導入新係統的下場,往往是增加瞭操作的複雜度,而不是簡化瞭工作。我希望書中能針對常見的數位化痛點,例如數據孤島、係統整閤失敗、或者員工對新工具的排斥,提供具體的「後導入期」的營運優化策略。一個真正高效的營運係統,應該是讓後端支持前線,而不是讓前線疲於奔命地應付後端的係統要求。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評估現有營運工具是否真正發揮作用的標準,並指導我們如何調整戰術,那這套書的收藏價值就會直線上升,變成辦公室裡人人必備的「武功秘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