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蒲葦
圖書標籤:
  • 中華經典詩文
  • 香港中小學
  • 多媒體課程
  • 視頻教學
  • 古詩詞
  • 文化教育
  • 教材
  • 教學資源
  • 語文學習
  • 詩詞鑒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邊聽邊讀
  每篇文章配有專屬音頻,一掃即收聽
  .精彩動畫
  動畫以生活齣發,精彩演繹文學經典
  .輕鬆解讀
  五分鐘妙解詩文輕鬆重點學習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由「知書」製作及齣品,聯閤電子齣版有限公司及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齣版。課程分為「音頻篇」和「視頻篇」,輔以紙書版本,方便學生在閱讀中國經典古詩文的同時,可以利用音頻或短片加深對詩文的瞭解,豐富學習體驗。

  由中學中文科名師蒲葦編著及主講,妙解100篇經典詩文,更涵蓋瞭DSE範文及必學之經典,領略詩文之美之餘,更能靈活應用於生活。
好的,這裏為您撰寫一份關於《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豐富的內容,同時避免提及原書名及其內容。 --- 圖書名稱:《江山萬裏——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審美演變與文化內涵》 圖書簡介 《江山萬裏》一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古代山水畫從萌芽到成熟,再到鼎盛與後世影響的漫長曆程。本書不僅是一部藝術史的梳理,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尋根之旅,旨在揭示山水畫如何從單純的“寫景”演變為寄托文人情懷、體悟宇宙哲思的獨特藝術語言。 第一部分:萌芽與奠基——魏晉南北朝的隱逸與“氣韻生動” 本書伊始,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彼時士人階層對自然山水的推崇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山水畫,擺脫瞭早期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屬地位,開始獨立成科。我們將詳細分析顧愷之、宗炳等先驅對“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山水意境的初步構建,並引入謝赫“六法”中的核心——“氣韻生動”,闡釋其在山水畫領域初步確立的理論基礎。這一階段的畫作,往往帶有一種超脫塵世的魏晉風度,強調精神層麵的溝通,而非物理形態的逼真再現。 第二部分:初唐與盛唐——李思訓父子的“青綠山水”與李昭道的“金碧輝煌” 進入唐代,山水畫的發展邁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本書重點剖析瞭李思訓及其子李昭道所開創的“青綠山水”畫派。這種畫法以礦物顔料——石青和石綠為主色調,描繪齣富麗堂皇、氣勢磅礴的景象,體現瞭大唐盛世的恢弘氣象。通過對傳世作品的細緻解讀,我們探討瞭青綠山水如何通過色彩的飽和度與布局的嚴謹性,構建齣一種理想化的、近乎仙境般的審美圖景。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轉摺——荊浩、關仝的“北方山水”與“筆墨當隨時代” 唐末五代的戰亂,使得畫傢的審美取嚮發生瞭深刻變化。從繁復的宮廷趣味轉嚮對北方雄渾山勢的體察。荊浩和關仝,被譽為五代“巨碑式”山水畫的奠基人。本書詳述瞭他們如何將“勢”的概念融入筆墨之中,創造齣高聳入雲、氣勢壓人的“全景式山水”。他們的作品標誌著中國山水畫正式確立瞭以筆墨的乾濕濃淡、方圓麯直來錶達物象的內在精神和結構力量。 第四部分:宋代的巔峰——“院體”的寫實與“文人畫”的覺醒 宋代是山水畫的黃金時期,藝術思潮空前活躍。本書將宋代山水畫的發展分為兩條並行不悖的軌跡: 1. 皇傢畫院體係(院體): 以範寬、郭熙為代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展現瞭北方山脈的雄偉與堅實,強調“可居、可遊”的實在感;郭熙則提齣瞭著名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理論,並發展齣“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極大地豐富瞭山水畫的空間處理技巧。 2. 文人畫的興起: 以李成、董源、巨然為代錶的“江南山水”。他們開始反思院體的過分寫實,轉而追求“蕭散簡遠”的意境,強調用筆墨的“意”來抒發個人情操,為元代水墨畫的成熟埋下瞭伏筆。 第五部分:元代的“一變”——文人畫的徹底獨立與墨戲的濫觴 元代,由於士人階層政治抱負受挫,山水畫徹底轉嚮內在精神的錶達,即“抒性”而非“寫形”。本書重點分析瞭“元四傢”(黃公望、倪瓚、吳鎮、王濛)的藝術貢獻。黃公望的“平淡天真”,倪瓚的“摺枝”、“一筆山水”,以及他們對書法入畫的極緻追求,標誌著山水畫作為一種純粹的“士大夫遊戲”的正式確立。筆墨的象徵意義超越瞭物象本身,水墨的暈染成為錶達胸襟的載體。 第六部分:明清的承繼與拓展——浙派、吳門畫派與“四王”的集大成 明代初期,以戴進為代錶的浙派,在氣勢和筆法上仍然繼承瞭南宋院體的遺風。而以瀋周、文徵明為核心的吳門畫派,則高舉元四傢的旗幟,強調“師古”的必要性,形成瞭溫和典雅的江南風格。 清代是集大成與反思的時代。本書詳述瞭“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如何通過對前代名跡的“臨摹”與“集大成”,將山水畫的筆墨技法推嚮精微的極緻,形成瞭一套完備的、程式化的筆墨語言體係。同時,我們也探討瞭“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如何以更具批判性和個性的筆墨,反抗僵化的“正統”,為後世山水畫的革新提供瞭思想張力。 第七部分:山水畫的哲學意蘊——天人閤一與虛實相生 最後一部分,本書超越瞭藝術史的敘述,進入哲學的探討層麵。中國山水畫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深刻融閤瞭儒傢的“中和”、道傢的“自然無為”以及禪宗的“空寂”思想。通過對“留白”的分析,我們闡釋瞭中國畫中“虛”與“實”辯證統一的關係,以及山水畫如何成為古人安頓心靈、實現“天人閤一”理想境界的精神疆域。 《江山萬裏》以清晰的脈絡和豐富的圖例,為讀者提供瞭一部全麵而深入的中國山水畫通史,是藝術史研究者、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美學有興趣者的必備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蒲葦


  資深中文科老師,歷任中文、中史、文學科主任、教育專欄作者、教參書編者、大學中文教學顧問、公共圖書館徵文比賽評委,多次應邀主講寫作及教學講座。

圖書目錄

序一|「紙電聲影」線上線下學經典      iii
序二|五分鐘掌握文學經典      v

第一章先秦散文    
莊 子|逍遙遊    002
莊 子|東施效顰    005
左 傳|曹劌論戰    007
論 語.論仁    009
論 語.論孝    011
論 語.論君子    013
孟 子|論四端    015
孟 子|寡人之於國也    017
孟 子|揠苗助長    019
孟 子|二子學弈    021
荀 子|勸學    023
韓 非|鄭人買履    026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028
孟 子|魚我所欲也    030

第二章先秦詩歌    
詩經.周南.關雎     034
詩經.魏風.碩鼠     036
詩經.秦風.蒹葭     038
屈 原|涉江    040

第三章兩漢六朝散文    
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044
陶淵明|桃花源記    047
王羲之|蘭亭集序    049
劉義慶|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051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053
乾 寶|宋定伯捉鬼    058
諸葛亮|齣師錶    060

第四章兩漢六朝詩歌    
漢樂府.上邪    064
漢樂府.陌上桑    066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068
佚 名|木蘭詩    070
曹 操|短歌行    072
曹 植|七步詩    074

第五章唐代散文    
韓 愈|師說    078
韓 愈|馬說    081
劉禹錫|陋室銘    083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085
李 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088

第六章唐代詩歌    
杜 牧|山行    092
駱賓王|詠鵝    094
賀知章|迴鄉偶書    096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098
孟浩然|春曉    100
王 維|山居鞦暝    102
王 維|終南別業    104
李 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06
李 白|將進酒    108
李 白|送友人    110
李 白|月下獨酌    112
崔 顥|黃鶴樓    114
杜 甫|兵車行    116
杜 甫|茅屋為鞦風所破歌    118
杜 甫|登樓    120
杜 甫|客至    122
杜 甫|旅夜書懷    124
張 繼|楓橋夜泊    126
孟 郊|遊子吟    128
白居易|燕詩    130
白居易|琵琶行    132
李 紳|憫農(其一、其二)    135
元 稹|遣悲懷(其二、其三)    137
李商隱|夜雨寄北    139
李商隱|無題    141
賈 島|尋隱者不遇    143
高 適|別董大    145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47
崔 護|題都城南莊    149
柳宗元|江雪    151
王安石|登飛來峰    153

第七章 宋代散文    
範仲淹|嶽陽樓記    156
歐陽修|醉翁亭記    158
歐陽修|賣油翁    160
蘇 洵|六國論    162
蘇 軾|記承天寺夜遊    165
周敦頤|愛蓮說    167
佚 名|嶽飛之少年時代    169

第八章 宋代詩詞賦    
蘇 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72
蘇 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174
蘇 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序)    176
蘇 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178
蘇 軾|前赤壁賦    180
蘇 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83
秦 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185
李清照|聲聲慢.鞦情    187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189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鞦    191
嶽 飛|滿江紅.怒髮衝冠    193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95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197
(金)元好問|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    199
(南唐)李 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201
柳 永|雨霖鈴.寒蟬悽切    203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05
文天祥|過零丁洋    207

第九章 元明清散文    
劉 基|賣柑者言    210
張 岱|湖心亭看雪    212
顧炎武|廉恥    214
劉 蓉|習慣說    216

第十章 元明清詩詞麯    
馬緻遠|天淨沙.鞦思    220
於 謙|石灰吟    222
納蘭性德|木蘭花令    224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226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3368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8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這「多媒體」三個字,簡直是現代教育的萬靈丹啊!對於我們這些身為傢長,同時也經歷過傳統填鴨式教育的世代來說,最大的痛點就是,如何讓孩子真正「愛上」古文,而不是一看到文言文就頭痛。如果這套「視頻篇」真的做到瞭,那可就功德無量瞭。我猜測,它應該不僅僅是把課本內容朗誦一遍,或者請老師在螢幕前講解而已。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它能夠運用現代的動畫技術,將那些抽象的歷史場景、詩人描繪的自然景觀「視覺化」。想像一下,如果是講到蘇軾的赤壁懷古,能不能有逼真的水墨動畫呈現江上的波瀾壯闊?或者在講解屈原的《離騷》時,能不能用充滿意象的鏡頭語言,帶領學生走進那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心境?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纔是多媒體教材的精髓所在。如果影片的剪輯節奏明快,配樂也恰如其分,那麼即使是再深奧的哲學思想,也能被拆解成孩子能理解的小單元,讓學習過程變得像看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紀錄片,而非單純的「上課」。這纔是教育科技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

哇,看到這套「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我這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真是感到既熟悉又充滿好奇啊!畢竟,我們從小學到高中,中華經典詩文的薰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雖然各地的教學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那份對傳統文學的敬畏與熱愛,是共通的。光是看到「多媒體課程」這幾個字,我就能想像這套教材在呈現方式上的用心。颱灣的教育現場,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數位化的輔助教學,畢竟死記硬背的效果,真的比不上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來得深刻。我特別期待它在詩詞的賞析與背景知識的講解上,能有哪些創新的角度。像是唐詩宋詞的意境,如果能配上精緻的動畫或是實景拍攝的畫麵,讓學生彷彿親身走入詩人的時空,那種學習的樂趣絕對是無可比擬的。這套課程的編排邏輯,想必是經過深思熟慮,希望能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孩子都能循序漸進地掌握古文之美,而不是變成枯燥的文字堆砌。總之,這種結閤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嘗試,我個人是非常支持的,希望能有機會深入瞭解它的實際內容呈現!

评分

從「中小學」這個受眾範圍來看,我認為課程設計的難度分級,絕對是考驗製作團隊功力的關鍵。小學生的專注力是有限的,詩詞的選擇與講解深度,必須非常淺顯易懂,可能更側重於韻律感和簡單的情感傳達;但到瞭中學階段,就必須開始觸及更複雜的歷史背景、文學批評,以及不同流派的風格差異。這套「視頻篇」要同時滿足這麼寬廣的學習光譜,勢必得有一套非常縝密且具彈性的課程架構。我希望看到的是,它不是簡單地把小學和中學的內容疊加在一起,而是真正做到「分齡設計」。例如,小學部分或許會多著墨於「生活美學」的導入,讓孩子從簡單的田園詩中體會四季變化;而中學部分,則應該能提供更深層次的文本細讀技巧,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去拆解、欣賞那些晦澀難懂的典故。如果能夠在不同單元之間,巧妙地建立起「承先啟後」的橋樑,讓學生在升級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文學素養的穩步提升,那這套教材的價值就遠遠超過瞭一般的輔助讀物。

评分

有趣的是,這套書名強調瞭「中華經典」,這通常意味著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先秦到清代,橫跨數韆年的文學精華。在颱灣,我們有自己的教材係統在篩選和編排這些內容,而香港的選擇與取捨,一定會反映齣他們獨特的文化取嚮。我特別關注的是,在眾多經典中,哪些作品被挑選齣來,哪些則可能被略過。例如,在「詩」的部分,是更偏嚮盛唐的豪邁,還是更重視宋詞的婉約?在「文」的部分,是更側重於歷史演義的敘事,還是側重於諸子百傢的思辨性?每一個選擇,都投射齣教育者對「何謂中華文化核心」的理解。身為一個關注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讀者,我認為這套「視頻篇」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教瞭什麼特定的詩文,而在於它「如何教」,以及它「選擇教什麼」。這種文化選擇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社會價值觀。我很期待能從這套多媒體課程中,窺見香港在傳承與創新中華經典時所展現的獨特思維模式。

评分

老實說,光從這個書名來看,我腦中就浮現齣很多關於「在地化」與「普世價值」之間的拉扯與平衡。在颱灣,我們讀的經典可能更側重於我們自己的歷史脈絡,例如對先秦諸子、魏晉風骨的某些獨特解讀。因此,我對香港這套教材如何處理那些跨越地域界線的共同經典——比如說《論語》、《孟子》,或者那些耳熟能詳的唐詩——感到非常好奇。它會不會有跟我們教科書很不一樣的註釋或是詮釋角度?畢竟,不同的社會環境對同一段經典的理解,往往會產生微妙的文化差異。如果這套「視頻篇」能在解讀時,巧妙地融入香港當地的文化背景,那對於我們颱灣的師長或傢長來說,無疑是提供瞭另一個寶貴的觀察窗口,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華語文化圈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我們從小就背誦的篇章。這種跨地域的文本對話,往往能激發齣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們如何處理那些在香港與颱灣都有爭議,或是解讀方式略有分歧的關鍵詞句。期待它能帶來耳目一新的觀點,拓寬我們對古典文學的認知邊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