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

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逆嚮工程
  • 軟件安全
  • 漏洞分析
  • 調試
  • 反匯編
  • 二進製分析
  • 程序分析
  • 實戰
  • 技術
  • 攻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工程和産品設計意義上講,如果把傳統的從「構思設計産品」這個過程稱為「正嚮工程」,那麼從「産品數位元模型電腦輔助製造或快速原型件」這個過程就是「逆嚮工程」。 也有稱之為「反嚮工程」或「還原工程」。

  但是實際上,逆嚮工程源於商業及軍事領域中的軟硬體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在無法輕易獲得必要的生産資訊下,直接從成品的分析,推導産品的設計原理。逆嚮工程非常廣義,在科技領域中幾乎無所不在。比如軟體的逆嚮工程(Decoding);積體電路和智慧卡的逆嚮工程;逆嚮工程在軍事上的應用都有非常驚人的例子。更有甚者,基因工程不就是浩瀚的逆嚮工程嗎?

  本書涉及的僅為逆嚮工程一個部分:對3D實體模型進行掃描取得點雲資料,然後利用電腦軟體進行前置處理與麯麵重建,進而得到精確的數位元模型。此項技術在工業産品開發與改進、醫療、考古等眾多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於逆嚮掃描的硬體設備日新月異,但是要對點雲資料進行精準及美觀的麯麵重建則是需要非常多的手段及技巧。

  初學者對於使用逆嚮工程軟體進行3D模型編輯及麯麵重建時,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望而生畏感。而筆者具有近十八年逆嚮工程教學和運用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提綱攜挈領,應材施教,僅利用一個學期的18週54學時(包括考試)就能夠使學生基本上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效果顯著。

  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本書圖文並茂,盡量省略不十分必要的長篇纍述;並將各項指令的具體介紹融入實作範例之中,以達到事倍功半之效果。本書在實際軟體操作部分盡量詳細,使讀者逐漸體驗到能夠「無師自通」的感受。此外在主要操作步驟的敘述部分還加入瞭英語翻譯,可供本籍或外籍讀者參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鬆浩


  現職:
  崑山科技大學機械係教授

  學曆:
  美國匹茨堡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

  經曆:
  崑山科技大學機械係任教十數年;任教前已具數十年國外業界實際經驗

  專長:
  電腦輔助設計/製造/工程分析,逆嚮工程/快速原型,機電整閤及創意産品設計

  獲得奬項:
  世界各國發明專利25件,專利轉讓三件,國際發明展金牌十數枚,銀銅牌十數枚,並榮獲:
  2008颱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機械業産學貢獻奬
  2011國傢發明奬
  2012第七屆颱灣十大傑齣發明傢奬
  2012教育部産業先進設備人纔培育計畫優良教材奬

莊昌霖

  現職:
  崑山科技大學産品開發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學曆:
  美國紐約大學藝術與科學博士
  崑山科技大學電子工程係(所)
  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設計係暨媒體藝術研究所

  經曆:
  工業研究院
  紐約州立高科技中心
  紐約州立生物科技中心CASM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熊效儀

  學曆:
  崑山科技大學數位生活科技所碩士

  經曆: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傳播係兼任教師
  創科互動有限公司前端視覺設計工程師
 

圖書目錄

1. 緒 論(Introduction)
1.1 逆嚮工程簡述
1.2 逆嚮工程的原理及種類
1.3 逆嚮工程的發展
1.4 逆嚮工程的應用

2. AutoDesk PowerShape®軟體使用入門(Basics of AutoDesk PowerShape®)
2.1 AutoDesk PowerShape®軟體練習版下載連結
2.2 視窗主要介麵介紹
2.3 一些常用的捷徑鍵組閤(Some useful shortcuts)
2.4 滑鼠左、中、右三鍵的作用
2.5 本書所附的原始檔案(Attached original models)

3. 範例一:自行車座墊(Bicycle seat)
3.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Import scanned model)
3.2 編輯修補模型(Edit and repair the model)
3.3 産生麯綫(Create curves)
3.4 産生智慧麯麵(Create smart surface)
3.5 將麯麵模型轉化成實體模型並加厚(Convert in to a solid shell)
3.6 將實體轉化成8節點元素模型(Convert into 8 nodes solid)
3.7 輸齣CAD模型(Export CAD Model)
3.8 在CAD軟體開啓模型(Open the model in CAD software)
3.9 Autodesk PowerShanpe 2018版介麵操作範例(Autodesk PowerShanpe 2018 version introduction)

4. 範例二:麯麵技巧(Surfacing techniques)
4.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Import original model)
4.2 繪製麯綫(Create curves)
4.3 産生智慧麯麵(Smart surface)
4.4 量取凹陷部分的幾何參數(Measure cross section parameters)
4.5 截取凹陷部分剖麵麯綫(Create cross section curve)
4.6 産生凹陷部分的錐形麯麵(Create the conical surface)
4.7 産生上沿凸圓角(Create fillet)
4.8 製作底部平麵(Create the flat surface at the bottom)
4.9 産生底部凹形圓角(Create the bottom fillet)
4.10 同樣方法完成另一邊的凹陷麯麵(Same method to complete the other side)
4.11 將麯麵轉換成實體,加厚並轉換成8節點元素的實體(Convert surface into solid, thicken into 2mm and transform into 8-node solid model)
4.12 輸齣模型(Export the model)
4.13 在CAD軟體中開啓模型(Open the model in CAD software)

5. 範例三:風扇葉片(Fan blades)
5.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Import the scanned point cloud)
5.2 從掃描點雲資料生成三角網格(Create mesh from point cloud )
5.3 在原點處産生座標(Create a coordinate at (0, 0, 0))
5.4 産生一個圓柱體(Create a cylinder)
5.5 將網格模型與圓柱定位(Align the fan to the cylinder)
5.6 將網格模型上的葉片部分切割齣來(Separate the blade from the hub)
5.7 清理網格模型(Clean the mesh)
5.8 産生麯麵(Create surface)
5.9 麯麵轉換成實體厚麵(Convert surface into solid)
5.10 以葉片邊界麯綫産生伸展麯麵(Create extrusion surface with bordering curve)
5.11 用伸展麯麵來切割實體葉片(Trim the blade with the extrusion surface)
5.12 對葉片邊緣進行圓角(Create Fillet for the edge of blade)
5.13 將葉片轉換成8節點的實體模型(Convert into 8-nodes solid model)
5.14 産生輪轂(Create the hub)
5.15 輪轂上進行材料切除(Make a cut in the hub)
5.16 環狀陣列(Create pattern of the cut)
5.17 中心鑽製軸孔(Drill a hole for the shaft)
5.18 葉片環狀陣列(Pattern for the blades)
5.19 輸齣CAD檔(Export into CAD format)
5.20 在CAD軟體中開啓(Open the model in CAD program)

6. 範例四:把手模型(Handle)
6.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Input original model)
6.2 建立座標(Create work coordinate)
6.3 産生剖麵綫及鏇轉麯麵(Create cross sectional curves and rotational surface)
6.4 産生綜閤邊界麯綫以及平麵圓環
6.5 將所有麯麵暫存某一圖層
6.6 建立球麵部分的中心座標(Create a coordinate for the sphere part)
6.7 繪製輔助直綫(Draw a straight line)
6.8 剪裁綫段(Trim the curves)
6.9 移動座標至中點(Move the coordinate)
6.10 産生球形麯麵並儲存於麯麵圖層
6.11 産生錐杆部分的剖麵綫
6.12 産生圓錐麯麵(Create the conical surface)
6.13 長度方嚮延伸麯麵(Extend the conical surface)
6.14 産生相交麯綫(Generate cross section curve)
6.15 裁剪麯麵(Trim the surface)
6.16 將麯麵轉換成實體(Convert the surfaces into solid)
6.17 結閤成為同一個實體(Join solids into one body)

7. 範例五:水龍頭模型(Shower head)
7.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並編輯修補模型
7.2 建立模型重心點座標(Create a work coordinate)
7.3 生成必要的剖麵麯綫(Create cross section curves)
7.4 産生噴頭鏇轉麯麵(Create rotational surface of the head)
7.5 産生聯接管處鏇轉麯麵(Create rotational surface for pipe connection)
7.6 産生邊界綜閤麯綫(Create composite curve)
7.7 重新分佈麯綫上的節點(Redistribute the points on the curves)
7.8 産生麯麵(Create surface)
7.9 將麯麵轉換成實體(Convert surface into solid)
7.10 在蓮蓬頭上鑽噴水孔(Drill a hole for the nozzle)
7.11 噴水孔直綫陣列(Linear pattern for the nozzle hole)
7.12 噴水孔環狀陣列(Circular pattern for the nozzle hole)

8. 範例六:汽車輪轂(Wheel)
8.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Open the file)
8.2 裁剪邊緣(Trim the edge ring)
8.3 填補破孔(Hole filling)
8.4 光滑化(Smoothing)
8.5 修剪(Trimming)
8.6 截取並編輯剖麵麯綫(Create cross sectional curves)
8.7 産生鏇轉麯麵(Create revolving surface)
8.8 利用鏇轉麯麵修剪實體輪轂(Trim the solid with surface)
8.9 輪轂上進行減重除料(Make the weight reduction cut)
8.10 環狀陣列(Circular pattern the cut and fillet the edges)
8.11 産生螺栓孔(Create bolt hole)
8.12 環狀陣列(Circular pattern the holes)
8.13 開啓其他圖層展示輪子組閤體(Open other layers to show the whole assembly)

9. 範例七:客製化安全帽(Helmet)
9.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並編輯修補模型
9.2 填補破孔(Fill the holes)
9.3 手動細化網格(Refine Mesh)
9.4 刪除麯麵上的分割綫(Delete parting line)
9.5 産生相交麯綫(Create intersection curve)
9.6 利用相交麯綫裁切頭部網格(Cut the mesh wth curve)
9.7 産生剖麵麯綫(Create Cross-section curves)
9.8 産生麯麵(Create a surface)
9.9 麯麵往外偏移(Create an offset)
9.10 麯麵反嚮(Reverse orientation)
9.11 倒圓角(Make a fillet)
9.12 外殼造型(Morph helmet shape)
9.13 敷貼造型麯綫至安全帽錶麵(Wrap a pattern)
9.14 在敷貼麯綫上繪製一個剖麵圓
9.15 産生敷貼圖案麯麵(Make a drive curve surface)
9.16 麯麵倒圓角(Make a fillet)
9.17 敷貼浮雕(Wrap relief)
9.18 改變浮雕顔色(Change color for the relief)

10. 範例八:醫學應用─臉頰創傷修補(Medical Application)
10.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Import scanned model)
10.2 在完好的麵頰一邊繪製封閉麯綫
10.3 建立中心座標(Create a working coordinate at the center of the model)
10.4 將麯綫鏡射(Mirror the curve)
10.5 産生麯麵(Create surface)
10.6 將麯麵轉換為實體(Convert the surface into solid)
10.7 加厚實體(Thicken the piece)
10.8 輸齣成為CAD檔案(Export as CAD model)
10.9 在CAD軟體中開啓

11. 範例九:掃描資料定位(Alignment)
11.1 輸入原始掃描檔案(Import scanned model)
11.2 隱藏點雲,僅顯示網格模型(Hide point clouds)
11.3 隱藏身體部分,僅顯示頭部模型(Hide the body portion)
11.4 參考點定位(小熊麵部)(Reference points alignment(Face))
11.5 最佳化定位(小熊麵部)(Automatic optimized alignment(Face))
11.6 結閤模型(小熊麵部)(Join the two aligned pieces(Face))
11.7 參考點定位(小熊背麵頭部)(Reference point alignment(Back head))
11.8 最佳化定位(小熊背麵頭部)(Automatic best fit alignment(The face and the back))
11.9 完成所有模型定位並縫閤成一體(Complete alignment for all pieces and join them together)

12. 範例十:從2D照片建立3D模型(From 2D pictures to 3D model)
12.1 開啓SolidWorks新的零件檔(Start a new part file)
12.2 顯示座標平麵,並以等視角展現(Showing work planes and isometric view)
12.3 在「地闆上」繪製以草圖(Make a sketch on the “floor”)
12.4 在草圖上插入風扇的俯視照片(M-10-Fan-01.png)(Insert the over-view picture(M-10-Fan-01.png) of the fan into the sketch)
12.5 利用滑鼠拖曳將照片調節到所定的位置與尺寸(Adjust the position and the dimension of the picture)
12.6 退齣草圖並以等視角檢視(Complete sketch)
12.7 在圖示方位建立新的平麵(Create an offset plane for side view)
12.8 將風扇正視圖引入新的草圖(Insert the side-view picture of the fan into the sketch)
12.9 以等視角檢視(Isometric view for clarity)
12.10 産生風扇的軸心圓柱(Create the hub for the fan)
12.11 以疊層拉伸産生風扇葉片的麯麵(Create blade surface with loft surface method)
12.12 風扇葉片加厚(Thicken the blade)
12.13 切割葉片外型(Trim the blade to the outside profile)
12.14 葉片倒圓角(Make fillets on the blade edges)
12.15 建立基準中心綫(Create a center axis)
12.16 葉片環狀陣列(Circular pattern of the blades)
12.17 為風扇軸心圓柱倒圓角(Make fillet for the hub)
12.18 從汽車投影視圖建立3D立體模型I(Create a 3D car model from 2D pictures I)
12.19 從汽車投影視圖建立3D立體模型II(Create a 3D car model from 2D pictures II)

13. 範例十一:應用於內部結構的逆嚮工程技術(Reverse Engineering for inner structiurs)
13.1 3D-Doctor®基礎及輸入檔案格式(Basics of 3D-Doctor® and Import format)
13.2 標定(Calibration)
13.3 建立新圖層(Establish a new layer)
13.4 設定物件的灰階門檻進而對物件進行互動式區分(Adjust gray scale threshold for segmentation)
13.5 渲染/彩現(Rendering)
13.6 輸齣模型(Export the 3D model)
13.7 電腦自動設定物件的灰階門檻進而對物件進行區分(Auto-segmentation by computer)
13.8 渲染/彩現(Rendering)
13.9 提高清晰度及高分辨度(Higher definition and more detailed segmentations)

附錄1 麯麵及實體基本概念(Basics of surface and solid modeling)
1.1 麯麵(Surface)
1.2 實體(Solids)
1.3 麯麵與實體(Surface & Solid)
附錄2 逆嚮工程麯麵鋪設技巧範例影片之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for surfacing tip videos)

 

圖書序言

前言Preface

  在工程和産品設計意義上講,如果把傳統的從「構思—設計—産品」這個過程稱為「正嚮工程」,那麼從「産品—數位模型—電腦輔助製造或快速原型件」這個過程就是「逆嚮工程」。 因之也有稱之為「還原工程」或「反嚮工程」。

  但是實際上,逆嚮工程源於商業及軍事領域中的軟硬體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在無法輕易獲得必要的生産資訊下,直接從成品的分析,推導産品的設計原理。

  逆嚮工程非常廣義,在科技領域中幾乎無所不在。比如軟體的逆嚮工程(Decoding)、積體電路和智慧卡的逆嚮工程,逆嚮工程在軍事上的應用都有非常驚人的例子。還有,基因工程不就是巨大的逆嚮工程嗎?

  也許比較嚴格和廣義的逆嚮工程定義:透過對某種産品的結構、功能、運作進行分析、分解、研究後,製作齣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樣的産品過程。

  雖然逆嚮工程的日益發展和所謂「山寨、侵權、盜版」的質疑同時存在,但是這項技術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的貢獻是無可爭議的。逆嚮工程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對智慧財産權的嚴重侵害,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反而可能會保護智慧財産權所有者。例如在積體電路領域,如果懷疑某公司侵犯智慧財産權,則可以用逆嚮工程技術來尋找證據。

  本書涉及的逆嚮工程僅僅是浩瀚海洋中的一個部分:對3D模型掃描得到的點雲資料進行前置處理與麯麵重建,來達到還原幾何形狀的逆嚮工程。隨著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於逆嚮掃描的硬體設備日新月異, 但是要將掃描得到的點雲資料轉換成一般CAD軟體可以進行編輯並進行再設計的3D電腦模型,至少目前來說還得靠熟練的工程師運用逆嚮工程軟體對點雲資料進行修補,並利用三角網格及麯綫轉換成麯麵或實體模型。

  和初學者或有意願者談起使用逆嚮工程軟體對掃描的檔案進行3D模型編輯及麯麵重建時,往往會察覺到不同程度的望而生畏感。而筆者具有近十八年逆嚮工程教學和運用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提綱挈領、因材施教,僅利用一個學期的18週54學時(包括考試)就能夠使學生基本上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取得瞭很好的效果。故當五南齣版社王主編來邀稿時便能夠欣然接受,因為這樣可以和大傢分享這項非常實用的技術以及自己多年的心得,為提高颱灣的産業水準貢獻微薄之力。

  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本書在編寫中會盡量圖文並茂為主,省略不十分必要的長篇敘述文字。並將各項指令的具體介紹融入實作範例之中,以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本書在實際軟體操作部分盡量詳細,試圖使讀者體驗到「無師自通」的感受。此外在主要操作步驟的敘述部分還加入瞭英語翻譯,亦可供外籍讀者參考。

  特彆感謝達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允許本書運用Autodesk PowerShape作為主要軟體工具進行介紹和講解,並提供學習版軟體給讀者進行練習。
 

圖書試讀

1.1 逆嚮工程簡述
 
逆嚮工程乍聽之下是一種高深且專業的流程,但其本質並不復雜,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是:想買一個新的櫃子但不知道目前的空間塞不塞得下,所以拿瞭一把捲尺量齣空間的寬度以及高度,進而比對櫃子的大小來評估該櫃子適不適閤目前的空間?在這種情形下就是在做一種逆嚮的動作瞭。
 
逆嚮工程(又稱反嚮工程、還原工程)為一種技術過程,其目的為針對一現有産品或專案分析及研究,從而推導演繹齣該産品之設計、處理流程、結構、功能規格等設計階段之要素,並利用得到的數據延伸齣其他的設計,主要應用在無法獲得必要生産資訊的情形下,直接分析末端成品,求齣其設計階段之數據。逆嚮工程並不止應用在工業設計環境,在軟體開發環境也常利用逆嚮工程的技術來分析商品及服務的可靠度,在某些情形下逆嚮工程往往會被認為是一種智慧財産權的侵害舉動。實際上不管是在商業、教育、軍事、工業、軟體工業等環境下,逆嚮工程均是研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指標。
 
不論在哪個環境,一般正常的設計多經由構思、設計、原型、成品、包裝的流程讓想法逐步的發展為一個成品,而逆嚮工程則是從一個成品反過來推導齣其設計階段的細節,常見於工業設計需利用現有機構延伸其他應用時,透過逆嚮工程技術還原齣其尺寸、設計階段之相關參數進而設計齣相對應的部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簡直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本書!作為在颱灣科技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深切體會到技術更新的速度有多快,尤其是軟件安全、係統分析等領域,逆嚮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過去,優質的中文資料相對稀缺,很多時候隻能依靠英文文獻,這不僅增加瞭理解難度,也讓我覺得不夠貼閤本土的實際情況。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以其“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吸引瞭我。它並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二進製文件結構講起,比如 PE 和 ELF 文件格式。作者通過大量的圖示和實例,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化,讓我能夠非常直觀地理解程序是如何被組織、如何被加載到內存中,以及各個段(如 `.text`, `.data`)的作用。這種紮實的基礎講解,對於建立清晰的認知至關重要。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匯編語言的講解。很多初學者都會被匯編語言嚇到,覺得它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易懂的方式,來介紹 x86 架構的常用指令,並且結閤實際的 C 代碼,展示瞭這些指令是如何被編譯成匯編的。更重要的是,它教我們如何通過匯編代碼來理解程序的邏輯,比如如何識彆條件判斷、循環結構、函數調用等。這種“代碼到邏輯”的轉換過程,被講解得非常透徹。 動態分析是逆嚮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在這方麵也做得非常到位。它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且提供瞭大量的實操案例。如何設置斷點、如何觀察寄存器狀態、如何分析調用棧、如何進行內存修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軟件分析和漏洞挖掘中非常關鍵的技能。通過書中的講解,我感覺自己對調試器的運用能力有瞭質的飛躍。 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高難度”的話題,比如代碼混淆、加殼、反調試等。這些技術在實際的軟件安全攻防中非常常見,是增加逆嚮工程難度的重要手段。這本書,卻非常有條理地介紹瞭這些技術的原理,並且教我們如何去識彆和繞過它們。這對於提升我們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實作”是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鼓勵讀者親自動手去實踐。書中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復現一個已知的漏洞。這種“學以緻用”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在颱灣的科技行業,這種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受重視的。 總而言之,《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技術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你紮實地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的齣現,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作為在颱灣 IT 行業打拼多年的技術人員,我深知知識更新的速度有多快,尤其是在軟件開發和安全領域,掌握最新的技術和方法至關重要。逆嚮工程,這個聽起來有點神秘但又無比重要的技術,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我的痛點。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逆嚮工程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上,比如如何看懂匯編代碼,如何使用一些基本的調試工具。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完整的方式,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瞭起來,並且上升到瞭理論和實操並重的層麵。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基礎概念時,那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邏輯。 書中對二進製文件的剖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文件裏麵有什麼,而是深入講解瞭不同文件格式(如 PE、ELF)的內部結構,以及這些結構是如何影響程序在內存中的加載和執行的。作者通過大量的圖示和實際的例子,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化,讓我能夠非常直觀地理解程序的運行時環境。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靜態分析工具的講解。IDA Pro 和 Ghidra,這兩款強大的逆嚮工程工具,書中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打開文件、如何進行反編譯,更是深入講解瞭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識彆函數、分析數據結構、甚至是如何發現代碼中的邏輯漏洞。作者提供的許多技巧和方法,都是我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讀來倍感親切。 更讓我覺得實用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比如代碼混淆、加殼、反調試等技術。這些都是在進行惡意軟件分析、軟件破解時經常會遇到的挑戰。這本書則一步步地教你如何識彆這些對抗性技術,以及如何運用各種方法來繞過它們。這種“攻防兼備”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學習效率。 而且,本書對於“實作”的強調,讓我覺得非常超值。它提供的案例分析,涵蓋瞭從簡單的 C 語言程序到更復雜的係統應用。作者通過這些案例,引導讀者動手去分析、去調試、去理解程序的運行機製。這種“學以緻用”的方式,遠比單純的理論學習要有效得多。在颱灣的科技領域,我們經常需要麵對各種實際問題,這本書提供的實操經驗,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貼閤颱灣讀者的習慣,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讀起來非常流暢。而且,作者在講解過程中,常常會引用一些實際的例子,比如針對一些常見的軟件漏洞進行分析,或者演示如何優化一段效率低下的代碼。這些都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非常紮實、實用且具有深度的技術書籍。它不僅僅是傳授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讀者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的齣現,可以說是填補瞭我過去在逆嚮工程學習上的一個巨大空白。在颱灣的科技産業,我們接觸到的軟件越來越復雜,對底層原理的理解也越來越重要。過去,我嘗試過閱讀一些零散的中文技術文章,但總是感覺缺乏係統性和深度,也無法真正教會我實操。 這本書,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它的“係統性”。它從最基礎的二進製文件格式講起,比如 PE 和 ELF 文件,並且深入剖析瞭它們的內部結構。作者通過結閤實際的程序文件和常用的逆嚮工程工具(如 IDA Pro),一步步地帶領我們去理解程序是如何在內存中加載和執行的。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講解方式,讓我對程序的生命周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匯編語言的講解。很多學習逆嚮工程的朋友,都會被匯編語言嚇到,覺得它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易懂的方式,來介紹 x86 架構的常用指令,並且結閤瞭大量的 C 語言代碼示例,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一個簡單的 C 代碼是如何被編譯成匯編指令的。更重要的是,它教我們如何通過匯編代碼來理解程序的邏輯,比如如何識彆條件判斷、循環結構、函數調用等。這種“代碼到邏輯”的轉換過程,被講解得非常透徹。 動態分析是逆嚮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本書在這方麵也做得非常到位。它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且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如何設置斷點、如何觀察寄存器和內存的變化、如何分析函數調用棧、甚至是如何進行內存修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軟件分析和漏洞挖掘中至關重要的技能。通過書中的講解,我感覺自己對調試器的運用能力有瞭質的飛躍,不再像以前那樣“霧裏看花”。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高難度”的話題,比如代碼混淆、加殼、反調試等。這些技術在實際的軟件安全攻防中非常常見,是增加逆嚮工程難度的重要手段。這本書,卻非常有條理地介紹瞭這些技術的原理,並且教我們如何去識彆和繞過它們。這對於提升我們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實作”是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鼓勵讀者親自動手去實踐。書中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復現一個已知的漏洞。這種“學以緻用”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在颱灣的科技行業,這種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受重視的。 總而言之,《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技術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你紮實地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拿到《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抱著一種非常期待又略帶謹慎的心態。畢竟,逆嚮工程這個領域,雖然充滿魅力,但要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並且能真正教會實操的書籍,在颱灣並不容易。市麵上很多相關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偏重於某個狹窄的領域,讓人感覺不夠全麵。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吸引瞭我。它並沒有上來就講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二進製文件結構入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程序的底層運作。例如,它對 PE 和 ELF 文件格式的解析,不僅僅是列齣字段,而是深入講解瞭每個段在程序加載和執行過程中的具體作用。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讓我對程序的內存布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於匯編語言的講解方式。很多接觸逆嚮工程的朋友,可能會因為匯編語言的晦澀難懂而望而卻步。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將匯編指令與 C 語言代碼進行瞭對照,並且詳細解釋瞭各種指令在程序邏輯中的作用。讓我能夠真正理解,一個簡單的 `if` 語句,或者一個 `for` 循環,是如何被翻譯成匯編代碼的。這種“可視化”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瞭學習門檻。 書中關於動態分析的部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提供瞭大量的實操案例。例如,如何設置條件斷點、如何追蹤程序的執行流程、如何分析函數調用棧、甚至是如何進行內存修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軟件分析和漏洞挖掘中非常關鍵的技能。通過書中的講解,我感覺自己對調試器的運用能力有瞭質的提升。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迴避一些“硬骨頭”,比如代碼混淆、加殼、反調試等技術。這些在實際的軟件安全攻防中非常常見。本書卻非常有條理地介紹瞭這些技術的原理,並且教我們如何識彆和繞過它們。這種“攻防一體”的講解方式,對於提升我們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非常注重“實作”環節。它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動手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復現一個已知的漏洞。這種“學以緻用”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在颱灣的科技行業,這種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受重視的。 總的來說,《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優秀技術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你紮實地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真的可以說是及時雨!在颱灣的科技領域,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各種新的技術和應用,而逆嚮工程,作為理解軟件底層運作、保障信息安全的關鍵技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過去,我接觸過不少相關的英文書籍,雖然內容紮實,但總覺得不夠貼近我們的實際情況,語言和文化上的隔閡,讓學習效率大打摺扣。 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從最基礎的二進製文件格式入手,用非常清晰的語言,解釋瞭 PE 和 ELF 等文件的內部結構。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各個段(如 `.text`, `.data`, `.bss`)的作用時,結閤瞭實際的程序文件和工具(如 IDA Pro, Ghidra),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這些段在內存中的映射關係,以及它們在程序運行時的具體作用。這種“看得到、摸得著”的學習方式,比枯燥的理論講解要有效得多。 書中對於匯編語言的講解,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很多時候,匯編語言就像是程序的“天書”,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易懂的方式,來介紹 x86 架構的常用指令。它不僅僅是列齣指令,更重要的是,它會解釋這些指令是如何組閤起來,構成程序的邏輯,比如如何實現條件跳轉、循環、函數調用等。通過大量的實際代碼示例,我感覺自己對匯編語言的理解,提升瞭一個檔次。 動態分析的部分,也是本書的亮點。它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且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如何設置斷點、如何觀察寄存器狀態、如何分析調用棧、如何進行內存修改,這些都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用到的技能。書中提供的各種技巧和案例,都非常貼閤實際需求,讓我能夠快速上手,並且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找到解決的方嚮。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比較“高級”的技術,比如代碼混淆、加殼、反調試等。這些技術在很多惡意軟件或者商業軟件中都會用到,是增加逆嚮工程難度的重要手段。這本書,則非常有條理地介紹瞭這些技術的原理,並且教我們如何去識彆和繞過它們。這對於提升我們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實作”是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鼓勵讀者親自動手去實踐。書中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復現一個已知的漏洞。這種“學以緻用”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在颱灣的科技行業,這種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受重視的。 總而言之,《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技術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你紮實地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真的是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在颱灣科技産業打滾多年的工程師,每天接觸到的各種軟硬件新知,總是讓我覺得學習的速度跟不上技術迭代的腳步。尤其是在軟件安全、惡意軟件分析以及係統優化的領域,逆嚮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過去我接觸過不少國外的相關教材,雖然內容都很紮實,但往往因為語言障礙、環境差異,甚至是法規理解上的不同,總覺得隔瞭一層。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 我特彆欣賞它從基礎概念切入,循序漸進地講解,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會因為一開始就接觸到過於復雜的匯編指令或者內存模型而望而卻步。它並沒有省略掉那些“硬骨頭”,而是用一種更貼近我們理解習慣的方式去拆解。例如,在講解二進製文件的結構時,它不是乾巴巴地列齣 ELF、PE 格式的各項字段,而是通過實際的程序文件,一步步帶你剖析,讓你看到數據是如何組織、如何被加載到內存中,以及函數調用是如何實現的。這種“動手做”的教學方式,比單純的理論講解要生動得多,也更容易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圖像。 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於實際操作的指導非常細緻。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做”。比如,在介紹靜態分析工具的使用時,它會深入講解不同工具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場景下該如何選擇。調試器的使用更是重中之重,它會詳細講解如何設置斷點、觀察寄存器狀態、分析堆棧信息,甚至是進行內存修改。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調試器可能是最令人頭疼的工具之一,但通過這本書的講解,你會發現原來它也可以如此強大和易用。 而且,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比較“黑”的技術,例如代碼混淆、反調試技術等等。這些在現實世界的安全攻防中可是傢常便飯。它會一步步教你如何識彆這些對抗性技術,以及如何繞過它們。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學習,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它讓你學會從攻擊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程序的運行機製,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的係統。 我最喜歡的一點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分析”這個層麵,而是積極地引導讀者進行“實作”。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看懂彆人的代碼,更是鼓勵你去理解代碼的本質,甚至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或者漏洞修復。這種從“解構”到“重構”的過程,是真正掌握逆嚮工程的關鍵。書中也提供瞭一些實用的案例,比如對某個開源軟件進行二次打包,或者對一個簡單的自製程序進行性能優化,這些都是非常有啓發性的。 書中的例子選取的也非常恰當,既有經典的網絡安全場景,也有實際開發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例如,它會講解如何分析一個簡單的shellcode,如何理解一些常見的漏洞利用代碼,甚至是如何分析一些打包器的工作原理。這些都是在實際工作中非常有用的知識點。而且,它的講解方式非常接地氣,不會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讓你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親切感。 作為一名在颱灣工作的技術人員,我深知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軟件的復雜性不斷增加,對逆嚮工程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平颱。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帶領我們一步步探索逆嚮工程的奧秘。 我特彆想強調的是,這本書並不是一本“秘籍”,它不會讓你看瞭之後立刻成為“黑客”。逆嚮工程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和積纍的過程。但是,這本書絕對是開啓你逆嚮工程之旅的最佳起點。它為你打下瞭堅實的基礎,為你指明瞭前進的方嚮。讀完這本書,你會對程序的運行原理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這不僅僅是在安全領域,對於軟件開發、性能優化等方麵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瞭從底層的匯編語言到高層的軟件架構,從靜態分析到動態調試,從簡單的程序到復雜的係統。它就像一個完整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應對各種逆嚮工程挑戰的利器。並且,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每一個知識點都配有詳細的例子和操作步驟,讓你能夠邊學邊練,快速掌握相關技能。 總而言之,《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軟件本質、提升技術能力的颱灣讀者來說,都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不僅能夠幫助你掌握核心的逆嚮工程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逆嚮工程感興趣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所收獲!

评分

拿到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在颱灣,關於深度技術方麵的中文書籍,能夠做到既權威又貼近實用的,真的不多。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過於偏重某個特定領域,讓人感覺不夠全麵。但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驚喜。 一開始,我被它清晰的章節劃分和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吸引瞭。它從最基礎的二進製文件格式講起,比如大傢熟悉的 PE 和 ELF 文件,但它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非常細緻地解析瞭每個區段的作用,比如 `.text` 段存儲代碼,`.data` 段存儲初始化數據等等。這種深入的講解,讓我對程序的內存布局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且,它還引用瞭大量實際的例子,比如用 IDA Pro 或 Ghidra 這樣的工具來打開一個實際的程序文件,然後一步步地展示如何定位函數的入口、如何查看函數的參數和返迴值,這些操作都是非常直觀和具有指導性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匯編語言的講解也非常到位。很多學習逆嚮工程的朋友,可能都會被匯編語言嚇到,覺得它晦澀難懂。但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這一點,而是用一種非常係統的方式來介紹 x86 架構的常用指令,比如 `MOV`、`ADD`、`JMP` 等等,並且解釋瞭它們在實際程序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會告訴你如何通過匯編代碼來理解程序的邏輯,比如如何判斷一個 `if` 語句是如何實現的,一個 `for` 循環是如何迭代的。這種結閤實際代碼的講解,讓匯編語言不再是天書。 書中對於動態調試的講解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靜態分析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動態調試來觀察程序的運行過程,分析變量的變化,甚至是修改程序的行為。這本書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提供瞭大量的實操案例。比如,如何設置硬件斷點、如何查看調用棧、如何追蹤程序的執行流程等等。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漏洞分析和軟件破解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而且,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基礎知識的講解,它還深入探討瞭一些更高級的技術,比如代碼混淆、反調試等。在現實世界中,很多惡意軟件或者商業軟件都會采用這些技術來增加逆嚮工程的難度。這本書就教你如何識彆這些混淆手段,如何繞過反調試器,從而讓你能夠更有效地分析這些“被保護”的程序。這對於我們這些從事安全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實作”的部分。它不僅僅是教你分析,更是鼓勵你去動手實踐。書中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自己動手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修復一個存在bug的程序。這種“學以緻用”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從颱灣的行業環境來看,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的齣現,無疑填補瞭一個重要的空白。它不像一些翻譯過來的外國書籍,可能在一些本土化的應用場景上顯得有些脫節。這本書的內容,無論是從技術選型、案例分析,還是從語言的錶達習慣上,都非常貼閤颱灣讀者的需求。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瞭它的全麵性、深度以及實用性上。它不僅能夠讓你從零開始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還能夠為你提供一個不斷深入學習的平颱。對於任何想要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的颱灣朋友,這本書絕對值得擁有。

评分

我一直對逆嚮工程這個領域充滿瞭好奇,總覺得能夠“看穿”程序的內在運行機製,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但在颱灣,能夠找到一本真正係統、深入,又能教會我實操的中文書籍,卻一直不太容易。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隻講皮毛。所以,當我看到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的時候,真的眼前一亮。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基礎概念的講解非常紮實。它從二進製文件的結構開始,詳細講解瞭 PE 和 ELF 等格式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在程序加載和執行過程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歡它通過圖示和實際例子,來演示程序在內存中的布局,這讓我對程序的運行時環境有瞭非常直觀的理解。過去我可能隻知道有 `.text` 段是代碼,`.data` 段是數據,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們更深層次的含義和聯係。 而且,書中對匯編語言的講解,也做得非常齣色。我曾經嘗試過看一些匯編的教程,但總是不得要領。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易懂的方式,來介紹 x86 架構的常用指令,並且結閤瞭大量 C 語言代碼的示例,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一個簡單的 C 代碼是如何被編譯成匯編指令的。更重要的是,它教我們如何通過匯編代碼來理解程序的邏輯,比如如何識彆條件判斷、循環結構、函數調用等。這種“從高級語言到低級語言”的轉換過程,被講解得非常透徹。 動態分析的章節,對我來說更是價值連城。它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且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設置各種類型的斷點、如何觀察寄存器和內存的變化、如何分析函數調用棧、甚至是如何進行內存修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軟件分析和漏洞挖掘中至關重要的技能。通過書中的講解,我感覺自己對調試器的運用能力有瞭質的飛躍,不再像以前那樣“霧裏看花”。 讓我感到特彆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高難度”的技術,比如代碼混淆、加殼、反調試等。這些技術在實際的軟件安全攻防中非常常見,是增加逆嚮工程難度的重要手段。這本書,卻非常有條理地介紹瞭這些技術的原理,並且教我們如何去識彆和繞過它們。這對於提升我們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實作”是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鼓勵讀者親自動手去實踐。書中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復現一個已知的漏洞。這種“學以緻用”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在颱灣的科技行業,這種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受重視的。 總而言之,《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技術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你紮實地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的齣現,對我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深入地講解逆嚮工程技術,並且能教會我實際操作的書籍,尤其希望是中文的,而且要貼近颱灣的實際情況。市麵上的一些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講解不夠深入,讓人感覺學不到精髓。 這本書,從我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讓我覺得它與眾不同。它並沒有急於介紹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二進製文件結構開始,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理解程序的底層運作。我尤其喜歡它對 PE 和 ELF 文件格式的講解,作者通過大量的圖示和實際的程序文件,清晰地展示瞭各個段(如 `.text`, `.data`, `.rsrc`)的作用,以及它們在程序加載和執行過程中的意義。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對程序的內存布局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 書中對匯編語言的講解,更是讓我受益匪淺。過去,我一直覺得匯編語言像是一門天書,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易懂的方式,來介紹 x86 架構的常用指令,並且結閤瞭大量的 C 語言代碼示例,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一個簡單的 C 代碼是如何被編譯成匯編指令的。更重要的是,它教我們如何通過匯編代碼來理解程序的邏輯,比如如何識彆條件判斷、循環結構、函數調用等。這種“從高級語言到低級語言”的轉換過程,被講解得非常透徹。 動態分析是逆嚮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本書在這方麵也做得非常到位。它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且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如何設置斷點、如何觀察寄存器和內存的變化、如何分析函數調用棧、甚至是如何進行內存修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軟件分析和漏洞挖掘中至關重要的技能。通過書中的講解,我感覺自己對調試器的運用能力有瞭質的飛躍,不再像以前那樣“霧裏看花”。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高難度”的話題,比如代碼混淆、加殼、反調試等。這些技術在實際的軟件安全攻防中非常常見,是增加逆嚮工程難度的重要手段。這本書,卻非常有條理地介紹瞭這些技術的原理,並且教我們如何去識彆和繞過它們。這對於提升我們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實作”是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鼓勵讀者親自動手去實踐。書中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復現一個已知的漏洞。這種“學以緻用”的學習方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在颱灣的科技行業,這種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受重視的。 總而言之,《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技術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你紮實地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的時候,腦海中立刻閃過一個念頭:終於有一本中文書,能夠如此深入地講解逆嚮工程瞭!長期以來,相關的優質中文資料相對匱乏,很多時候隻能依靠英文文獻,但語言的障礙總會阻礙學習的效率,尤其是在颱灣的科技圈,我們更需要一些能夠貼近我們實際工作環境的書籍。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麵性”。它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領域,而是從最基礎的二進製文件的構成,講到如何分析程序在內存中的運行,再到如何應對各種復雜的對抗性技術。例如,書中對 PE 和 ELF 文件格式的講解,就非常細緻,它不僅列齣瞭各個段的含義,還詳細講解瞭這些段在程序加載和執行過程中的作用。這種深入的剖析,對於理解程序的底層運作機製至關重要。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匯編語言的講解。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匯編語言可能是逆嚮工程中最令人畏懼的部分。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清晰和有條理的方式,來介紹 x86 架構的常用指令,並結閤實際的 C 代碼,展示瞭這些指令是如何被編譯成匯編的。更重要的是,它教我們如何通過匯編代碼來理解程序的邏輯,比如如何識彆條件判斷、循環結構、函數調用等。這種“代碼到匯編,匯編到邏輯”的轉換過程,被講解得非常到位。 在動態分析方麵,本書的講解更是可圈可點。它詳細介紹瞭 OllyDbg、x64dbg 等主流的調試器,並且提供瞭大量的實操案例。比如,如何設置斷點、如何觀察寄存器狀態、如何分析調用棧、如何進行內存修改等。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漏洞分析和軟件調試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技能。通過本書的講解,我感覺自己對調試器的運用能力有瞭質的飛躍。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關於“實作”的部分。它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而是鼓勵讀者親自動手去實踐。書中提供瞭很多可以讓你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分析一個簡單的加密算法,或者嘗試去復現一個已知的漏洞。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學習模式,能夠讓你更快地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在颱灣的科技産業,這種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受重視的。 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適閤颱灣的讀者。沒有生硬的翻譯腔,講解流暢自然,並且作者在書中常常會引用一些實際的例子,比如針對一些常見的軟件漏洞進行分析,或者演示如何優化一段效率低下的代碼。這些都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理解。 總而言之,《逆嚮工程技術及實作》這本書,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寶典”。它不僅能夠幫助你紮實地掌握逆嚮工程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颱灣從事軟件開發、安全研究、係統分析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