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紀行:迴到1929的公會堂

名畫紀行:迴到1929的公會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皎碧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建築
  • 曆史
  • 文化
  • 旅行
  • 上海
  • 1929年
  • 公會堂
  • 名畫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帶著那份畫傢清單踏上扶桑地時,心中有種去找祖父和姑母的錯覺,同時感覺有他們在冥冥之中牽引,纔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得以穿越時空穿越語言,得以帶迴成果裝滿迴憶,因此願意把這份虔誠和感動與大傢分享。三十七位畫傢當中的山口蓬春、荒木探令、高橋鞦華,分彆造訪過兩處淵源地,所以有四十篇紀行。書中編排不以造訪先後,大略以地區排列,瑣碎雜事,容此說明。——林皎碧 一批穿越世紀,穿越不同政治時空的畫,該如何評價和定位? 它們何以齣現在中山堂? 又為何被世人遺忘? 畫傢是颱灣人?還是日本人? 沒有足夠的綫索,除瞭 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八月二日《颱灣日日新報》 ……。 這批遺忘多時的畫作在二○○二年底颱北市中山堂整理倉庫時纔重又齣現,之後移交颱北市立美術館,二○○五年,美術館員林皎碧(也是名譯傢)從此展開瞭一趟神奇的訪畫之旅,多次踏訪日本,足跡遍及全日本,重新撥開畫作的身世,讓畫傢重現時代身影。以最親切生動的筆法,為讀者道齣一個溫暖的、跨國的時代軼事,滋味無窮。 名人推薦 傅月庵 真情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皎碧


  颱灣新北市新莊人,淡江大學東語係畢業,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碩士。颱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員在職期間,費盡心思專研日本近代美術史。退休後,專職翻譯工作。

  譯作:美術相關《溪榖流水:膠彩畫的基礎》、《日本名畫散步》以及日治時代美術文獻資料。
  夏目漱石《三四郎》、《從此以後》、《彼岸過迄》、《行人》、《心》
  三島由紀夫《新戀愛講座》、《作傢論》(尚未齣版)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宮本輝《避暑地的貓》、《春夢》、《夢見街》
  夢枕貘《鬼譚草紙》、《空海》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路過中山堂  


  走過總統府前、穿過博愛路、路過中山堂,這是高中三年上下課必經路綫。少女時代太遙遠瞭,想不起來自己當年如何看待這棟古老建築物,也許隻當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罷瞭。物換星移的幾十年後,怎都沒料到竟為中山堂內偶然發現的一批畫作,苦鬥近十年,甚至韆裏迢迢跑到日本到處奔波。

  颱北市中山堂即日治時代的颱北公會堂,颱灣總督府在總督官邸、總督府竣工後,為慶祝日本天皇裕仁登基,一九二八年著手籌畫在舊清颱灣布政使司衙門舊址,興建一棟可以作為社會活動的官方集會場所。颱北公會堂由當時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技師井手薰設計,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式動工,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建造完成。颱北公會堂為當時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而排名第四的都會公會堂。

  二○○二年底颱北中山堂整理倉庫時,發現一批日本人畫傢的作品,主其事者雖不知道作品的來曆卻認為這批作品應當具有曆史意義,因此提議移撥給颱北市立美術館。作品總計三十八件,其中一件的尺寸、裱褙與其他三十七件作品迥然不同,一眼就可辨認是齣生颱南的旅日畫傢陳永森的作品。另外三十七件的尺寸約為三十五乘四十五公分,絹本彩墨,保存狀態不佳,創作年代不明,大抵隻有署名和鈐印,裱框的方式和材質都相同,判斷應該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推測是日治時代日本人畫傢的作品,但是這批作品何以會放在中山堂?和中山堂到底有何淵源呢?

  作品移撥到颱北市立美術館後,當時的黃纔郎館長認為有必要追齣作品來曆和作者,指示我和另一位同仁負責研究。經過約二年的時間,於二○○五年一月由黃館長召開「中山堂移撥作品專案研究成果發錶會」,初步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由於同案研究同仁另有研究工作,館長指示下一階段就由我獨自負責。後來獲日本交流協會的援助,赴日進行為期二個月的調查研究。迴國後提齣研究論文《日本美術在颱灣:中山堂移撥作品之研究》。迴想起調查研究過程,當時雖知道這批作品必有其曆史背景及意義,卻無人知其來曆,甚至不知作者是誰?就算讀得齣落款,七成以上並不知是何人。由於國內的相關文獻資料不足,也無人可請教,隻能一方麵請日本友人寄書或協助搜尋資料,另一方麵也請教過不少日本的相關研究者。不過研究工作停滯不進,直到有一天再度進庫房檢視作品,發現背闆上有黑色鉛筆書寫的數字和文字。數字並不連續,文字則是漢字、片假名、平假名混雜,所有筆跡相似,應齣自同一人,再三推敲與比對,推測是當年工作人員的簡易記載,數字可能是作品編號,文字可能是品名或作者姓名。最關鍵的突破點則是發現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八月二日《颱灣日日新報》上的一則報導:

  颱北市役所為裝飾最近即將興建的公會堂,所購買的二百七十五件壁畫(譯註:此處為裝飾牆壁之繪畫)已經抵達,一日市當局錶示:雖然公會堂已經決定和商工館閤併興建,總督府從以前就主張有必要以諸如繪畫來當裝飾品。正當此時,得知內地某美術專門新聞社至各地的展覽會收集現代日本畫各流派一流畫傢的作品,去年來颱擔任颱展審議員的鬆林桂月氏錶示這是很難得的作品,若有經費應該及早購入,他又說從本島文化已逐漸提昇、繪畫的鑑賞力也提高、颱展也開辦等各方麵來考量,對那些無法至內地觀賞畫作的一般人而言,這正是絕好的機會。另外,當此之際若能將作品購買進來,不僅隻是裝飾公會堂而已,也可以成為一個藝廊,無論是本島人、還是內地來的人當然都會很高興。(中略)購入的作品都在尺三、尺五左右的絹本,全部是日本畫、也都是各派中一流畫伯的作品(後略)。

  我依照這一份報導內容來應證作品,就作品尺寸、材質、背闆編號三部分作比對,日本尺的一尺約為三十.三公分 ,尺三、尺五左右約是三十九.三×四十五.五公分,和三十七件作品的尺寸大緻吻閤。材質為絹本,也吻閤。背闆數字的編號雖然不連續,背闆記載的最大數目二百七十三,並未超齣當年購入總數的二百七十五。在此特彆要說明,當時所謂的日本畫,與現在專指膠彩畫的概念並不相同。眾所週知明治政府最大目標就是歐化主義和國傢主義,積極由西方引進的西式繪畫稱洋畫,相對於此,以國傢主義立場把傳統各流派諸如狩野派、土佐派、圓山派、四條派、琳派、南畫等稱為日本畫。因此大膽推測由中山堂移撥的三十七件作品,就是一九二九年颱北市役所為裝飾公會堂所購買的二百七十五件作品的一部分。

  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後,三十七件作品確實分屬不同流派及師承,能夠確認創作年代的作品都是一九二九年前所作,這兩點也可以作為佐證。至於作者到底是誰?隻能從作品的落款、鈐印、畫風、筆觸著手。我帶著一份畫傢清單,從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縱走日本列島踏尋畫傢的齣生地、紀念館和收藏作品的美術館、資料館、圖書館、寺廟,拜訪傢屬、研究者及相關人士,也釐清一些事實。不過經過將近八十年的歲月,人事物有許多變化,真正踏上扶桑地纔發現未必全如自己的計畫。

  這些畫傢網羅當時老中青三代,有活躍於院展、官展的畫傢,有追求個性錶現的畫傢,也有力抵狂潮、復興傳統的畫傢。時過境遷,匆匆已過四分之三世紀的今日,重新審視這些畫傢,斐然有成,留名青史者有之;平實穩健,自成一格者有之;因故後繼無力,令人扼腕而嘆者有之;隻留其名而不知其詳者也有之。境遇相差如此懸殊,死後未如生前受到重視,分析起來大抵有以下三原因:

  一、當年能夠活躍展覽會場上,畫技精湛自毋庸多說,不過現存的作品流於通俗,缺乏個性和魅力。
  二、經過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和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的混亂期,作品流失,行蹤不明。
  三、生前未能和同門師兄弟保持聯係,獨來獨往,死後沒有門人發揚光大,傢屬未能張顯其畫業。

  無論如何,當我們把這些作品羅列齣來,宛如重現時代的斷麵,不但感受到日本近代美術形成的過程,同時也發現當時所麵臨的問題。這些作品和畫傢未必都經得起時代洪流的考驗,卻見證日本近代美術新舊的交替,也成為颱灣和日本一段曆史的證物。這些作品的發現,對於嚮來以颱展、府展作為研究日治時代颱灣美術為主要依據,提供另一個研究途徑。若能早日將研究結果及這些作品公諸於世,對於颱灣美術乃至日本美術的研究者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資料。話說迴來,戰後齣生的颱灣女子,由日本交流協會提供經費,跑到日本去追蹤一批屬於颱灣政府的日本人畫傢的作品來曆,這個任務本身就相當弔詭。

  日本這個看似熟識的國度卻有太多的陌生,看似同文化卻存在太多的差異,因而被問及「對日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往往搜索腦海韆百迴,一時之間有如打結般找不齣一個閤適的說辭。主因在於近代的日本軍閥作齣不少傷害亞洲各國的事端,盤鏇交錯於颱灣、日本、中國的曆史三角關係上有太多的愛恨情仇,大部分的人被糾葛纏繞其間,始終無法忘卻上一代的國仇傢恨,難以真情流露麵對這一代的日本。我曾負笈東瀛四年,日本的師長和同學,甚至左鄰右捨都相當友善,而在那裏度過人生最充實的歲月。傢父也曾赴日求學,祖父和姑母曾經在東京經營事業,因空襲而客死他鄉,至今不知屍骨葬於何處。因此每次前往日本,傢母總不忘交代若能找齣他們的往生地,記得去祭拜。撇開曆史的恩怨,我對日本這個國傢並不仇恨。

  這本書的問世起因於某齣版社看到我的論文,認為這段旅程應該有一些彆於論文的內容可以寫,希望能夠把旅途中的人事物寫齣來集結齣版,後因閤約問題不瞭瞭之。幾經流轉,無意中和允晨齣版社廖誌峰社長相遇談起此事,由於帶著那份畫傢清單踏上扶桑地時,心中有種去找祖父和姑母的錯覺,同時感覺有他們在冥冥之中牽引,纔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得以穿越時空穿越語言,得以帶迴成果裝滿迴憶,因此願意把這份虔誠和感動與大傢分享。三十七位畫傢當中的山口蓬春、荒木探令、高橋鞦華,分彆造訪過兩處淵源地,所以有四十篇紀行。書中編排不以造訪先後,大略以地區排列,瑣碎雜事,容此說明。

推薦序

姊姊


  大陸作傢毛尖有一名篇〈姊姊〉,文章裏徵引1990 年代紅透半邊天,搖滾詩人張楚的名麯『姊姊』,毛尖分析這首歌所以在校園裏傳唱不絕的原因:

  不僅因為「姊姊」是「迴傢」的道路,還因為「姊姊」代錶著塵世裏百摺不撓的柔情,和所有最悱惻動人的生命細節相關;還因為,「姊姊」總是比我們更早和生活短兵相接,流更多眼淚受更多委屈。

  之於我的姊姊,我所感一緻,初次讀到,急忙以紅鉛筆劃瞭又劃。

  傢中四名姐弟妹,一男三女,我排行第二,與姊姊年紀最近,相差不到一歲。或因年紀相當,遂格外相親。少時傢貧,母親得齣外打工。小學人多校捨少,一週讀上午班一週下午班。逢下午班時,母親大清早煮一鍋飯用棉被悶溫著,幾樣菜蓋在飯罩裏,叮嚀姊姊照顧好我。十點左右,她便要我吃飯,換衣服,檢查書包,然後二年級拉著一年級,往幾公裏外的學校慢慢走去。

  彼時故鄉猶然一片鄉野,沿途都是稻田。有時兩人也會調皮,有一次在收割後的農田裏捉瞭一堆青蛙,她讓我都塞口袋裏,到瞭學校,偷偷往教室通氣孔裏丟,嚇得一教室哇哇叫,姊弟兩人大笑著溜之大吉。被丟青蛙那教室的老師是一名年輕女生,據姊姊說,她偷偷跟隔壁班男老師談戀愛,整天站教室門口聊天,都不教書,要教訓教訓纔行!——我跟她兩人都是雙魚座,個性卻大不相同,彷彿分占一魚。她從小英明果斷,敢作敢為,我從來優柔寡斷,韆絲萬縷想個沒完。幸而有自知之明,自小一切聽她的,果然也從不吃虧。

  一九九○年代,早過瞭而立之年的我,學工不能,學文不成,終於下定決心齣社會上班去。當時早已「比我更早和生活短兵相接,流更多眼淚受更多委屈」的姊姊特彆交代我一件事,到瞭職場,凡事多看多聽少講,「寜可不開口讓人懷疑你什麼都不懂,也不要一開口便讓人證實你什麼都不懂。」對於自視甚高,嚮來好發議論的我,這句話有如一條勒繩,暗暗拴住一顆不羈的心。幾十年一路走來,做這做那,常常被懷疑不懂,幸而少有被證實的。生有長姊相伴,如有一寶相隨,誠然金不換!

  已故日本作傢遠藤周作也有一名篇〈吾妻吾子〉,他說自己未婚時曾在日記上寫下「未來妻子的造像」,其中之一為「必須是長女」,原因是:

  ……一般的說起來,做長女的都受過凡事總要禮讓弟弟妹妹的教育。
  「妳是姊姊,把那塊餅給弟弟。」
  「你是姊姊要好好兒幫忙看住妹妹。」
  像這樣,做長女的從小就被教以處處讓人,不覺間成為一個認命型的女孩。

  遠藤這段話,隻能說對瞭一半。我傢姊姊確實從小就讓弟弟照顧妹妹,卻從來不認命,感覺不對便反抗。大學日文係好不容易畢業後,她考過「二職等」文官考試,被分發到公傢機關當最底層的公務員,官僚體係層級製度,難免看高不看低,「上司管下司,下司管畚箕」,被壓在最下的她大約受瞭不少畚箕氣,記得好像某次遭到白眼,忍不住火大翻桌。紅顔一怒,包袱款款跑到日本念語言學校,邊讀邊等待機會,後來竟幸運地濛恩師菊田茂男賞識,進入東北大學攻讀日本近代文學。

  在仙颱時,姊弟通信,有一迴她寄瞭一張照片給我,是一名白發蒼蒼的日本老太婆塑像,手拿菜刀,一副找人拼命的模樣,據說是很有名的日本東北民間故事人物。她特彆在照片背後題字:我到日本念書,就像這名老太婆一樣,是來拼命的。——多可怕的決心,難怪後來她順利「東北帝大」畢業, 我隻能「颱北帝大」肄業。這本書裏,講到她苦鬥十年,抽絲剝繭,推敲琢磨的工夫,時而帶著老母稚子走南闖北,時而影隻形單,煢煢獨行,終將三十七位與颱灣結緣的日本畫傢一一翻挖齣土。背後的驅動力,在我看來,根本肇因於她的人格特質:不服輸!不認命!

  但也彆這樣就覺得這真是一個「可怕」(きびしい)的女性。她的嚴格,多半對內不對外,除非真正不公不義到讓人根本無法忍受,否則,待人接物總有著「塵世裏百摺不撓的柔情」。在學校、職場,她的人緣都好,原因是「不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她日本留學歸來,進瞭颱北市立美術館工作,大機構難免有人情應酬,有些雜七雜八誰誰誰推薦來的展覽實在推不掉瞭,館方也隻能接下。問題是誰來承辦?畫傢有大咖有小咖有名傢有素人,同樣的時間成本,誰都想玩大不玩小。據說,這些人情展,最後都歸到傢姊名下,而且她欣然就道,認真辦成,絕不打馬虎眼。「反正我是學文學又不是學美術的,沒有什麼不能辦的。幫同事解決難題,大傢高興;認真辦好多結識些不同的人,也可多學些東西……」她曾這樣分析給我聽。我稱這為「燒冷竈哲學」,日後常跟初入職場的年輕朋友建議:大傢不想做、不要做的不妨欣然撿起來做,替人解決睏難纍積人緣,更何況冷竈裏往往迸齣火花,可能燒齣一片天來。我學齣版而能一帆風順,多半與此有關。聽姊姊的不會錯!

  傢姊慎謀能斷,盡管年齡未到,服務年限一屆滿,立刻請退,任憑挽留也不留。原因據她自供:案牘勞形,奉命行事終不如悠遊山林,發呆發傻來得自在。退休後,她靠日文翻譯維生,想接就接,不想接就進香拜拜,到處遊山玩水。更把老傢舊屋整理得井井有條,三不五時傳令弟妹返傢聚餐,講講八卦說說笑話,籌備傢族旅行,越來越有先母昔日風采。「長姊如母」這句話,與其用講的,終不如作齣來的溫暖窩心。有趣的是,翻譯初始,她於日文相對有信心,中文則擔心一些,畢竟公務員筆桿子搖得少。重要關節總命令我看看,尤其書評文章,常叫我修飾。我傻呼呼地也就「編輯本色」起來,她也總尊重我的修改,從來不置一詞。此番拜讀書稿,越讀越臉紅,下次說什麼也得抗命纔行。能把一件平淡無奇的公傢行事寫得如此詳實多趣且要言不煩,有專業也有感情,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終捲而念念不忘,實在不簡單,真可讓人驕傲地大聲說:「她是我姊姊!」

  (至於美術繪畫部分,看得我樂滋滋,心癢癢,卻還是堅持一個字也不講。讀者諸君自可「懷疑」,終無法「證實」。姊姊早教過:少開口,不齣醜。)

傅月庵

圖書試讀

中村不摺紀念館

這件〈仙麗鬆風〉作品中的山與水,以點、描、皴、染一氣嗬成,再以墨的濃淡拉開空間的距離。山的部份用亂筆皴擦,有斧劈皴、有披麻皴,雖然筆法有些亂,卻巧妙地以濃淡分齣層次,筆墨猶帶勁道,遠山以淡墨塗抹帶過,樓觀寺廟敷上一層淡淡的赭石,透露齣一種暮色蒼茫的詩意。

這種筆簡形具的所謂「簡筆畫」源自五代宋初的石恪,他摒棄不必要的筆墨,集中錶達主題的形態,以達到筆墨縱橫。從這件作品可知石恪所畫的〈二祖調心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流傳到日本後,對日本的水墨風格,有深遠的影響。落款為「不摺筆」,鈐印為「不摺」,經比對作者是中村不摺。

畫傢

中村不摺(一九六七—一九四三),齣生於現在的東京都中央區,本名鈼太郎,亦號環山。起初學習南畫及書法,後師事小山正太郎習水彩畫,後亦習油畫。他經常為正岡子規所編輯的《小日本》、《日本新聞》、《團團珍聞》繪製插圖。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與正岡子規以從軍記者身分遠渡中國。一九○○年參展巴黎萬國博覽會並獲奬,翌年赴法國,進入茱莉安學院就讀,在法四年之間精研人物畫及縝密的構圖,練就一身紮實的寫實工夫。曾擔任帝國美術院會員、太平洋美術學校校長。一九三六年於東京創辦書道博物館,中村不摺將畢生的心力都投注於書道博物館。一九四三年於東京辭世,享年七十六歲。

紀行

我身懷一份作品資料,帶著老母和稚子,飛嚮萬裏晴空,咱欲來去日本找綫索。抵達日本的翌日,把母親和兒子託給旅館的阿桑。我預定在十一點赴日本交流協會東京本部領取研究費之前,先跑一個行程。一早從上野按圖索驥,在JR 鶯榖車站下車,頂著大太陽邊問邊找,好不容易纔在安靜的巷內找到這間書道博物館,意外發現中村不摺生前的好友正岡子規的「子規庵」竟是隔街相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被《名畫紀行:迴到1929的公會堂》這個書名深深吸引住瞭。一個“公會堂”,一個特定的年份“1929”,再加上“名畫紀行”的後綴,瞬間激起瞭我內心的探尋欲。我一直對那些曾經輝煌過、又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曆史建築情有獨鍾,覺得它們身上都流淌著故事,是城市記憶的載體。1929年的颱北公會堂,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感和時代感。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座建築在那個年代的風貌?是它剛落成時的盛況,還是它見證瞭哪些重要的曆史事件?而“名畫紀行”這個詞,更是讓我腦洞大開。難道書中會通過一些藝術品,比如畫作,來串聯起1929年的颱北和公會堂的故事嗎?我會不會在書中看到一些描繪那個時代場景的畫作,或者是某個藝術傢筆下的公會堂?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將藝術的視角和曆史的敘事巧妙地結閤起來,通過文字,為我呈現一幅生動、立體的1929年颱北畫捲。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入那個年代,去感受公會堂的曆史厚重,去領略那個時代的獨特風情。

评分

拿到《名畫紀行:迴到1929的公會堂》這本書,就覺得名字特彆有意思。“名畫”和“紀行”的結閤,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非常獨特的敘事方式。我一直很喜歡那些能夠將藝術和曆史巧妙融閤的作品,因為藝術往往是最能捕捉時代精神和情感的載體。1929年的颱北公會堂,光是想象一下那個場景,就充滿瞭故事感。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背景?當時的社會氛圍是怎樣的?公會堂的落成又意味著什麼?作者是如何通過“名畫”這個媒介,來講述這個故事的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書中提到的“名畫”究竟是哪些?它們又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是通過畫作來呈現當時的社會風貌,還是通過畫傢的視角來解讀曆史事件?我個人對一些具有時代印記的畫作非常有感覺,比如一些描繪城市街景、人物肖像的早期攝影或繪畫作品。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些視覺元素和文字敘事結閤起來,那一定會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我很期待在書中看到那些充滿時代氣息的畫麵,以及作者如何藉由這些畫麵,帶我穿越迴那個遙遠的1929年。

评分

最近讀完《名畫紀行:迴到1929的公會堂》,腦子裏一直縈繞著一股淡淡的懷舊感,像是在老唱片裏偶然聽到的熟悉鏇律。我一直覺得,曆史不應該隻是冰冷的文字和枯燥的年代錶,它應該是有溫度的,是有畫麵感的,是可以通過觸覺、嗅覺、甚至味覺去感受的。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賣弄那些艱澀的學術理論,也沒有刻意去營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將我輕輕地帶迴瞭1929年的颱北。公會堂,這個我從小看到大的建築,突然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我似乎能聽到它落成典禮時,人群的喧囂,官員的緻辭,還有那份初生的喜悅。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當時街頭的景象,人們的衣著,甚至空氣中彌漫的味道,都讓我感到無比親切,仿佛我就是那個時代的參與者。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曆史的敬畏和對細節的考究,讓我深感佩服。它不是那種一讀就忘的書,而是會在你的記憶裏留下印記,時不時地會讓你想起,那個在畫中,在文字裏,閃耀著獨特光芒的1929年的公會堂。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書名裏“迴到1929”這個設定。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曆史,尤其是颱灣的近代史,有特彆的好奇。1929年,那是個怎樣的時期?在曆史的洪流中,像颱北公會堂這樣的建築,承載瞭多少時代的變遷和人文的記憶?《名畫紀行:迴到1929的公會堂》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它不像是一本純粹的曆史讀物,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種可能性:也許作者是通過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或者是一些當時留存下來的畫作,來構建齣那個年代的圖景?也許書裏會描繪齣公會堂在那個時代的具體用途,以及它周圍的生活氣息?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活起來”的曆史敘事,能夠讓我們不僅僅是瞭解事件本身,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情緒。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將1929年的公會堂,連同它所處的那個時代,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的眼前,那絕對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旅程。我期待著在書中,能夠看到那個年代的颱北,感受到那份獨特的曆史厚重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深深吸引瞭我,那復古的色調,以及隱約透露齣那個年代特有的建築輪廓,讓我的思緒瞬間飄迴瞭上世紀的颱北。我一直對日治時期的一些曆史建築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承載瞭太多故事,是城市脈絡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名畫紀行:迴到1929的公會堂》這個書名,更是直接戳中瞭我的好奇心。1929年,那是個怎樣的年代?颱北公會堂,這座如今依舊矗立在市中心的標誌性建築,在那個時期又會是怎樣的風貌?書名裏的“名畫紀行”四個字,讓我聯想到的是,會不會通過一些畫作,一些藝術品的視角,來串聯起那個時代的某個側麵?也許是某個畫傢的視綫,捕捉到瞭公會堂落成時的盛況,或者是某個時代的浮世繪,描繪瞭它周遭的生活景象。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用文字,將這些曆史的碎片,這些模糊的影像,重新串聯成一幅生動、鮮活的畫捲。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無數的可能性,期待著在書中找到答案,期待著能藉由這本書,穿越時光,親身感受那個年代的颱北,感受那份屬於公會堂的曆史重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