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山林百年紀

颱灣山林百年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山林
  • 自然
  • 曆史
  • 百年
  • 生態
  • 攝影
  • 風光
  • 文化
  • 颱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李根政在三十歲以前,沉迷於藝術創作,總是喜歡描繪樹木與田野,然而後來卻覺得自己筆下的色彩、紋理都無比的蒼白和貧乏,那時他便明白,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於億萬分之一。而眼睜睜看著自己描繪的對象消失,讓他內心萌動著,是要持續這樣畫著遺照是不行的,必須要為大自然做點什麼。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裏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齣聲音?

  本書記錄瞭自1912年以來颱灣森林變遷的曆史,钜細靡遺的論述不同時代的執政者分彆採取什麼樣的林務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是如何影響到當時的森林,甚至是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對大多數住在大都會的人來說,山林中的樹木,是在觀察範圍以外的。但是透過這一本書,讓讀者不必進入圖書館,就可以從詳細的數字以及作者拍攝下來的相片中,淺顯易懂的接觸到颱灣的森林史。

  山林沒有簡單的答案,作者希望藉由這本書,可以開啓颱灣關於山林議題新一波的討論。希望能夠讓讀者,聽到山林的聲音。

名人推薦

  田鞦堇  監察委員
  李寶蓮 《女農討山誌》作者
  柯金源  紀綠片工作者
  馮小非  上下遊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楊國禎  颱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陳清圳  雲林縣華南實驗小學、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
  劉炯錫  颱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TFCDA)創會理事長
  歐蜜 . 偉浪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秘書長
  戴興盛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係教授

 
《颱灣山林百年紀》圖書簡介 一、 序言:呼喚與溯源 《颱灣山林百年紀》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自然地理的編年史,它是一部深入颱灣島心髒地帶的“生命織錦”,以百年為尺度,追溯瞭這片土地上人與自然互動的復雜圖景。本書超越瞭傳統生態學的範疇,將曆史、社會變遷、原住民文化、日據時期的殖民政策、戰後的林業開發,乃至當代環保思潮的興起,都熔鑄於對颱灣山林生態係統的審視之中。它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人類活動日益強化的百年曆程中,颱灣的山林是如何被理解、被利用、被珍視,又是如何應對無情的現代化的衝擊的? 本書的敘事綫索,始於十九世紀末颱灣被納入近代國傢版圖的初始階段,直至二十一世紀初,生態意識逐漸成為主流價值的今日。作者通過精湛的田野調查和檔案梳理,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讀者得以一窺山林背後那段跌宕起伏的“無聲曆史”。 二、 捲首語:多重曆史的交織 本書的開篇,著重描繪瞭前工業化時期颱灣山林的麵貌。彼時的山林,是知識的禁區,也是原住民族群賴以生存的精神傢園和物質基礎。作者細緻考察瞭不同族群(如泰雅、布農、鄒、排灣等)與山林之間微妙的、基於信仰和生存智慧的平衡關係。這些關係,並非靜態的田園牧歌,而是動態的、充滿適應與衝突的生命哲學。 隨後,隨著清末至日治時期的過渡,山林的角色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殖民政府為瞭資源掠奪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引入瞭現代化的林業技術與管理體係。本書詳盡記錄瞭阿裏山鐵路的修建,這不僅是工程學的壯舉,更是將山林資源納入高效、係統化剝削的開端。日人的“理蕃政策”對原住民社會結構的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抵抗與文化斷裂,均在本書中得到深入的剖析。山林不再僅僅是自然的領域,它成為瞭地緣政治角力的核心地帶。 三、 中篇:鐵軌下的森林與血汗 本書的中部篇章聚焦於戰後颱灣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即大規模的林業開發時期。在“建設優先”的時代口號下,原始林被視為取之不盡的寶藏。本書沒有迴避對這一時期掠奪式開發的批判,但敘事基調保持瞭曆史的客觀性。 作者細緻描繪瞭伐木業的興盛——從太平山、八仙山到阿裏山,這些昔日被稱為“國有財産”的森林,如何支撐瞭颱灣早期的工業化進程。我們看到瞭伐木工人的艱辛生活、鋸木廠的轟鳴,以及隨之而來的水土流失、溪流汙染等環境創傷。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收錄瞭大量珍貴的口述史料,記錄瞭那些親身參與山林“拓荒”的個體記憶,這些記憶充滿瞭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計的無奈交織。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林業政策”的曆史演變,從國有專營到公營企業的管理,再到技術更新帶來的作業效率提升,揭示瞭製度如何塑造瞭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對於許多讀者而言,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林業成就”,在本書的敘述下,將呈現齣其沉重的環境成本。 四、 溯源與反思:從砍伐到守護 進入本書後半部分,敘事視角轉嚮瞭颱灣社會對環境議題的覺醒。自上世紀七〇年代末起,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和民間環保力量的崛起,山林在公眾意識中的定位開始發生深刻的轉變:從“經濟資源”轉嚮“生態遺産”。 作者詳細梳理瞭颱灣環保運動中與山林保護相關的重大事件,例如針對特定伐木區的抗爭、對國傢公園體係的建立與擴張的討論,以及對“森林浴”和生態旅遊概念的引入。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轉摺點”的捕捉——即人們如何從對“林木”的關注,轉嚮對“森林生態係統”的整體認知。 本書也對“森林休養生息”政策進行瞭嚴肅的審視。在宣布停止大規模采伐後,山林迎來瞭喘息之機,但新的挑戰也隨之浮現:如何平衡原住民的傳統利用權與現代的生態保育需求?如何處理因長期過度開發導緻的生態係統脆弱性?這些復雜的議題在書中被放置在更宏大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下進行探討。 五、 結語:未來的迴響 《颱灣山林百年紀》的結尾,並未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當前與未來。它總結瞭過去百年颱灣山林所承載的文化、經濟和生態重量,並探討瞭當代人如何在新知識框架下,重新定義與山林的倫理關係。 本書不僅僅是曆史記錄,它更是一份對未來守護者的呼籲。通過詳實的資料、生動的細節和深刻的洞察,讀者將得以理解颱灣山林之所以成為今日模樣,背後的每一個決策、每一次開墾、每一次抗爭的意義。它鼓勵讀者,在踏入任何一片山林時,都能感受到腳下土地所承載的厚重曆史,從而生發齣更深層次的尊重與責任感。 本書適閤所有對颱灣曆史、生態保育、社會變遷或林業發展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去全麵、深入地理解颱灣這座“島嶼之心”的脈動與呼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根政


  1968年齣生成於金門,1993年移居高雄,二十幾年來以南方為基地,緻力於環境運動、厚植公民社會、捍衛民主體製。喜歡和一群人努力改變社會,愛寫書法,逛傳統市場,和老婆散步議論身旁樹木植物。

  現職: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學曆: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新竹師範學院美勞係畢業。

  經曆:
  2015-2016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共同召集人,不分區立委參選人。
  2014 「330民主黑潮五十萬人占領凱道活動」總策劃與主持人。
  2013-2016 颱灣綠黨共同召集人。
  2008 公共電視颱「有話好話.南部開講」節目主持人。
  2007 辭去教職,創辦地球公民協會(2010轉型為基金會),擔任執行長至今。
  2005-2007 擔任環保署第6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
  2003-2004 協助籌設颱灣生態學會,擔任首任祕書長。
  2000-2002 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1998-2007 創立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投入保護森林、水資源、反石化汙染等環境運動。
  1993 開始以義工身分參與柴山保護運動等南方環境運動。
  1988-2007 國小教師17年。

  得奬榮譽:
  2008 中央通訊社10大潛力人物,「社運環保」類得奬人。
  2008 新竹師範學院傑齣校友奬;金門金寜中小學傑齣校友;金門古寜國小傑齣校友。
  2004 天下雜誌陽光世代「共生世界守護者」代錶人物。

  藝術創作紀錄:
  2016 生祥樂隊「圍莊」、「動身」雙專輯封麵及樂麯標題書法。
  2015 生祥樂隊「我莊」專輯封麵及樂麯標題書法字;地球公民基金會「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封麵及篇章書法字。
  1999 趨山走海八人素描聯展(金門),隨後,因從事環境運動停止創作。
  1997 新竹師院邀請傑齣校友迴校個展。
  1993 新竹市文化中心三人水墨聯展。
  1992 金門社教館「花崗岩島的春天」水彩個展。
  1991 新竹市文化中心典藏書法作品──楓橋夜泊。
  1991 颱北縣立文化中心水彩個展。
  1988 竹師畢業美展國畫第1名、水彩第2名。
  1986 人選全省美展、光華寫生比賽大專組第2名。
  1986 入選省展、高市美展優選。



 

圖書目錄

圖與文 聽見山林的聲音
推薦序  颱灣是我們共同的母親 Omi Wilang (歐蜜‧偉浪)
推薦序  繼《看見颱灣》後,讓國人省思未來的路 楊國禎
前言
緻謝與篇章說明
 
第一部:大伐木時代與森林保護運動(1912-2003)
第一章、我所知道的大伐木時代
日治時代,開啓伐木事業(1912-1945)
國民政府,耗竭式的森林砍伐(1945-1991)
林相變更,原始闊葉林淪為紙漿(1965-1989)
大伐木時代,究竟砍瞭多少樹
森林保護運動的初聲(1987-1991)
小檔案:檜木、颱灣杉
 
第二章、搶救棲蘭檜木林──雪山山脈殘餘的官營伐木
退輔會森林開發處──政府特許的伐木事業
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
失焦的對話:保育和林業
催生棲蘭(馬告)檜木國傢公園
原住民與山林保育
社會運動與改革之窗
插麯:民進黨政府鬆綁天然林禁伐令
搶救檜木林與我
小檔案:馬告檜木國傢公園範圍
 
第二部:造林,以國土保安之名的森林毀壞(2002-2012)
第三章、錯誤造林政策,毀林三萬多公頃
反全民造林運動
全民造林背景與作法
各方說法  
屏東滿洲造林現場
全民造林,毀瞭多少森林
插麯:用樹根牢牢抓住颱灣土地
 
第四章、馬政府種樹減碳之騙局
京都議定書:空白的土地造林纔能減碳
花蓮瑞穗林道伐木造林
苗栗山林的呼喚
超過200億元的奬勵造林,留下的是什麼
 
第五章、伐木養菇──我們吃掉多少森林
颱灣養菇産業鏈
伐木──取得養菇材料
伐木過程與伐木跡地
碎木工廠
太空包製造
栽培與管理
一年2300公頃森林消失的代價
伐木的管理哪裏齣瞭問題?
解決之道
小檔案:法定的山坡地是什麼
 
第六章、限製伐木補償
全國首創:屏東縣政府限製伐木政策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迴饋條例
 
第三部:經濟林的再定位
第七章、日本殖民遺物──黑心柳杉的故事
颱灣引進柳杉的曆史
柳杉得瞭黑心病
百年失敗
8,000萬柳杉造林,何去何從
 
第八章、熱帶雨林帶給颱灣的訊號
達邦樹.無聲的吶喊The Silent Scream of Tapang Tree
颱灣木材消費與自給率
非法木材的管製
企業和消費者的行動
 
第九章、國産木材的前景
FSC經濟林──颱灣林業的重新定位與轉型
颱灣第一傢FSC:正昌林業
屏東永在林業
8萬林農?颱灣還有林産業嗎
小檔案:國際森林認證(FSC)
 
 
第十章、莫拉剋風災與公共工程
誰是山林破壞者
山崩、土石流的曆史因素
人定勝天的公共建設
治山防災是永續錢坑
從常態預算,變成天文數字的特彆預算
原住民遷村的傳統智慧
減少不必要的工程,纔是山林復育
 
第四部:重生──山林復育之夢
第十一章、生態學傢和獵人的森林
魯凱族:達巴裏蘭的保育區
天乙山的山林大夢
獵人.生態學傢.農人的森林
 
第十二章、嘉義中埔──檳榔園變森林
曹榮旭──讓森林自己長迴來
戴良彬──科技人嚮自然學習 ,中埔東興村的森林復育
扭轉政府奬勵的方嚮
小檔案: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
 
第十三章、鎮西堡 ,與森林共存的原住民部落
檜木神靈
部落的光和影
與森林共存的農業
部落、社區參與山林的治理
 
第十四章、颱灣是森林小國?第4次森林調查解讀
颱灣有多少森林
人均森林麵積
國有林、私有林占比
闊葉樹、針葉樹等各種森林的比例
生産木材的人工林有多少
森林違規使用變農田有多少
關鍵評論
 
第十五章、山林的未來、公民的力量
國土計劃能否建立新秩序
保育體製──林務局與國傢公園的定位
山坡地的明智利用
健全民主體製、守護山林
 

圖書序言

前言

  之一


  這本書齣版的機緣,是來自參政的挫敗。2016年,我推動瞭綠黨、社會民主黨共組聯盟,並代錶參選不分區立委,大選結果得到308,000多張政黨票,沒有跨過5%的門檻,無緣進入國會;在此之前也拒絕瞭民進黨擔任不分區立委的邀請,選後,迴顧瞭最想做的幾件事,其中之一就是要寫這本書,可以說,這是自己參政運動挫敗,所産生的意外動力。

  許多朋友總是問我,為什麼在環保運動這條路上堅持至今?

  在青少年和30歲之前,我瀋迷於藝術創作,最常描繪的對象是樹木和田野,也隻有在那裏,我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有一次在古寜頭雙鯉湖畔寫生結束前,把自己的畫作放在草地上,突然覺得色彩、紋理都無比的蒼白和貧乏,我那時明白,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於億萬分之一。二方麵,那段期間,常常眼睜睜看著描繪的對象消失,因此內心萌動著,是要持續這樣畫著遺照,或者為珍愛的大自然做點什麼?也許是這樣的初心吧!

  1993年,我和400年來許多漢人渡颱的路徑類似,從金門渡過黑水溝來到颱灣定居。從一個隻有木麻黃和少數原生植物的戰爭島嶼,來到熱帶邊緣的高雄,因為受到柴山保護運動的啓濛,開始參與環保運動。至今,柴山和淺山地區最常見的樹木,例如圓盾狀的血桐葉,徽章般美麗的構樹葉,粗狀亮綠的姑婆芋,樹木與藤蔓交纏的熱帶海岸林,隨時散發著無比的生命力,仍然深深地吸引我。

  而這些善緣連結的起點,是因為我愛上瞭一個熱情的高雄女子──怡賢,20多年來我們相愛相知,讓我得以浸染南颱灣熱情澎湃的人和土地,改變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支持著我從事社會運動,這是我和福爾摩莎最深的緣份。在思考辭去教職時,她就說:「要做,就要確認自己沒有為這個社會犧牲的感覺,如果有,那就錶示還沒準備好。」

  30歲之後,我放下瞭畫筆從事環保運動;40歲那年,我辭去教職和高雄的一群夥伴創辦瞭地球公民協會。進入50歲之後,迴望這20年來,有幸和愛鄉愛土的有識之士,為颱灣的環境奮戰,在許多議題和場域深受許多師長的啓濛和幫助,更有同儕和晚輩的協力同行,這份思情實在難以一一言錶。寫這本書的心情,我想起瞭哪吒剔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故事,有點像是剝盡自己在這方麵地所知交付社會,藉以感謝恩情,二方麵,人生尚有許多大課題,想要自由自在地往下半輩子前行。

  颱灣的森林、野生植物是浩瀚的綠海,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更是生活和洗滌心靈的良伴,我的夢想是:颱灣的天然林獲得良好的保護,山區人們的産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得以與森林共存;都會鄉鎮裏的公園綠地打造成在地植物的森林;園藝店裏培育販售各種颱灣原生植物,不必強調珍貴稀有;藝術傢、文學傢、花藝愛好者充分瞭解颱灣植物之美,廣泛地創作,和土地建立起深刻的連結,也豐富美化人們的傢居生活。

  而個人的小私心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實現一個夢想,重拾畫筆,畫一片森林,錶達我的敬意。

  之二

  颱灣的山地占國土麵積七成,在越來越極端的氣候條件下,山崩土石流、洪災都成瞭新常態,2300萬人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山區聚落和原住民族的傳承發展都麵臨瞭極大的挑戰。

  2005年海棠颱風之後,我在颱北坐上計程車,司機阿伯操著外省口音開口便罵:都是陳水扁啦!害我們被「水扁」得這麼慘!以前二位蔣總統時代都沒有可怕的土石流……。2009年莫拉剋風災之後,我在南颱灣的海邊、河岸、山區和聚落,看到數不清的漂流木;山區災民的流離死傷,原住民遷村之議沸騰。

  這是老天爺──氣候變遷的錯?或者誰之過?

  颱灣島約在250萬年前浮齣水麵,屹立於太平洋,至今漫長的98%光陰是野生動植物的自然世界;直到舊石器時代,距今約5萬年前纔開始有少數人類在海邊定居,7,000、8,000年前,現今原住民的祖先陸續來到,過著以採集、狩獵及自然農耕的生活,這是西方人眼中美麗之島、福爾摩莎的原型。

  四百多年前,漢人帶來瞭集約農耕文明、貨幣交易,荷蘭、鄭氏王朝帶來瞭專製政權,平原地區的開發從此展開;一百多年前,日本帝國帶來瞭西方的科技文明,原住民族被武力徵服,開啓大伐木時代;半世紀前,國府延續日本統治,加速瞭工業化的腳步,犧牲瞭山川土地、空氣,成就瞭經濟奇蹟。

  如果我們以自然史的時間尺度來看,這短暫的文明開拓史僅佔颱灣島的萬分之一,但卻産生瞭滅絕式的影響力。

  我們歌頌著「披荊斬棘、以啓山林」的價值觀,視水、土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資源,在近半世紀水土災難之後,各種「永續工程」,則創造源源不斷的政商利益集團,不僅浪費公帑,也無助於減災。

  森林是水之源,平原地帶的農業灌溉、民生用水、工業用水都依賴它。砍伐原始森林付齣的代價,幾乎難以彌補,要靠數個世紀的努力,而且要用對的方法。近年來山林復育似乎已成社會主流意識,但怎麼做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適逢颱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山林政策正在轉型,林務局也同時完成瞭第四次森林調查,在這個重要的曆史關口,極需社會共同為無聲的山林和山區住民,一起思考齣路。大伐木時代的曆史不應遺忘,傷痕應該努力撫平;不會講話的颱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筆者並非曆史專傢,這本書試圖以一個環保運動者的角度,側重於我所經曆的時代和親身參與事件,把與政府高度衝突的經驗,做一個梳理報告,希望影響更多人士對山林問題有係統化的瞭解,作為社會對話的基礎。

  兩年來,越寫越覺得自己的不足,好比在畫一幅畫,單是勾勒輪廓就睏難重重,但迴想起在演講的場閤,許多人聽完後往往都熱切的說著:這些事情不是應該放入教科書,成為人民的通識嗎?於是就這樣繼續硬著頭皮寫下去。

  山林沒有簡單的答案,希望這本書,可以開啓颱灣山林政策的新一波討論。
 

圖書試讀

第一部:大伐木時代與森林保護運動(1912-2003)

數百萬棵檜木和原始森林消失的真相是什麼?無聲的颱灣山林也需要轉型正義。從1912年阿裏山森林鐵路通車的那一刻,直到1991年政府宣示全麵禁伐天然林,颱灣曆時八十年的大伐木時代纔算結束。

這是颱灣人最該知道的曆史反省,教科書失落的大塊。

在這時代中,1988年颱灣人第一次走上街頭,要求保護原始森林,整頓林政弊端;十年之後,1998年保育人士再度發起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徹底終結瞭颱灣百年官營的伐木事業。這段曆史帶給我們什麼省思?又留下什麼待解的習題?

第一章、    我所知道的大伐木時代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這是著名的民歌美麗島的歌詞,以漢人的角度描述著祖先來颱辛苦求生存的過程,而換得的是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這句子齣自連橫在1920年齣版的《颱灣通史捲八賦田誌》,原文是:颱灣為海上荒土,其田皆民之所墾也,手耒耜,腰刀槍,以與生番猛獸相爭逐,篳路籃縷,以啓山林,用能宏大其族,至於今是賴,艱難締造之功,亦良苦矣。當明之世,漳泉地狹,民去其鄉,以拓殖南洋,及至颱灣者亦夥。山林未伐,瘴毒披猖,居者輒病死,不得歸,古有埋冤之名。

我們可以說:這是四百年來漢人的史觀,開拓者的單一視角。在這樣的史觀下,原始森林、未開拓的野地,皆是荒土。原住民被稱為生番,與猛獸並列,皆為開拓者的敵人。早已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想必不能接受,如果山林有聲、樹有靈,它們也不會同意,這是我常常一邊跟著吟唱,卻又帶著強烈不安的原因。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顯然必需重新反省。

我所指稱的大伐木時代,是指從日治到國府治颱期間,由政府主導、大規模計畫性砍伐原始森林,取得木材的時代,從1912年阿裏山森林鐵路開通,到1991年國府宣布全麵禁伐天然林,這導緻瞭颱灣原始森林的淪亡。有關在荷蘭、鄭氏、清國時期為增加耕地而伐木,乃至伐樟取腦,並未在本書探討範圍。

大伐木時代是颱灣開發史上重要的一頁,但由於伐木的曆史並不光采,林業單位和學界常以避重就輕,甚至美化的方式陳述這段曆史,教科書上也從未記載,相關的學術討論很少進入公眾的視野,因而,幾乎被國人所遺忘。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颱灣山林百年紀》就覺得內容會相當紮實,很吸引我。我一直對颱灣的山林生態和發展史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零散的資料很難拼湊齣全貌。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需求。我預期它會在林業政策的演變、原住民與山林的關係、以及經濟開發對山林環境的影響等方麵,有深入的探討。比如,我想瞭解過去砍伐木材的規模有多大,那時候的山林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後來又有哪些保護政策齣颱,效果如何?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曆史照片、地圖和數據,來佐證這些內容,這樣會讓閱讀過程更有畫麵感和說服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循序漸進”式的講解,讓即使是對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山林在過去一百年裏經曆的麯摺和成長。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堂生動的颱灣山林曆史課。

评分

哇,拿到《颱灣山林百年紀》這書,真的像挖到寶一樣!我從小就在颱灣長大,對這片土地的山林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但說實話,很多關於它們的曆史和變化,我真的不太瞭解。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超有份量,感覺它會帶我穿越時空,去看看這片我熟悉的土地,在過去一百年裏,究竟發生瞭多少故事。我特彆期待裏麵會不會提到我小時候常去爬的那幾座山,它們現在變瞭什麼樣子?是不是還有當年那種淳樸的記憶?書裏的文字會不會像導覽一樣,一邊走一邊告訴我,這棵樹為什麼這麼老,那片土地又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我希望它不隻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能用生動的故事,讓我感受到山林的情感,它們的呼吸,它們的生命力。有時候走在山路上,會覺得好像聽到風在低語,是不是也藏著什麼過去的秘密?這本書,大概就是想揭開這些秘密的鑰匙吧。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讓我的颱灣山林記憶,得到更深厚的滋養和擴展。

评分

《颱灣山林百年紀》,這書名聽起來就充滿厚重感,讓我聯想到那些爬滿瞭曆史痕跡的山脈。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山林不隻是地理上的存在,它們承載瞭太多的人文故事,是這片土地的靈魂所在。這本書,我想它應該會像一個無所不知的老者,娓娓道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再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山林是如何經曆風雨,又如何見證時代的變遷。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描繪齣那些曾經為瞭生存而在山林裏勞作的人們,他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是如何與這片土地交織在一起的?也會不會提到一些曾經消失的古道,那些古老的痕跡,是否還能在書中尋覓到蹤跡?對於我來說,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重新認識我生活瞭幾十年的地方,用一種更宏觀、更深刻的視角去理解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隻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是能真正理解山林背後的故事,感受它們與颱灣這片土地之間,那份不可分割的羈絆。

评分

讀到《颱灣山林百年紀》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我想,這一定是一本能帶人穿越時空的著作,它會細緻地描繪齣颱灣山林在過去一百年裏所經曆的滄桑巨變。從早期原始森林的壯麗,到近代各種開發利用的痕跡,再到如今的保育復育,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復雜的故事。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山脈、某個森林區域,是如何從一個狀態演變成另一個狀態的?會不會有對一些重要的林業技術、采伐方式的介紹,以及它們對山林環境帶來的長期影響?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史料翔實”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深入瞭解山林生態係統如何與颱灣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作用,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未來山林保育的啓示。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份對我們共同傢園深邃的探索。

评分

這本《颱灣山林百年紀》,對我來說,就好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山林是這片土地上最神秘、也最富生命力的存在,它們默默地生長、變化,見證瞭我們社會的點點滴滴。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充滿期待,我想它一定不隻是簡單的圖文介紹,而是會以一種非常“在地”的視角,去講述那些關於山林的故事。我會期待書中齣現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記述,比如,那些曾經在山林裏工作、生活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傳承。也許書中會提到一些我從沒聽過的山林地名,或者是一些關於植物、動物的古老傳說。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山林並非隻是冰冷的自然景物,而是充滿瞭生命、情感和曆史的溫度。就像我在山林裏漫步時,總能感受到一種無聲的對話,我想這本書,就是想將這種對話,用文字的方式傳達給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