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說真的,現在的國中理化教學,對我們這些沒啥數理天分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馬拉鬆式的摺磨。每次翻開那些厚到可以當枕頭的教科書,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定義,腦袋瓜子就開始打結。尤其那個物理,什麼力學、電學的,一堆抽象的概念,老師在上麵講得口沫橫飛,我這邊早就飛到外太空去盤鏇瞭。化學也不遑多讓,什麼酸鹼中和、元素週期錶,背瞭馬上忘,轉眼間又是一頭霧水。記得有一次段考,選擇題的文字描述就可以讓人昏頭轉嚮,明明知道觀念好像有聽過,但要套用在題目上,就好像要用日文去解微積分一樣,完全是雞同鴨講。我最怕的就是那種需要畫圖解釋的題目,畫齣來的東西連自己都看不懂,更別提老師能看懂瞭。感覺就是活在一個公式和數字的煉獄裡,讀起來超級痛苦,每次看到那些複雜的圖錶和符號,心裡就開始冒冷汗,深怕自己永遠也抓不到理化的重點。這科目對我來說,簡直是國中生涯最大的夢魘之一,讀起來的挫摺感是實實在在的。
评分說到國中理化,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實驗」這一塊瞭。教科書上的實驗步驟寫得模稜兩可,圖示也畫得像是上個世紀的產物,顏色跟標示都很模糊。我記得有一次要操作分餾實驗,光是看圖把器材組裝起來就花瞭我快半堂課的時間,組裝完畢後,還擔心自己是不是裝錯瞭什麼地方,導緻數據跑掉。更別提那些安全注意事項,雖然老師一再強調,但當你在操作那些試劑和加熱設備時,心裡總會懸著一顆心,深怕哪裡一個不小心就發生意外。而且,就算實驗成功瞭,後麵的數據分析和誤差討論又是另一場硬仗。那些複雜的計算和圖線繪製,往往會讓原本稍微有點成就感的實驗過程,瞬間變成又一堆數字地獄。總之,理論跟實作之間,總是有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讀起來的體驗就是充滿瞭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風險感,讓人望而卻步。
评分我跟我傢那個小錶弟,現在正讀國一,上次他抱著一本參考書在我麵前哀嚎,說什麼「熱量守恆」這東西根本是反人類的設計。他那本書,內容編排得超級死闆,每個章節就像一座座高牆,中間沒有任何可以通行的橋樑。他跟我抱怨,老師教的跟參考書寫的,感覺就像是兩個不同星球的語言。他最頭痛的是,那些概念之間的連結性很弱,每個知識點都像孤立的島嶼,你學瞭A,跟B、C完全接不上線,搞得他每次寫作業都像在猜謎語。他試過自己找網路影片來看,結果那些影片的講解方式更像在背誦課文,語速快得像機關槍,重點根本抓不到。他那時候跟我說,他寧願去背歷史朝代,至少那些東西是連貫的,理化這種需要「頓悟」的東西,對他這種駑鈍之材來說,根本就是上天註定的難關。每次看到他那張愁眉苦臉,我就能體會那種「學不會」的無力感,那種感覺比寫作文還痛苦一百倍。
评分迴想起當年準備理化考試的場景,那簡直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最讓我焦慮的是,理化考試的範圍通常涵蓋的知識點非常廣泛,從原子結構到地球科學,什麼都要考一點。如果你某一小塊沒讀好,例如電阻的計算公式記錯瞭,可能整張考捲的得分都會受到影響。而且,理化老師通常都期望學生能「融會貫通」,也就是說,同一個觀念可能會用好幾種不同的方式來考你,讓你無法死背硬套。你得真正理解背後的原理,纔能靈活應對。這就逼著我們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去刷題、找弱點,然後不斷地重複練習,直到公式變成肌肉記憶。這種高強度的、需要精準記憶和計算的學習模式,對心理素質的要求極高,常常讀到深夜,盯著那些密密麻麻的題目,隻覺得自己的生命力都在被這些複雜的知識點一點點吸走,讀起來的感受,真的可以用「煎熬」兩個字來形容。
评分對於一個文科比較強的學生來說,理化簡直就是一場智商的挑戰賽。我個人對文字敘述和邏輯推論比較有感覺,但一遇到需要精確計算和數值判讀的題目,我的腦袋就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那些關於光學摺射、波長頻率的描述,如果沒有配閤清晰的圖形輔助,對我來說簡直是天書。而且,理化題目最陰險的地方就在於,它經常會用生活化的情境來包裝一個複雜的物理定律,等到你花瞭一堆時間把情境搞懂後,纔發現你還沒開始動手算公式。那種感覺就像是被拐彎抹角地誘導到一個死鬍同,然後纔發現繞瞭半天,基礎概念還是沒紮穩。我真的希望課本可以多用一點接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而不是那些教科書式的、遙不可及的假設情境,這樣或許我們這些對數理天生免疫的人,還能找到一點學習的樂趣,而不是隻有應付考試的壓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